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慶祝DannyData第10集,我作為著名科技財經區創作者…的朋友,今天特意邀請了B站、油管和知乎三位大佬在本集視頻裡跟你們聊兩句,你們猜猜他們是誰呢?留個懸念,今天視頻大家更要元氣滿滿哦。
在很多中國「老幹部」心中,B站只是小學生們看二次元動畫片的小眾視頻網站,但其實B站很早就受到網際網路大腿們的關注,比如騰訊早在2015年7月就投資了B站,之後還多次增持,目前已成為B站第二大股東,持股13.3%,僅次於持股15.1%的「已婚」大佬陳睿。
Bilibili 招股書
而阿里也在2019年二月投資B站,持股7.2%位列第四大股東,所以我預計之後你們可以在B站上看到越來越多「淘寶帶貨」up。儘管B站粉絲們戲稱B站為「小破站」,但其實B站是名副其實的「大破站」,啊不,「大牛站」,目前B站整體MAU(每月活躍用戶數)已高達1.3億,移動端MAU 1.16億。
B站MAU和手機客戶端MAU
我相信你們看過很多關於B站為什麼會成為中國油管(YouTube)的分析,那今天我就來唱唱反調:B站為什麼不是中國油管?
我是小丹尼,談車說科技,本集DannyData視頻論據仍然遵循我的潔癖標準:隨你反駁,所有論據都是一手信息。
看到上集你們留言說我是「坑王」、「挖坑狂魔」等等,好吧我知道錯了,這集你們可以再數數我又挖了多少個坑。
01 掙錢模式
先說第一點,掙錢模式。
直接放結論:B站是靠手遊作為「掙錢擔當」,而油管是靠廣告作為「掙錢擔當」。
先說B站,我們可以從DannyData看出B站2019全年的手遊收入仍然佔整體收入的大頭,佔比53%。其次是直播和增值業務,指的就是你們熟悉的馮提莫和大會員,佔比24%;之後是廣告收入佔比12%,其餘11%是電商與其他收入。
B站業務收入細分
雖說目前B站的手遊收入確實是「掙錢擔當」,佔比超過一半,但是我們就能因此下結論:B站就是「披著視頻彈幕外衣的遊戲公司」嗎?這種說法貌似還是挺有道理的,但不要像個小可愛似的行嗎?
我們不能因為B站現階段主要靠什麼賺錢,就隨意把B站定性是什麼類型的公司。就像當年賈伯斯參與Pixar動畫製作,甚至為蘋果廣告撰寫文案和配音,你能說賈伯斯就是一個優質百大up主嗎?當然不能了。我們要從更長遠的角度考慮,大家需要多關注五年甚至十年的規劃再去定性。而且網際網路時代都是高速變化的,你可能前兩天還是當英語教師,過兩天又去賣手機,再過兩天又搞起直播帶貨當年友商的產品了。遊戲只是B站社區積累十多年的一次商業化實踐。陳睿在採訪中也曾提到:「遊戲的業務是因為我們開始的比較早。」
說白了就是遊戲只是B站的掙錢方向之一,只不過這兩年佔了B站整體收入的大頭。我們要抓住的是事物本質,比如B站的社區氛圍,也是我之後在第二點要重點講的。簡單的說就是,B站有些業務現在負責「掙錢養家」,比如手遊;有些業務負責像你老婆一樣喊你「趕緊回家」,比如社區氛圍,也就是長期核心競爭力。
之前我說了騰訊在2015年7月入股B站,其實B站嘗試做遊戲業務還要更早。B站早在2014年1月就開始和第三方手遊公司合作,到了2017年8月發布了第一款自研手遊。知名動畫《fate》系列所改編而來的角色扮演類手遊FGO。當時陳睿和楊坤,啊不,陳坤為FGO做過一場直播預熱,可以說當時兩位陳姓大佬已經是直播帶貨天王了。
2019年FGO的收入仍佔B站手遊收入的58.2%,在2017年、2018年甚至高達70%以上,可以說之前B站的收入都是「雞蛋放在同一個FGO遊戲包裡」,還好在2019年有所好轉。
雖說目前B站的收入確實仍然是主要靠手遊,但我們還需要看大趨勢,陳睿在2018年Q4的電話會上提到了的目標:遊戲收入和非遊戲收入各佔比50%,近三年B站的手遊收入佔比一直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從2017年83%、2018年71%、下降至2019年的53%。可以說完成了當年陳睿定下的目標。
再說油管,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的利潤表倒是挺乾脆,直接把油管收入命名為YouTube Ads,由此可見廣告收入對於油管是多麼重要。如果只看B站和油管的官方信息,B站的廣告類型分為3種,目前只開放了兩種;而油管的廣告至少有8種,當然他們分類所包含的範圍有所差別。關於B站和油管廣告更進一步解讀,有請第一位B站大咖登場:
