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還是38℃?中美發熱標準不同所致的疫情防控和疫苗安全性之爭

2020-12-03 醫師報

來源:CC周刊

作者 :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 張洪濤副教授

同樣溫度,美國不算發熱中國算,10多位留學生無法登機

9月初,一位從休斯敦轉機荷蘭阿姆斯特丹,再中轉回上海的學生在自媒體發文,講述自己因為在機場測量體溫時達到37.4度,超過規定的37.3度發熱標準而沒有能登上飛機。他自述自己在紐約機場登機時,體溫也是37.4度,但卻順利登機。這使他非常困惑,為什麼在美國37.4度連低燒都不算,在中國就成了一個發熱標準了?

據了解,類似這位留學生相同經歷的疫情期間回國的旅客中,至少有近百人因超過37.3度發熱標準,而沒有能夠登上回國的飛機。

一般的感冒之後,就常常會出現發熱的現象。在美國, 如果發熱沒超過39度,除非已經持續了三天以上,或者出現了其他比較嚴重的併發症,一般都看不了醫生的門診。因此,在感冒之後,大家也就是服用藥店裡可以買到的非處方退燒藥,而大多數感冒的發熱時間,也就三天左右。所以,不管發熱的門檻是37.3度還是38度,基本不影響大家的生活和治療。

但是在中國,感冒常常是一個需要到醫院或診所治療的問題。如果測的是口腔溫度或者耳溫,但是以37.3度為發熱門檻,一些屬於體溫正常的人,也會被當作發熱病人,導致一些不必要的治療。

新冠病毒感染之後,有的人會出現症狀,而那些沒有症狀的人就稱為無症狀感染者。在鑽石公主郵輪上,檢測時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為58%,但其中有一部分感染者尚處於症狀潛伏期,最終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為50%左右。

但是從最近新疆、大連的疫情來看,無症狀的比例只有20%左右。是否因為中國的發熱標準「太嚴」,導致一些無症狀者也出現了「發熱」的症狀?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不過,雖然確診人數和無症狀感染人數在中國是分開統計,只要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結果,不管是否有症狀,感染者都會被隔離,他們的密切接觸者也都會被進一步隔離觀察,並不影響對疫情的控制。

但是,有一些人可能因為這個37.3度的發熱門檻而陷入困境。目前回國的班機,旅客要順利登機,有一個硬性的規定:不能發熱!而發熱的門檻就是37.3度。現在回國的航班很少,機票本來就很難買,而許多人就因為如上述那位從阿姆斯特丹轉機的留學生一樣,超過了37.3度而被拒絕登機。更有甚者,同樣是從阿姆斯特丹轉機,這位C同學則被卡在了37度。

他把自己的經歷發表在了知乎上,C同學從美國雪城驅車至紐約機場,登上了飛往阿姆斯特丹的航班,在阿姆斯特丹停留14個小時後,將轉乘回國的班機。因為穿著防護服,又在機場睡了一覺,他的兩次體溫均為37.2度。雖然體溫仍在正常範圍內,但是仍然沒法登機。與C同學情況相同的共有4人,既沒法入境荷蘭,也沒法返回美國,只能滯留在機場。在疫情期,機場又是感染高風險地區。這四位同學為感染的風險而擔驚受怕,萬一真被感染了,那真就回不去了。

6月15日,有網友在柬單網App爆料,自己好不容易買到了從金邊飛往廣州的南航機票,原以為終於能夠順利回國,卻沒料到因溫度過高而無法登機。該網友表示機場工作人員先是用額溫槍進行體溫測量,溫度顯示37.3℃,之後又用溫度計進行了三次體溫測量,分別是37.3℃、37.4℃、37.6℃,最終因體溫過高而無法登機。工作人員表示可以退票或改籤,但只有7月底才有座位。

健康時報在3月30日曾經報導過,有一位女同胞卡著37.3度的最高體溫坐上了從法蘭克福直飛國內的飛機,飛機著陸之後體溫仍沒下降。之所以特別被報導,是因為抵達後曾試圖逃避隔離,被工作人員阻止。這位同胞是幸運的,體溫沒有超過37.3,所以上了飛機,但是不管是否發熱,都應該按照規定隔離,畢竟可能是因為是無症狀感染者,導致病毒傳播。

嚴格的防疫措施,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所有的決策,是否應該基於科學,而不是一刀切的行政規定呢?

