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布魯貝克主講(中文字幕版)|研究生院"高端精品課程系列講座」之一暨「藝術與文化」2017新學期第三講視頻全文

2021-01-20 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

(視頻全文)


講座名稱:

第一講:阿瑟・丹託的貢獻與局限:關於中國藝術的真諦問題

第二講:解讀牧溪與美術史:高居翰和荊浩的《筆記法》

第三講:從現實回歸自然:中國藝術家的抱負和策略(張大力、徐冰和蘇新平)

主講人:大衛・布魯貝克 

主持人:陳琦   葛玉君

講座時間:

第一講:9月27日(周三)上午9:00

第二講:9月27日(周三)下午14:00 

第三講:9月28日(周四)上午9:00

講座地點:研究生院博雅報告廳

講座內容概況:

阿瑟・丹託1984年提出藝術終結論,其藝術哲學影響深遠。資深的丹託研究學者大衛・布魯貝克,在中美兩國執教多年,在丹託的藝術哲學和中國傳統藝術的比較研究等方面有深入獨到的理解。此系列講座即為大衛布魯貝克在這方面的概述,從中國傳統藝術的真諦、到中國傳統藝術的發展與體現(荊浩、牧溪等)、到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實踐(徐冰、谷文達等)這三個角度,探討丹託哲學和中國藝術傳統的異同,以及不同時代的適用性與回應。  

The series of three lectures i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rthur Danto’s theory of art and the model of contact with nature provid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 In the first lecture, I weigh the strengths of Danto’s cognitive theory of art, and I argue that it cannot describe fully what some classic Chinese artworks are about. In the second lecture, I examine Jing Hao’s traditional aesthetics of mountain-water painting and confirm its vitality and strength.  I show that it can be used to expand and improve art historical readings offered for Muqi Fachang. In the final lecture, I argue that an aesthetics such as Jing Hao’s can be used to provide productive interpretations for the work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s such as Zhang Dali, Xu Bing and Su Xinping.

講座簡介與導引之Lecture 3

From Reality to Home in Nature:Aspirations and Strategies of Zhang Dali, Xu Bing and Su Xinping」

從現實回歸自然:中國藝術家的抱負和策略(張大力、徐冰和蘇新平)

Ca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s bedifferentiated, when they 「return to nature」 in a way authorized by traditionalChinese aesthetics? In his excellent book Making History (2008), Wu Hung findsChinese artists who take up the call for a 「return to nature」 destabilizecontemporary Euro-American ideas of nature as objective reality.  However, he adds that after this decentering,there is 「neither heaven nor home」 for the human beholder. Yet, traditionalChinese aesthetics suggests that shanshui artworks do produce a unity of humaninteriority and natural landscape, or a sense of home. I argue that Chineseartists can return to nature in a non-objective way that provides a sense ofhome. Studying works by Zhang Dali, Xu Bing and Su Xinping, I argue that allthree return to nature in a way that decenters the idea of objectivereality.  All three advance the idea ofan interior and non-objective surface or texture of the visible that reveals thebeholder’s own peculiar individuality as united with natural environment.  There is a return home in Zhang Dali’sDemolition series, in Xu Bing’s W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 (2004) andwith Su Xinping’s Wasteland (2017). The final lecture affirms the result of thefirst.  Compared with the second, itreveals a continuity from the ancients to new Chinese artworks being globalizedtoday. 

布魯貝克教授關於這個講座的導引:

這是個關於當代中國藝術家用中國傳統美學方式「回歸自然」時,能否以各自的抱負和策略來對他們進行區分的問題。如果能用這種方法對他們進行分組,則有望避免其作品在國際舞臺上遭遇「扁平化」或影響力降低等問題。在《創造歷史》(2008)一書中,巫鴻介紹了幾位響應「回歸自然」號召的藝術家。他認為中國藝術家的「回歸自然」以空間反轉(spatial reversal)的方式挑戰內外空間的分隔,動搖了當代歐美世界認為自然是客觀現實的論調。同時他還補充說,這些藝術家在支離了自然是客觀現實的觀點後,又建立了新的理念:「自然就是內化的記憶、體驗、話語和想像」。簡單說,在Wu Hung看來,客觀現實的觀點不再成立之後,人類作為觀察者,就「不再有天堂、家園」之說。相比之下,中國傳統美學則認為山水畫能夠替代「人為內、自然為外」(human as interior and nature as exterior),同時兼顧「天人合一」(也就是對於自然家園的認識,而非憑空想像)的現代論點。我們如何處理解對於「回歸自然」的各種解讀呢?我認為我們應該以非客觀的方式去區分中國藝術家的回歸自然,這樣的方法能夠在當代認為自然是「客觀現實」(真實事物)的觀點瓦解之後,依然能夠賦予自然一種「家」的感覺。延續梅洛·旁蒂的「可見事物內部元素」準則,我翻譯了中國傳統美學中使用的一些詞彙。藉助語言翻譯,解說了當代三位中國藝術家是如何以各自非常「中國」(或者以傳統美學)的方式回歸自然而自成一派的。個人認為三位藝術家回歸自然的方式都粉碎了「自然是客觀現實」的觀點,他們各自將「可見世界的內在和非物質表象或肌理」觀點推進了一步,揭示了觀看者作為自然環境一部分的個體性。我認為「回歸自然」即為回歸家園,即使是張大力的《拆》系列,也用現場的照片展示內在無形無跡的空洞,橫七豎八的線條構成了自己的頭顱;徐冰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2004)中,也有同樣的「回歸自然」;蘇新平的《荒原》(2017)中,也反映了「回歸自然、回歸家園」的個體差異。

