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瓦雷斯龍類——擁有奇異手爪的恐龍

2020-12-04 培子畫畫教學

史前生物長得總是超出我們的想像,阿爾瓦雷斯龍類便是其中頗為奇特的一種。這些主要生活在白堊紀的袖珍恐龍,身長只有一米左右,在身長動輒十幾米的恐龍家族中絕對稱得上「小不點兒」。不過,袖珍體形的阿爾瓦雷斯龍類卻擁有許多奇特之處。

發現神秘化石

鷹嘴單爪龍是阿爾瓦雷斯龍類中的「名人」,它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這得從20 世紀20 年代開始說起。

美國著名的探險家、博物學家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曾經擔任過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他率領的考察隊曾發現了恐龍研究史上的第一窩恐龍蛋。

20 世紀初,安德魯斯和他的考察隊在蒙古高原發現了一具並不完整的動物化石。化石由脊椎骨、盆骨和一部分後肢組成,當時沒有人認識這個動物,大家僅把它描述成「長得像鳥的恐龍」。因此,這具化石運回美國之後,被放在了博物館的倉庫裡,無人問津。

轉眼到了20 世紀90 年代,美國的古生物學者又來到蒙古高原的戈壁灘上尋找化石。他們很快便發現了一些動物化石,並初步判斷這種動物生活在大約七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隨後,經過進一步研究,學者們將這種動物命名為「鷹嘴單爪鳥」,並且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研究論文。

那麼,「鷹嘴單爪鳥」到底長什麼樣子呢?

到底是「鳥」還是「龍」?

「鷹嘴單爪鳥」的發現讓美國的學者突然想起了早些年間安德魯斯發現的那具不太完整的化石。經過對比,他們發現這兩具化石實際上是同一種動物。

然而,令「鷹嘴單爪鳥」的發現者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研究論文竟然引起了一些恐龍專家的質疑。這些專家認為這種動物並不是鳥,而是恐龍。

從這具化石的外表上看,「白堊紀不會飛翔的鳥」這個結論似乎沒有什麼問題——「鷹嘴單爪鳥」除了前肢短粗,根本不能飛翔之外,它那過於短小的身材和其他一些特徵讓它看起來甚至比始祖鳥更像鳥。但是,「鷹嘴單爪鳥」還具備許多原始動物的特點,比如超長的尾巴等,這些特點又讓它看起來不那麼像鳥類。

持反對意見的專家認為,「鷹嘴單爪鳥」之所以和鳥類的外形相似,可能是一種為了適應環境的趨同現象。所謂趨同現象,簡單地說,就是一些動物為了更好地適應生存環境,身體結構會演化得與這一生態系統中的某些動物很像。實際上,在生物演化中,趨同現象是很常見的,比如鯨魚為了能夠在水中更好地遊泳,外形便演化得和魚類很相似。

與眾不同的「前輩」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的科研人員又在內蒙古自治區發現了分別生活在白堊紀早期和白堊紀晚期的阿爾瓦雷斯龍類恐龍的化石——烏拉特半爪龍以及臨河爪龍。

專家研究發現,烏拉特半爪龍其實是臨河爪龍的「前輩」,而臨河爪龍又是鷹嘴單爪龍的「前輩」。這三個傢伙看起來長得都差不多——前肢很短,爪子卻很大,而且爪子上有一根長著尖甲、十分顯眼的指頭。這根大大的指頭就像直接長在軀體上,從胸部探出的獠牙一般。

不過,臨河爪龍卻獨樹一幟——按生存年代來排序的話,它處在進化的過渡時期,但它卻擁有與「前輩」和「後裔」都不一樣的特點。臨河爪龍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單爪」——專家發現臨河爪龍的每隻手爪上只長有一根指頭,其他指頭已經退化得看不見了。而鷹嘴單爪龍除了顯而易見的大尖甲之外,其實還有兩根手指,只不過這兩根手指已經退化得很小,讓它的手爪看起來像「單爪」而已。而烏拉特半爪龍同樣也長有三根指頭。

一般來說,原始恐龍都長有五根手指。但有一些恐龍在演化過程中,其中的兩根手指會逐漸退化。比如我們熟悉的白堊紀晚期的霸王龍,它甚至已經退化到只有兩根短小的手指。那麼,為什麼臨河爪龍卻如此與眾不同呢?

