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教學教師3.4萬名,學生上線學習突破千萬人次!「浙」裡高校雲...

2021-01-11 騰訊網

疫情沒有結束

雖然面對很多困難

但是生活要繼續

學習也要繼續

截至目前

我省本科高校已經全面開展在線教學

老師們在雲課堂和同學們面對面

一起來看

我省本科高校在線教學大數據

各校結合實際

加強組織領導

科學制定在線教學方案

推進課程思政教育

著力保障教學質量

各校在線教育都有哪些措施

一起來看

浙江師範大學

「師生在哪裡,教書育人工作就延伸到哪裡」

「這種大規模實時互動的在線課堂教學突破了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界限,也無限拓展了大學課堂的時空界限,浙師師生在哪裡,教書育人工作就延伸到哪裡。」 3月1日下午學校召開了全校教職工視頻會議、3萬餘名師生同上一堂戰「疫」成長課,正式拉開了學校「線上開學」的序幕。

「感謝學校對我們這些被疫情隔離在外的湖北籍師生的關心,讓我們深深體會到師大大家庭的溫暖和溫馨,給我們繼續在湖北抗擊疫情以極大鼓舞。」幼師學院院長朱宗順向學校匯報了個人狀況,並與大家分享了目前的工作進展。目前他正在開展線上教學,並與學院班子成員一起,落實學校的疫情防控、線上教學工作,積極思考創優爭A的落實舉措。「希望我們湖北籍師生能在學校的帶領下,及早返回校園,我們也一定會繼續遵從政府安排和要求,不麻痺不放鬆,堅持取得最後的勝利。」美術學院2018級藝術設計研究生胡暘疫情期間收到了來自學校和導師、輔導員、同學們的關心,讓她倍感溫暖的同時能安心學習、創作。

3月4日下午,浙師大黨委書記蔣國俊與23位湖北師生代表視頻連線,傾聽他們在疫情防控期間的經歷和感受,勉勵他們堅定信心、自強奮進。參加連線的湖北師生來自全校各個學院、部門,涵蓋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和教職工。座談會上,18位師生代表們踴躍發言,向母校「報平安」,對學校的關心表示感謝。

浙江理工大學

思政課、專業課線上交融

2月24日,是浙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綜合英語4》的開課日,給學生們上課的鄭紅霞老師如今身在疫情最嚴重地區——武漢,但牽掛著學生課業的鄭老師情緒飽滿、充滿激情地為學生進行了45分鐘的QQ群電話直播課程。課間休息時候,鄭紅霞和學生分享了自己武漢的生活,用親身經歷激發學子們「戰勝疫情、中國必勝」的信心。

經過一周線上教學的測試、調整和磨合,浙江理工大學通過各種網絡平臺,共開設線上教學2422門課程。學校黨委書記吳鋒民、校長陳文興開展在線教學現場巡課時強調,在落實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上,要通過多種形式提升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實效,加強對學生正能量的引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家國情懷。

「思政課戰疫課堂」多樣呈現。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肖香龍老師根據疫情防控時期的事跡,用疫情防控現代詩的方式,與學生分享,傳播抗「疫」正能量,激發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懷。王豔娟老師在醫院疑似病例隔離區接受治療和觀測期間,從現實中挖掘戰「疫」教育題材,挖掘疫情防控工作中湧現出的生動事例,通過講好中國抗擊疫情的故事,引導學生暢談自己對於戰「疫」的思考與感悟……學校思政課教師們各顯神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線上教學方案。

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除了在思政課中弘揚家國情懷,在專業課堂上,老師們把家國情懷融入課程的教學之中,做到了價值觀引導和知識傳授兩不誤。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制定《「疫」起努力 打贏戰「疫」——疫情防控期間主題活動實施策劃方案》,建設「空中學風班」,鼓勵學子利用專業知識開展抗疫防護材料的研究。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線上教育嵌入高校教改大格局

「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學校開展線上教學一周以來,老師們的線上教學認真投入,孩子在家很充實,一直誇老師們是『好主播』,疫情一點兒也沒耽誤學習。」2月26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校醫院收到由一位家長寄來的200個口罩和一封感謝信。

看到這封信,副校長徐江榮同樣感到「很欣慰」。線上教學已經開展一段時間了,這場突發的疫情加速了在線教學的變革,這場教改「遭遇戰」或將影響並深深嵌入教學改革的歷史進程。

