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通信衛星中國獲突破性進展,中國將成世界通信領跑者?

2021-02-15 國之利刃


潘建偉委員: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有望7月發射.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標誌著我國通信技術獲得了突破性進展。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項量子傳送技術標誌著中國在軍用通信領域站在了世界的最前列。大家對於量子通信或許還比較陌生。在進入話題前先來普及下這方面的知識。

量子是最小的、不可再分割的能量單位。在微觀世界裡,有共同來源的兩個量子之間存在著「糾纏」關係,無論二者相距多遠,只要其中一個量子狀態發生變化,另一個量子就能立即「感應」,並做出相應變化。形象點就比如,兩張相隔10英裡的紙張,人們在其中一張紙上書寫的時候,另一張紙上會立刻顯現所書寫的信息。

如果遭到攔截,發送者和接受者都能立刻覺察到有人在窺探。就是這麼神奇。利用量子的這種「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新型通信方式就叫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作為後摩爾時代的新技術,有望在10至15年之後成為繼電子和光電子之後的新一代通信技術。量子態隱形傳輸是一種全新通信方式,它傳輸的不再是經典信息而是量子態攜帶的量子信息,一個量子的量子態變化信息會立刻被另一個量子接收到,是未來量子通信網絡的核心要素。

量子通信是迄今為止唯一被嚴格證明是「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國防、金融、政務、商業等領域的信息安全問題。應用該項高科技,中國軍方能瞬間傳送軍事信息而不被破壞或攔截。這其中的分量可想而知。通過這項保密力度極強的科技的應用,能大幅度提升軍隊的指揮和控制能力。

在西方眼中,中國將要發射的首顆量子通訊衛星將是一顆戰略性和科學試驗性的衛星。其實除了中國之外,世界其他國家也在全力研究量子技術。我的印象中奧地利的量子通信衛星本來應該先上馬的,但是似乎歐洲各國在經費的問題談崩了。於是我們的這顆量子通信衛星就成了第一。這就是大國的優勢吧。

有人不禁會問那美國為什麼不上?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是量子力學應用的兩大方向。而美國的重心一直在量子計算上。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領先也有重要的實際意義。日本郵政省把量子通信列入21世紀的戰略項目,並於2000年將量子通信技術作為一項國家級高技術列入開發計劃,10年內投資400多億日元,主要研究光量子密碼及光量子信息傳輸技術。

此外,首顆量子通訊衛星的設計壽命也很短,只有兩三年,完成預定的實驗後可能就要墜毀。看來,這顆衛星只是「探路者」,今後更多的量子通訊衛星「上天」後,就可以打造一個全球性的量子通信網絡。到2020年實現亞洲與歐洲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屆時聯接亞洲與歐洲的洲際量子通信網也將建成。

到2030年左右,則將建成全球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發射,表明中國正從經典信息技術的跟隨者,轉變成未來信息技術的並跑者乃至領跑者。」潘建偉說,「我希望它儘快走進每個人的生活,就像計算機曾經做到的一樣,改變世界。」

(文據網絡)