原來,為了生存和繁衍,所有動物必須努力去獲取足夠的食物,而它們的身體結構也會進行相應的演化以適應環境,這是亙古不變的規律。因此,研究這三種恐龍的生活習性便成了解開這個謎題的關鍵。

古生物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恐龍的牙齒和爪子是判斷其食物類別的重要依據。而更直接的辦法是觀察恐龍胃裡的殘留物或者糞便化石。幸運的是,專家在烏拉特半爪龍體內找到了尚未排出的糞便化石。並且據此判斷出這種恐龍不但是肉食性的,而且很可能是以魚類為食的恐龍。

而臨河爪龍並不吃魚。臨河爪龍生存的時期降雨越來越少,氣候也變得越來越乾燥。為了活下去,臨河爪龍開始捕食那些適應沙漠生活的小動物和小昆蟲。食性的變化使得臨河爪龍的牙齒變得越來越細,體形也變得越來越小。

從化石來看,臨河爪龍的體長只有幾十釐米,體重約500 克。同時,它的主要食物也變成了螞蟻類的小昆蟲,為了吃到更多的螞蟻,它必須不斷挖掘蟻穴。挖掘蟻穴的主要工具可能就是大爪子,這種習性世代沿襲,臨河爪龍其中一根手指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大,而其他手指則慢慢退化,最終完全消失了。

