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孩子的暑假作業遇到一道這樣的題:閱讀《買櫝還珠》回答問題,問題是這樣問的:
1、「買櫝還珠」的意思是?回答:本來想要這個東西,別人卻給了他一個不想要的東西。
2、讀了這個故事,你想對「鄭國人」說什麼?回答:你下次應該先問他賣不賣你想要的東西再買,不然你會吃大虧的。
我對女兒說:「你這答案不對,你要理解這個短文的意思,楚國商人要賣的是珍珠,盒子只是附帶的、是不值錢的東西,鄭國人卻把盒子買了把珍珠還給鄭國人,說明他有眼無珠,只看到了外觀華麗的盒子,卻不能識別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女兒不服氣回答我說:「我覺得我沒錢呀,鄭國人因為喜歡盒子才買下來的,他喜歡的不是珍珠,而楚國人卻要把珍珠賣給他,他把不喜歡的東西還回去,只留下喜歡的東西,有什麼錯?花錢買東西不就為了自己高興嗎?」
我:……
仔細想想她似乎說得有一定的道理,我們正常人的思維是珍珠是有價值的物品,所以花了大價錢卻買了不值錢的盒子,那麼鄭國人就是「虧」了,然而對於鄭國人來說,他本來就是看上了華麗的盒子所以才花錢買下,給了他不喜歡的珍珠,對他來說才是一件「吃虧」的事情呢。
現今教育下的「標準答案」告訴我們,考試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答案,像前面我女兒這樣答就跟正確答案相差甚遠,是錯誤的。也正在在這樣「標準答案」的指導下,越來越多的孩子思維局限於家長和老師認為的正確思路上,越來越多孩子失去了辯證思維能力。
01、什麼是辯證思維能力?
童話大王鄭淵潔上學的時候曾經發生過一件事是這樣的:鄭淵潔在河南上學的時候,有天老師布置了一篇作文《早起的鳥兒有蟲吃》,而鄭淵潔交上去的時候,把題目改成了《早起的蟲兒被鳥吃》。
老師說你這樣不行,你憑什麼更改老師的題目呢?你膽敢擅自更改老師的作文題目?你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100遍「鄭淵潔是最沒出息的人」。
鄭淵潔坐在位置上,一邊一遍遍的說著「鄭淵潔」是最沒出息的人,一邊偷偷的將土炮連接起來,並最終引爆了土炮,被學校開除。
鄭淵潔不局限於老師的命題範圍之內,用不同的立場和眼光來看待「早起的鳥兒和早起的蟲子」這兩種生物的命運,這一行為就體現了他的辯證思維能力。那麼理論來說什麼是辯證思維呢?
百度百科對這一名詞是這樣解釋的:
辯證思維是指以變化發展視角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通常被認為是與邏輯思維相對立的一種思維方式。在邏輯思維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辯證思維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時間裡"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無礙思維活動的正常進行。
從辯證思維的角度看鄭淵潔這一事件,當然是符合多視角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的,但是落實到現實考試中我們依然不提倡孩子這樣,因為考試有考試的規則,老師既然要讓你按照命題來寫,自然是為了考驗這個命題你的思維拓展能力,如果你不按照命題,那是不是可以理解成這個命題你不會呢?
所以很多人並沒有真正理解批判性思維的概念,或者理解的不夠深刻,比如僅僅是對待事物能有兩面性的看待,或者是對任何事情都只是冷冰冰的批判和評論等等。那麼真正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孩子都是什麼樣的呢?
02、如何用辯證思維能力來看問題?
古羅馬神話故事中有一位守門神,叫做努雅斯,他有兩個相反的面孔,所以又稱為兩面神。要進入他的大門必須要面對兩種不同的臉孔,要想安全過關,就必須要有從不同的角度反轉得快的頭腦。這就是古羅馬時代的「努雅斯理論」,它教導大家凡事都要一分為二,要面對事情正反兩個方面,從不同的角度辯證地來思考事情。
那麼現實生活中,我們如何用辯證思維來看問題呢?
l 不要人云亦云上個月,福州8歲的二年級學生小馮對語文課本中《羿射九日》一文中前一段剛提到「江河裡的水被蒸乾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提出質疑:「既然曬乾了,那后羿是怎麼蹚的?是不是課文出錯了?」該質疑被其母發至朋友圈後,引發廣泛討論。
網上也有網友問道:為什麼這麼明顯的邏輯錯誤這麼多年沒人提出過呢?
