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 J-STARS「面向流域科學的多尺度遙感」專刊徵文來啦!

2021-03-01 對地觀測水循環與全球變化
徵文背景

     流域是開展地球系統科學實踐的理想單元,也是進行遙感試驗研究的天然平臺。由於衛星遙感具有較好的可重複性和空間覆蓋能力,已經成為觀測與理解流域陸地表層和次表層系統中水文和生態過程複雜動態變化和相互聯繫、陸表―大氣過程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基於各種平臺的遙感觀測在將流域科學認知從單點尺度向時空多尺度擴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多頻率和多尺度遙感正在引領和驅動人們對於流域表層系統複雜動態變化的理解邁向新的臺階。其中,各類流域尺度的遙感試驗以研究流域系統中物理、化學、生物和社會等過程為目的而進行綜合性的觀測,估算各種水文/生態參量,比如降水、土壤水分、徑流、地表溫度、蒸散發、積雪覆蓋與雪水當量、多年凍土和地下冰、地下水儲量、葉面積指數、植被高度和覆蓋度、水質、土地覆蓋類型等,促進了流域科學的形成與發展。

      為了促進遙感在流域科學研究中的應用,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遙感與地理信息科學研究室、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生物與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在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期刊(J-STARS:中科院二區,IF=3.827)共同策劃推出 「面向流域科學的多尺度遙感」專刊,著重收錄流域科學相關的遙感機理與新方法、新產品和前沿應用研究,誠邀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踴躍投稿。

面向流域科學的多尺度遙感 ( Remote sensing across scales for watershed science )

徵文主題包括但不限於:

投稿系統開放: 2021年1月1日          

投稿系統關閉: 2021年8月30日       

所有提交的稿件都將依據IEEE地球科學與遙感學會指南進行嚴格同行評議,文章內容不得在其它地方同時在審或者發表。投稿網站: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jstars,稿件類型請選擇「Remote sensing across scales for watershed science」專刊。

作者可以查閱網站:

https://ieeexplore.ieee.org/stamp/stamp.jsp?tp=&arnumber=8855039獲取有關論文提交的相關信息。論文格式必須使用IEEE標準格式(雙欄,單倍行距),投稿模板請訪問網址:

http://www.ieee.org/publications_standards/publications/authors/author_templates.html進行下載。

請注意,自2020年1月1日起,IEEE J-STARS成為完全開放獲取的期刊,每篇論文固定出版費用為$1,250(美元)。

趙天傑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zhaotj@aircas.ac.cn)

車  濤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chetao@lzb.ac.cn)

Carsten Montzka

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生物與地球科學研究所  (c.montzka@fz-juelich.de)

冉有華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ranyh@lzb.ac.cn)

穆西晗

北京師範大學   (muxihan@bnu.edu.cn)

Call for papers (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下載):

