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史上對裝備飛彈快艇並不重視,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海軍龐大,並不需要這種「二等」裝備來補充實力,加上獨特的地理位置,飛彈快艇自然就沒有什麼生存空間。美國海軍裝備過的唯一一型飛彈快艇就是歐洲設計生產的飛馬座,不僅數量少,而且已經全部退役。

來自歐洲的飛馬座
飛馬座飛彈快艇是1974年由EU國家聯合研製的一款飛彈快艇,參與的國家基本上就是歐盟那些主要成員國,飛馬座在1977年開始陸續裝備於美國海軍。
這種飛彈快艇尺寸較小,滿載排水量240噸,採用全鋁結構,長40米,寬8.5米,動力為2臺800馬力的柴油機,和一臺18000馬力的燃氣輪機,最大航速48節,當以8節低速航行的時候,最大航行距離2600海裡。

武器裝備上,在艦首甲板布置一座單管奧託76毫米艦炮,艦尾兩側各安裝一座4聯裝「魚叉」反艦飛彈,一座「雷鳴C」火控管理系統負責引導飛彈和艦炮,另外艇上還安裝有早期的衛星導航系統。
該艇最大的特色是採用了水翼結構,好處是利於高速平穩航行,缺點是抗浪性差,在海況稍微複雜的時候雖然也能航行,但是作戰能力差了很多,並且複雜的結構導致維護保養成本高。

但是就飛彈快艇本身來說,它只是一種近海輕型艦艇,飛馬座的性能還是讓人滿意的,該級艦艇總共建造了6艘,服役於美國大西洋艦隊。
真的用飛彈快艇緝毒?
飛馬座飛彈快艇服役以後,對外宣稱在美軍中主要用來近海巡邏、緝毒,不過專門花費巨資購買6條並不實用的飛彈快艇,就為了用來緝毒巡邏,這顯然是說不過去的,毒販再厲害也不可能駕駛軍艦販毒吧,更何況這些飛彈快艇在船體狀況還不錯的時候,就於1993年全部退役,這又是為什麼呢?

發生在1967年的埃拉特事件,埃及軍隊用3發反艦飛彈將一艘以軍驅逐艦擊沉,而驅逐艦完全沒有反抗能力,只能眼睜睜看著飛彈飛來。
這場實戰開啟了反艦飛彈的巔峰之路,作為擁有大量水面艦艇的美軍並非不著急,試想一下,如果所有的瀕海國家都大量裝備飛彈快艇或者岸基反艦飛彈,那美軍戰艦還敢隨便航行嗎?美軍必須要深入研究一下反艦飛彈的戰術。

如此一來美軍裝備數量不多的6艘飛彈艇就說得通了,它們的主要作用應該是配合美軍主力戰艦,探索飛彈快艇的戰術,以及大型戰艦的反制措施。
從之後美軍在海外的作戰來看,雖然美軍也曾面對了一些飛彈快艇的威脅,但是基本沒有造成致命的損失,看來美軍在飛馬座飛彈快艇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已經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反制措施。

飛彈快艇的得與失
飛彈快艇和早先的魚雷快艇一樣,都是一種近海防禦武器平臺,一種以小搏大的武器裝備,適合於擁有複雜海岸線的國家,特別是一些經濟條件不太好的國家,但不是所有國家都適用。

這主要是因為飛彈快艇的一些固有缺陷,快艇本身排水量太小,航程短,裝備的搜索雷達探測距離近,這就導致了它在面對一支完善的艦隊時,必須想辦法突破艦隊由飛機、潛艇和驅逐艦組成的立體防禦警戒線,然後才有機會伺機尋找目標發起攻擊,這無異於是自殺式的任務。不過在面對那些艦隊建設能力不足的對手時,飛彈快艇則有更多機會接近敵艦。

所以飛彈快艇能否發揮出作用,要看一國海軍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對手,如果僅僅小國之間維持力量平衡,它就是一種經濟實惠的裝備,如果面對龐大的航母艦隊,那麼就算是再添上幾艘恐怕也於事無補,最多只能算是威懾力量,在裝備了反艦飛彈的直升機面前存活率都低得可憐。

所以飛馬座級飛彈快艇對於美軍而言是成功的,它幫助美軍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反飛彈快艇手段,在之後的軍事行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既然肥馬壯飛彈快艇的任務已經完成了,自然也就沒有繼續保留的必要了,因此提早退役也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