老蔣巨靠譜:「大家好,我是老蔣。應Danny的邀請,我來給大家非常淺的,簡單介紹一下B站在廣告這方面的商業化嘗試。那有一些不太了解的小夥伴,可能會認為視頻網站的廣告只有像"優愛騰",優酷、騰訊、愛奇藝那樣,在視頻前面有一個六十秒或者九十秒的長廣告強制你看完的,那才叫廣告,但是不對。B站其實早已經有了各種各樣廣告方面的嘗試,我給大家隨便說幾個。
第一種,比如說開屏頁廣告,你點開Bilibili這個app,然後會有三、五秒的時間,讓你看一個大的設計圖片,並且有可能跳轉到其他連結,這叫開屏頁廣告。
那第二種呢,是信息流廣告,那Bilibili網站,我們雙列的視頻展現,我們無限制的用手指往上滑,這個就叫信息流的排布方式。信息流廣告的意思就是把信息流中的某一個豆腐塊替換成推廣內容,這叫信息流廣告。
那第三種廣告方式呢,是視頻下面、下方的橫幅廣告,也就是我們看完一個視頻之後,下面的第一個內容並不是其他的視頻,不是給你推薦另一個視頻,而是推薦一個其他的產品或者Up主選擇放在那裡的帶貨連結、淘寶連結,那麼這個叫橫幅廣告。
還有一種形式呢,是頻道廣告,這裡我很榮幸,因為我在頻道剛上線的時候我就猜到了這塊有可能進行變現。那我舉個例子,比如說現在有一個廠商新發布了一款手機叫「老蔣30 pro」那麼「老蔣」這家公司就給B站一筆錢,他B站設立了一個專門的頻道,就叫:老蔣30 pro手機,然後呢,也是推到這個信息流之中,這樣大家點開:老蔣30 pro手機,這個頻道的時候,就會看到各種各樣Up主做的評測內容,體驗內容啊,還有發布會的預告啊等等,這也是一種B站的廣告變現的方式。
那麼好,這些花裡胡哨亂七八糟,我沒說完啊,我只說了四五種,其實還有其他的方式,那加在一起,B站的廣告方面的表現怎麼樣呢?我剛才說的數字,2019年B站全年廣告營收8.2個億,佔到B站全年總營收的12%。這個數字老實說並不怎麼樣,因為我們對比一下就很清晰了。
油管去年一年披露,他們的廣告收入150億美元,大概是1000億人民幣左右,而且呢,廣告收入是佔到油管總收入的50%以上,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因為二者之間的「月活」的倍數其實沒差這麼多,油管現在「月活」的數據大概是20億左右,B站是1.3個億,「月活」用戶規模只差了10幾倍,但是廣告的營收規模差了100多倍,這是為什麼?
那是因為對B站來說,B站這樣的網站來說,最重要的一塊廣告的收入也就是UGC視頻內容的貼片廣告,那麼這個廣告油管是有的,而B站沒有,用過油管的人應該能很清楚的知道我在說什麼,這個UGC貼片廣告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在油管上,如果這Up主同意了,授權了之後,你點開任何一個視頻的話,那前面會給你推薦一支廣告,這個廣告只會強制性的播出,五秒之後你就可以跳過。這種形式呢,就叫UGC內容貼片廣告,這個現在在B站上面是沒有的。
我已經佔用了很多時間,我長話短說,那麼他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B站的算法系統沒有谷歌那麼強大,因為油管現在有全球最好的算法,它能夠給你推廣到你不反感的或者你正需要的產品或者服務給到你,但是B站現在暫時還做不到。
那麼第二點呢,可能是兩個網站的性質是不一樣的,那麼油管這個網站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內容消費網站,而B站呢,它有很強的社區屬性,而社區粘性越大,忠誠度越高,大家對於產品體驗方面以及商業化方面的改動就愈發敏感。
所以說,可以想像的是,B站上面的核心用戶,就算他們能接受開屏頁,也能接受信息流廣告,但是假如他們有一天發現他們看著看著視頻,突然會蹦出來一個強制性打斷他們觀看體驗的廣告,那一定是會引起整個社區的滔天大浪,大家一起去反抗和抵制的。
所以呢,雖然這塊是一個非常大的一塊營收,但是B站暫時還沒有把這個UGC視頻貼片廣告給放上來,我不知道Danny他是怎麼想的,從我個人看來,B站現在的策略可能是走一步看一步,那麼B站現在可能先嘗試用其他方面的營收去覆蓋掉由於缺失UGC視頻廣告帶來的缺口,那比如說現在B站很明顯的一個舉動就是他在試圖把B站直播這塊兒的東西做大做強,看看能不能,比如說直播能不能達到B站總營收的20%啊?如果能的話呢,那B站可能以後就不需要上,有這個底氣說那我就不上貼片廣告,我給大家一個最好的用戶體驗。
