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是一種經濟性作物,種植之後,至少可以保證20~30年穩定豐產。因此,在茶園建設之初,做好茶苗的移栽管理工作,確保茶苗達到比較理想的成活率,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在實際生產中,我們可以通過下面幾種方式,來避免「年年摘茶不見茶」的現象。
一是栽種後要及時補充水分
不管是異地運輸過來的茶苗,還是本地移栽的茶苗,在經過起苗運輸和移栽的整個過程後,必然會對根系造成一定的損傷。如果說操作不當的話,甚至有可能導致損傷非常嚴重。為了確保移栽茶苗的成活率,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栽種之後立即進行澆水,以確保茶苗不會因乾旱失水而死亡。而且澆水能夠讓土壤跟茶苗的根繫緊密結合,這也是提高茶苗成活率的一種方式。正常情況下,在移栽的前1~2周,必須保證每周澆水一次以上。等到一個月之後,茶苗成活了,可以適當減少澆水的次數。當然如果遇到極端乾旱的天氣,那就要多增加幾次澆水,確保茶苗能夠成活。
二是移栽後及時遮蔭防曬
新建茶園的配套防護林設施可能並不是很完善,或者說剛剛栽種的行道樹或者是防護林,都還沒有長成。這個時候幼苗栽種之後容易被太陽暴曬,從而導致枯死。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搭建遮陽棚,對茶樹幼苗進行遮陰防曬工作。或者直接採用樹枝稻草或者是麥杆紮成草樹和草排,放在茶園行間向陽的位置來遮擋陽光。移栽後遮陰防曬工作在頭一兩年特別重要,因為剛移栽的茶苗生存能力比較弱,如果遭遇長時間的強烈陽光照射,或者是高溫乾旱天氣,就會直接乾枯死亡。所以必須對新建茶園進行季節性的遮蔭防曬工作。
三是移栽後重視綠肥間作
在幼苗期的茶園裡進行間作套種,是現代茶園管理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措施。因為間作的綠肥可以增加茶園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解決肥源不足和偏施氮肥問題,同時還可以增加土壤的覆蓋率,防止水土流失,保持茶園的生態環境,增加茶園的生物多樣性。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套種豆科植物,因為豆科植物的根瘤菌特別發達,能夠固定和吸收空氣中的氮素,從而轉化成加速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另外有一些地區還會種植一些高杆作物,比如說像玉米這樣的農作物,起了給茶樹遮陰防曬的作用,有利於茶苗的健康生長。
四是茶苗根部覆蓋稻草
對於幼齡期的茶園,我們可以在茶苗移栽之後,這些根部覆蓋稻草麥稈或者是其他的雜草。這樣做的目的是保持茶苗根部的土壤,不會直接被強烈陽光照射,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減少水分蒸發。同時在冬季的時候茶苗根部覆草,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給地表保溫,防止茶苗凍死凍傷。具體的做法就是在茶苗的根系兩邊覆蓋上5釐米以上的稻草或者是其他的雜草,並且上面用土塊壓上,確保覆蓋的稻草不會被風吹跑。在現在很多無公害的茶園或者是生態有機茶園,基本上都會採取這種措施。
當然,除了以上4種方法來提高茶苗成活率以外,我們還會通過藥劑處理和苗圃茶苗假植的方式,進一步提高成活率。根據相關的實驗表明,經過各種處理之後的成活率能夠達到95%~98%,比一般情況下的成活率要高15%~20%左右。這就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來進行茶園管理的好處,希望以上方式能夠給茶農朋友提供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