歷時三年!陝西農民復原2000多年前古戰車

2021-01-14 央視新聞

近日,陝西省西鹹新區空港新城的北杜村,68歲的木匠傅平和外甥李府容,用傳統手工技藝,以「1:1」的比例復原2000多年前的古戰車。

這輛古戰車以河南淮陽馬鞍冢2號車馬坑出土的4號車為原型。經過3年多的調研、考察、準備,終於在今年7月中旬開始打造。經過近一個月的反覆摸索、嘗試,古戰車一點一點地被復原出來。傅平說,在做戰車的同時看一些書,像《考工記》《天宮開物》,2016年開始考察,在兵馬俑、山東臨淄,今年是7月份開始做。用的是青槐,因地制宜。傅平家是木匠世家,自己是「禮義成」木藝坊第五代傳人,外甥李府容是第六代傳人。傅平2014年退休後,外甥李府容就一直跟著傅平研究木輪大車的製作。倆人在學習中研究,在研究中探索,2015年「禮義成硬軲轆大車製作技藝」被評為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歷時大半年之久,傅平先後打造了兩輛木輪大車。車廂、車盤、軲轆古樸厚重,整車除了兩個特殊部位用了皮膠和木楔外,其他均用硬卯相接,結構嚴密牢固,造型古樸流暢,真實地還原了秦川古道上的木輪大車風貌。李府容說,復原車的時候,儘量做到無限接近。重難點就是這個輪轂和輻條的結構穿插,這個車輪,花了五六十個工,四個人在做。傳統手工藝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心血,傅平不想讓傳統手工藝消失,他會繼續復原古戰車,並希望更多的人關注傳承下去。(總臺央視記者 陳武 白龍飛)

(編輯 王曉輝)