從線下到線上帶來教學大挑戰,線上教學首先要「打基礎」。學校花大力氣在教學信息平臺上建課。老師們在超星泛雅平臺上註冊課程、自動對接教務系統選課數據,並上傳教學大綱、授課計劃、學習視頻等資料,公布考核辦法。從發通知開始的一周之內,全校1219名教師在平臺上建了2962門次課程。「平臺建課,相當於為線上教學建了個『身份證』,老師和學生互相找到了。」教務處副處長吳穎表示。學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還編訂了《網絡教學平臺相關指南》,並將電子版發給授課教師。

「確保教學質量」也是關鍵問題,如何讓學生學有所獲,成為擺在學校面前的難題。學校安排線上教學經驗豐富者做線上教學沙龍的主講,每兩天一次。本著「成效為道、數據為用、交互為體、直播為用」的原則,學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徵集經典教學設計案例,設計者根據課程特點,提供了不同的教學設計和應急預案。「總共有28個案例,看了之後,心裡不慌,根據自己的摸索,發現在線教學是另一片天地。」材環學院盧紅偉老師說。如今,對於大多老師越來越傾向「直播授課+在線互動」的教學模式,曾獲得過浙江省高校第九屆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競賽特等獎的盧科青老師認為,老師投入的直播狀態、活躍的課堂氛圍、到位的儀式感,更容易將學生狀態代入到在線課堂。

浙江工商大學

老師們「十八般武藝」備戰線上課堂

「大家準備好了嗎?女生弄好了髮型,可別罩著件睡衣來上課哦!」2月23日,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教師裴蓓打開「釘釘」,開始做《商法學》課程的直播測試,她的第一句話就逗樂了在線的學生,總算知道做個網紅主播有多不容易,操控三臺設備輔助直播授課,還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線上提問,並進行答疑。這是裴蓓在準備在線教學材料時最大的感觸。雖然只是一節測試課,但一對準鏡頭,裴蓓便滔滔不絕地講起來。

除了像裴蓓這樣化身「網絡主播」,也有教師利用慕課平臺,自建的慕課或校外優質慕課授課,還有教師提前錄製講課視頻的PPT課件,上傳至學校網絡教學平臺供學生學習等,可以說是「十八般武藝」備戰線上課堂。張雅娟是人文學院新聞系的一名教師,為了讓學生用更加專業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疫情,她帶著新聞與傳播碩士聯合其他高校師生,組織開展了一場跨校聯合網絡讀書會。「每周三晚9點,所有師生就所讀書目進行線上討論,每次討論都持續數小時。」「將疫情防控作為教材,不但能提高學生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還能提高專業素養。」張雅娟說,特殊時期正好可以充分發揮網絡傳播的優勢,打破時空限制,進行跨校讀書活動,為同學們提供學術交流的機會,也是「網際網路+教學」的新嘗試。

浙江科技學院

緊密結合「疫情」完善課程內容

3月2日,學校迎來了一個特殊的開學日,為貫徹落實教育部下發的「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文件精神,根據學校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教學工作安排,學校新學期開啟線上教學模式,512門(次)本科生課程、30門研究生課程如期開課。校黨委書記龔建立、校長趙東福等同步進入「雲課堂」觀看了部分研究生和本科課程開展情況,並詳細詢問了線上教學課程安排、學生在線學習情況。

「隨著復工復產,很多人開始在線辦公、遠程學習,軟體用戶量激增,就需要大量有彈性的計算資源來支撐。」下午1點半,信息學院馬偉鋒老師的「軟體工程概論」在QQ直播開課,他從同學這段時間親身感受入手,講解雲計算軟體這一知識點。面對73名學生身處各地,如何完成互動、分散的在線教學,馬老師坦言,一開始也感到緊張和焦慮。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他結合此次疫情,對課程內容進行了重新編排。馬老師說,在重新編排課程內容時主要考慮了兩點,一是要將理論知識講授要與工程應用實際相結合,此次疫情是同學親身接觸到的,是最鮮活、最真實的案例;另一方面,在線診療等軟體技術在這次抗擊疫情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讓同學利用專業知識設計相關軟體產品,也有助於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專業自豪感。