或者說,因為37.3度的發熱標準是按照腋窩溫度來定的,如果檢測的不是腋窩溫度,是否給旅客一個測腋溫的機會呢?

今年6月,國家衛健委官網曾發布10條2020年高考防疫關鍵措施,其中提到「所有考生、考試工作人員體溫低於37.3℃方可進入考點。如體溫不合格,可適當休息後使用其他設備或其他方式再次測量,仍不合格的,須經專業評估,綜合研判評估是否具備參加考試的條件,凡不具備相關條件的,須安排在備用隔離考場考試,不得與健康考生同考場考試。」

相對來說,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規定,畢竟考慮到了不同測溫方法之間的差異,至少沒有一刀切。但發熱標準的不同,除了不能乘坐航班返國外,更重要的是,可能會影響到科學試驗的準確性以及對於副作用的評定。

中美兩國疫苗臨床試驗的發熱不良反應差異大

7月14日,美國Moderna公司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其新冠mRNA疫苗1期臨床的結果。7月20日,中國陳薇院士的團隊,也在《柳葉刀》雜誌上發表了腺病毒載體疫苗2期臨床的數據。對比這兩個報告,有一個數據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陳薇院士的腺病毒載體疫苗只需要接種一針,但出現了16%的發熱率。相比之下,在Moderna公司的臨床試驗中,志願者在接種第一針mRNA疫苗之後,都沒有發熱的現象;在第二針之後,25微克劑量組還是沒有出現發熱,但是100微克劑量有40%的人出現發熱。從發熱這個症狀上看,是否腺病毒載體疫苗不良反應更嚴重一些呢?

7月28日,在天津市舉辦的一次活動中,陳薇院士作了一個簡短的內部報告,介紹了腺病毒載體疫苗的研製進程。在報告裡,陳薇院士提到了中外臨床試驗中對發熱的不同定義。陳薇院士表示,目前在國外38度以上才算發熱,但國內是37.3度。因為中國的標準較嚴格,腺病毒載體疫苗接種後,發熱率就顯得較高。在所公布的1期臨床試驗結果中,疫苗組發熱率為42%,但是如果以38度為標準,其實只有4.8%。

如果仔細比較一下雙方的標準,確實如陳薇院士所述。在Moderna公司的研究報告中,發熱等級分為輕微(38 ~ 38.4度)、中等(38 .5~ 38.9度) 和嚴重(39 ~ 40度) 。而在腺病毒載體疫苗的臨床試驗方案中,發熱等級則根據腋窩溫度,分為一級(37.3 ~< 38度)、二級(38 ~< 38.5度)、三級(38 .5~ <39.5度)和四級(39.5度以上) 。

這兩個臨床試驗,所對應的是中美兩國的發熱標準。對比溫度數值可以看出,不但中國的發熱範圍更廣,包括了37.3 ~ 38度之間的低燒範圍,而且兩國對嚴重發熱的定義標準也不一樣。一般3級以上的發熱認為是嚴重發熱,在中國的標準中,38.5度以上即可認為是嚴重,而在美國的標準中,38 .5~ 38.9度只是中等程度發熱,需要39度以上,才是嚴重發熱。看來中國的標準確實「更嚴」。

所以,比較兩個疫苗的效果時,不能簡單地比較來自不同臨床試驗的數值。最靠譜的比較,是做「頭對頭」的臨床試驗,在同一個臨床研究中直接比較兩種疫苗, 不但試驗的人群有可比性,衡量的標準也一致。

但是,陳薇院士關於發熱的解釋,引出了一個重要的話題:發熱的標準是怎麼定的?