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似乎可以窺探到阿爾瓦雷斯龍類演化過程的一些蛛絲馬跡。但是,由於出土化石的稀少,關於它們的謎題還沒有完全解開,等待著我們去進一步研究。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兩種新恐龍
    中國科學家發現兩種新恐龍     大爪子 短胳膊 體型「迷你」  據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記者屈婷)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日前發現和命名了兩種新的恐龍
  • 手盜龍類代表恐龍,鐮刀龍,單爪龍,始祖鳥,耀龍,傷齒龍等
    因此在發表的一個月後,單爪龍的屬名被重新命名為Mononykus。單爪龍是種小型恐龍,身長約1米,頭部小,牙齒小而尖。它們的特點擁有奇特、短粗的前肢,前肢上有一隻3寸長的指爪,另外兩個指爪則已退化、消失。
  • 異特龍超龍代表恐龍,異特龍,大盜龍,南方巨獸龍等
    位置:恐龍/蜥臀目/獸腳亞目/新獸腳類/鳥吻類/堅尾龍類 /俄裡翁龍類 /鳥獸腳類/肉食龍類/異特龍超科異特龍科Allosauridae:異特龍,Allosaurus,又稱異龍或躍龍,是種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龍,平均身長為8.5米,最長可達12到13米。它們可能採取伏擊方式攻擊大型獵物,使用上頜來撞擊獵物。
  • 角鼻龍科代表恐龍,和幾個特色原始堅尾龍類恐龍
    泥潭龍的身體小而修長,長1.7米。沒有牙齒、發育良好的喙嘴,這些特徵只曾在白堊紀虛骨龍類出現。泥潭龍的頸部很長,前肢短,後肢長,顯示它們擁有良好的奔跑能力。它們的胃中有胃石,加上沒有牙齒,估計它們是草食性動物,使它們成為最早出現、最原始的草食性獸腳類恐龍。
  • 智利龍,吃素獸腳類恐龍
    在智利龍發現之前,人們知道的侏羅紀獸腳類恐龍要麼是異特龍、蠻龍這樣的大型食肉恐龍,要麼就是嗜鳥龍、秀頜龍這樣的小型食肉恐龍,而無一例外,這些恐龍都傳承了它們三疊紀祖先的老本行——吃肉。而中小型植食恐龍的生態位,則由恐龍中的另一個分支——鳥腳類恐龍所佔據。而智利龍無疑在是在侏羅紀扮演了搶這些鳥腳類恐龍「飯碗」的角色。
  • 原蜥腳下目常見恐龍,始盜龍,板龍,大椎龍,祿豐龍等簡筆畫
    它的前肢只是後肢長度的一半,而每隻手都有五指。其中最長的三根手指都有爪,被推測是用來捕捉獵物。科學家推測第四以及第五指太小,不足以在捕獵時發生作用。板龍Plateosaurus,是已知最大的三疊紀恐龍之一,也是三疊紀最大的陸生動物之一,身長可達6到10米,體重估計有7噸。板龍的小型、葉狀牙齒顯示它們為草食性,並且為最早的大型草食性恐龍之一,以高大植被為食,例如針葉樹與蘇鐵。
  • 恐龍之馳龍科:馳龍,伶盜龍,小盜龍,猶他盜龍,中國鳥龍
    位置:恐龍\蜥臀目\獸腳亞目\堅尾龍類\虛骨龍類\手盜龍形態類\馳龍科馳龍科的恐龍特點,後腳的每第二個腳趾都是銳利鐮刀狀趾爪,著地只有第三第四2個腳趾,見下圖。好多品種發現都有羽毛,推測可能馳龍科都有羽毛覆蓋。
  • 新食肉恐龍物種擁有的可怕趾爪「武器」是迅猛龍的兩倍
    據外媒報導,在《侏羅紀公園》中,迅猛龍(以及類似的恐龍)因其腳趾上大型且可怕的鐮刀狀趾爪而聞名。而且每隻腳上只有一個大型趾爪- 而最新發現的恐龍Vespersaurus paranaensis擁有的「武器」則是迅猛龍的兩倍。
  • 這次又把姚明拿來跟恐龍比身高,看看是怎樣的畫面
    近鳥龍屬又名近鳥,是種小型有羽毛恐龍,屬於手盜龍類的近鳥龍科。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生存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是有羽毛獸腳亞目恐龍。 ,跳龍屬又名跳足龍、躍步龍,是種非常小的二足恐龍形類動物。它們是三疊紀晚期的肉食性動物。跳龍身長約60公分,體型如小型貓。跳龍的化石是在1910年發現於蘇格蘭。
  • 斑龍超科代表恐龍,棘龍,斑龍,重爪龍等
    巨齒龍是最早以科學方式敘述、命名的恐龍。巨齒龍擁有相當大的頭部,而牙齒明顯屬於肉食性動物。巨齒龍身長約為9米,它們的長尾巴可平衡身體與頭部。雖然巨齒龍是種強壯的肉食性恐龍,它們也許可以攻擊最大型的蜥腳類恐龍,但它們也有可能如清道夫般以腐肉為食;但這無損於巨齒龍的獵食動物形象,暴龍可能也會以腐肉為食。
  • 動物小百科:關於似鱷龍你不得不知道的知識!
    本物種棘龍科恐龍都擁有類似鱷魚的嘴部,生存於中白堊紀的非洲,約為1億2000年萬年前到1億1000萬年前。不像大部分的大型獸腳亞目恐龍,似鱷龍擁有非常長的低矮口鼻部,狹窄的頜部有約100顆牙齒,這些牙齒並不是非常銳利,但稍微往後彎曲。前額有一小角飾。口鼻部前端較大,並有一叢更長的牙齒。