浙江傳媒學院

學生點讚「時髦」雲課堂

浙江傳媒學院「雲課堂」已經開課一周了,2551門課程紛紛上線,課堂氛圍緊張、有趣、嗨爆、接地氣,受到了同學們的在線點讚。

童巍老師的剪輯課十分有意思,不顧「釘釘」「學習通」等平臺的挽留,他別出心裁地選擇在B站授課。要知道,對於動畫班的學生來說,「B站」就是我們的「心頭好」,大家也因此變得更加活躍。不止是授課平臺,童老師使用的案例也都是我們所感興趣的素材,他在課上解讀動漫《你的名字》等視頻,大家聽得都十分投入。老師還將音樂元素結合到課程當中,用熱門綜藝《歌手》分析鏡頭和剪輯藝術,一步步講解每個鏡頭的運用,培養我們平日看節目時就養成學習分析剪輯手法的習慣。

——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18級動畫專業

陳春明

古有「千裡送鵝毛」,今有「千裡授琴音」。作為音樂生,我的專業課不僅僅需要坐在電腦前聽老師講解知識點,還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能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線上教育可以讓老師隔著屏幕給予我指導。在匡鎮老師的《流行音樂演奏》課上,我們班的同學和老師實現了「面對面」教學。

——音樂學院17級音樂表演專業

惠文麒

浙江萬裡學院

「零時差」跨國授課

3月3日,德國漢堡時間早晨8點,北京時間下午3點,德國品牌應用科學大學的Hendrik Moeller老師準時在釘釘上線,這天他要為浙江萬裡學院中德設計與傳播學院學生講授《品牌設計基礎》課程。而這,也是Hendrik Moeller老師在疫情期間第二次給中國學生線上上課。

為保證教學的正常開展,中德設計與傳播學院從2月初就與外教進行溝通。在與教研組共同商定線上的授課內容和方式後,外教們加班加點地把教案改成適合線上授課的形式。此外,學校還為每名外教一對一地配備了青年助教,協助進行班級組織、技術支持、師生互動等教輔工作。考慮到中德兩國有7小時時差,學院教務還調整了教學時間,實現外教與中國學生零時差「雲相聚」。

雖然不能面對面授課,但是「雲相聚」讓外教和學生們找到另一種教與學的樂趣。在Hans Meuers教授的《會展管理》課上,小組成員以共享視窗的方式,將成果清晰生動地展現在每位參與課程同學的屏幕上,並通過麥克風對作品進行講解,這些體驗讓大家感到「如同坐在真實的課堂中」。

良好的教學體驗讓同學們對每次的「雲上見」充滿了期待。會展181班的徐微說:「外教課採取了錄播學習知識點+直播互動講解的形式,儘管疫情讓我們無法面對面講解,但是屏幕前的同學們仍然充滿了熱情,期待下一次線上見面。」

中國的線上教學,得到外教們的一致肯定。Hans Meuers教授在課後說:「開展線上教學活動,保證了疫情期間教學的進度和質量。之前德國業界人士也使用『雲授課』,但當時受制於種種條件,互動還不夠充分,如今進行的授課遠比那時候要好得多。中國院校能夠以這樣一種方式克服疫情造成的困難,達到教學目的,在這個領域中國已經比許多國家都想得更深遠了。」

據中德設計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張宜平介紹,從2月26日第一次跨國線上授課至今,已開展了12個班的4門外教課程,覆蓋學生超過400人,「師生對線上授課均表示充分肯定,這也將助推學院把這次疫情危機轉化為探索教學創新的機遇,推進數字時代學習方式的變革。」

溫州大學

加班加點為留學生授課

溫州大學自線上教學兩周以來,教師們化身「主播」,讓宅在家中的學生「停課不停學」。然而這其中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由於時差、不同國家軟體兼容性、網絡屏蔽等系列問題的影響,使得網絡授課難度增大。

陳翊老師是溫大商學院留學生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s(統計學入門)和DataAnalysis(數據分析)課程的任課老師。為保證教學質量,她先後測試使用了騰訊課堂、騰訊會議、QQ群、雨課堂等平臺,但結果並不理想。很多身在國外的留學生無法註冊國內平臺及軟體;而且班級五十位同學來自世界各地,衝突的時差也使得直播課難上加難。陳翊老師考慮再三,於是把直播改為錄播。在課堂設計上,她通過代入學生角色去理解視頻內容,重構教學內容、打破原有邏輯體系,按照知識點的講解切割視頻,確保精簡完整的視頻來優化學生的聽課體驗。

