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後的儀式:四川傳統農村殯葬禮俗

2020-12-05 堪地師

盤出:一個人如果病得特別嚴重,眼看快要不行了,甚至處於彌留之際,家人就要把他從房裡抬出來,在堂屋桌面的地面上鋪上稻草,安個地鋪讓他頭朝上睡在鋪上。

送終:一個人快要死了,只要不是意外突然死亡,一般都有些徵兆,所以周圍的親人尤其是家裡人,都要來到他的身邊,傾聽他的臨終遺囑,親眼看到他閉上雙眼。如果是子女誰沒趕上送終,都是十分遺憾的事,一是沒有看上父母最後一眼,二是別人會說某某跟老人沒結著緣分,或不孝,老人不要他送終。

遮堂:人死了家裡馬上要用簸箕將堂屋供奉的菩薩遮蓋起來,意思是不要讓死人照了堂不吉利。

潔身:一個人離開陽世,不能讓他把不乾淨的東西帶入陰間,所以要象徵性地跟他擦澡,擦澡前要由後輩把老人背著坐在撲著的籮筐上,然後由另外一個人規矩是在前面擦七下,在背後擦八下,叫前七後八。

裝老:擦完澡就要把事先準備好的裝老的新衣服跟他穿上,不管是冬還是夏,死人的衣服都一個樣:不穿內衣,只穿黑色棉褲、棉襖穿上白色襪子和黑色布鞋。頭上包一塊黑布。

下榻:人如果斷了氣,就要用兩條板凳擱一個鋪板,把死者抬到鋪板上。不過,這時死者的頭部就要放在堂屋下方。待死者身子快冷時用手將嘴唇和眼抹一下,讓其合攏。讓死者平直地躺在鋪板上,腰部系一縷白線腰帶,兩腳也用一縷白線將雙腳帶攏,不讓分開。鋪板下面要用一個碗倒入香油,放上一根燈草,點上長眠燈。

燒落氣紙:人一斷氣,就要在他下榻的鋪板頭部下方焚燒錢紙,叫燒落氣紙。同時還要放鞭炮,以告訴他人這一噩耗。

燒床鋪草:人死後,將他睡過的床和地鋪上鋪的稻草全部摟出去燒掉,叫燒床鋪草。燒床鋪草時,兒子要從火中大步跨過去,聽說這樣做可以遮心寒(不生病的意思)。

搭望望臺:在本家門前當面的一棵樹的主幹上一人多高處綁上一疊草紙,叫作望望臺,意思是死者的靈魂會在望望臺上,傳說沒過童關的小孩在這臺上可以看見死者的靈魂。

接重殤:人死了必須要請八個重殤,他們的職責:

一是到死者生前的每個親朋好友家通知這一噩耗,並接他們在出殯前前來參加悼念。

二是給死者下葬的地方挖一個墳坑,叫打井。

三是將死者入殮、送火葬場直至送到墳墓下土為安。

重殤應該受到主人的尊重,打井時要送酒菜到墳地讓他們過中,坐席時要將第一席留給他們,出殯時主人要一路給他們作揖甚至磕頭,懇求他們把亡者抬平穩,讓其一路走好。

請道士樂隊:家裡死了人,至少要請三個道士。一般還要請一個樂隊(有的是喇叭、軍鼓軍號,有的還加戲班)。

入殮:人死的第二天,重殤就要將死者從鋪板抬進棺材,叫入殮。棺材要放在堂屋中間,用方桌或板凳擱著,棺材大頭(即死者頭部)朝堂屋下方。死者睡在棺材裡頭部要枕三塊瓦片,裡面墊上棉絮,蓋上棉被,嘴巴上蓋一張草紙。棺材下面仍然要點上長眠燈。

戴孝:老人去世了他的後輩們要有戴孝的標誌。過去一般是孝子孝女全身穿白色孝服,鞋子前面縫上一塊白布片。其它後輩們和所有前來弔唁的親戚朋友,每人都發一塊白布片(稱孝布),在出葬時全部蓋在頭上或圍在脖子上,系在手腕上表示孝意。等老人入土後,在回來的時候,都必須將戴孝的服飾取下來。