中美發熱閾值是怎麼定的?

發熱是一個常見的症狀,但如何正確定義發熱,卻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很多人也許沒有意識到的是,其實每個人在同一天之中,體溫也會出現一定的波動。

圖:每天不同時間段的體溫波動(圖片來自加拿大McGill大學)

從每日體溫的波動可以看出,人體體溫一般在傍晚時分達到最高,在清晨達到最低。所以,如果認為體溫達到37.3度以上就為發熱,那在每一天中,尤其是在運動之後,人體都會出現發熱的現象。

不只是人體體溫在一天之中有波動,即便在同一個時間,身體的不同地方所測到的體溫也會有所差別。有報導說,1974年北京朝陽醫院測定了1030名健康成年人的平均體溫:腋溫36.8度,口腔溫度37.2度,肛溫37.5度。結果表明:肛溫高於口腔溫度,口腔溫度又高於腋窩溫度。

年齡也會影響正常體溫的,在兒童中,正常的體溫也會偏高,以耳溫為例,在兩歲以前的幼童中,正常體溫範圍為36.4 ~38度;但是對於 11~65歲的人來說,正常範圍則是 35.9 ~37.6 度)。

正常體溫範圍(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美國的臨床試驗是按照美國CDC對發熱的定義:體溫38度以上(相當於華氏100.4度以上)。但是,由於身體不同部位所測的體溫不同,所以如果要正確對發熱進行表述,不能僅僅使用一個溫度的數值,還需要表明是何種方式測量的體溫。如美國著名的梅奧診所,在其網站上就清楚地表明,在一般情況下,如果溫度計顯示如下的溫度,可以認為是發熱:

肛溫、耳溫和額溫:38度以上;口腔溫度:37.8以上;腋下溫度:37.2以上;

所以,如果只說38度以上是發熱,但檢測的是腋下溫度,那麼一部分已經發低燒的人(37.3 ~37.9 度),就會被認為是正常。不過,在美國這不是問題,因為一般檢測的是口腔溫度,家庭裡使用的是耳溫槍。

中國37.3度的發熱門檻值,應該是按照腋窩溫度來劃定的。如果一刀切,都按是否超過37.3度來判斷發熱,問題就比較大了!因為目前一般都不檢測腋下溫度,如果是口腔溫度,37.3~37.9 度之間仍處於正常範圍,但是會被誤判為「發熱」!

不過,如果陳薇院士測量的是腋下溫度,那實際上與美國使用的38度發熱標準是可比的。

超過150年的體溫標準是否需要修改?

1851 年,德國內科醫生 Wunderlich 經過對 2萬5千人進行體溫檢測,獲得了超過100萬個腋窩溫度數據,從而總結出人體的正常平均體溫為37度,範圍為36.2 ~37.5度。

當時Wunderlich醫生所使用的溫度計,有一英尺長(約30釐米),非常笨拙,測量一個溫度需要20分鐘,非常費時。但是這樣一個相對原始和費時的溫度計,卻並沒有阻擋Wunderlich建立一個能夠沿用170年的標準!這應該是一個奇蹟。

但是,170年過去了,檢測體溫的溫度計,已經從一英尺長的老式笨重溫度計,進化到了電子溫度計以及紅外線額溫槍。

中國一直遵循著Wunderlich醫生根據腋窩溫度制定的發熱標準,根據1974年北京朝陽醫院對國人體溫的測定,已經發現對於普通人來說,腋窩溫度最低,37.3度的發熱門檻溫度,不適合口腔溫度。但奇怪的是,國內基本仍然在一刀切使用這個37.3度的標準。

陳薇院士提到:已經多次提出過中國發熱標準與國際脫軌的問題,但是一直得不到解決。

院士提出的問題都得不到解決,是不是職責不清,沒有哪個部門敢站出來管一管這個事呢?