那假設不行,假設這些嘗試失敗了,發現沒有辦法填補掉這個缺口的話,那到時候,B站在用一項系統工程用幾個月的時間進行鋪墊,最後再上線UGC貼片廣告,那麼B站未來會不會有UGC貼片廣告以及如果有的話,什麼時候上,我認為這也是未來一到兩年之間,圍繞B站的商業化的最大的戰略謎團之一。
好了我是老蔣,那麼現在把時間交還給Danny,下面再由Danny來給大家深度的解析B站的商業邏輯。」
感謝既有顏值、又乾貨滿滿的老蔣解讀。廣告對一家視頻平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你能明顯感受到B站在打廣告方面是極其克制的。但是你要清楚,B站為了讓觀眾老爺爽,其實放棄了很多利益,我祭出這張「廣告偏心眼」模型輔助你理解。
我把利益方分成四類:平臺方、內容創作者、品牌爸爸和觀眾。平臺方作為廣告制度的主導方,不可能讓四類利益方同時滿意。
先看油管的「廣告偏心眼」模型,因為油管是國外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或者叫PUGC(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統治者,說白了就是基本處於壟斷地位,觀眾沒有太多其他選擇,所以油管敢肆無忌憚的打廣告,打廣告的好處是可以讓平臺方、內容創作者和品牌爸爸都很爽。
給你們舉個最現實的例子,我在油管上的粉絲數不到B站的三分之一,但是我在油管上的每月平臺激勵是B站的3倍以上,正好倒了個個兒,羊毛來自羊身上,油管上對我的激勵當然主要來自於品牌爸爸的廣告了。
再看B站的「廣告偏心眼」模型,由於國內視頻行業競爭太激烈了,B站為了先讓觀眾老爺爽,在廣告方面其實是犧牲了平臺方、內容創作者和品牌爸爸的利益。
比如陳睿早在2014年就承諾過:「Bilibili的正版新番永遠不加貼片廣告」,說白了就是哪怕自己少掙了很多錢,也要先讓觀眾老爺們爽到了。
之前我提到了我在油管和B站的平臺廣告激勵差距,所以B站在廣告方面犧牲了我這樣的內容創作者利益很好理解的,那為什麼我說B站也是犧牲品牌爸爸的利益呢?
品牌爸爸當然希望B站可以有各種花裡胡哨的廣告露出方式了,但這又違背了B站以觀眾觀看體驗優先的原則。比如在2016年5月陳睿專門在知乎上做過道歉,原因就是當時B站迫於友商和版權方的壓力必須做貼片廣告,不貼就不給你們看,所以B站只好妥協了,但這又違背了之前陳睿 「bilibili的正版新番永遠不加貼片廣告」 的承諾,這對B站確實是件很糾結的事情。
所以商業世界永遠不是簡單的雙向關係那麼簡單,甚至連你自己人都可能自爆造假。
注意我在這裡說的只是廣告,如果內容創作者和品牌爸爸一直不滿意,長期來講B站當然也發展不好,所以B站也會通過其他方式激勵內容創作者和品牌爸爸們,比如B站通過給內容創作者進行活動評獎,包括我之前獲得過的優質內容獎、「創作新秀獎」等等。
而對品牌爸爸們的激勵體現在B站的其他收入中,比如除了我之前說的遊戲和廣告,還包括了直播和增值服務、電商和其他,其實B站掙錢花樣還是非常多的。
要想徹底搞懂B站的掙錢花樣有哪些,就需要梳理完B站「掙錢」(商業化)的關鍵時間點。之前我說了B站從2014年1月就開始和第三方手遊公司合作,到了2017年8月發布了第一款自研手遊,B站商業化最早是做手遊,所以手遊收入仍然佔B站整體收入的大頭。
而到了2017年12月,B站才開始做效果廣告;在2018年1月,開始做大會員的增值服務;在2018年11月,B站上線了Bilibili漫畫獨立App,在次月收購了網易漫畫,這個等我講網易時再跟你們詳細聊,你們感興趣嗎?「丹尼挖坑狂魔」先給你們挖一個坑吧。
其實只要是Generation Z感興趣的一切,B站以後都可以嘗試去做,比如B站前段時間聯合各大書店搞讀書活動,其實就是為了壯大學習區。這也是我說B站掙錢花樣多的重要原因,年輕一代總會長大的,消費主導權總會由他們來主導。
02 社區氛圍
接著說第二點,社區氛圍。
B站有多重視社區呢?B站在招股書裡自我介紹就反覆提到了Community這個詞。所以你把小破站稱之為視頻公司,還不如把小破站當成個大社區。
大彩蛋來了,你們期待已久的DannyData數據可視化工具小程序版本上線咯!之前你在DannyData前10集視頻裡看到的所有分析功能,你都能在DannyData小程序裡使用。