剃頭:老人去世的第一二天,男性後輩們要接理髮師到家理髮,表示對老人的悼念。並且著次理髮必須要等35天過五七時才能再次理髮,這叫蓄五七頭。

開路:農村一般在人死後的第二天就請道士開路。

一是跟死者活著的所有後輩親屬上孝名。

二是推算死者的出殯時辰,以及七個七、百日、周年、兩年、三年的具體日期並貼在靈堂旁邊的牆上。

三是跟亡人開路。

道士的唱詞一般人也不懂,主要意思是為死者進陰間解開一個個結,打通一道到關,鋪平道路,讓他能在陰間平安生活。反正在家一直唱兩天直到送死者入土、安靈、接望望臺才結束。他們分別在堂前、門前稻場和墳地三處做法子和唱和。

唱孝歌:在第二天晚上,道士會為死者唱孝歌,意思是歷數死者(一般人)人生經歷的十磨九亂,教育後輩要不忘前輩受的苦,對老人要講孝道。

哭靈:如果請了戲班,唱戲的女角有一個節目叫哭靈。就是戲班走下臺來,到死者棺材前下跪邊唱邊哭,哭老人(一般為通用詞)受苦受難,哭得傷心傷意,淚水橫流。哭得越傷心越好,讓大家產生感情共鳴。當然,前來悼念的主要親戚特別是姑娘要向戲班扔錢。還有的可以向戲班點歌。無論是來了悼念的客人還是唱孝歌、哭靈。家中的孝子(尤其是長子)孝女都要跪在棺材前焚燒紙錢、磕頭。孝子孝女一般要穿孝服,一個星期內不能走進別人家中。

出殯:根據道士定好的時辰(一般在12點以後),死者就要出堂了。做完一段法子後,就要開始出堂了。其順序大致是:蓋館,將棺材蓋子合上,釘上巴齊(一種兩端有齒的U行釘);接著將長眠燈在棺材上用力摔破;再接著是八個重殤將棺材抬出大門外;同時堂屋裡留下幾人清掃,掃地要用竹掃帚,從堂屋下簷向上掃。揭下神柜上的簸箕。

做法式:孝子孝女等時而長跪,時而跟著道士繞棺數圈;重殤同時將抬棺材的橫木綁在棺材上,棺材上方坐一個童子(一般是死者的最小後輩),待道士「起棺」令下,眾人一哄而起,將棺材抬起時順勢踢倒擱棺材的板凳,放起身炮,按拿花圈的、孝子(一個懷揣靈牌,一個雙手執死者遺像於胸前,在棺材前趟棺:控制速度)、抬棺材的、樂隊、送行的隊伍順序向墳地出發。

出發前,凡棺材所經路線(一般要繞全村轉一圈,意思是死者向村子告別),各家各戶都要關閉大門,以防棺材照了堂不吉利。在前進的路上,鞭炮不停地放,棺材所經之處,不管是水溝、田野還是樹林池塘,都無所顧忌。不過孝子會不停地向抬棺材的重殤磕頭作揖,請求抬得平穩些。要是死的年輕人,抬棺材的人往往不停地大聲呼叫(打窩和)以狀自己的威風,壓死人的煞氣。

下葬:棺材到達墳地後,先放在墳坑前面,所有送葬的人都要面向棺材跪下來,一方面道士繼續超度亡靈,另一方面安排人在墳坑裡面燒一捆稻草,叫暖坑。然後重殤將棺材抬入墳坑,擱在事先墊在墳坑兩頭的火磚上,道士拿出羅盤定準棺材是否在墳坑的中間位置,定準後,道士一邊超度,一邊向四周人群撒稻米,眾人都伸著手或牽著衣兜接著米,據說接著這米拿回去吃了可以遮辛寒(不害病)。再接著就是向墳坑填土,做墳,此時送葬的人都取下孝服孝布隨樂隊一起返回,只留下重殤完成做墳的任務。

