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這句俗語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聽說過,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將其視為激勵自己前進奮鬥的動力。
那是不是就意味著晚起的鳥兒就什麼也吃不到了呢,非也,不但能吃到,而且甚至能吃得更好,咱們中國不是有個成語嗎,「後來居上」,即便是後來者,也能後發先至,實現彎道超車。
當然,「後來居上」的應用範圍並非個人的激勵上面,不是說就不讓大家努力奮鬥了,而是要學會合理的總結前人經驗,這才是「後來居上」的精髓之所在。
而且,歷史也一次次地向我們證明,「後來居上」並非什麼「毒雞湯」,而是確確實實可行的。
舉個例子吧,我們都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因英國而起,其代表的不僅僅只是籠統意義上的技術性變革,同時也是一場影響深遠的社會性變革。
正是由於「詹姆斯·瓦特」於18世紀改良了蒸汽機,故而才使得人類有機會以「機器」來代替傳統的「手工業」技術,間接影響到了人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問題是英國作為一個政權,一旦出現一個足以改變時代進程的技術,那麼其首先考慮的必然是政權自身利益。即是先發展自己,然後才會將技術成果向外擴散。
所以,英國自然也就因此而變得更強,我們暫且可以稱之為「早起的鳥兒」,然而結果顯而易見,英國就算很強,其顯然也沒辦法藉助工業革命去影響到全球的發展進程。
故而也就有了歐洲大陸其他國家這樣的「後來者」,由於當時的版權意識還沒有現在這麼濃厚,所以也就導致英國的「技術」和「機器」紛紛被其他國家利用和拆解,藉以從中學習英國的先進技術。
亦或者直接「山寨」英國的產品,德國也曾是其中之一,雖然英國人也因此而嘲諷德國山寨、質量差,但是德國可曾因為技術上的落後而變弱甚至被英國控制嗎?
並沒有,因為德國通過對英國的技術的學習和借鑑,然後又在英國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從而在後來的工業發展進程中,於列寧和史達林時代正式實現了電氣化。
一度超越了「英國」及「法國」這樣的工業革命領跑者,成了當時歐洲的第一工業大國。
很顯然,德國憑藉的優勢其實主要還是英國工業革命的技術「基礎」,這也就意味著英國已經提前為德國打造了一個優秀的「發展平臺」,而德國也就只需要在這個平臺上進行下一步創新就足夠了。
無論是在資金上,還是在時間上,德國無疑都具備著很大的優勢。
再比如日本,在日本進行「明治維新」之前,其實則還處於一個「鎖國狀態」的封建幕府時代,被德川幕府所統治。
可是由於「黑船事件」的發生,西方列強先進的工業成果強烈的刺激到了日本的統治階層、官僚階層,甚至是社會體系底層的普通老百姓。
一場聲勢浩大的「模仿」之旅也就此展開,不斷著力於發展工業,同時日本統治階層還大力派遣留學生遠赴海外學習。
通過對西方列強先進技術、成果、以及文化等諸多領域的學習、消化、吸收和引進,開展了一場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從而使得日本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就逐漸擺脫了西方列強的控制,就此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更是成了當時亞洲地區唯一的列強。
簡而言之,「後來居上」的性質其實就跟「造房子」一樣,有了前面「地基」的鋪墊以後,後面的磚塊自然也就是一個一個的疊加在了上面,來得越晚,反而所處的位置越高。
人也一樣,不是說只要你身處後方就能贏了,而是要學會合理地總結經驗,加以學習和借鑑。否則也只可能會是一塊殘缺的「磚塊」,無法用來造房子。
然後再通過自身的努力奮鬥去逐漸縮短與「早起鳥兒」之間的距離,而「早起鳥兒」通過不懈努力奮鬥而來的這些知識和經驗,便是「後起的鳥兒」彎道超車的基礎。
西方著名的經濟史學家「亞歷山大·格申克龍」甚至還專門根據這個原理而總結出了一套名為「後發優勢」的理論。
【end】(本文系百家號金芒計劃獨家籤約稿件,禁止抄襲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