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北京天安門上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天成立了!當時織女星正位於天安門上穹頂。
我們的國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但直到今天,我們的曆法依然使用西方偽元(所謂的「公元」,又稱耶元)。這個西方偽元只是把一個冬至(太陽神的節日)是禮拜日的「年」定為耶穌誕生的「耶元」,後來為了淡化宗教色彩改為「公元」。使用的是曆法的逆推法,而不是依據歷史記載。
習近平總書記說:考古證實了中國百萬年的人類史 ,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
中華文明的源頭在哪來?
華山之陽,漢水之濱。
中華文明有華服之美,是一位美麗的偉大的女性,她是中華文明的始祖母,她就是華胥。
當我們再次仰望星空,把我們的目光聚焦到牛宿的織女星的時候,我們又找到了中華文明的「天元」,織女星是中華民族的族星。把織女星這個「天元」投射到一萬四千年前的漢水(古漢水)之畔,我們就找到了中華文明的「元點」。這裡就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就從這裡開始......
中華曆元年——華元為公元前11997年,甲子歲,(西方略歷逆推)5月7日,北半球立春,太陽走到黃道上的一顆亮星——軒轅十四,這是春天的開始......
中華文明是星空文明,是宇宙文明,是建立在堅毅而精勤的宇宙觀測基礎之上。
如果從天文觀測史來推斷,中華文明至少有一萬四千年的天文觀測史。
中華文明的源頭在天上,是一萬四千年前的星空。一萬四千年前,漢水之畔(古漢水)之畔的先民們,仰望當時的北極星——織女星,天漢和整個星空都圍繞著織女星旋轉。「中華」就是一萬四千年前的織女星,她在宇宙中心閃耀......而今天的北極星——勾陳一,和兩千多年前的帝星,四千多年前的天乙星和右樞星,與之相比則都很暗淡。
上古先民們於是匯聚到漢水之畔的某一個地方定居下來,那是一座四面環山,三面環水的王城,與天上的織女星對應。
這個地方是哪裡?閬中.......
那個王城的女王是誰?華胥......
先民們把野蠶馴養成了家蠶,織成了華麗的絲綢.....
一萬四千年前 古漢水之畔,閬中的星空
閬中古城 華胥廣場華胥塑像旁
宋歌老師在創作油畫《中華之光》
庚子歲十月初三甲子日 漢天文學宮織女星升起......
閬中古城筆向街 漢天文學宮
一種銀河風浪生
明末清初時期,敏感的蘇州詩人吳梅村在他的《七夕感事》中,感知到了宇宙空間變化而導致的天地能量驟變——
「天上人間總玉京,今年牛女倍分明.......一種銀河風浪生.......」
前國土資源部遙感中心總工陳蔭祥先生在他的學術專著《核動力地球學》中首次提出「明清宇宙驟變期」的觀點。
明末曆法還徘徊在中西曆法之爭,明王朝的欽天監官員們試圖把伊斯蘭的回回太陰曆和天主教的格裡高利太陽曆,融合到延續了數千年的採用陰陽調歷的黃帝律歷體系。然而甲申國變,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十七年甲申歲三月十九丁未日子半剛過,公元1644年4月25日,當織女星從紫禁城的東北地平線冉冉升起,一輪明月中天,漢民族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在京師萬歲山殉國.......詩人吳梅村在他的遺作《石頭記》中寫到:
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
隨後,來自北方遊牧民族後金(滿族)入關,強令放下武器抵抗的漢民族削髮易服。詩人吳梅村在《織女》一詩中記錄了這段漢民族真實的歷史:
軋軋鳴梭急,盈盈涕淚微。
懸知新樣錦,不理舊殘機。
天漢期還代,河梁事已非。
玉箱今夜滿,我獨賦無衣。
清朝雍正皇帝胤禛試圖調和滿、漢兩個民族之間的傷痕,他在《處暑七夕》中寫到:
天上雙星合,人間處暑秋。
稿成今夕會,淚灑隅年愁。
梧影風吹落,璇宵火正流。
將陳瓜葉落,指影拜牽牛。
處暑」是西漢時期漢曆始祖落下閎在「太初曆法」中,用來定「七月」的「中氣」。滿清使用漢歷的結果,加速了民族的大融合。
落下閎漢天文學宮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