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速遞 | 多角度太陽耀光遙感像素尺度海面粗糙度觀測

2021-01-19 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重室

海面粗糙度(Sea surface roughness, SSR)是用來描述海面狀態的重要基礎物理參數之一。太陽耀光是由太陽光直接從海面反射並被遙感器接收的部分,其強度受到海面粗糙度的強烈影響。本文研究提出了一種基於多角度太陽耀光遙感影像的像素尺度的海面粗糙度估算新模型。為了驗證我們的模型,利用Advanced Spaceborne Thermal Emission and Reflection Radiometer (ASTER)獲得的高解析度多角度太陽耀光遙感影像估算獲得了高解析度海面粗糙度。然後轉換成風速,利用再分析風場數據和浮標風速數據進行了誤差評估,結果表明,三者吻合較好,具有與其他遙感方法相當的風速探測精度。可見,估算獲得的海面粗糙度是具有相當可信的。文章還給出了海面溢油、海底地形和內波等三個典型海洋現象的高解析度海面粗糙度遙感估算結果,其顯示了詳細的海洋學特徵,且具有低噪聲和像素尺度粗糙度的定量變化特徵。研究結果表明,利用多角度太陽耀光遙感影像進行高解析度海洋動力現象觀測和分析是可行的,為海面粗糙度和海洋動力過程遙感觀測提供了新的思路。

部分海面粗糙度估算結果圖

Estimation results for the sea surface roughness derived by using six multi-angle ASTER images matched to field buoy wind speeds. The red stars denote the locations of the field buoys.

淺海水下地形海面粗糙度估算實例

(a) Sub-image of the estimated SSR image showing submarine sand waves acquired on 16 July 2003 in the Taiwan Strait. The black line labeled 「Profile」 is the SSR profile across five sand waves from north to south plotted in (b). (b) SSR profile across five sand waves along the 「Profile」 line in (a)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five red circles represent the location of sand-wave ridges.


論文應用:Zhang, H., K. Yang, X. Lou, Y. Li, G. Zheng, J. Wang, X. Wang, L. Ren, D. Li and A. Shi. Observation of sea surface roughness at a pixel scale using multi-angle sun glitter images acquired by the ASTER sensor.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8, 208: 97-108.