還有小同學問價格是多少?我含淚告訴你們:限時免費,可以說是白嫖黨們的福音了。掃描屏幕二維碼或在微信小程序裡搜索「DannyData」,你就能上車了,之後我們還會上線高清無碼版的DannyData網頁版本和更多超強功能。DannyData小程序,隨你把玩。
有請第二位大佬給大家講解一下B站和油管社區氛圍的區別。
李自然:「Danny給我的題目是讓我聊一下B站和YouTube在社區方面的區別。B站是做二次元彈幕網站起家的。所以說他一開始就有一個核心用戶群體,就是這個二次元群體。但是後面B站基於商業方面考慮,在把這個用戶群體再擴大,但其實B站呢可以說始終在控制著整個站的調性,因為B站這種彈幕形式啊,是用戶之間強交互的。
你想想如果進了一批大家都討厭的人,發些大家都很討厭的彈幕的話,那就會對這個站的氛圍產生很大的破壞,所以說B站可以說他天生就會考慮到用戶之間能否相融啊,B站的風格呢,也可以說整個是在B站團隊的這個把控之下的,團隊也希望用戶之間是能夠和諧共處的。
那Youtube呢,它在初期的時候就已經是千奇百怪的,這裡面傳什麼視頻都有大家就各搞各的吧。就一開始他就是面向一個最廣泛的用戶群來做的,他沒有一個核心用戶群體,所以說這個用戶之間呢,也沒有什麼共同點啊,也沒有什麼共性,就什麼人都有,而且呢,YouTube在很早期就決定向創作者分帳了。
創作者和YouTube之間呢,可以說是一種利益共同體的這樣的一個關係,而且YouTube的它主要是靠算法的,人工很少幹預,很少有YouTube的編輯推薦一個什麼視頻對吧。它其實更希望看到是這個創作之間互相競爭、優勝劣汰的這樣的一個局面吧。它其實它不在乎我應該扶持什麼的內容,我應該營造一個什麼樣的一個氛圍。
它也不在乎用戶互相之間看對方是不是對眼,他只在乎用戶在他的平臺上面能不能找到他喜歡視頻。如果用戶在YouTube能找他喜歡的視頻就可以了,然後YouTube就會通過算法把用戶喜歡的視頻推給這個用戶,這是YouTube一個核心的一個邏輯
所以說這兩個站呢,從邏輯上來講,這是所謂這個社區的態度就很不一樣了,所以我們能看到B站有很多全站的梗嘛,因為這個B站所有的用戶都有相似的一面,對吧,所以他有很多在全站都流行的梗,
但YouTube的就沒有什麼全站的梗,因為YouTube更多就是一個整個社會的一個小縮影,所以說YouTube的用戶之間是很少有什麼共性的,而且我們可以看到B站現在在引導一個學習氛圍嘛,如果是知識型的視頻,也經常會有課代表來收心阿,整個學習氛圍比較濃厚的吧。
那YouTube呢,就對這個用戶的這個留言也好,他去各種交互啊就比較放任,也沒有做任何的引導,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少數YouTube的用戶,這個嘴很臭的對吧,當然也因為YouTube也不怎麼審核對吧,所以說其實還是非常的不一樣的。
這個B站的更多,我覺得它是把整個站看成是一個大的社區在經營嘛,那YouTube社區呢,更多是創作者自己搞,把自己的粉絲聚在一起,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搞一些小的社區吧。這是我對這個YouTube和B站社區方面不同的個人的理解吧。DannyData做的非常好啊。加油。」
感謝牛比的李自然給大家講解B站和油管社區的區別。我認為油管像個大食堂,以前的B站更像是精品咖啡館,但是隨著B站逐漸做大,陳睿也說過:
即使在調高了用戶增長目標的情況下,我們仍然會把我們用戶的質量、包括社區的氛圍作為我們最最重要的一個工作。
精品咖啡館也開始做外賣咖啡、無人咖啡機這些受眾群更廣的業務。
我們都知道一家公司的老大風格會對這家公司的影響有多大,比如馬斯克的天馬行空之於特斯拉,賈伯斯的極致創新之於蘋果,而陳睿,一看就是個老二次元了。搜狗的王小川當年和陳睿是同桌,他對陳睿有過這樣的評價:
主持人:「王小川當時就跟我講,說他特彆氣憤,說高中的時候他就是特別勤奮學習的學霸,你就是天天看漫畫的學渣。」
陳睿:「呵呵呵呵呵,對,我喜歡看動漫。」
其實我一直認為,如果創業者對自己的事業沒有發自內心的熱愛,長期來看肯定是做不好的,如果為了追求短期利益割韭菜,就會出現做假帳、抄襲白皮書什麼的下三濫手段。我相信陳睿對B站的社區,是有發自內心的熱愛的,因為他自己本身就是B站的元老用戶。
陳睿:「我應該是B站的前兩萬名用戶,我是2010年就開始用B站。」
你們有比睿帝上B站更早的嗎?請用彈幕告訴我,你是哪年第一次上B站的?
