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講氯及其化合物
【知識梳理】
一、氯氣
1.物理性質:常溫下,氯氣是黃綠色、有刺激性、能溶於水、比空氣重、易液化的有毒氣體。
溫馨提示:聞有毒氣體及未知氣體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輕輕煽動,僅使極少量氣體進入鼻孔。
2. 化學性質:氯氣化學性質非常活潑,很容易得到電子,作強氧化劑,能與金屬、非金屬、水以及鹼反應。
(1)與金屬反應(與變價金屬反應,均是金屬氧化成高價態)
(3)與水反應:Cl2+H2O= HCl+HClO
溫馨提示:①將氯氣溶於水得到氯水(淺黃綠色),氯水含多種微粒,其中有H2O、Cl2、HClO、Cl-、H+、OH-(極少量,水微弱電離出來的)。②氯氣溶於水生成的HClO是一種極弱的酸,但是一種強氧化劑,能漂白、殺菌,它的漂白是一種氧化性漂白,與Na2O2、H2O2的漂白原理是一樣的。③Cl2可使潤溼的有色布條褪色,不能使乾燥的有色布條褪色,說明Cl2沒有漂白性,而是HClO起漂白作用。④Cl2使潤溼石蕊試先變紅後褪色,其原因是Cl2與H2O作用生成的酸使石蕊先變紅,HClO強氧化性使變色後的石蕊氧化褪色(漂白)。⑤光照氯水,黃綠色逐漸褪色,溶液pH逐漸減小(HClO轉化成了鹽酸)。⑥氯水應保存在棕色瓶中且置於陰涼處。
(4)與鹼反應
Cl2+2NaOH = NaCl+NaClO+H2O(用於除去多餘的氯氣)
2Cl2+2Ca(OH)2= Ca(ClO)2+CaCl2+2H2O(用於制漂粉精或漂白粉)
溫馨提示:①Cl2的淨化用水或飽和食鹽水洗氣,除去混在Cl2中的HCl氣體;用濃H2SO4除去混在Cl2中的水蒸氣。②由於Cl2的密度比空氣大,常用向上排空法收集,還可用排飽和食鹽水的方法收集。③用潤溼的KI澱粉試紙檢驗(放在瓶口),如試紙變藍,則表示Cl2已收滿。④由於Cl2有毒,多餘的Cl2不能直接排放,一般用濃NaOH溶液吸收,而不能用水或澄清石灰水吸收。因Cl2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澄清石灰水中溶解的Ca(OH)2的量很少,只能吸收少量的Cl2。
(3)驗滿方法:①將溼潤的澱粉碘化鉀試紙靠近盛Cl2的集氣瓶口,觀察到試紙立即變藍,則證明已集滿。②將溼潤的藍色石蕊試紙靠近盛Cl2的集氣瓶口,觀察到試紙先變紅後褪色,則證明已集滿。③實驗室製取Cl2時,常常根據集氣瓶中氣體的顏色判斷是否收集滿。
(4)注意事項:①必須用濃鹽酸,MnO2與稀鹽酸不反應;②為了減少製得的Cl2中HCl的含量,加熱的溫度不宜過高,以減少HCl的揮發;③實驗結束後,先使反應停止並排出殘留的Cl2,再拆卸裝置,避免汙染空氣;④尾氣吸收時,不能用澄清石灰水吸收Cl2,因為溶液中Ca(OH)2濃度小,吸收不完全。
例題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新制氯水顯酸性,向其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試液,充分振蕩後溶液呈紅色A
②將CO2通入次氯酸鈣溶液可生成次氯酸
③液氯和氯水是同一物質
④氯氣與水的反應中氯是氧化劑,水是還原劑
⑤次氯酸鈉水解的溶液呈鹼性,說明次氯酸是弱酸
⑥Cl2具有很強的氧化性,在化學反應中只能做氧化劑
⑦Cl2 +H2O=2H++Cl—+ClO—
⑧氯氣作水的殺菌消毒劑時沒有發生化學變化
⑨Cl2能使溼潤的澱粉碘化鉀試紙變藍,說明Cl2具有氧化性
⑩Cl2通入NaOH溶液的離子方程式為Cl2+OH-===Cl-+ClO-+H2O
分別加新制氯水後,用CCl4萃取鑑別NaBr和KI溶液
密閉容器中1 mol PCl3與1 mol Cl2反應製備 PCl5(g),增加2NA個P-Cl鍵