孝子回家:老人入土後,孝子就揣著靈牌走直路回家。回家的路上,要一直不停地呼喚著老人:「爸爸(媽媽、爹爹、婆婆等)回家」!只能叫喚不能往墳墓方向回頭望。回家後將靈牌安放在堂屋左上角的靈臺(事先設置的小桌,上面放一小匝用繩捆好的草紙,在靈牌裡支兩根小棍插在草紙上,在其前面點上香、蠟燭,然後由道士舉行安靈儀式,孝子們在靈牌前磕頭燒紙。

接望望臺回煞:人死第三天下午(往往是出葬的那天),老人入土了,孝子們全體到墳墓去做墳,燒紙磕頭,然後回家開始接望望臺。孝子們先將仙逝老人的遺物帶到綁望望臺的地方,全體孝子磕頭面對望望臺磕頭,然後將樹上的草紙解下來,點燃,開始燒紙放鞭炮,同時將遺物扔在紙中焚燒。接著每人拿一疊草紙,點燃後從燒望望臺的地方出發,接著排著隊後退著燒紙,邊燒邊喊著逝去老人回家,一直延續到靈臺前為止。孝子們再次在靈臺前燒紙磕頭。

守七:人死的前七天,孝子要為老人守七。就是每天晚上要有人在靈堂守夜,特別是老人沒出堂的前兩天,常常的通液有四個以上的人不睡覺執守。

過七:亡人過世了,每隔七天都要舉行一次紀念儀式。很親的後輩(如兒子、媳婦姑娘、女婿,舅侄等)應該每個七都要參加,特別是頭七和五七,並且主人家還要排人去接姑娘女婿來為老人過七:每個七都要在靈牌前燒紙磕頭。五七時剃過七頭的男性後輩要剃五七頭。過五七要到墳前燒紙磕頭紀念。家裡人再次將老人的遺物清理一次,將清理出的遺物拿到墳前焚燒。

過百日:老人去世一百天也要舉行紀念儀式,後輩及親屬們都要前來參加悼念活動,在靈堂前燒香磕頭。

過亡年:辦喪事事的家庭,在當年要提前幾天過大年,就是在臘月26日吃年飯。姑娘女婿不僅要參加,而且還要提前兩天為靈牌買一個靈屋,將靈牌罩在靈屋中間。如果沒有姑娘,就由其他後輩購置靈屋。

馨香:辦喪事人家的第二年正月初一,所有的親戚朋友和村民都要前來參加馨香活動。儀式很簡單,就是在靈堂前放一掛鞭炮,然後燒紙磕頭,接著跟主人家拜年就行。主人家還要挽留所有前來參加紀念活動的人們在家裡喝酒吃飯,以答謝各位。