需要指出的是,用37.3度一刀切是錯誤的,改用38度一刀切,同樣是錯誤的,尤其在目前大量使用額溫槍的情況下。

在疫情時期,機場等人流量比較大的地方,會使用紅外熱象儀進行體溫篩查。有一個新加坡的研究,對比了三種不同的紅外熱像儀,其中一種是手持的額溫槍,其他兩種為大型的紅外成像儀。研究人員分別使用這三種儀器對430人進行檢測,其中包括34個發熱者,結果發現,如果使用37.5度發熱標準,三種儀器檢測的假陽性都不高,為0.9% ~8%,但是,靈敏卻有問題,最低的是手持額溫槍,只有29.4%, 最高成像儀也只有89.7%。也就是說,在最糟糕的情況下,有70%的發熱患者都不能靠額溫槍識別出來。

一種紅外成像儀

導致靈敏度太低的原因,是身體表面額溫要比體內溫度更低。如果仔細看一下紅外熱象儀中的假陰性,溫度讀數都在36~37.5之間。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香港衛生部門所推薦的發熱門檻就有兩個:1. 耳溫:38度;2. 額溫:36度 。

所以,如果不對檢測溫度的儀器做出相應的規定,只是使用37.3度這樣一個標準,那機場使用紅外線檢測,就會漏掉很多已經出現低燒的人。順著這個思路再深想一下,在疫情期間,國內居住小區、商場、工作地點進門之前都要先來一「槍」,但這額溫槍也只能檢出發熱溫度比較高的人,會漏掉低燒的人。不能說這就失去了溫檢的意義,有總比沒有強。

因為額溫不準確,所以一般的額溫槍只能用來作為篩查,並不能作為醫學數據。需要指出的是,有一種接觸式的額溫槍,並不是通過紅外線來檢測體表溫度,而是同時使用兩種溫度掃描,既採集周圍環境溫度,也測量患者皮膚的動脈溫度,並通過計算顯示出動脈溫度。通過這種額溫槍所測出來的溫度,要比口腔溫度還高0.5度。