二、滷族元素
1.滷素及化合物的性質比較:
2.滷素元素的有關特性:
(1)F2遇水發生置換反應,生成HF並放出O2。
(2)HF是弱酸、劇毒,但能腐蝕玻璃4HF+ SiO2 = SiF4↑ + 2H2O;HF由於形成分子間氫鍵相互締合,沸點反常的高。
(3)溴是唯一的液態非金屬,易揮發,少量的液溴保存要用水封。
溫馨提示:能使溴水褪色的原因:被H2S、SO2、SO、I-等還原劑還原而褪色;與NaOH、Na2CO3等鹼性物質發生反應而褪色;與較活潑金屬(如Mg+Br2===MgBr2)反應而褪色;能與溴發生加成反應的不飽和烴及其衍生物,如烯烴、炔烴等;能被溴水氧化的、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碘易升華,遇澱粉顯藍色;碘的氧化性較弱,它與變價金屬反應時生成低價化合物。
(5)AgX中只有AgF溶於水,且不具有感光性;CaF2中只有CaF2難溶。
3.滷素間的置換反應及X-離子的檢驗:
(1)Cl2 + 2Br-= Br2 + 2Cl-,Cl2 + 2I- = I2 + 2Cl-, Br2 + 2I-= I2 + 2Br-。結論:氧化性:Cl2> Br2 > I2;還原性:I- > Br- > Cl-
(2)溴和碘在不同溶劑中所生成溶液(由稀到濃)的顏色變化:
(3)X-離子的檢驗:
①AgNO3溶液—沉澱法:
②置換—萃取法:
例題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滷素的鉀鹽中,最容易被氧化的是氟化鉀
②溴化銀具有感光性,碘化銀不具有感光性
③某溶液與澱粉碘化鉀溶液反應出現藍色,則證明該溶液是氯水或溴水
④從HF、HCl、HBr、HI酸性遞增的事實,可推出F、Cl、Br、I的非金屬性遞增的規律
⑤碘在KI溶液中的溶解度大於在純水中的溶解度
⑥能使潤溼的澱粉KI試紙變成藍色的物質一定是Cl2
⑦某淺黃色的溴水,加入CCl4振蕩靜置後,上層顯橙紅色
⑧室溫下,向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KI溶液,再滴加幾滴澱粉溶液,溶液變藍色,說明Fe3+的氧化性比I2的強
⑨酸性溶液中KIO3與KI反應生成I2:IO+I-+6H+===I2+3H2O
⑩用溼潤的碘化鉀澱粉試紙鑑別Br2(g)和NO2
加碘食鹽可用澱粉溶液檢驗其中的碘
要除去KBr溶液中混有的單質Br2,可用酒精萃取除去
【課時練習】
1.下列關於氯氣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氯氣是一種黃綠色、有刺激性氣味、有毒的氣體
B.氯氣溶於水得到淺黃綠色的氯水,該過程涉及化學變化
C.氯氣化學性質活潑,因此自然界中不存在游離態的氯元素
D.氫氣在盛有氯氣的集氣瓶中燃燒,產生蒼白色火焰和白煙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把氯氣通入到溼潤的有色布條集氣瓶中,有色布條的顏色褪去,說明氯氣具有漂白性 ②實驗室製取氯氣時,為了防止環境汙染,多餘的氯氣可以用澄清石灰水吸收 ③久置氯水的酸性強於新制氯水④檢驗HCl氣體中是否混有Cl2,方法是將氣體通入硝酸銀溶液 ⑤除去HCl氣體中的Cl2,可將氣體通入到氫氧化鈉溶液中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③ D.①②⑤
3.在探究新制飽和氯水成分的實驗中,下列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的結論不正確的是
A.氯水的顏色呈淺綠色,說明氯水中含有Cl2
B.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澱,說明氯水中含有Cl-