我想也許有孩子提出過這樣的質疑,只是都被家長以「課本上怎麼說就是怎麼樣的」或者「你這孩子怎麼這麼多問題」所搪塞過去,導致孩子認為自己的思維就是錯的。因為在大人的世界裡,「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一直是主流意識,所以孩子不應該有這樣的辯證思維。
正是大人的這種傳統思想導致越來越多的孩子人云亦云,面對問題不深入思考,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辯證思維能力。
l 不要用直覺代替理性我曾經在網上看過一個圖片,圖片上是一位母親打著傘,左邊是兒子淋著雨,許多社交媒體最早給這幅圖取名叫做「最坑娃的媽媽」。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普通人看到這張圖,第一直覺可能也如標題一樣,然而實際上我們已經被直覺所帶偏,如果我們用「辯證思維」去觀察這幅圖,我們就會發現,其實這位媽媽是把這把傘罩在了一個佝僂的老年人頭上,只是身體恰好被遮住了這位老人。
如果這樣我們還會用玩笑的態度去看待這位媽媽嗎?
l 不要以偏概全
說到不以偏概全這個問題,又讓我想到營銷學上一個經典的案例:兩個業務員到非洲推銷皮鞋,一個業務員說:這裡根本沒有市場,因為這裡的人都不穿鞋。另一個業務員說:簡直太好了,多大的市場啊,要是非洲的人都穿鞋,得有多少人買我的鞋啊!
正所謂是機遇還是糞土,完全看我們是以什麼思維去想這件事,所以千萬不要在一件事上以偏概全,盲目做決定。
03、如何培養孩子的辯證思維能力?
我們在培養孩子辯證能力這一塊一定要認清一個事實,那就是不是說允許孩子辯證思維看問題,就可以允許孩子在任何情況下任意運用自己的辯證思維,否則很容易讓孩子陷入「抬槓」的誤區,正如上面說的童話大王鄭淵潔的事情一樣,要讓孩子在懂得尊重規則的前提下,發展自己的辯證思維。
那麼我們如何培養孩子的辯證思維能力呢?
l 多讓孩子練習對信息的捕捉和整理
柴靜中的《看見》說過這樣一句話:「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在孩子嬰幼兒時期,比如一兩歲左右,我們除了教給孩子認知事物,其實還可以多鼓勵他們對事物進行分類,去找不同,去回憶一天的細節。
比如讓孩子給玩具分類;找找自己家裡有哪些變化;臨睡前想想一天都發生了什麼事情;親子閱讀的時候多提問,引導孩子發現細節......
我們無需刻意去做這些事,只需多引導一下孩子,多問孩子一些問題,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習慣於去捕捉和整理信息。
l 讓孩子能夠接受同時容納多個觀點
我記得曾經跟孩子一起看過一個繪本,那個繪本的主角是一隻狼,為了給孩子尋找食物傷害森林裡的小動物,當時孩子跟我說:「媽媽,這個狼好壞呀。」
從被傷害的小動物的角度來看確實狼是壞的,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未必是這樣,比如狼是為了給自己的孩子覓食才去傷害小動物的,再比如每個動物都有自己的天性,狼的天性就是吃肉,那麼羊的天性是吃草,對於被吃的草來說,難道羊就是好的嗎?當我這樣解釋給孩子聽的時候,孩子也覺得很有道理。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能夠同時接受多個觀點,這樣孩子才能多元化想問題,不至於鑽牛角尖。
l 鼓勵孩子質疑權威,幫助孩子做辯證思維練習
正如上面說的質疑《羿射九日》的孩子,如果他的媽媽像其他媽媽一樣,告訴孩子「課本上怎麼說的就怎麼來,哪那麼多為什麼」這樣的話,那麼這個問題一定不會呈現到大眾面前,也不會產生那麼大的爭議。
我們作為父母,在要求孩子遵守既定規則的情況下,最大化地允許孩子自主思維,並且鼓勵孩子質疑權威。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引導孩子往正思維方向思考,可以幫助孩子做一些基礎的辯證思維練習,比如類比、假設、消除情感偏見、解決問題、做出決定等等,這些都是很有價值思維訓練,我們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每一天都能有更好的思考方式。
其實,鼓勵孩子「不聽話」,沒有你想的那麼可怕。勇敢的讓孩子做自己,這是讓孩子形成辯證思維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