#超能健康團##醫師報超能團#

相關焦點

  • 中國37.3度美國38度算發燒?中美發燒標準不同之爭
    疫情期間回國的旅客中,至少有近百人因超過中國37.3的發燒標準沒能登上回國的飛機。但這個溫度在美國的發燒標準下,是可以順利登機的。2. 疫苗臨床數據顯示,美國Moderna公司研發的疫苗,相比陳薇院士研製的疫苗發燒率明顯變低。國外38度以上算發燒,但國內37.3即為發燒,因此國內疫苗實驗發燒率就顯得比較高。3.
  • 當前疫情防控階段為什麼體溫高於37.3℃就要注意?
    為了加強疫情監控,對於有與湖北省人員接觸或去湖北出差的人員,以及體溫高於37.3℃(也有規定37.5℃)者,實行體溫日報制度等措施。這個體溫是身體哪個部位的溫度呢?人類的正常體溫是多少呢?為什麼人類的正常體溫是37C?
  • 鞠建東:百年未有之大疫情,中美貿易爭端和全球秩序重構
    真相七:從現在開始,美國人必須無視謊言,傾聽科學家和其他受人尊敬的專業人士的意見,以保護我們自己和我們所愛的人。 美國國會和美國行政當局的矛盾由來已久,所以Pelosi這樣的一個公開信,反映了美國的府院、政黨之爭。但是她所說的這些真相,反映了目前以Pelosi為代表的一部分美國人,對美國目前疫情的一些看法。
  • 小劑量黃熱病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不劣於標準劑量
    小劑量黃熱病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不劣於標準劑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09:47 法國巴黎Epicentre生物技術公司Rebecca F Grais團隊研究了部分劑量黃熱病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 新冠疫苗何時上市 安全性有何保障?官方回應
    3月27日完成疫苗一期臨床試驗接種的108位志願者,目前全部結束集中醫學觀察,健康狀況良好。滅活疫苗臨床試驗將很快啟動4月14日下午,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兼執行長尹衛東介紹了旗下公司科興中維疫苗研究的細節。據尹衛東介紹,科興中維1月28日正式啟動名為「克冠行動」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製項目。
  • ...防控」發熱乏力、呼吸不暢、無症狀?怎樣區分新冠肺炎與普通感冒?
    做好健康監測「雙節」假期結束,注意密切關注自身及家人的身體狀況,尤其是有旅行史的朋友更要做好自身健康監測,如出現發熱、乾咳等症狀,可及時佩戴醫用口罩前往就近的發熱門診,並主動告知醫生旅行史、接觸史和隔離觀察情況,便於及時排查。主動向單位報告你的發病情況及旅行史、接觸史,不要帶病上班。
  • 超過多少度算發熱?提示:不同溫度計標準不同
    如果你在運動等時段測量出的體溫有點偏高,超過37.3度,先不要慌,等到平靜半個小時候可以再測一次。體溫計本身就有可能出現誤差,再加上人體的溫度處於不斷波動的狀態,因此多次測量得出的結果會更加的準確一些。體溫多少算發熱呢?水銀溫度計是放在腋窩下進行測量的,正常情況下,人體腋窩的溫度為36.1℃—37.2℃,超過37.3℃,就算是發熱了。
  • 37.5℃、38.5℃、39℃讓媽媽心跳加速的數字!差1℃退熱大不同!
    常聽老一輩人說「沒有不發熱,就長大的孩子」,但病在孩子身,痛在寶媽心。37℃、37.5℃、38℃、38.5℃、39℃……孩子每次發燒,每個媽媽的心都會隨著這串數字此起彼伏。每個寶寶都有自己正常的體溫,有的基礎體溫為35℃,有的為37℃,甚至37.3℃,而且每天的體溫都可能上下波動1-1.5℃。對孩子而言,了解基礎體溫是很有用的。
  • 輝瑞mRNA已獲批上市,其安全性如何?詳解NEJM發表的輝瑞疫苗臨床試驗結果安全性數據
    由此,可以計算出輝瑞BNT162b2有效的人群保護力(評估疫苗效力的金標準)為95%(95% CI:90.3-97.6%)。在不同年齡,性別,種族,BMI和基礎疾病狀態的亞組中,疫苗效果穩定,保護力效果一致。截止到文章發表,在所有受試者中10人出現重症COVID-19,1人在BNT162b2接種組中。
  • 徐 實 :新冠肺炎疫苗安全嗎?
    【2020年12月29日各大國的疫情狀況   來源:維基百科】中國的疫情防控做到了世界領先,殊為難得。現行的疫情防控雖然行之有效,但客觀上造就了高昂的成本。僅廣州一個城市,近半年來每天都有上萬工作人員身穿防護服參與防疫工作,除了專業醫護人員外,還有諸多隔離酒店的工作人員和社區志願者。任意一個城市出現新的本土疫情,都會掀起一場新的防疫戰役。
  • 體溫為何限定37.3℃?專家這樣說
    17、18日,濟南市接連下發《關於實行發熱患者「雙測溫兩報告」管理的通告》,要求全面加強「雙測溫兩報告」制度。測量體溫超過37.3℃的必須如實報告。那麼為什麼要限定在37.3度這個數值?採取此措施的意義何在?2月21日,記者採訪相關專家為市民解疑。為什麼要限定在體溫37.3度?
  • 中國新冠病毒疫苗獲批上市!費用、安全性、後續接種……你關心的都...
    科學技術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外交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疫苗研發專班專家,國藥集團負責人介紹新冠病毒疫苗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發布會上介紹,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已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附條件上市。已有數據顯示,保護率為79.34%,實現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可負擔性的統一,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及國家藥監局相關標準要求。