http://www.grss-ieee.org/wp-content/uploads/2020/08/Call_for_Paper_Watershed.pdf

相關焦點

  • IEEE J-STARS!CALL FOR PAPERS!
    Prospective authors should consult the site https://ieeexplore.ieee.org/stamp/stamp.jsp?tp=&arnumber=9082768 for guidelines  and information on paper submission.
  • 第二十屆中國遙感大會徵文通知
    會議由中國遙感委員會、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中科遙感科技集團、深圳大學承辦,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亞洲遙感協會(AARS)、國際數字地球學會(ISDE)國際協辦,國家遙感中心、中國宇航學會遙感專業委員會、中國測繪學會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委員會、中國地理學會環境遙感分會、中國地質學會遙感地質專業委員會、中國海洋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海洋遙感專業委員會、中國氣象學會衛星氣象學委員會、中國空間學會空間遙感專業委員會
  • 分支機構 | 《測繪學報》專刊徵稿函 | 「面向自動駕駛的場景快速...
    分支機構 | 《測繪學報》專刊徵稿函 | 「面向自動駕駛的場景快速感知與高精度道路製圖——測繪遙感… 2020-12-13 15: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院黑河遙感試驗研究站
    2018 年獲批甘肅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黑河遙感站立足黑河流域,是一個完整的封閉系統,包含了上遊的冰雪、凍土和高寒草原,中遊的人工綠洲,以及下遊的荒漠和天然綠洲等陸地生態系統,是開展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理想場所。自 2007 年起,黑河遙感站就已經開展了系統性的流域尺度觀測系統設計和建設工作,至今已有 10 餘年的觀測數據積累。
  • 成果速遞 | 多角度太陽耀光遙感像素尺度海面粗糙度觀測
    本文研究提出了一種基於多角度太陽耀光遙感影像的像素尺度的海面粗糙度估算新模型。為了驗證我們的模型,利用Advanced Spaceborne Thermal Emission and Reflection Radiometer (ASTER)獲得的高解析度多角度太陽耀光遙感影像估算獲得了高解析度海面粗糙度。
  • 「龍捲等致災雷暴大風」專刊徵稿通知
    《熱帶氣象學報》專刊徵稿龍捲等致災雷暴大風專刊龍捲是大氣中最猛烈的渦旋,能在短時間內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我國龍捲等致災雷暴大風多發生在人口稠密和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影響巨大。龍捲等致災雷暴大風由於尺度小、突發性強 、持續時間短,監測預警仍是世界難題。為推動我國龍捲等致災雷暴大風的相關研究,便於研究人員深入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佛山市龍捲風研究中心與熱帶氣象學報共同籌辦擬出版「龍捲等致災雷暴大風」專刊 。
  • @想成為科普作家的你 首屆「流行歌曲的科學密碼」徵文活動來啦
    事實上,大量流行歌曲也有著豐富的科學知識,例如周杰倫的《青花瓷》、鄧紫棋的《泡沫》等。如果藉助流行歌曲來開展科學知識的普及,一方面可以發動更廣泛的社會大眾來創作科普作品,讓大家明白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大家明白,找到合適的著眼點,創作科普作品其實很容易。
  • 西工大何明一教授受聘擔任IEEE遙感學報副主編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是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遙感學會(GRSS)會刊,是地球科學與遙感領域最頂尖級的國際期刊之一。該期刊屬遙感科學、信息科學、空間與地學的交叉學科領域,主要涉及面向空、天、地、海遙感信息獲取的科學與工程的理論、概念和技術,以及對這些遙感信息的處理、增強、解譯和傳播等的技術。
  • 讀懂地球:遙感大數據驅動下的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新聞—科學網
    未來,遙感結合大數據,如何更好推動地球系統科學發展?傳統地球系統科學又如何更好適應大數據時代?對此,《中國科學報》記者近日專訪了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副院長張兵研究員,他從遙感大數據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應對之策。
  • 徵文通知 | 第三屆空間地球科學學術研討會徵文通知
    空間地球科學作為空間科學中的一個前沿交叉學科,近年來在國內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學突破,並在支持國家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為促進空間地球科學基礎理論、前沿技術和應用研究領域學術交流,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地球科學專業委員會於2018年發起了「空間地球科學學術研討會」,並分別於2018年11月在三亞和2019年10月在廈門成功召開了前兩屆會議。
  • 「多光譜+無人機」遙感成果快速實現水體分級汙染建模