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們也隔著屏幕紛紛為溫大老師的暖心課程點讚。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留學生AKHMEDOV BEKZODBEK說,錄屏上課的效果比直播更好,因為可以重新看視頻,回顧如何進行數據操作。

據了解,像陳翊老師這樣為留學生授課的教師全校共有81位。為保障國際學生教學質量,任課教師們使盡渾身解數解決線上教學遇到的種種問題。為方便學生,有的教師甚至犧牲自己休息時間,把課程安排到了晚上。對於實在無法跟班上課的學生,老師們則採用錄課的形式,發給學生自主學習。

學校負責留學生教學的留學生教育與管理部副主任熊勇說:「學校現有國際學生600多人,分別來自70多個國家。此次全校國際學生線上教學工作共涉及8個學院的10個專業,共120餘門課程,每門課程配備了一名督導教師,確保特殊時期的課程教學按時保質開展。」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

一次全新的備課體驗

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號召要求下,浙大城市學院外語分院大學英語教學部的各位老師開始試足網課,他們用專業教學詮釋了一「網」情深,體現出「大學英語」基礎教學部門的集體力量與紮實的教學基礎。

網上授課絕不是僅僅線下課堂地點的遷移,從陌生的設備、環境到教學方式,對老師而言更是技能和心理的挑戰,他們在春節期間就開始交流討論。李佔紅老師提出「網絡備課」的建議,大外部主任吳薇薇馬上召集教研室主任視頻會議。會後教研室主任王穎、沈鴻雁、張佳分頭到「大學英語II、III、IV」和拓展課群召集,老師們踴躍報名。2月14日,「叮」一聲炸出了「開學第一課·集體備課群」,一場由十幾個老師帶領的全新備課之旅由此開始。大外部的老師們對新建的教學模式滿懷熱忱,但是也不乏擔心之聲。陳曉角、朱瀟瀟提出「第一次網課視頻音頻不夠多容易導致冷場」,於是每個人都毫無保留地將手邊的素材、資源等共享,眾人拾柴火焰高。當天,吳薇薇根據大家提供的素材,設計出縝密的教學計劃,將課堂分為課前、課中、課後三塊設計,整個教學內容包括了口語、聽力、閱讀、寫作,每一塊分工到個人,再由沈鴻雁、王穎兩位老師匯總、校對,完成PPT製作。

一天時間,所有老師將領到的任務完成:視頻音頻素材整理、文稿視頻校對、Spot Dictation音頻剪輯、中英譯文校對、口語設計問題、寫作作業出題、PPT選擇製作修整等等。「全院各個分院的學生都與我們有關」,是大外部的老師心懷大局的初心。所有人主動克服各種困難,全身心投入備課。2月18日,完整的一套疫情期間線上授課方案呈現。2月19日,開學第一課整體教學計劃公布在「大學英語」釘釘群,正式啟幕。

寧波大學生

10萬大學生感受戰疫寧波力量

今天,「知行新說」(由寧波市教育局與寧波日報報業集團聯手推出)2020第一課開課,五位一線戰「疫」人開講,十餘萬名寧波大學生在線聆聽,覆蓋寧波所有高校。「一堂思政課竟然如此受歡迎!可以說是萬萬沒想到。」一位高校老師說。

2020年第一堂課,由第四批寧波援鄂醫療隊領隊阮列敏,市疾控中心副主任董紅軍,鄞州區下應街道海創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徐波平現場開講。他們,身份不同,但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都是正如一位聽課學生所說的——撐起國家的人。

在超過十萬名在甬大學生的關注下,他們在這堂思政課上,講述了戰「疫」一線的寧波力量。

在聽了一線戰士的講述後,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建築工程學院學生劉許純的內心是激動的,他寫下觀後感:疾控中心在後方,默默守護著還未受到感染的人員安全,可能比起先鋒隊,他們沒有那麼多的豪言壯語,熱淚揮灑,他們需要的更多是冷靜、嚴謹,要竭力在危險誕生前,將它遏制在搖籃之中。一位觀看了直播的大學生說,他也有在社區志願服務的經歷,最令他敬佩的,是茅作東同學的毫不畏懼,為社會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我從他們的眼睛裡看到的是必勝的信念,是勝利的曙光。」