主講人簡介:

大衛・布魯貝克,2012-2017年擔任武漢紡織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陽光講座學者,講授繪畫,色彩,素描,3D設計等課程。他於芝加哥學院獲得藝術碩士學位,並於伊利諾州立大學獲得藝術哲學博士學位(1991年)。

他對中國當代藝術與當代水墨的研究體現在其著作《姬子及其藝術: 墨道山水》,另外還參與撰寫了《當代中國藝術的策略》、《佛教與梅洛 · 龐蒂》、《梅洛·龐蒂的女性主義解讀》。他發表過多篇學術論文,刊登於《當代中國藝術》、《美學與藝術批評》、《價值探討》、《庫藝術》、《西北美術》等中外期刊。

此外,大衛 · 布魯貝爾還是一位畫家和版畫家。

教育經歷:

PhD Philosophy of Art,University of Illinois, Chicago, IL 1991 藝術學博士,伊利諾州大學

MFA  Painting, 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Chicago, IL 1980  MFA (繪畫),芝加哥學院

BA  Architecture and Fine Arts, 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 1974建築和美術學士,賓夕法尼亞大學

研究方向:

Philosophy: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Aesthetics, Ethics,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rt and Design: Painting,Drawing, Color, 3-D Design, Etching, Art History   

出版書籍:

Brubaker, D., Dialogueswith Jizi  (contract SpringerNature)

Brubaker, D. and WangC., Jizi and His Art in ContemporaryChina. Springer,  2015.

 展覽圖冊:

「The People’s Money: Ashes of Enlightenment」 – Ke Ming’s Solo Exhibition

2nd Young Curator’sExhibition Program, Curator Qui Haibo. United Art Museum, May 2017.

 「Jizi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Exhibition Catalogue

「When Spirituality Becomes Form,」 Jinjihu Art Museum, Suzhou(Suzhou: 2015),pp. 123-139.

 「Art and Sensuous Existence: Jizi and the Refreshment ofPhilosophy」

Jizi Solo Show: 「To Question Heaven,」 Being Three Gallery , 2012.

 書評:

「Chen Wangheng. ChineseEnvironmental Aesthetics」Dao: Journal of ComparativePhilosophy,  Vol. 2, 201710.1007/s11712-017-9552-z 

學術文章:

「Private Character ofNatural Beauty: Shanshui Painting,Model of Unity of Self & Environment」 Forthcoming Comparative Aesthetics Special Volume (6): 「Aesthetics and East Asia.」 2017

 「Roots of Expressionism:the Painter, Shanshui Aesthetics andSpiritual Union with Nature」

Forthcoming ConferenceVolume, ed. Dr. Hsingyuan Tsao, North East Normal Univ. China. 2017.

 「Bifa Ji and Qizhi: Interpretations for Muqi and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nd Applied Philosophy, Kyoto University.  Vol.8n.2 (2016) pp. 118-141.

 「Aesthetic Self-Creation & Betweenness of the Visible:Nishida, Watsuji and Merleau-PontyJournal of Faculty of Letters, Univ. Tokyo, Aesthetics (2009):27-43. 

 「Painting from the Heart: Beauty, Moore and Merleau-Ponty’sWholes of Visibility」 Analecta Husserliana XCII (2006): 103-111 

"Merleau-Ponty’s Eyeand Mind: Re-Thinking the Visible」Journal of Contemporary Thought, 17(2003): 89-101 

「Merleau-Ponty’s ThreeIntertwinings」Journal of Value Inquiry, 34 (2000): 89-101

「Documentary Images andShared Encounters」 Film & Philosophy 3 (1996): 77-86

Film: 「André Bazin onAutomatically Made Images」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51 (1993)