  • 國際頂尖醫學期刊邀中美一線抗疫專家「雲相約」 探討疫情防控走向
    4月22日晚(美國東部時間4月22日早),以「抗擊COVID-19疫情——臨床研究和實踐」為主題,《NEJM醫學前沿》主辦、上海嘉會國際醫院協辦線上研討會,邀請13位來自中美抗疫一線的臨床專家、科研人員和NEJM主編團隊「雲聚首」。此次研討會對COVID-19藥物臨床試驗、疫苗抗體研發、重症患者管理和公共衛生措施四個領域進行了深度探討及中美對比。會議以實時直播形式對全球觀眾免費開放。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期間非免疫規劃疫苗延遲接種安全性和有效性...
    2019年12月以來,我國各地陸續發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1]。受到疫情影響,兒童疫苗接種可能出現延遲,具體疫苗延遲接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問題亟待釋疑。中華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組織專家通過檢索國內外文獻,及時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期間免疫規劃疫苗延遲接種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及接種建議"[2]。
  • 感冒發熱到什麼程度需用退熱藥?38.5度還是「金標準」嗎?了解下
    感冒在臨床上也被稱為上呼吸道感染,通常以病毒感染最為多見,而感冒的典型症狀之一就是「發熱」。很多人對發熱都存有誤解,認為只要體溫超過了38.5℃,就需立刻服用退燒藥物。特別是對孩子來說,發熱可能會「燒壞腦子」,讓孩子變成傻寶寶,所以寶媽們一遇到發燒情況,就盲目給孩子服用退燒藥物。
  • 雙語丨疫苗研發折射不同理念:我為人人,還是人人為我?!
    」截至5月31日3個平臺為全球超過37萬用戶提供了近4800萬次下載、瀏覽和檢索服務疫情期間,中國科學家還在《柳葉刀》《科學》《自然》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發表數十篇高水平論文6月14日,科興中維(Sinovac)Ⅰ/Ⅱ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該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下一步將在巴西開展Ⅲ期臨床試驗引起國際廣泛關注6月16日,
  • 目前新冠疫苗有哪幾種?有效性安全性如何?一文解答新冠疫苗的常見...
    ,甚至最近在英國發現的新型變異株使防控形勢顯得更為錯綜複雜,即使有些疫情已初步控制的國家,也出現了疫情局部反彈,因此人們把控制疫情的希望寄託於已經上市或即將上市可進行應急接種的COVID-19疫苗的快速與廣泛接種。
  • 疫苗已開打,全球疫情還要多久才能控制住?
    哈佛醫學院教授馬晶:美國疫情控制可能到年底,兩年控制全球疫情不樂觀2021年1月,中美健康峰會主席兼秘書長、哈佛醫學院教授馬晶在接受鳳凰網採訪時表示:疫苗的推廣有它的階段性,在美國,2021年大概是6、7月份可能會有一個大量的推廣,希望在年底之前,通過疫苗能夠控制疫情。不過,單靠疫苗還是有些不太樂觀,除非他把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接種上疫苗,才能夠形成群體免疫的狀態。
  • 事關疫情防控...
    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主動支持和配合防控工作,為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大局貢獻力量。 新冠病毒疫苗打還是不打? 目前,河南省的重點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正在進行中。在接種前還是有不少的顧慮,一方面覺得沒必要打這個疫苗,另一方面也總擔心疫苗接種的安全性。疫苗接種到底有沒有必要?接種是否安全呢?
  • 發熱後怎麼辦?專家支招新型肺炎個人防控
    新華社北京1月26日電題:發熱後怎麼辦?專家支招新型肺炎個人防控  新華社記者田曉航、王秉陽、屈婷、溫競華  截至1月25日24時,國內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1975例。要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防止疫情擴散傳播,個人的自我防控必不可少。如何判斷感染,是否主要看發熱?一旦出現發熱,要不要立即去醫院?針對這些普遍存在的疑問,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發熱了是否一定要去醫院?  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李太生說,冠狀病毒的症狀主要為急性發熱(體溫達到37.5攝氏度以上),沒有流感症狀(打噴嚏、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