    傳統檢測手段的局限性1、傳統人工勘查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無法直觀展示全流域、多尺度的岸線生態與水汙染情況以及周期性頻繁檢測。2、可見光遙感只有紅綠藍三波段,難以構建水體、植被、汙水程度、垃圾等指數;視頻巡查提供信息有限,無法實現數據積累,難以高精度實現河道各項指標監測。
  • 以流域為單元,解碼水域生態
    流域是指一條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區域,河流或水系從這個集水區域上獲得水量補給,流域生態學是指以流域為研究對象,運用現代生態學和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流域內各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以及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的一個生態學研究的新領域。從尺度上講,流域生態學屬於宏觀生態學的研究領域。
  • 《微尺度》(Small)出版清華大學微納材料研究專刊
    清華新聞網4月22日電 4月16日,《微尺度》(Small)專刊《清華大學微納材料研究》(「Nano/Microscale Materials Research at Tsinghua University」)正式出版。主封面以納米材料構築的清華大學二校門為設計元素,展示了清華大學在微納尺度物質科學研究的新進展。
  • 國產高分辨遙感影像在峽江樞紐庫區監測中的應用
    對兩幅高分影像進行正射校正、配準、幾何精糾正等預處理,在分析衛星傳感器特性的基礎上,採用基於線性回歸波段擬合方法進行多光譜與全色影像融合。最後,利用面向對象分類方法對兩期影像進行了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和地類變化分析。試驗結果表明:利用面向對象方法可實現對庫區高分影像土地利用信息的精確提取,總體分類精度達到87.9%,Kappa係數為0.836,完全滿足遙感應用的精度要求。
  • 「AI+醫學影像」專刊正式上線 | 期刊速遞
    《中國圖象圖形學報》策劃出版的「AI+醫學影像」專刊,立足新一輪AI技術的發展背景,緊緊圍繞AI技術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需求,回顧和總結AI技術在醫學影像中應用的發展歷程,全面梳理近年來的最新的研究進展,思考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探索AI+醫學影像的未來發展方向。
  • 程曉陶:海綿城市建設應從流域尺度統籌規劃
    業內專家建議,應從流域尺度統籌規劃並加強部門間的協調聯動,助力解決城市內澇與水體黑臭綜合治理的問題。程曉陶:海綿城市建設應從流域尺度統籌規劃翻閱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你會看到「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首次被寫入其中。兩會期間,圍繞海綿城市建設,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燒了那麼多錢的『海綿』城市為啥不吸水?」也成為了吐槽的焦點之一。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 中國湖庫等不同類型水體變化遙感監測研究獲進展
    長期以來,不同地區(流域)、不同類型的水體變化受流域自然環境因素和人類活動影響程度與機制不一。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研究結果強調,儘管中國內陸水體在過去35年中水域總面積顯著增加,但形勢不容樂觀:自然湖泊的水域總面積增加由羌塘高原的鹹水湖快速擴張所主導,而自然淡水湖泊受人類活動影響面積呈萎縮態勢;淡水湖庫水域面積增加由人工調節的淡水水庫所主導,因此科學指導淡水資源的調節和配置尤為重要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湖泊是氣候變化的重要指示因子,通過探討湖泊的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有助於理解區域水循環,並為流域水資源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學決策依據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地理景觀遙感學科組、水環境遙感學科組,與美國和英國的研究團隊合作,利用Landsat系列衛星遙感影像對四個時期(1977、1990、2000、2014)青藏高原的湖泊進行空間製圖,並整合氣象資料、冰川和凍土文獻數據,在流域尺度上將湖泊面積變化、氣候變化、冰川變化和凍土退化的趨勢歸納為4種模式(乾旱指數降低、冰川面積減少、凍土退化、湖泊面積增加;乾旱指數增大
  •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關於2020年IEEE可持續電力與能源國際會議(iSPEC 2020)徵文的通知
    一、徵文要求  提交英文的論文全文,論文模板見附件。論文應附作者詳細聯繫信息,包括第一作者的姓名、單位、電話、傳真、Email 和通訊地址。請通過會議網站或 CSEE門戶網站下載論文全文模板,並通過會議網站在線提交論文全文。
  • 碳酸鹽風化對山麓冰川流域河水化學主導作用明顯
    新疆東帕米爾高原慕士塔格峰及流域為此,在全球變暖趨勢下,開展冰川流域化學風化研究對探究短時間尺度氣候變化快速響應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由於高海拔山麓冰川流域受生物過程及人為因素影響較小,為研究冰川環境下Mg(鎂)同位素組成受控機制及化學風化過程提供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