歡迎關注

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

此微信公眾號由藝撲團隊傾力打造

相關焦點

  • NLP 領域的 C 位課程!斯坦福 CS224d 中英字幕版重磅上線
    本次翻譯的 CS224d (2016-2017)課程視頻為斯坦官方開源最新版本,由史丹福大學教授、 Salesforce 的首席科學家 Richard Socher 授權雷鋒字幕組翻譯,5 月 16 日開始正式同步更新在 AI 研習社、AI 慕課學院。
  • 「學科交叉的魅力」名師系列講座第三講:饒毅演繹腦的學科交叉研究
    2020年5月24日晚,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學科交叉的魅力」名師系列講座第三講舉行。講座主題為「腦:物理、化學、生物、心理認知的交叉研究」,由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大麥戈文研究所創始所長、北京腦科學中心創始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主講,北京大學博雅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副院長陳鵬主持。講座在學習強國、北京大學央視頻、抖音、快手、微視、B站、百度平臺以及知識分子平臺播出,在線收看人數超過150萬。
  • 上海外國語大學一周講座、活動預告
    10月29日(五) 西索新語系列講座【主講】Terry Flew【時間】14:50-16:10【地點】松江校區第1教學樓248室【主辦】 新聞傳播學院Terry Flew 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QUT),創意產業學院科研副院長。
  • 郭光燦院士主講的《來自量子世界的新技術》視頻公開課向公眾開放
    10月30日,教育部「愛課程」網(www.icourses.edu.cn)公布了第七批上線的20門大學視頻公開課名單,由我校郭光燦院士主講的《來自量子世界的新技術》視頻公開課名列其中,這些課程通過教育部「愛課程」網和其合作網站中國網絡電視臺、「網易」同步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
  • 一周文化講座│吳冠軍:2017熱點事件的「冷」思考
    2017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系列講座,本期邀請三位研究者從各自不同的專業和興趣積累出發為觀眾呈現一幅幅不同尋常的城市地圖。)本次講座將人類學田野工作放在西方整個現代社會科學發展的歷史中來考察,提出對人文世界的關注、強調文化差異性等,是田野工作的選擇標準和取向。
  • 2018年「陳宗基講座」 暨巖土工程可靠度理論與風險評價高端論壇
    「陳宗基講座」每年舉行一次,該講座設立至今已成功舉辦八屆,分別由我國著名巖石力學專家孫鈞院士、王思敬院士、錢七虎院士、周維垣教授、葛修潤院士、鄭穎人院士、謝和平院士和何滿潮院士主講。歷屆「陳宗基講座」系統回顧了我國巖石力學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的相關成果,在凝練學科精髓、探尋學科研究方法、展望學科發展方向和引領學科向國際領先水平邁進等方面發揮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 XRD系列講座第四期視頻回放:Jade數據處理原理與基本操作
    原標題:XRD系列講座第四期視頻回放:Jade數據處理原理與基本操作 本課程重點講授XRD技術的發展、測試、Jade軟體基本操作、以及圖譜定性分析,可作為初學者的科普入門課程,也可作為有志於從事該技術工作的專業人員的培訓課程。
  • 一周文化講座|錢理群:我們今天為什麼需要魯迅
    本次講座,陳志強教授將結合專業知識為大家講解古典文化在中世紀的傳承。譯稿既要符合配音口型的要求,也要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同時還需要對一些文化差異進行本地化處理,且要具有藝術表現力,以期達到配音工作的要求,口型稿的翻譯可以說是在影視譯製過程中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文化常常存在差異,影視翻譯也存在不可譯的情況,那麼譯製工作者如何在「達意」與「傳情」中做出取捨呢?本期邀請到中國著名配音演員吳凌雲作為主講嘉賓,與大家共同探討、分享經驗。
  • 病媒生物防制系列講座 | 蠅類防制
    為彰顯省會擔當,鞏固國家衛生城市成果,切實抓好國家衛生城市迎覆審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進一步提高我市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南昌市衛生健康委決定由南昌市疾控中心舉辦一期線上病媒生物防制技術系列講座 ,由《南昌疾控》公眾號發布。
  • 郭光燦院士視頻公開課《來自量子世界的新技術》向公眾開放
    10月30日,教育部「愛課程」網公布了第七批上線的20門大學視頻公開課名單,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主講的《來自量子世界的新技術》名列其中,這些課程通過教育部「愛課程」網和其合作網站中國網絡電視臺、「網易」同步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