C.向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氣泡產生,說明氯水中含有H+
D.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顏色變成棕黃色,說明氯水中含有HClO
4.下列滷族元素有關性質比較不正確的是( )
A.新制氯水久置後酸性增強
B.HF是弱酸,且酸性強弱關係為:HF<HCl<HBr<HI
C.氧化性:F2<Cl2<Br2<I2
D.次氯酸具有強氧化性,可用於自來水的殺菌消毒,還可以用作漂白劑
5.數位化實驗是利用傳感器和信息處理終端進行數據採集與分析的實驗手段。下圖是利用數位化實驗測定光照氯水過程中得到的圖像,該圖像表示的意義是
A.氯離子濃度隨時間的變化
B.氧氣體積分數隨時間的變化
C.氯水的pH隨時間的變化
D.氯水導電能力隨時間的變化
6.如下圖所示,在A處通入未經乾燥的氯氣。當關閉B閥時,C處的紅布條看不到明顯現象;當打開B閥後,C處的紅布條逐漸褪色。則D瓶中盛放的溶液不可能是( )
A.飽和NaCl溶液 B.NaOH溶液 C.NaBr溶液 D.濃H2SO4
7.下列實驗現象和結論一致,正確的是
A.氯水加入有色布條,有色布條褪色,說明溶液中有Cl2存在
B.氯水溶液呈黃綠色,有刺激性氣味,說明有Cl2存在
C.氯水加入鹽酸酸化的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澱,說明有Cl-存在
D.氯水加入NaOH溶液,氯水黃綠色消失,說明有HClO存在
下列對實驗的分析合理的是
A.實驗1中,白煙是(NH4)2SO4
B.根據實驗1和實驗2判斷還原性:Br->Cl-
C.根據實驗3判斷還原性:I->Br-
D.上述實驗利用了濃H2SO4的強酸性、強氧化性等性質
12.用高分子吸附樹脂提取滷水中的碘(主要以I -形式存在)的工藝流程如下: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經①和④所得溶液中,c(I-)後者大於前者
B.④的作用是將吸附的碘氧化而脫離高分子樹脂
C.若②和⑤中分別得到等量I2,則消耗的n(Cl2):n(KClO3) =3:1
D.由⑥得到碘產品的過程,主要發生的是物理變化
按上圖裝置進行實驗,一段時間後,取C瓶中的溶液進行實驗,如下表:
(3)C瓶溶液中的溶質除NaCl外,還有______(填化學式)。
(4)將C瓶中NaOH溶液換成NaHCO3溶液,反應一段時間後,取C瓶中的溶液按上表實驗內容進行實驗。現象為:實驗l中紫色石蕊試液立即褪色,實驗2中溶液的pH=7。結合平衡移動原理解釋紫色石蕊試液立即褪色的原因是________。
III.測定C瓶溶液中NaClO含量(單位:g·L-1)
i.取C瓶溶液10.00mL於錐形瓶中,加入適量硫酸酸化,迅速加入過量KI溶液,蓋緊瓶塞並在暗處充分反應。
15.某小組探究Na2SO3溶液和KIO3溶液的反應。
實驗I:向某濃度的KIO3酸性溶液(過量)中加入Na2SO3溶液(含澱粉),一段時間(t秒)後,溶液突然變藍。
資料:IO3-在酸性溶液氧化I-,反應為IO3- + 5I-+ 6H+ = 3I2 + 3H2O
(1)溶液變藍,說明Na2SO3具有_________性。
(2)針對t秒前溶液未變藍,小組做出如下假設:
i.t秒前未生成I2,是由於反應的活化能______(填「大」或「小」),反應速率慢導致的。
ii.t秒前生成了I2,但由於存在Na2SO3,_____(用離子方程式表示),I2被消耗。
(3)下述實驗證實了假設ii合理。
實驗II:向實驗I的藍色溶液中加入_______,藍色迅速消失,後再次變藍。
(4)進一步研究Na2SO3溶液和KIO3溶液反應的過程,裝置如下。