相關焦點

  • 「多光譜+無人機」遙感成果快速實現水體分級汙染建模
    3、衛星遙感衛星遙感實時性弱,難以準確監測河岸垃圾、綠化及河道漂浮物現狀;對細小河道無法監測,影響監測全面及準確性。多光譜遙感方案優勢釐米級空間解析度,查無遺漏;利用水體光譜信息,科學建模,全局觀測、準確定位;同時滿足準確性、全面性、實時性、高效性的要求;全面系統地掌握河流資源分布、開發利用現狀,滿足河道規劃、管理、保護的需要。
  • IEEE J-STARS「面向流域科學的多尺度遙感」專刊徵文來啦!
    徵文背景     流域是開展地球系統科學實踐的理想單元,也是進行遙感試驗研究的天然平臺。由於衛星遙感具有較好的可重複性和空間覆蓋能力,已經成為觀測與理解流域陸地表層和次表層系統中水文和生態過程複雜動態變化和相互聯繫、陸表―大氣過程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
  • 【期刊速遞】《遙感學報》2020年第8期目次
    海洋一號C衛星為海面溢油監測提供新助力今日【期刊速遞】為大家帶來《遙感學報》第8期目次,速覽本期好研究進展題目:海洋一號C星光學載荷對海面溢油的識別能力分析作者:沈亞峰,劉建強,丁靜,焦俊男,孫紹傑,陸應誠第一單位:南京大學關鍵詞:遙感,HY
  • 今天13時40分,我國又一顆大型遙感衛星升空,將大幅提升海洋觀測能力
    此次發射的海洋二號C星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入軌後將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海洋二號C星「身手敏捷、眼疾手快」,能夠實現更高的海洋風場觀測頻度。
  • 【論文精選】太陽輻射強度與觀測角度如何影響冬小麥冠層反射高光譜
    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071282)等資助。植被高光譜測量是一個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的複雜過程,如太陽高度角、太陽方位角等。國內外已有不少學者測量和分析了植被冠層光譜反射率隨觀測角度、太陽天頂角及季節的變化規律,但系統性地對作物反射光譜隨角度與波段的敏感性分析涉及較少。
  • 【期刊速遞】高光譜遙感圖像處理與信息提取直播預告
    高光譜圖像處理與信息提取技術是高光譜遙感領域的核心研究內容之一。隨著智能化信息分析和高性能硬體處理技術的發展,高光譜遙感衛星系統也將步入智能化時代。如何利用人工智慧等最新成果,發展高光譜圖像處理與信息提取的高性能實時處理技術?如何發揮高光譜遙感的優勢和特點,發展新理論和新方法?
  • 定量遙感和定性遙感概念_遙感 - CSDN
    熱紅外遙感與可 見光/近紅外遙感有巨大區別。可見光/近紅外 地表參數只是光譜一方面,熱紅外波段需要發 射率和溫度兩方面參數才能描述地表狀態。 B. 角度問題。裸土、雪等發射率隨觀測角變化, 作物冠層也存在明顯熱輻射方向性。多角度觀 測可以提高地表溫度反演的精度或反演組分溫 度。
  • 遙感中多模態和數據融合的挑戰和機遇
    在本文中,我們概述了當前利用多模式數據進行地面觀測有關的機遇和挑戰。這是通過利用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地球科學和遙感學會自 2006 年以來組織的數據融合競賽的成果來完成的。我們將報告這些競賽的成果,介紹每年向社會提供的多模態數據集、有針對性的應用以及對提交的方法和結果的分析。如何考慮多式聯運並將其納入處理鏈?融合提供了哪些改進/新的機會?需要解決的目標和報告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 人類首次360度觀測太陽,發現影響太空天氣的行星波
    這次發現太陽上存在的一種行星波,在地球上也有它的孿生兄弟——我們也稱為羅貝波,是環繞地球高緯度的高空風。行星波水平尺度與地球半徑尺度相當,是一種大氣長波,波速與風速相當。行星波這種大尺度波動能將熱帶地區的暖空氣帶到北方,同時把北極地區的冷空氣送到南方。因此熱帶與北極之間的熱帶中緯度地區的氣候會受到行星波很大的影響。
  • 人類又一太陽探測器出發,帶我們換個角度看太陽
    圖中的太陽圖像並非由Ulysses本身獲取,而是由同時期的其他太陽觀測衛星獲得(圖片來源:ESA)遺憾的是,Ulysses只裝備了進行局地探測的儀器,只能感受到她附近的太陽風情況,卻無法用遙感成像觀測的望遠鏡看到太陽表面的圖像。
  • 基於多遙感產品和地面觀測的北極苔原春季返青期特徵研究
    物候代表了植被的季節動態,可作為區域氣候變化的間接指標,其不僅僅受氣候影響,也通過調節葉片的萌芽和休眠、植物冠層的生理活動進而從多種尺度上對氣候進行反饋。因此,及時了解氣候變化背景下高緯度地區物候的響應,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與重視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進而使用模型進行物候的預測。
  • 人類又一太陽探測器出發!將帶我們換個角度看太陽
    (來源ESA) 遺憾的是,Ulysses只裝備了進行局地探測的儀器,只能感受到她附近的太陽風情況,卻無法用遙感成像觀測的望遠鏡看到太陽表面的圖像。每相遇一次,就能藉助進行的引力拉近與太陽的距離,同時逐漸偏離地球公轉軌道面。在最初4年的基本任務階段,相對太陽赤道面的軌道傾角可以達到17度,已經可以比地球上更清楚的觀察到太陽極區。而在之後的擴展任務階段,軌道面相對於太陽赤道的傾角則可以達到33度,對太陽極區的觀測質量將會進一步提高。
  • 什麼是偏振光遙感?
    2.1 地物偏振光效應 闡述地物偏振遙感與高解析度定量遙感的地表偏振光效應的理論方法,提出地物偏振的5個規律。1、地物偏振光譜反射效應,為高解析度地物遙感定量反演機理解釋和模型修改奠定基礎。2、地物偏振光多角度反射效應,由此得到水—土—巖—植被4大地物偏振光效應探測的系統化方法和規律。
  • 智庫| 導航與遙感技術融合綜述
    李德仁院士從天基信息實時服務系統的角度提出定位、導航、授時、遙感、通信(PNTRC)五位一體的融合構想,從天基信息的獲取、傳輸、綜合應用等角度論述了導航與遙感技術融合的意義和必要性。楊元喜院士指出導航技術的發展趨勢是彈性PNT框架和綜合PNT體系,從多源融合的角度論述了未來PNT體系對雷達,光學影像等遙感技術的需求。導航遙感融合可根據其融合機理劃分為3個層次:協同、集成和融合,關係如圖1所示。
  • 利用無人機多光譜圖像釐米解析度提高甜菜作物冠層結構和生物化學遙感估測
    近年來,無人機(UAV)的廣泛使用為植被遙感研究開闢了新的視野,尤其是農業應用方面。然而,與從衛星或飛機獲得的較粗糙的解析度數據相比,無人機釐米級圖像的優勢仍不明確。本研究旨在提出從無人機多光譜觀測中檢索冠層變量的新方法,以及研究在何種程度上使用這樣的釐米級圖像能夠改善甜菜作物(Beta Puulgas L.)葉片和冠層變量的估計。
  • 中國科學院黑河遙感試驗研究站
    2018 年獲批甘肅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黑河遙感站立足黑河流域,是一個完整的封閉系統,包含了上遊的冰雪、凍土和高寒草原,中遊的人工綠洲,以及下遊的荒漠和天然綠洲等陸地生態系統,是開展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理想場所。自 2007 年起,黑河遙感站就已經開展了系統性的流域尺度觀測系統設計和建設工作,至今已有 10 餘年的觀測數據積累。
  • 中國航天日 | 衛星微波遙感技術新進展
    傳統高度計實現的是星下點單點測量,對於時間和空間解析度難以兼顧,限制了其在中尺度、高動態遙感方面的應用。Rodriguez 等提出寬刈幅高度計的構想,利用雙天線獲得幹涉相位測量,從而精確地反演100 千米左右刈幅的高度場。
  • 學術| 陳銳志:導航與遙感技術融合綜述
    李德仁院士從天基信息實時服務系統的角度提出定位、導航、授時、遙感、通信(PNTRC)五位一體的融合構想,從天基信息的獲取、傳輸、綜合應用等角度論述了導航與遙感技術融合的意義和必要性。楊元喜院士指出導航技術的發展趨勢是彈性PNT框架和綜合PNT體系,從多源融合的角度論述了未來PNT體系對雷達,光學影像等遙感技術的需求。
  • 沒有自己的太陽觀測衛星,中國錯失前沿性原創發現
    12月4日,《自然》雜誌發表了4篇論文,並專門配以新聞和綜述文章,對帕克太陽探測器的所取得的第一批成果進行了報導。這批讓人先睹為快的成果,雖然距離完全實現帕克太陽探測器的科學目標尚有距離,但在最開始兩次接近太陽就能有眾多的新發現,也給了科學家們更多的信心和期待。與此同時,我國在空間太陽觀測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使中國科學家在未來有望在該領域有更大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