過周年:俗話說守孝三年。去世的前每年後輩和親屬們都要在靈堂親和墳墓去燒香磕頭,舉行紀念儀式。在第三年紀念儀式時,就應該將靈堂和靈牌燒毀,表示盡孝期已滿。

相關焦點

  • 趙法生:當前殯葬改革的四大觀念誤區
    殯葬絕不僅僅是個處理逝者遺體的物理過程,殯葬禮儀是社會人生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人生安頓和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對於殯葬首先作出文化價值定位,才能以此為依據合理確定殯葬改革的目標和措施。理性對待文化傳承與現代轉化的關係,是目前殯葬管理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馬來西亞華人在華夏喪禮的傳承與現代轉化方面堪稱典範,參觀過那裡的墓園和喪禮的人,會對於其濃鬱的華夏傳統韻味和同時兼具的現代氣息印象深刻,所以能夠如此,首先是因為海外華人珍視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將喪禮視為安頓人生的最重要儀式,以此體現文化認同和人文關懷。
  • 上海安善用生命晶石助力蘇州綠色殯葬 把現代科技思維融入傳統殯葬...
    置身於木瀆這樣一個現代感與歷史感並存的小鎮,這位年輕的CEO對記者說,他希望用生命晶石科技助力綠色節地殯葬發展,同時從人文角度出發給予家屬更多紀念的方便。他把現代科技思維帶入到一個古老的行業,既需要融合的巧思,又需要腳踏實地的行動,正如我們行走在其中的木瀆鎮一樣融合傳統與現代,才能真正為節地生態安葬出一份力。
  • 彝族傳統有哪些節慶?傳統的婚姻禮儀有哪些?
    彝族的禮俗內容豐富多彩,囊括了人們從生到死的全過程。作為禮俗民族,彝族有哪些傳統的人生禮俗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講一講吧!法國著名人類學家阿諾爾德·范熱內普是研究禮儀的代表性人物,他認為首先應將禮儀分為感應性禮儀兩類,「感應性」和「感染性」的概念源於對弗雷澤「交感巫術」和「接觸巫術」概念的比較。
  • 農村實行殯葬改革,農民表示不接受!國家予以補貼,火葬將成主流
    提到農村的殯葬習俗,相信不少人都會想到吹吹打打異常壯觀的抬棺場景,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講究「入土為安」,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農村推崇的都是土葬的方式。在一些農村,如果家裡有上了年紀的老人的,一般都會提前為自己挑選好的木材打好「壽木」,為自己的後事做好準備。
  • 生前契約,念世情骨灰鑽石將成殯葬新寵
    重慶念恩文化供圖 生前契約 生前契約就是自己選擇生後事,事先規劃好自己人生的最終大事。 生前託付身後無憂不因悲傷而盲目,不因陌生而無措,不因慌亂而失慮,生前契約,人生最後一張可靠的保障,這宣傳語道出了生前契約的實用情景。
  • 安慶市殯葬管理所啟動「生命晶石」、「故人沐浴」儀式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5月29日,安慶市殯葬管理所啟動「生命晶石」、「故人沐浴」儀式。生命晶石即骨灰晶石,通過壓力高溫升華等尖端技術,以骨灰為材質製作的晶石。灰白色的骨灰,經晶石化後,因所含微量元素的不同而顏色形態迥異,有的晶瑩透明,猶如琥珀,有的多色交雜,猶如雨花石,有的則與普通石頭相仿。
  • 中國殯葬研究巨擘訃聞和香港清潔工羅伯頭七
    喬寬元教授畢生從事高等教育及科學研究,在殯葬領域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他是中國殯葬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曾四次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次獲部級科技進步獎。喬教授是《殯葬文化研究》雜誌顧問,《殯葬學科叢書》(20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參與《殯葬實務叢書》(30部)編輯工作。
  • 風水理論對中國傳統殯儀館骨灰存放架殯葬文化的影響
    祖宗崇拜是中國宗教殯葬文化的一大特色,把死人安排得跟活人一樣,是中 國埋葬制度的主要用心。古人具有「靈魂不死、祖宗崇拜」等信仰觀念,因 此對陵墓選址一直是古代風水理論中的重頭戲。風水理論的數千年沉澱對中 國甚至東南亞及海外華人社區的殯葬觀念有著很深的影響。風水理論對理想 墓地一般要求具有兩個特徵:一是統一和諧。
  • 欣賞臺灣墓園:地理位置、傳統殯葬文化影響了臺灣獨特墓園環境
    自政府大力推廣節地生態葬以來,國內公墓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再是陰深深的傳統墓園,而是變成綠色景觀型與生態節地葬式葬法的新型殯葬墓園,墓園也成為人們休閒娛樂、散步休憩的場所,這是由於政府針對近年來國內人與殯葬矛盾激發和大力推廣綠色殯葬所改觀的墓園環境。
