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連續的寒潮降臨山西南部地區,出行的人們開始穿上厚厚的棉衣、戴上禦寒的棉帽。但在運城百裡鹽湖內,因為這股寒潮,卻讓無數的硫酸鎂分子活躍起來,它們如同聽到集結號響,迅速凝聚,從液態變身為晶瑩剔透的固態,一塊緊挨一塊,化身為各種各樣的造型,成為人們眼中絕美的鹽湖「鎂花」。圖為陽光照耀下的一柱鎂花。
運城鹽湖誕生於新生代第三紀喜馬拉雅構造運動時期,約有0.5億年歷史,總面積132平方公裡。鹽湖富含硫酸鎂、硫酸鈉、白鈉鎂礬等多種鈉鈣物質,是全國有名的鹽產地之一,運城鹽湖有冬產硝鎂夏產鹽的說法,因為每年入冬後,氣溫如果下降到零下5度左右,硫酸鎂、硫酸鈉就會從滷水中自然結晶。圖為運城鹽湖內正在結晶的硫酸鎂。
今年氣溫下降後,首先在鹽湖中出現的是硫酸鎂結晶。據了解,硫酸鎂在自然結晶過程中,會逐漸形成一塊塊大小不一的類似冰的透明固體。這些固體塊堆積完成後,在鹽湖中就形成一個遠看如冰、近看凸凹有致的平面,人走其上,如同腳踩石子路,而這石子就像晶瑩的玉石。圖為光照下的硫酸鎂晶體。
硫酸鎂結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順著水中的雜草、樹枝不斷堆積。草或者樹枝是什麼樣子,結晶體就會形成什麼形狀,這樣,鹽湖中就形成了各式各樣、姿態不同的「鎂花」。圖為結晶在一簇雜草上而形成的鎂花。
圖為一簇形如同大炮的鎂花。這簇鎂花以一截樹枝為基底,一塊塊堆積後,就形成了這個惟妙惟肖的形態。鎂花的形成過程是在悄然無聲中進行的,沒有人能看見,也無人能阻擋,全由它自由發揮。
因此,鹽湖中自然結晶的鎂花就變得多姿多彩,互不相同,它們有的像恣意盛開的花朵,有的如海中遨遊的海參,有的則似擎天的巨柱,在百裡鹽湖上爭奇鬥豔,成為冬日鹽湖上的一道奇觀。圖為狀如海參的一簇鎂花。
每當鎂花「盛開」,在冬日裡已經少有遊人的運城鹽湖又變得熱鬧起來。人們冒著湖中的寒風,或驅車或步行,奔到鹽湖裡尋找鎂花,觀看自然的奇觀,欣賞鎂花的奇態。也有浪漫的情侶,穿著薄薄的婚紗,以鎂花為背景,留下甜蜜的影像。
特別是夕陽西下,晚霞在鹽池鋪開,晶瑩剔透的結晶體和鎂花披上一層暖色時,就會讓人完全沉浸在玲瓏之美、自然之美的世界中,忘記了寒冷,忘記了回家的路,進而不停地去尋找鎂花更加奇異的形態,然後發出一聲聲驚嘆的呼聲。圖為堆積在一起的鎂花在低鏡頭下就像一座座綿延不斷的玉石之山,美不勝收。歡迎留言分享。【黃河灣原創作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右上角關注黃河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