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地鐵1號線地質詳勘全面鋪開 修地鐵不會斷白沙古井水源
見習記者 葉子君 攝影記者 龔磊/圖
從3月19日開始,長沙地鐵1號線一期工程沿線20個站點陸續展開地質詳勘。去年,曾有專家發出過地鐵1號線可能斷白沙井井脈的提醒,記者3月21日從長沙市軌道公司獲得回應,經過多輪專家論證後,春秋戰國時挖掘的白沙古井不會因建地鐵而斷流。
「滲透試驗」讓白沙古井重現生機
說起2001年時的白沙古井,湖南省勘測設計院總工程師梁專明說,當時重建賀龍體育館時動到了地下水,2001年8月20日,白沙井的四口井眼開始大量縮水,十來天后徹底斷流。為了讓白沙古井重新出現流水,梁專明和同事們以「滲透試驗」的名義,在賀龍體育館的東西兩側各打了兩個孔,每天往孔裡灌128立方水,灌了差不多有4萬方時白沙古井終於復活了。
好不容易救活的白沙古井,梁專明和其它專家們不願意看到它再次陷入不幸。2007年11月,湖南省勘測設計院對地鐵1號線作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時,發現1號線線路走向與長沙市地下水流向基本一致,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白沙古井無水。
地鐵隧道最好建在地下14米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是地鐵1號線勘察、設計及設計諮詢總體和總包管理單位,在該單位所做的地質勘測報告中介紹,1號線線路所經地段地形簡單、巖層相對穩定、地質構造簡單,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較好。
梁專明介紹,白沙古井周邊地質最上三層從上至下依次為粉質粘土、圓礫和泥質粉砂巖,其中,圓礫層也就是白沙井含水層。白沙古井源源不竭的水,就是圓礫層補給的。
梁專明說,粉質粘土層和圓礫層加起來厚度在10—12米間,如果地鐵要進行盾構掘進,起碼要在地下12米。白沙井周邊像一個漏鬥,施工期間如果擾動圓礫層就會導致水從漏鬥滲下去,處於漏鬥沿位置的白沙古井將失去水源。
另外,如果隧道與頂部的圓礫層挨得太近,車廂行駛時產生的熱量會加熱圓礫層的地下水,為了保證不改變地下水常溫,梁專明建議地鐵隧道最好建在地下14米。
地鐵不會產生生活汙水
在地鐵1號線的環評簡本中可以看到,1號線運營時的汙水來源主要是車輛段的生活汙水和生產廢水,評價建議生產廢水經處理達標後回用、生活汙水經處理後排入城市汙水管網,沿線車站的生活汙水經化糞池處理後排入附近的城市汙水管網。
長沙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建山介紹,一方面1號線從芙蓉路改道黃興路,減少了對白沙古井水源的影響;另一方面,雖然線路在地下有起伏高低,但基本鋪設在地下14米,也就是梁專明所說的安全距離外。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也對記者說,施工不會導致白沙古井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