PS:回復「1-13」之間的任意數字或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歷史消息。

相關焦點

  • 中國量子通信技術取得多項突破性進展
    量子通信「墨子」領跑2016年8月,中國發射了自主研製的世界上首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自然》雜誌曾評價道,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勁旅,將領先於歐洲和北美。量子通信是各國優先發展的重點量子科技領域。
  • 量子科技有多神秘?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領域,中國處於什麼位置?
    其實在國家層面而言,對於量子科技,我們早就有了非常重要的投入,其中在《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就明確將量子通信列入超前布局的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要求推進量子通信網絡建設,近年來,我國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發展日趨成熟,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而在當前晶片、5G等產業受到美國擠壓環境下,量子科技,正成為我國彎道超車的又一賽道。
  • 沉寂千年,中國誓回發明創新之巔? 中國「量子之父」入選《自然...
    著名科學媒體《科學新聞》(Science News)將「墨子號」的研究選為「2017年度十大科學事件」之一,並以「2017年量子通信衛星證明了它的潛力」為題做了專題報導;半個月前,烏鎮。世界網際網路大會,18項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布,潘建偉團隊的光量子計算機原型機上榜;10月底,北京。2017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潘建偉憑藉量子光學的創造性貢獻獲「物質科學獎」。
  • 量子通信產業化初試 中國籌建千億級國家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大常務副校長潘建偉在大會上表示:「世界各國都在做量子通信的發展規劃,中國在國際量子通信領域之所以能處於領導者的地位,是因為十年前,我們就選擇了從基礎研究起步的艱難道路,掌握了核心技術,現在到了產業化階段就不太會遇上『卡脖子』的問題了。」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網際網路巨頭阿里、騰訊和百度也都加入了這場量子科技盛會。
  • 中國在天基量子通信領域取得新的裡程碑
    但是,專門致力於量子信息科學的米丘斯可以說是美國在物理學前沿的大國競爭中的領先者。這顆衛星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家潘建偉的創造力,它幫助他和他的同事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使曾經深奧的量子密碼學領域成為主流。潘的團隊在6月15日《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介紹了一種使用Micius的安全的量子消息傳遞方法。這一成就使世界(或至少是中國)距離實現真正不可破解的全球通信距離更近了一步。
  • 獨家|量子通信產業化初試 中國籌建千億級國家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大常務副校長潘建偉在大會上表示:「世界各國都在做量子通信的發展規劃,中國在國際量子通信領域之所以能處於領導者的地位,是因為十年前,我們就選擇了從基礎研究起步的艱難道路,掌握了核心技術,現在到了產業化階段就不太會遇上『卡脖子』的問題了。」
  • 中國為什麼建造量子通信衛星,它到底有多重要?
    8月16日凌晨1時40分,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另外,耗資8000萬美元、長達2000公裡的量子通信京滬幹線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建成,連接北京和上海的政府辦公室。領導量子通信項目的,是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潘建偉,正是他成功構建了2009年國慶節閱兵關鍵節點之間的量子通信熱線。
  • 量子衛星升空 將催生通信產業鏈千億市場
    中國率先在這一領域的突破,將催生量子通信千億市場,引發世界新一輪的通信技術研發競爭。量子通信產業鏈主要包含元器件、通訊設備、量子通信網絡運營及專網應用服務四個環節。這其中,無論哪一個環節都充滿商機。  各國紛推星地計劃  中國量子通信衛星先行一步  2008年,歐盟發布《量子信息處理與通信戰略報告》;隨後歐盟啟動量子通信技術標準化研究,並成立「基於量子密碼的安全通信」工程。目前,歐盟計劃啟動10億歐元的量子技術旗艦項目,旨在建立極具競爭力的歐洲量子產業。
  • 量子通信讓「竊聽風雲」成為歷史,中國電信搶先布局為安全加碼
    >量子通信因此常被稱作信息安全傳輸的「保護盾」,在保密領域有很大應用前景。近年來,中國量子通信技術取得多項突破性進展。比如2016年8月,中國發射了自主研製的世界上首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此後,中國科研人員利用量子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等成果。2017年,全球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項目通過總技術驗收。今年也是量子通信的豐收年,2020年,中國量子通信領域進入豐收期。
  • 世界上第一個集成量子通信網絡
    中國科學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綜合量子通信網絡,將地面700多根光纖與兩個地對衛星鏈路相結合,為全國用戶實現總距離4600公裡的量子密鑰分布。由合肥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陳玉耀、彭成志率領的研究小組在《自然》雜誌上報導了他們向全球、實際應用這種網絡進行未來通信的最新進展。 與傳統加密不同,量子通信被認為是不可破解的,因此是銀行、電網和其他部門安全信息傳輸的未來。