相關焦點

  • 中國專家復原世界上最早的鳥和花-中華古果 孔子鳥 復原圖 化石...
    1998年在這裡發現的中華古果化石,已有1.45億年歷史,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所發現的最古老的被子植物,被稱為「世界最早的花」。   在復原過程中,趙成文教授綜合運用了現代技術和考古知識。在對孔子鳥復原時,他根據化石情況首先復原出孔子鳥平面圖,並通過儀器測量出身體各部位比例關係,通過文獻、圖像等記載以及有關專家的結論和當地老人世代相傳的回憶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確定出化石中哪些是孔子鳥固有的身體結構,哪些是化石形成過程中造成的變形,最後利用他研發的軟體把復原基礎圖進一步細化、完成。
  • 死海古卷與兩千年前的末日之戰,歷史的循環從未改變
    回來想要找關於死海古卷的書進一步加深了解,卻發現相關的中文書籍很少。最早涉及死海古卷的,是30年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聖經文學十二講:聖經、次經、偽經、死海古卷》,不過朱維之先生這部國內基督教文學研究的開山之作,因體例關係,死海古卷所佔的比重很小。
  • 「百獸之王」起源於河南澠池,首張古中華虎復原圖公布
    河南縣域經濟網三門峽訊:(河南廣播電視臺記者 崔軍廷 通訊員 楊拴朝)河南省首家國家級古生物化石科考站日前在澠池投入運營,100年前在澠池考古發現的古中華虎第一張復原圖在揭牌儀式上被公之於眾。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黨委書記、所長、研究員鄧濤興奮地說:「一直以來,人們對大型貓科動物有著特殊的感情和興趣,比如虎、獅子、豹等,它們的親緣關係可以追蹤到一個共同的祖先,就是我國澠池發現的古中華虎,古中華虎的發現,對我們追蹤大型貓科動物的起源,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當年為了百萬獎勵,上山拍華南虎的陝西農民,後來為何入獄了?
    但在陝西有一個農民名叫周正龍,他聲稱自己拍到了華南虎,並且發布了"華南虎照"。照片一出立馬轟動全國,但最後周正龍卻被捕入獄,坐了兩年牢,這是為什麼呢?一、陝西農民稱自己"拍"到華南虎周正龍出生於中國安康市鎮坪縣城關鎮文採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陝西農民。陝西對於瀕危物種華南虎是十分關注的,這在當地是一件大家都知道的事。
  • 陝西農民挖到一個銅罐,當作夜壺20多年,專家:快停止!這是國寶
    陝西是渭河和涇河的流經地,在這裡,孕育出燦爛的古老文明。朝代更迭,歷史變遷,很多歷史文物不斷湧現出人們的視線;同樣,還有一些文物因為個人原因而未被發掘,甚至說被大材小用,埋沒了價值。陝西有位農民就是如此,他在挖溝渠的時候挖到了一個西周文物,可他不識貨,認為這個東西不過是一個「銅罐」,甚至把他當成了夜壺,一用就是20年。
  • 陝西或發現中國最早人類,可追溯到約126萬到212萬年前
    陝西或發現中國最早人類,可追溯到約126萬到212萬年前 2018-07-13 09: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00年前古希臘計算機真容 價值超蒙娜麗莎(圖)
    2000年前古希臘計算機真容 價值超蒙娜麗莎(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1日 12:56 來源: 來源:中國江蘇網   據英美媒體11月30日報導,英國和希臘科學家正式宣布,具有至少2000年歷史、困惑各國科學家長達100多年的古希臘「安蒂基西拉機器」的真容完全揭開——它是一臺能測算太陽月亮運行軌道,可測日食、月食發生時間,能鎖定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運動軌跡的最古老計算機,其先進性和複雜程度遠遠超出科學家之前的預想,所引發的更多謎團將顛覆科學家對希臘乃至人類遠古文明的定勢看法。
  • 一座城市位於陝西關中道,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但沒有一個5A景區
    陝西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地方,如果說中國歷史是一本書,那麼陝西當然是一頁不可磨滅的歷史。歷史上曾發生過許多歷史轉折,古代有:鳳鳴岐山,秦統一六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武則天稱帝,西安事變等等。如今陝西還有許多歷史文化名勝,如兵馬俑、華清宮、城牆、法門寺、黃帝陵等。
  • 相貌復原 告訴你曹操長什麼樣
    2004年11月,中國刑警學院趙成文教授歷時30年、14次考察後,繪出半坡人顱骨還原圖。   古猶太人復原像 2002年,趙成文教授利用這套軟體,復原了一具已經出土30年的女屍——古長沙國丞相夫人辛追。這具出土於長沙市瀏陽河旁馬王堆1號墓的女屍,生前是西漢諸侯國長沙國的丞相利蒼的夫人,生於公元前236年,死於公元前186年,享年50歲。雖然在出土時,辛追的遺體已經放了2100年,可是皮膚尚有彈性,手指和腳趾的紋路清晰,甚至部分關節還能活動,簡直是防腐工程的奇蹟,是當之無愧的世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屍。
  • 古古雙橋溝攀冰-飛宇A2000穩定器戶外測試短片
    就在一年前,古奇志與羅彪搭檔,開闢「CMDI嚮導之路」,成功登頂么妹兒峰後安全下撤,成為么妹兒峰接納的第十一位中國攀登者。古古雙橋溝攀冰,UpHigh出品(複製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
  • 陝西一農民上田耕地,挖出61顆石制「人頭」,揭開武則天墓謎團
    武則天墓前有61個石頭人,但奇怪的是,這些石頭人竟然沒有頭只有身體,而這些石頭人的腦袋到底去哪裡去了,一度成為了學者專家心中的疑惑,可惜通過資料和研究之後,一直都沒有找到任何線索
  • 濱州農民自製飛機試飛成功 歷時5月手工製作(圖)
    原標題:山東農民自製飛機試飛成功
  • 陝西4000年古銀杏落葉似黃金毯(圖)
    陝西4000年古銀杏落葉似黃金毯】初冬時節,陝西漢中,留壩縣玉皇廟鎮,4000年的銀杏樹下,金黃的銀杏葉飄落一地,美得震撼!陝西4000年古銀杏落葉似黃金毯】初冬時節,陝西漢中,留壩縣玉皇廟鎮,4000年的銀杏樹下,金黃的銀杏葉飄落一地,美得震撼!(央視記者李志)
  • 龐貝古城驚現2000年前「快餐店」,古羅馬人也吃麥當勞?
    這一重大發現,有利於我們解開2000多年前的「古羅馬飲食之謎」! 如此絢麗的壁畫,你能想像這是2000年前的作品嗎?
  • 科學網—朱顯謨:立志做一名「科學農民」
    1922年崇明縣在三光鎮設立警察分局,交不起稅的農民被投入警局,當時在稅務局任職的父親朱濟卿還曾帶領警察到百姓家徵稅。1923年,崇明縣的「佃業會」被地主操縱,多名佃農代表在獄中被害,農民運動失敗。由於父親的直接參與以及親眼所見,幼年的朱顯謨對暴力運動充滿了恐懼感。 1925年,朱顯謨初小畢業後,因當地沒有高小,他不得已失學在家務農,農閒時到鄰近的私塾旁聽。
  • 有個高人,把你燒掉的頭骨復原了
    一晃7年過去,1982年,淮安市計劃召開「紀念吳承恩逝世400周年暨《西遊記》國際學術研討會」,準備把吳承恩的塑像陳列在他舊居的大廳內,但幾百年前的人,長得到底是什麼樣子,沒人知道。於是,市政府的工作人員突然想到,如果把那三具屍骨的顱骨送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豈不是就可以一舉解決辨識身份和顱骨復原這兩個問題了麼?
  • 《白獅奇緣》熱映 幕後團隊歷時三年真景真獅拍攝
    《白獅奇緣》熱映 幕後團隊歷時三年真景真獅拍攝
  • 這些青銅器,向我們展示了遠去的古蜀時代的樣貌……
    古蜀歷史與中華民族發展史同步演進,古蜀先人在彭州大地上棲息生活,隨著他們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古蜀文明的發展一步步向前推進。 距彭州市20公裡的濛陽鎮青江社區(原竹瓦鄉青龍村),東北與廣漢三星堆相鄰,南距成都40公裡。
  • 蟒蛇: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在古玩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這是形容這些行業的利潤奇高,平時門可羅雀,可能幾年都賣不出幾件東西,但只要賣出幾件,甚至一件商品就能收穫很高的利潤,足夠支撐幾年的生活。也許很多人都想過上這樣悠閒的生活,而在動物界,有一種動物也過著這樣讓人羨慕的生活,那就是蟒蛇。
  •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怎麼回事?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圖片
    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件非常特別的古鳥化石,其細節對人們理解古鳥類的多樣性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的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等學者共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