  • 清華大學2020全球暑期學校課程之一 「氣候變化大講堂...
    精彩課程來襲!作為清華大學2020全球暑期學校課程之一「氣候變化大講堂」明天開講!本場講堂由法國前氣候變化大使歐洲氣候基金會執行長勞倫斯圖比亞娜主講「後疫情世界的氣候治理」講堂特別邀請到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榮譽致辭這也是古特雷斯在疫情發生後首次面向全球師生演講7月23日20:30-21:45中英文雙語同步視頻直播與您不見不散
  • 一周文化講座|世界閱讀日:生活需要什麼樣的閱讀?
    )、曹培紅(雜誌主編)《飛鳥集》是泰戈爾的代表作之一,被公認為「最美的小詩」,在世界各地被譯為多種文字版本,是最早被譯為中文的泰戈爾作品之一。同濟大學中文系MFA創意寫作系列講座第二講,有請王宏圖教授談談世界的邊界和想像。
  • 斯坦福CS224n《基於深度學習的NLP》課程更新,C.Manning主講
    新智元報導 來源:Stanford編輯:大明【新智元導讀】史丹福大學官方公布cs224n課程《基於深度學習的自然語言處理》詳細安排,主講人為史丹福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著名計算機科學家Christopher Manning教授,1月份課程閱讀材料已公布。本課程自2017 年起開設,2017年該課程視頻已公開放出。
  • 【文化看點】11.29~12.15大連演出展覽講座資訊在這裡
    大連藝術學院|四季情韻「冬」音樂會19:00《鳳凰阿佳》12月7日9:30「市民文化」系列講座之十五:大連地方歷史、文化、人物10:00 「大圖慢閱讀」英語角沙龍——電影之約13:30講座《刺殺騎士團長》19:00特雷門世界巡演中國巡演
  • 一周文化講座|城市針灸:如何進行小尺度的城市空間幹預
    北京│醉花陰裡覓春光——老樹畫畫四季系列《春 醉花陰》新書首發時間:3月25日(周六)14:30-17:00地點:朝陽區朝陽公園路6號藍色港灣國際商區1號樓1層西西弗書店主講人:劉樹勇(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教授
  • 2017第28屆北京教育裝備展示會暨北京教育裝備論壇
    2017年北京教育裝備展示會暨論壇在原有全面涵蓋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和學前教育領域基礎上將實現進一步的突破:擬與中國信息協會教育分會、中央電教館等單位合作打造教育信息化論壇,為高校和中小學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服務;與全國高校分析測試研究會、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會、教育部基礎教育實驗室建設與實驗教學研究中心等單位合作,打造高校實驗室和中小學實驗室建設與應用論壇;與中國節能協會校園節能專業委員會合作
  • 一周文化講座∣是我們拯救鄉村,還是鄉村拯救我們?
    歷經千年風霜的文化遺產,幾世紀以來不斷豐富的藏品,令這座位於塞納河左岸、巴黎第六區的博物館散發著獨特的魅力。本次講座,邀請到該館館長講述這座與巴黎一樣古老的博物館的故事。以「微」為特徵的自媒體的出現,不僅僅是一種媒介現象,它同時影響了我們幾乎所有的產業、藝術及日常生活。已經沒有人會漠視這種現象的出現,但是如何對這種文化進行解讀,卻並非那麼簡單。如果像傳統文化的衛道士那樣對此斥之為快餐文化、垃圾食品,顯然並不恰當。只有滲透到歷史積澱之中、當代中國文化之中、全球一體化的浪潮之中,可能才會有著更深入的解讀。
  • 一周文化講座|聽伊莎貝爾·於佩爾讀杜拉斯
    本次講座邀請到三位演講者:文學史家洪子誠教授、藝術家和出版人李路明老師,以及本次展覽的回應人之一、藝術家王友身,他們將分別從各自的實踐領域出發,在主題演講中分別涉及現實道德、知識生產和藝術創作等問題,這既是對本次展覽的回應、補足與擴充,也是對「自我批評」現實語境的深入探討。
  • 【2009國家級精品課程系列之九】《理論語言學》:擁有「自然科學...
    【編者按】隨著2009年國家級精品課程榜單的出爐,又有11門精品課程脫穎而出。為了展現北大豐碩的教學成果,彰顯名師風採和課程魅力,北大教務部與北大新聞網聯合推出了《2009精品課程風採錄》系列報導。璞玉的珍貴在於它的渾然天成和純美質樸,這些名師學者正是未經偽飾的玉石,他們用真學識,真性情,真言行博得了一代代學子的崇敬和愛戴,他們的淵博知識和人格魅力也將隨著睿智的語言和勤懇的身影,長久地,留存在我們心中……【2009國家級精品課程系列之九】《理論語言學》:擁有「自然科學情結」的語言學有這樣一門課
  • 一周文化講座︱逃離北上廣:一線的欲望和二線的願望
    北京∣畫面製造者:克魯格和裡希特時間:7月9日(周六)10:30-22:00地點:東城區望京中環南路1號社科院研究生院D座2層單向空間主講人:李洋(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24年間,美國藝術獲得了國際領軍的地位。「勞森伯格在中國」展覽期間,本講座試圖探討黑山學院對美國文化的影響,以及實驗性教育與藝術、生活的關聯,邀請藝術家劉卜華、邱志傑等人展開對話,深度分析黑山學院所代表的「自由態度」、「實驗精神」和「生活藝術」。其中,劉卜華以《黑山學院的24年》為畢業論文從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