B站良好的社區氛圍,給了創作者很多激勵,包括三點:
1) 獎金激勵
B站可以說是在中國所有視頻平臺裡對像我這樣的內容創作者獎金激勵是數一數二了,因為B站視頻90%(以上)的觀看量都是來自於PUGC內容 (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 ,說白了就是相對專業一些的個人或小團夥內容創作者。
儘管B站在中國所有視頻平臺裡對PUG內容獎金數一數二了,但如果我只靠B站平臺的獎金激勵也是沒辦法體面生存的,更別提還要養活一個創業團隊了。因此陳睿才會說:
陳睿:「B站創立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Up主們創作視頻是沒有任何經濟收入的,那真的叫用愛發電。所以的話接下來,我們Bilibili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情,是儘快的讓這些Up主能夠收穫回報,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更專注的創作作品。「
所以長期來看肯定是不能只靠「用愛發電」的,以至於找品牌方恰飯對於B站內容創作者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B站社區除了可以為內容創作者帶來金錢上的回報,還能帶來什麼價值呢?
2)反饋
沒錯,看DannyData視頻的各位,你們的每一條彈幕、每一條留言或三連,都是對我這樣的內容創作者極大的支持。
你們的反饋,就像自動駕駛收集的數據一樣,更多的數據可以讓自動駕駛快速迭代。你們無論是噴也好、誇讚也好,其實都可以讓我這樣的內容創作者快速進步。所以我在這裡想感謝一下之前給我彈幕、留言和三連的同學們,是你的反饋促使了DannyData視頻從第1集到現在第10集,每集都有肉眼可見的進步,謝謝你。
你可以觀察到的是,同樣的視頻和同樣的播放量,在不同視頻平臺上獲得的用戶反饋數量差距巨大,B站的彈幕和留言反饋數量往往是其他平臺的上百倍。
我看很多人說B站上小學生噴子多,但其實我非常反對這個觀點,在任何圈子什麼樣的人都有,油管上的中年大媽照樣會噴人,只不過B站上的反饋基數很大,大家聊的熱火朝天,所以噴子們的數量會隨著B站整體反饋基數的變大而變大。
除了反饋,B站還給創作者另外一大激勵。
3)「開源社區」
陳睿曾在演講中特別提到了《九九八十一》的案例:
陳睿:「有的人發起了一個《九九八十一》的項目過後,那麼擅長作詞的人就回去參與作詞,擅長作曲的就會去參與作曲,擅長做視頻的,擅長做人設的也能參與進來,那麼它們慢慢的就可以組成一個團隊,然後去創作不同的作品。」
網際網路給了我們帶來的價值之一,其實就是打破了時空和地域的疆界,讓人們在一個虛擬世界中形成更好的協作關係,從而提高效率。由於疫情原因讓很多人被迫遠程辦公,大家應該更能體會到網際網路上協同確實可以在很多方面提高效率,就像理想汽車CEO李想之前發的一條微博:
「過去至少40%的會議、60%的出差、80%的商務社交和公開會議都是浪費時間,疫情讓我們回歸了事情運轉的本質,結果反而更好了,內心也更踏實了。」
李想這段話確實比較誇張,但是在特定行業確實是成立的,這個等我以後講理想汽車時再詳細聊吧?你們感興趣嗎?挖坑狂魔小丹尼再次出現。
熟悉技術的應該並不陌生,其實「開源社區」早就存在,比如GitHub,但視頻創作的「開源社區」還比較新鮮,
陳睿:「網際網路給技術帶來的一個非常大的變革,就是open source, 開源。」
B站確實也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陳睿:「(《九九八十一》)歌曲發布了以後,它的B站上面引發了一輪二次創作的一個熱潮,就是它相關的二次創作,包括翻唱超過一億播放在B站上。」
其實我今天和老蔣、李自然還有之後出場的知乎大V聯動,也是B站「開源社區」的一大體現,我們通過網際網路相識、相知、相愛,啊不,互相欣賞,一起思維碰撞創作出更好的內容,對正在看視頻的你也是有幫助的,你同意嗎?如果你對這種形式感興趣,我會邀請更多大佬朋友出鏡DannyData聊天,支持的請彈幕打1。哎馬好像這又是個坑。
聊完了創作者激勵,你應該也清楚:只是有創作者的激勵絕對是不夠的,而是要形成一個正向滾動。
