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生物長得總是超出我們的想像,阿爾瓦雷斯龍類便是其中頗為奇特的一種。這些主要生活在白堊紀的袖珍恐龍,身長只有一米左右,在身長動輒十幾米的恐龍家族中絕對稱得上「小不點兒」。不過,袖珍體形的阿爾瓦雷斯龍類卻擁有許多奇特之處。
發現神秘化石
鷹嘴單爪龍是阿爾瓦雷斯龍類中的「名人」,它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這得從20 世紀20 年代開始說起。
美國著名的探險家、博物學家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曾經擔任過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他率領的考察隊曾發現了恐龍研究史上的第一窩恐龍蛋。
20 世紀初,安德魯斯和他的考察隊在蒙古高原發現了一具並不完整的動物化石。化石由脊椎骨、盆骨和一部分後肢組成,當時沒有人認識這個動物,大家僅把它描述成「長得像鳥的恐龍」。因此,這具化石運回美國之後,被放在了博物館的倉庫裡,無人問津。
轉眼到了20 世紀90 年代,美國的古生物學者又來到蒙古高原的戈壁灘上尋找化石。他們很快便發現了一些動物化石,並初步判斷這種動物生活在大約七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隨後,經過進一步研究,學者們將這種動物命名為「鷹嘴單爪鳥」,並且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研究論文。
那麼,「鷹嘴單爪鳥」到底長什麼樣子呢?
到底是「鳥」還是「龍」?
「鷹嘴單爪鳥」的發現讓美國的學者突然想起了早些年間安德魯斯發現的那具不太完整的化石。經過對比,他們發現這兩具化石實際上是同一種動物。
然而,令「鷹嘴單爪鳥」的發現者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研究論文竟然引起了一些恐龍專家的質疑。這些專家認為這種動物並不是鳥,而是恐龍。
從這具化石的外表上看,「白堊紀不會飛翔的鳥」這個結論似乎沒有什麼問題——「鷹嘴單爪鳥」除了前肢短粗,根本不能飛翔之外,它那過於短小的身材和其他一些特徵讓它看起來甚至比始祖鳥更像鳥。但是,「鷹嘴單爪鳥」還具備許多原始動物的特點,比如超長的尾巴等,這些特點又讓它看起來不那麼像鳥類。
持反對意見的專家認為,「鷹嘴單爪鳥」之所以和鳥類的外形相似,可能是一種為了適應環境的趨同現象。所謂趨同現象,簡單地說,就是一些動物為了更好地適應生存環境,身體結構會演化得與這一生態系統中的某些動物很像。實際上,在生物演化中,趨同現象是很常見的,比如鯨魚為了能夠在水中更好地遊泳,外形便演化得和魚類很相似。
與眾不同的「前輩」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的科研人員又在內蒙古自治區發現了分別生活在白堊紀早期和白堊紀晚期的阿爾瓦雷斯龍類恐龍的化石——烏拉特半爪龍以及臨河爪龍。
專家研究發現,烏拉特半爪龍其實是臨河爪龍的「前輩」,而臨河爪龍又是鷹嘴單爪龍的「前輩」。這三個傢伙看起來長得都差不多——前肢很短,爪子卻很大,而且爪子上有一根長著尖甲、十分顯眼的指頭。這根大大的指頭就像直接長在軀體上,從胸部探出的獠牙一般。
不過,臨河爪龍卻獨樹一幟——按生存年代來排序的話,它處在進化的過渡時期,但它卻擁有與「前輩」和「後裔」都不一樣的特點。臨河爪龍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單爪」——專家發現臨河爪龍的每隻手爪上只長有一根指頭,其他指頭已經退化得看不見了。而鷹嘴單爪龍除了顯而易見的大尖甲之外,其實還有兩根手指,只不過這兩根手指已經退化得很小,讓它的手爪看起來像「單爪」而已。而烏拉特半爪龍同樣也長有三根指頭。
一般來說,原始恐龍都長有五根手指。但有一些恐龍在演化過程中,其中的兩根手指會逐漸退化。比如我們熟悉的白堊紀晚期的霸王龍,它甚至已經退化到只有兩根短小的手指。那麼,為什麼臨河爪龍卻如此與眾不同呢?
原來,為了生存和繁衍,所有動物必須努力去獲取足夠的食物,而它們的身體結構也會進行相應的演化以適應環境,這是亙古不變的規律。因此,研究這三種恐龍的生活習性便成了解開這個謎題的關鍵。
古生物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恐龍的牙齒和爪子是判斷其食物類別的重要依據。而更直接的辦法是觀察恐龍胃裡的殘留物或者糞便化石。幸運的是,專家在烏拉特半爪龍體內找到了尚未排出的糞便化石。並且據此判斷出這種恐龍不但是肉食性的,而且很可能是以魚類為食的恐龍。
而臨河爪龍並不吃魚。臨河爪龍生存的時期降雨越來越少,氣候也變得越來越乾燥。為了活下去,臨河爪龍開始捕食那些適應沙漠生活的小動物和小昆蟲。食性的變化使得臨河爪龍的牙齒變得越來越細,體形也變得越來越小。
從化石來看,臨河爪龍的體長只有幾十釐米,體重約500 克。同時,它的主要食物也變成了螞蟻類的小昆蟲,為了吃到更多的螞蟻,它必須不斷挖掘蟻穴。挖掘蟻穴的主要工具可能就是大爪子,這種習性世代沿襲,臨河爪龍其中一根手指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大,而其他手指則慢慢退化,最終完全消失了。
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似乎可以窺探到阿爾瓦雷斯龍類演化過程的一些蛛絲馬跡。但是,由於出土化石的稀少,關於它們的謎題還沒有完全解開,等待著我們去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