據了解,為了方便大學生在疫情特殊期間也能聽到「有營養、接地氣」的走心思政課,寧波市教育局創新課堂形式,安排了這次網上互動課堂。「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這是時代交予我們的使命。寧波素有知行合一的傳統,我們也希望通過在思政課中加入實踐元素,引領更多年輕人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自豪感,發自真心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積極貢獻。」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

本期責任編輯:徐夢嬌

相關焦點

  • 跟誰學上線公益「雲課堂」,推出中小學免費直播課
    來源:新浪證券跟誰學攜手中青報、北京日報上線公益「雲課堂」,推出中小學免費直播課近日,在線教育機構跟誰學攜手中國青年報、北京日報等多家平臺共同上線公益「雲課堂」,推出覆蓋全年級、全學科的免費直播課。疫情的發生,按下了中小學和線下培訓機構的正常教學秩序的暫停鍵。由於開學計劃一再推遲,各地中小學生們普遍面臨著在線學習資源不足的現象。為保證停課不停學,在家中也可以享受優質、貼心的教育服務,跟誰學攜手中國青年報、北京日報等多家平臺共同上線公益「雲課堂」,整合優質課程資源,推出覆蓋全年級、全學科的免費直播課,滿足各年齡段的多元化學習需求。
  • 「在經歷中學習——疫情防控公開課」上線學習強國
    千龍網北京3月4日訊 「疫情雖然會對中國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帶來深刻挑戰,但是並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根本趨勢……」3月5日上午9點,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教授主講的公開課將亮相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在這場主題為「如何看待肺炎疫情影響下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公開課中,劉偉圍繞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今年經濟增長的幾個問題
  • 政務釘釘上線一周年,「浙政釘」用戶突破140萬
    現場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政務釘釘上線一年來,作為實踐標杆的「浙政釘」用戶數已突破140萬人,創建51萬個內部工作群,上線各類辦公、決策輔助應用1248個。政務釘釘在2020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展臺亮相政務釘釘是阿里巴巴結合數字政府實際需求打造的政務協同辦公統一平臺。
  • 清北浙復交新生4大「特徵」,來自農村的學生少,男女比例失衡
    而清北浙復交有這樣的「小鮮肉」,也有鍥而不捨就要考最好大學的老臘肉,所以說這幾所高等學府裡,近年新生年齡差距非常大,最大可以差16歲,讓人感嘆,不是一個時代的人,卻能在一個同一起點學習,這是時代的進步和寬容。
  • 深化改革舉措紮實 立德樹人成效明顯——「十三五」時期高校思政課...
    2019年創新設立思政課教師「周末理論大講堂」,邀請權威專家及時導學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在《求是》發表重要文章50餘篇,累計培訓200多萬人次。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學習領航活動,通過大學生講思政課、微電影大賽、夏令營等活動,提升大學生對思政課的參與度和獲得感,2019年有65部「我心中的思政課」微電影優秀作品在「學習強國」上線,一個月瀏覽量達73.7萬次。
  • 俄遠東聯邦大學孔院20名中方教師堅守崗位「雲教學」
    圖為遠東聯邦大學孔子學院全體教師收到總領館發放的健康包。 孔院提供 攝中新網哈爾濱5月23日電 題:俄遠東聯邦大學孔子學院20名中方教師堅守崗位「雲教育」董捷 中新網記者 史軼夫「祖國是我們的牽掛,俄羅斯這裡的漢語教學也不能停止。」
  • 俄遠東聯邦大學孔子學院20名中方教師堅守崗位「雲教學」
    中新網哈爾濱5月23日電 題:俄遠東聯邦大學孔子學院20名中方教師堅守崗位「雲教育」董捷 中新網記者 史軼夫「祖國是我們的牽掛,俄羅斯這裡的漢語教學也不能停止。」採購到的6萬副醫用橡膠手套及醫用一次性口罩1萬隻抗疫物資分兩批次通過黑龍江東寧口岸,發往湖北等地,馳援祖國抗疫。圖為遠東聯邦大學孔子學院教師在給學生上網。
  • 果殼網推出「果殼少年」,涉足K12領域;百度智慧課堂新版上線
    全面支持「新課標」AI智慧教育平臺,百度智慧課堂新版上線近日百度智慧課堂新版上線。「AI教育」模塊主要提供教學服務、學習中心、技術沙龍三大類服務。此次升級將新課標下的多版本教材及多樣資源進行匹配和整合,支持個性化教育的實現。
  • 全國高校學科競賽排行榜公布:浙大第一,杭電、浙工大殺入前20
    在採訪中,我們發現,浙工大每年參加競賽人數在1.4萬人次以上,現在「拼競賽」已經不再是中小學生的專利,大學生也加入到這個隊伍。學校建有20多類學科競賽實踐基地,每年參賽學生達到5000餘人次,6項與競賽密切相關的教改項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 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五成 在學總人數超4000萬