陳睿:「內容、我們的創作者、我們的社區和我們的用戶,它是形成一個正向的滾動,最後他能夠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它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東西。」
我很贊同陳睿所說:內容、創作者、社區和用戶,這四者缺一不可。
為了讓四者正向滾動,還需要社區的「潤滑劑」,也就是社區運營同學的「社區感」,說白了就是運營同學能否讓大家在B站這個大社區裡嗨起來,和用戶交個朋友。
陳睿:「Ta必須得是社區成員之一,Ta必須得具備跟這個社區得很多很多成員交朋友得能力。」
其實每個活躍用戶數字背後都是人,這件事貌似誰都知道,但在網際網路紅利時期,這件事經常容易被忽略,很多網際網路創業公司KPI要的是流量數字而不是用戶的信任值。而現在,中國網際網路紅利逐漸消失了,對人的關注顯得更加重要,用戶的信任值比流量更加重要。
陳睿:「在十幾年前,人口紅利巨大的時候,很多產品的負責人把用戶一片一片的看,他不是把用戶當成一個一個的看,現在你可能用戶對於某些產品來說,他就是大數據的一分子,或者他就意味著一個私域流量。但是如果你想做個好社區的話,你必須把用戶當成一個人。」
幾年前你可能還能通過「買粉絲再賣粉絲」賺到錢,但這是一種非常不健康的商業模式,不好聽的講就是「人口流量販子」,長期來看這種模式絕對是不可持續的,《國王的新衣》中戳破真相的小孩總有一天會出現的,這也是我在之前文章裡強調DannyData做「信任生意」不做「流量生意」的原因。
03 原創國風
接著說第三點,原創國風。
我剛剛講完社區,大家都知道B站社區有個特點,那就是:基於創作的社區。
陳睿:「B站的一個本質那就是創作,因為Bilibili首先是一個基於創作的一個視頻社區。」
B站創作些什麼呢?在很多人的古板印象中,B站還是小學生們玩鬧二次元的地方。對於這個問題,我站陳睿。
陳睿:「就是很多人都覺得95後00後這一代很娛樂化,如果要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可能就只能用這種錐子臉的網紅,或者去用一些這種譁眾取寵的一些題材,其實不是的。我認為每個人的心中對於高尚的事情,他都是有追求的。」
在我看來,B站還有很大一塊金礦待挖掘,那就是國風,說白了就是咱們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內容創作,尤其是中國文化在海外市場的發展。
說到這裡,有請我的第三位朋友,知乎大V Emma:
Emma:「丹尼這個大直男應該是沒什么女性朋友,所以才找的我。那他讓我聊下中國視頻在海外的市場。
其實在海外看中國視頻的主要有兩類人:海外華人和對中國內容感興趣的歪果仁。
海外華人雖然有6700萬,但是說中文的不多。所以這個也解釋了為什麼像老高和小茉這種寶藏級別的中文YouTuber,他們粉絲量也只能在百萬級別,很難突破千萬量級。即使是我們很喜歡的何同學,你們猜他在Youtube上有多少粉絲?居然不到三千粉絲,真的讓人覺得匪夷所思。那其實這個粉絲數,也從側面告訴我們,如果想要佔據海外市場,還是要抓住非華語人群。
那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下海外對於哪一種中國內容最感興趣。
其實呢有兩大類:第一類是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海外市場是非常吃這一套的,這也是李子柒能在youtube上大獲成功的原因之一。
另外,隨著我們中國經濟的崛起,老外對於中國商業和市場的分析也是越來越感興趣。所以呢我們想打入國外主流的內容市場,中國傳統文化和商業分析,是兩個非常好的切入點。
不過我覺得我們出口視頻到國外,除了是因為有這個市場空缺之外,還有更加重要的民族意義。
在過去20年,我在超過十個不同國外城市生活過,我會發現有不少國外設計師朋友會跟我說:中國是一個嚴重欠缺美學的國家。那我就會覺的他們有這個偏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其實沒有讀過紅樓夢,沒有看過我們的園林設計,也從來沒見識過我們的山水畫。
同樣的在更早的時候,我在劍橋讀書,然後就有朋友BB說你們中國是一個缺乏創新、沒有趣味的國家。我當時就馬上給他看我們中國怎麼一粒黃豆就能吃出一百種創新吃法,你怎麼能說這樣的國家沒有創新,沒有趣味呢?