  • 史前最小恐龍現身,另外就再科普其他十大迷你恐龍吧
    古生物學家發現的豪氏歐羅巴龍化石包括超過11個,屬於不同發育階段,體長範圍從1.7米到6.3米。因為豪氏歐羅巴龍的化石產於海相碳酸鹽地層中,因此這些恐龍可能居住在島嶼上,並且由於島嶼的隔離環境形成侏儒物種。NO.9【達契亞馬扎爾龍】屬於蜥腳次亞目巨龍類,生活在晚白堊世的羅馬尼亞。
  • "中國獵龍"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理論添力證
    近日出版的《科學》雜誌披露了「中國獵龍」的神秘相貌,並刊登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博士在2月1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相關論文。「鳥類始祖」家族又發現「新丁」和我們在好萊塢大片《侏羅紀公園》裡看到的恐龍截然不同,復原圖中的中國獵龍看起來簡直象鳥頭、鳥爪、恐龍身體拼接出來的怪物。
  • 甘肅發現亞洲最多的恐爪龍類足跡
    甘肅永靖恐龍足跡化石群復原圖,恐爪龍類行走在蜥腳類恐龍旁邊,重點是地上的足跡,因為恐爪龍類要保護腳上第二趾的「殺手爪」,所以在行進時會抬起第二趾,從而在地上留下兩趾形的足跡,看上去很「V」。(繪圖/Emily Willoughby)2012年6月,中、加、美、日、韓等國古生物學者宣布他們在甘肅省永靖縣的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發現了亞洲最多、最完整的恐爪龍類足跡,該足跡被命名為永靖馳龍足跡( Dromaeosauripus yongjingensis ),為一種新種的恐龍足跡。
  • 《恐龍世界》與現實中第一個被命名的恐龍是什麼?
    答|百度派 @小仙女女go《恐龍世界》小禽龍阿拉達生活在白堊紀晚期,他自小就生活在一個桃花園般的小島上。由一群狐猴撫養長大大的阿拉達從來就沒有見過自己的同類,與他的狐猴朋友一直無憂無慮的生活在一起。這時,因為大氣變熱,水源供給越來越緊張,阿拉達他們遇上了一群正在遷徙尋找新的棲身之地的恐龍並加入了他們。於是,阿拉達和同伴們一起開始了這次異常艱難的遷徙之旅。第一隻被命名的恐龍——巨齒龍,大型食肉恐龍,牙齒巨大呈鋸齒狀,與較長的牙根,固定在頜骨內,牙齒頂端向後彎曲而倒伏,像有鋸齒的鋒利的刀。他們通常採用小規模的狩獵。
  • 大腳類恐龍,腕龍,圓頂龍等簡筆畫
    大腳類恐龍之常見恐龍,不包括上篇的泰坦巨龍類恐龍。波塞東龍auroposeidon,又名蜥海神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和腕龍科恐龍類似,前肢長於後肢,身體形態類似現代長頸鹿。是目前已知最高的恐龍,經估計有17米高;而身長接近30到34米,體重被估計為50到60噸之間。雷腳龍 Brontomerus,又名壯腿龍或雷腿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北美洲,是已知蜥腳類恐龍中大腿最粗的恐龍。根據研究人員的估計,成年個體的身長約14米,體重估計值約6噸。
  • 我的恐龍萌龍圖鑑第一期鐮刀龍 伐木能力我最強
    【萌龍圖鑑】是小龍女為各位馴龍學員院收集整理的系列攻略欄目,小龍女會根據我的恐龍100多種恐龍的參數詳細描述,以供大家遊戲參考,今天介紹的是鐮刀龍!
  • 竊蛋龍類代表恐龍,竊蛋龍,葬火龍,巨盜龍,天青石龍等
    位置:恐龍\蜥臀目\獸腳亞目\堅尾龍類\虛骨龍類\手盜龍形態類\竊蛋龍類,也叫盜蛋龍類,他們和現在的不能飛的鳥類比較接近,比如鴕鳥,鴯鶓,鶴鴕。大多數物種已經進化成沒有牙齒的獸腳類恐龍,嘴部接近現代的鳥喙,少數有牙齒的物種牙齒數也比較少,大多數可能都是雜食性的,身上都覆蓋有毛髮,羽毛。安祖龍 Anzu,外型近似縴手龍,甚至一度被認為是縴手龍,體長約在 3 至 3.5 米間,臀部可達 1.5 米高,體重 200 至 300 公斤。
  • 無畏龍
    無畏龍(屬名:Ouranosaurus),意為「勇敢蜥蜴」,是種奇特的禽龍類,生存於早白堊紀,約1億1000萬年-9500萬年前的非洲。豪勇龍身長7米,推測體重4噸,草食。豪勇龍一度被認為有大型背部帆狀物,由厚、長的脊椎神經棘支撐,長度約50釐米,並橫跨整個背部與尾巴,類似同時代著名的肉食性恐龍棘龍,以及二疊紀的異齒龍。事實上,這些高大神經棘並不完全類似棘龍的帆狀物。其他動物的棘柱未端變細,而豪勇龍的棘柱未端末端則是變厚。豪勇龍的棘柱由肌腱連接在一起,可牢固背部。最後,棘柱長度在前肢位置達到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