  • 中國量子通信是精心謀劃的騙局?這是胡扯!
    可以說,中國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一直以來(尤其是2016年我國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以來),由於量子通信的技術門檻高,絕大多數人不了解其原理,中國量子通信的科學實踐因此受到了一些誤解和非議,這可以理解。
  • 中國將發射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利用雷射天地通信
    央廣網北京2月16日消息(記者馬喆)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017年,我國計劃發射實踐十三號、中星9A、實踐十八號等6顆通信衛星。其中,實踐十三號將於今年4月發射。目前,全球範圍內由我國製造的在軌運行的通信衛星多達24顆。
  • 量子通信,毫無疑問中國就是第一
    ,此前,中國發射了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並開通了世界第一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而在2016年至2017年間,中國分別發射了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並開通了世界第一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預示著中國在量子通信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 德國研究所獲突破性進展:量子通信和顯微鏡技術將徹底改變!
    2021年已經到來,在過去的一年裡,量子技術的相關研究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這個月的前幾天,中科大的團隊也發布了一批新的進展,包括天地一體化通信網絡和量子精密測量等。Fraunhofer IOF研究所稱他們將在下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全球消費電子展(CES 2021 ALL-DIGITAL)的數字展臺上,為訪客展示這些來自量子世界的領先技術。之前我們曾多次提過,量子是參與相互作用的物理實體的最小單元,也就是說,一個物理性質的大小被量化時,用的是一個量子整數倍組成的離散值來描述。
  • 潘建偉:量子世界的領跑者
    該成果被公認為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開山之作,被歐洲物理學會和美國物理學會評為世界物理學年度重大進展,被美國《科學》雜誌評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還被《自然》雜誌選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之一,而作為論文的第二作者潘建偉,這一年剛剛27歲。把別人的看家本領學到手2001年,潘建偉回到中國科大工作。當時無論是研究水平還是人才儲備方面,國內的基礎都很薄弱。
  • 遠距離量子通信關鍵技術獲進展 有望鋪開範圍
    據中國科學報消息,中國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教授史保森小組在量子存儲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實現了兩個存儲單元之間的高維糾纏和多自由度的超糾纏。量子糾纏是實現遠距離量子通信、可擴展線性量子計算的核心,而量子糾纏的存儲則是實現量子計算和量子網絡通信的關鍵技術之一。
  • 世界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即將發射!傳統通信格局將被顛覆?
    我國首顆量子通信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在即,如果該衛星成功運行,中國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並結合地面已有的光纖量子通信網絡,初步構建一個廣域量子通信體系。目前,量子通信這一前沿科技產業正受資本市場熱捧,2020年將突破百億市場規模。未來,「量子網際網路」或將量子通信帶進尋常百姓家。  ▍全球首家!
  • 世界傳統衛星通信市場萎靡不振,中國衛通切入基礎通信意欲何為?
    3月7日,工信部向中國衛通頒發了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批准中國衛通在全國範圍內經營衛星移動通信業務和衛星固定通信業務。這意味著中國國內在原有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基礎通信業務運營商。
  • 中國的量子通信技術商業化 美國對全球的監聽幻想將徹底破滅
    在此前發布的「2020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中,量子技術和人工智慧也成為了重點發展方向,而在這兩大領域,我國都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績。量子技術又創新紀錄 這個時代屬於中國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排名公布之際,中國科技再傳捷報,量子技術又創下了新紀錄。
  • 中國引領量子通信發展,海南加入星地一體系統,為何這樣布局
    量子通信國際業務總部建設,由文昌國際航天城管理局與國科量子合作實施,項目建設內容包括"星地一體"量子通信衛星接收站、環島量子通信總控中心、量子通信空間實驗中心、量子衛星試驗場等。我們站在了量子通信的科技前沿,現在即將實施的海南文昌「星地一體」量子通信衛星接收站等項目,將和北京、南山、德令哈、興隆、麗江量子通信地面站以及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站在內的地面科學應用系統一起,與量子衛星共同構成天地一體化量子科學實驗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