所以我覺得很多時候一個人去diss一個國家,他其實就是因為不了解。我們對國外是這樣,外國人對我們也是這樣。
其實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有那麼多可秀給國外的內容,其實要做的就是探索出一個能夠跨越語言障礙和文化鴻溝的方法。李子柒和黃西是最好的代表,但他們的模式,肯定不是唯一的模式。所以DannyData加油呀!」
感謝有很多電動車男粉絲的知乎大V Emma分享,之後我和Emma還會合作訪談節目DannyPal,而且邀請了特斯拉Elon Musk…的朋友來做客,能和Elon Musk做朋友的當然也是位矽谷大佬,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說起國風文化,其實現在你已經可以在B站上看到各種國風內容的創作,比如穿蓬鬆的長裙古箏彈奏動漫歌曲《千本櫻》,甚至還有嗩吶為《千本櫻》「注入靈魂」。
我自己作為一個老90後,其實非常佩服Generation Z的國風創作能力,因為他們知道,宣傳國風絕對不是「新瓶裝舊酒」,拉菲的瓶子裝上茅臺也不是內味兒,絕對不能像「老幹部」們折騰小同學那樣搞得不倫不類:
好吧,我真有點兒心疼這位被「老幹部」折騰的小同學。Generation Z可以把國風創作成雞尾酒,通過最時尚的方式跨界結合中華文化的魅力。
很多人說Generation Z的成長接受到很多西方教育,變得不愛國,但我認為恰恰相反,其實他們更愛國,只是他們和「老幹部」的愛國方式不同。
Generation Z愛國方式有什麼不一樣呢?
我認為有三點:
1) 樂於自黑
這個很好理解,我的「同路人」觀眾都知道,自黑在我這裡從來都是褒義詞,意味著敢於直視自己的缺點。只有敢於直視自己的缺點,才能通過反思進步。其實這有點類似諮詢行業經常用到的PDCA模型, 即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說白了就是需要不斷檢查反思自己的缺點,才能持續改進有所進步。
2) 敢於批評他人
Generation Z都是伴隨網際網路成長起來,網際網路的世界相比真實世界就是一個「吐槽」的氣氛,你的優點和缺點都會被放大,暴露的更加明顯,說白了就是大家在網絡上誰沒見過汙言穢語或彩虹屁,當你看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這也是彈幕能在Generation Z用戶群裡非常流行的一大原因,他們敢於表達自己觀點,就像我在上一點所說這也是對創作者很好的反饋,激勵優秀的創作者去創作更優秀的作品,而那些內容質量不好的或者心態不好的,也被Generation Z的彈幕批評嚇跑了。所以在我看來,B站的彈幕文化也是優勝劣汰的市場經濟一大體現。
可能我比較樂觀,我堅信只要B站作為平臺運營方正確引導,最終能留下都會是那種乾貨滿滿、自信心爆棚的優質創作者。只有乾貨滿滿和自信心爆棚的優秀創作者,才能更好的宣傳我們的國風文化,因為民族文化宣揚的背後,往往都是民族自信。
做個小結,B站為什麼不是中國油管呢?第一點,掙錢模式;第二點,社區氛圍;第三點,原創國風。
今天我說了不少B站的優勢,但未來B站在Generation Z一代的市場絕對不能掉以輕心,我認為B站最大對手絕對不是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那種傳統視頻平臺,而是抖音快手這類短視頻平臺,只要是搶佔年輕人時間的app,都是B站的競爭對手,這個以後等我以後講字節跳動時再詳細聊吧,你們感興趣嗎?這是今天挖的第幾個坑了?我都數不過來了。
講完了B站,又到了我最想和你們說的——我的價值觀。
其實在我們很多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聽到一些前輩的「冷嘲熱諷」。比如當年80後就會被前輩稱為「垮掉的一代」,而我們90後又會被80後稱為「垮掉的一代」,到了現在,網上還會不斷有人說Generation Z是「垮掉的一代」。那我就想說了,如果這麼多代人都像葛優癱一般的垮掉,那中國近幾十年靠的是什麼快速崛起呢?