  • 贛州大餘:136名「風水先生」籤訂了綠色殯葬承諾書
    遷墳1.2萬多穴,回收處置棺木1.8萬多具,規劃建設公益性公墓區57個,實現棺木處置率、遺體火化率、骨灰入葬公墓率「三個百分之百 」,大餘縣未發生一例因殯葬改革上訪事件……這是贛州大餘縣實施新一輪殯葬改革一年多來交出的答卷。  由於「風光厚葬」「勘擇吉地」等傳統殯葬觀念根深蒂固,殯葬改革被稱作「天下難事」。知之者不易,行之者尤艱。
  • 人體面部三維數位化助力殯葬行業研究修復殘缺遺體面部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是國家民政部直屬事業單位,是目前我國殯葬領域中唯一的國家級公益性科研機構,1989年成立以來,以「研究殯葬技術、推進殯葬進步」為宗旨,主要承擔「殯葬科學技術與基礎理論研究,殯葬建築、設施設備及產品研究與開發
  • 「佛教、道教與民間宗教的儀式傳統」工作坊紀要
    同時,藉助田野調查可以再現歷史情景和社會境遇,並將文獻資料放置到相應的自然和人文場景中加以解讀,這有助於重新理解教內文獻的價值和功能及其傳播過程和傳承經歷,也利於更全面、真實地反映和重建中國傳統信仰的本來面貌。「走向田野」、「深入民間」,根植於鄉村禮俗社會,近距離觀察「實際的中國」。
  • 八寶山殯儀館老師傅揭秘「領導人殯葬過程」(圖)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昨天,八寶山殯儀館舉行公眾開放日活動,進行告別儀式演示。京華時報記者王海欣攝京華時報訊(記者文靜)清明臨近,北京市民政局昨天在八寶山殯儀館舉行「3 23公眾開放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八寶山的殯葬用品價格全部下調。殯儀館中,低價位的殯葬用品種類佔到總量的80%,家屬可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來選購。以骨灰盒為例,從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對於城鄉低保、優撫對象等保障類群體還免費提供骨灰盒及小型告別廳,百元以下的骨灰盒長年保持5種以上,不斷檔供應,僅2015年一年就售出900個。
  • 新型殯葬方式在武漢試行,150斤重的人有20斤骨灰
    ——《孝經·開宗明義》「死者為大、入土為安」是千年來傳承的下葬儀式,古人遵循儒家思想、孝道至上,信奉死後有知、魂歸故裡、屍骨健全,故以完整遺體下葬的土葬作為殯葬方式。2011年2月22日,一位名叫張萬石的韓國人率隊來到武漢,身為韓國大田保健大學殯葬指導教授,張萬石對殯葬發展歷史以及最新發展模式有著獨特見解。在武漢市相關部門的邀約下,他們一同參觀了石門峰、長樂園等大型陵園,在參觀過程中,與負責殯葬的同行不斷交流著殉葬技術。
  • 綠色科技+生態殯葬,生命鑽石完美呈現
    積極響應九部 推動改革發展近日,為積極響應民政部等9部門聯合發文部署開展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行動。仙居山陵園現與念世情生命紀念鑽展開戰略性合作,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價值導向,積極鼓勵和引導人們採用綠色、環保殯葬方式,共同推動殯葬改革發展。
  • 把殯葬生意做到太空去,已經有3萬人即將把骨灰撒到宇宙
    作為正式標誌一個人死亡的社會儀式,葬禮的歷史和人類的文明一樣古老。中國人的喪葬觀是「入土為安」,「土」既是通向另一個世界的入口,也是逝者靈魂的安居之所。打開極樂太空公司的官網,你會不由感嘆這可能是做得最美的殯儀館網站了據介紹,「極樂世界之星2號」盛放著數十位逝者的骨灰樣本(每人1g),這些人生前大都是退伍軍人或航天愛好者
  • 臺灣節目又出奇葩言論:大陸以前沒有清明節 殯葬文化從臺灣學
    這個嘉賓還大放厥詞道,大陸過去沒有殯葬文化,所以現在努力與臺灣交流向其學習,「想辦法把他們(大陸)的根拉回去」。 這樣的「滯後」,以至於她在2005年前往大陸給爺爺上墳時根本找不到具體位置,同時也導致很多大陸年輕人不了解具體的祭拜步驟,連傳統祭品用的饅頭都不會蒸,事無巨細都要向家中長輩請教。
  • 姚祺:基督教為什麼能在中國農村發展起來?
    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基督宗教在中國農村確實存在一定影響。為什麼擁有本土信仰傳統的中國農村,會成為基督宗教的發展土壤呢? 基督宗教紮根農村早已有之 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對國內基督宗教的第一印象似乎是坐落在各大城市內漂亮的大教堂。但其實,中國基督宗教——無論是基督新教還是天主教——信仰人口的主力還在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