    中國教育部3日舉行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情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中國高等教育多樣化不斷發展。研究型、應用型等各類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長,學科專業結構不斷優化,高等教育多樣化發展體系正在形成。2018年中國首個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發布,涵蓋全部12個學科門類、92個本科專業類、587個專業、5.6萬餘個專業點。
  • 阿里速度:教育解決方案上線3月,釘釘搶佔4萬所中小學
    阿里速度:教育解決方案上線3月,釘釘搶佔4萬所中小學 作者:田園 發布時間: 2019-05-31 15:37
  • 教學學術助力教學質量提升,上海交大傾力打造教師教學發展交流平臺
    2020年7月3-4日,由上海交通大學主辦的中國高校第二屆教學學術年會在線上舉辦。本屆年會主題為「教學學術助力教學質量提升」。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常務副校長丁奎嶺、副教務長吳靜怡出席會議。
  • 廈門大學:後疫情時代高校教師在線教學態度的調查研究
    本研究採用了廈門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在疫情期間對高校教師在線教學的調查和統計數據,分析了不同背景和不同在線教學經歷的13997名高校教師對疫情期間在線教學的態度,結果發現:超過3/4的高校教師樂於接受採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而且這種教學經歷還是影響教師在線教學態度的重要因素;不同類型、不同性質、不同地區以及不同教齡、不同學科的教師對在線教學改進意願的差異顯著
  • 【在線教學進行時】水利系教師各顯神通迎接開課「雲挑戰」
    【在線教學進行時】水利系教師各顯神通迎接開課「雲挑戰」2月17日,清華大學如期開課第一天,「雲課堂」上正活躍著幾百位精神飽滿的課程「主播」,他們集十八般武藝於一身,講解課程的同時,隨時根據分散在各地聽課學生的視頻反饋情況,調整自己的直播方式。
  • 滄海橫流,方顯本色丨海大「網紅主播」教師在線教學手記
    教學共相長,師生同進步,自3月2日我校通過泛雅平臺有序開展線上教學以來,各位海大教師搖身一變晉升為新時期的「網紅主播」,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為避免尖峰時段各大平臺出現的擁堵、卡頓現象,部分課程的教師使用ZOOM、騰訊會議、釘釘等進行實時互動。
  • 高校教學計劃緊急調整 線上新學期挑戰高校傳統教學
    如今,不少高校都將2月17日定為「網上開學」的日子,在即將到來的「線上新學期」中,不少高校及時調整了新學期的教學方案,以保證「延期不停教,延期不停學,延期不停研」。對高校來說,無論是網絡技術條件限制等硬體條件,還是在線課堂對於教學效果的影響等軟體條件;無論是對新技術手段不甚熟悉的高校教師,還是對學習自控力有限的高校學生,這樣的調整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 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訪問人次超20.22億
    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以下簡稱「雲平臺」) 作為保障「停課不停學」的「國家隊」經受住了考驗,為1.8億中小學生的在線學習提供了重要支撐。雲平臺於2020年2月17日正式開通,上線了4649課時的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主要學科課程學習資源和豐富的專題教育資源。
  • 民法典40講上線 西南政法大學「厚德雲課堂」閃亮登場!
    揭秘厚德雲課堂西南政法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培訓學院)「厚德雲課堂」在線法律平臺師資匯集了西南政法大學及全國高校、實務部門高端法學名師和專家學者,旨在為各地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和其他社會組織提供以法律基礎、法律實務、法律專業技能為主的線上學習課程及權威的法律諮詢服務。
  • 教育部: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高等教育體系,在學總人數4002萬
    12月3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介紹稱,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人數已達4002萬,建成了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同時,我國也在「十三五」期間首次制定頒布了教學質量標準。吳巖表示,我國2018年發布了首個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涵蓋全部12個學科門類、92個本科專業類、587個專業、5.6萬餘個專業點。與此同時,我國專業認證質量實現國際實質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