其實我個人是非常看好中國Generation Z,他們受過更好的教育、也有更多的見識,當你看的越多,偏見也就越少。就像一位設計師朋友所說:「如果你總認為一個新冒出的設計,或一個新事物不好,也許只說明一件事: 你老了。」
我之前在DannyData小米視頻裡給00後吹過彩虹屁:「哪怕我在歐洲留過三年學,我也認為自己的英語口音還不如很多00後」,說的其實就是Generation Z比我們這一代還能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Generation Z思維更活躍、更發散,和我們的思維不一致,就動不動批評他們是「垮掉的一代」。現代社會學有個很被推崇的觀念:個體之間的差異遠大於群體之間的均值的差異。說白了就是雖然人們喜歡用標籤定義一類人,比如留學生、飯圈人士、三年二班同學等等,但其實一個標籤根本概括不了一類人的複雜性,
我們都清楚留學生之間差異巨大,就像我是留學生裡的學渣,但我團隊成員裡的留學生都是學霸。未來真正的大咖,就是要為人類的多元和平等做出貢獻。而多元和平等的第一步,就是「反標籤化「,推崇個性,除去不必要的分類和偏見。
現在很多人都愛把Generation Z的文化稱之為「亞文化」,比如他們看不起二次元、飯圈文化等等,但在我看來,「亞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間的差別,其實就在於誰掌握了社會的話語權。而最終掌握社會話語權的人,未來一定是Generation Z年輕一代,「亞文化」最終也會變為「主流文化」。
這就像當年周星馳、周杰倫最開始也是「亞文化」的典型代表,被各種老幹部們諷刺無釐頭、唱歌吐字不清晰等等,但是隨著80、90後長大,周星馳和周杰倫這些「亞文化」也逐漸成為了「主流文化」。
不過話說回來,我知道Generation Z看周星馳和周杰倫這些感覺有些過時了,但你們也別小看我們這些80、90後叔叔阿姨的「追粉」能力,當年超級女聲的瘋狂程度一點也不亞於現在的飯圈文化。而且80、90後的叔叔阿姨們認真起來也是挺嚇人的,你還記得前段時間微博周杰倫超話第一事件嗎?
好了,判斷一個小同學是否成熟,可以看他能否耐心聽完一個老人講故事,並從中獲得啟發。而判斷一個老人是否年輕,可以看他是否願意去了解新一代的新想法,眼中是否仍然閃著光。
所以我認為,大家完全沒有必要在各年代人之間出現矛盾,看好年輕一代就完事兒了,就像我欣賞李大釗的一句話: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
中華文化寶藏博大精深,我們給老外展現的絕不應該僅是中國暴發戶「買買買」搶購奢侈品的盛況。未來中華文化的宣揚還要靠年輕一代,而且現在已經出現很多寶藏內容創作者,比如李子柒在油管上讓很多老外體會到中華文化之美,B站在中國動漫、漢服等國風上也有很多非常有價值的正面傳播。
而且未來可以深挖的中華文化內容還有很多,我們不止有「舌尖上的中國」,還有 「音樂上的中國」、「舞蹈上的中國」和「動漫上的中國」等等。
所以,整體社會價值不會因為你隨口噴出「垮掉的一代」而提升,真正創造價值的往往是「語言上的矮子、行動上的巨人」。
最後,我想以B站老大睿帝在知乎上淚目一段話作為結尾:
「作為一名喜歡動漫26年的大叔,對於國產動畫,我經歷過比大多數人更失望的時代,我也曾鬱悶過、吐槽過。但後來我想明白了,如果想做好國產動畫,只能靠我們這些喜歡動漫的人。如果我們自己不行動起來,怨天尤人也沒意義。至少,不要把我們喜歡的世界,讓給那些我們鄙視的人。」
我是小丹尼,談車說科技。如果你認為本集視頻對你有幫助,請幫我點讚三連。在下集DannyData視頻裡,我會講奈飛,你想聽我講點什麼呢?請給我留言。
Techs Never Die,回見
往期回顧
中文版本
【DannyData第1集】特斯拉上海工廠,有什麼影響?
【DannyData第2集】王興的深度思考,對美團的成功有什麼影響?
【DannyData第3集】拼多多只是一家電商公司嗎?
【DannyData第4集】瑞幸真是割美國韭菜,補貼中國人喝咖啡嗎?
【DannyData第5集】蔚來還能活多久?
【DannyData第6集】小米為什麼難衝高端?
【DannyData第7集】蘋果不創新了?
【DannyData第8集】比亞迪比特斯拉差哪了?
【DannyData 第9集】
華為靠什麼翻盤?
EN Version
【DannyData 01】What is the impact of Tesla Shanghai Gigafactory?
【DannyData 02】Wang Xing's deep thinking and Meituan's success?
【DannyData 03】Is PDD just an e-commerce company?
【DannyData 04】Luckin takes advantage of American investors?
【DannyData 05】How long will NIO survive?
【DannyData 06】Why is Xiaomi hard to enter the high-end market?
【Dannydata 07】Is Apple still innovative?
【DannyData 08】Why does BYD differ from Tesla?
【DannyData 09】
How Does Huawei Stay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