16.氫溴酸常用於合成鎮靜劑和麻醉劑等醫藥用品。已知:液溴是易揮發的深紅棕色液體,沸點為58.78℃。質量分數為47%的氫溴酸是易揮發的無色液體,沸點為126℃. 實驗室製備質量分數為47%的氫溴酸的一種方法如下。回答下列問題:
(2)操作 II的蒸餾裝置如圖所示(部分夾持裝置省略),儀器a的名稱是_________,裝置中除缺石棉網外還有兩處明顯錯誤,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III加入適量Na2SO3 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
(4)工業生產製得的氫溴酸常常有淡淡的黃色,有同學推測是因為含Fe3+,可用試劑__________檢驗。若觀察到的現象為________,則推測正確。
(5)質量分數為 47%的氫溴酸的產率為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例題1、②④⑨
【解析】新制氯水中含有HCl和HClO,HClO具有強氧化性,滴入少量紫色石蕊試液的現象是先變紅,後褪色,①錯誤;在複分解反應中,一般情況下只能用較強的酸制較弱的酸,酸性H2CO3>HClO,CO2通入次氯酸鈣溶液反應為CO2+H20+Ca(ClO)2=CaCO3↓+2HClO,②正確;液氯、氯水都是液體,但前者是純淨物,後者是混合物,③錯誤;氯氣與水的反應是氯分子中氯原子間發生的自身氧化還原,即歧化反應,水雖然是反應物,卻未參加氧化還原,④錯誤;次氯酸鈉是弱酸強鹼鹽,其水溶液呈鹼性,⑤錯誤;Cl2中的氯元素化合價為0價,處於中間價態,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⑥錯誤;HClO是弱酸,不能拆開寫,⑦錯誤;氯氣和水反應生成鹽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強氧化性,能使蛋白質變性而殺菌消毒,發生化學變化,⑧錯誤;Cl2可以用溼潤的澱粉碘化鉀試液檢驗,試液變藍,說明KI轉化為I2,則說明Cl2有強氧化性,⑨正確;電荷不守恆,應該是Cl2+2OH-=Cl-+ClO-+H2O,⑩錯誤;NaBr和NaI都能與氯水反應生成對於的單質,再用四氯化碳萃取,顏色層不同,正確;Cl3與Cl2反應生成PCl5的反應是可逆反應,所以1molPCl3與1molCl2反應製備PCl5,增加的P-Cl鍵的數目小於2NA個,C錯誤;二氧化錳與濃鹽酸反應需要加熱,不能用啟普發生器,錯誤。
例題2、⑤⑧
【解析】在滷素的鉀鹽中,氟化鉀最難氧化,①錯誤;AgI也具有感光性,②錯誤;能氧化I-→I2的還有其他溶液,碘水本身也能與澱粉反應出現藍色,③錯誤;元素的非金屬性強弱與其對應的氫化物溶液的酸性無關,可根據其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強弱進行比較,④錯誤;I2在KI溶液中存在
,可使其溶解度增大,⑤正確;還有很多氧化劑(如HNO3、O3等)能將I-氧化為I2,⑥錯誤;CCl4的密度比水大,應下層顯橙紅色,⑦錯誤;室溫下,向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KI溶液,發生反應:2Fe3++2I–===2Fe2++I2,Fe3+的氧化性比I2的強,⑧正確;反應前後所帶電荷數不等,⑨錯誤;Br2(g)和NO2均具有強氧化性,均能使溼潤的碘化鉀澱粉試紙變藍,⑩錯誤;食鹽加碘加入的是KIO3,KIO3不能使澱粉變藍,錯誤;由於酒精與水互溶,因此不能用酒精萃取溶液中的Br2,錯誤。
【課時練習】
1.D【解析】A、氯氣為黃綠色氣體,密度比空氣大,具有刺激性氣味,有毒,能溶於水,選項A正確;
B、氯氣溶於水後,部分氯氣和水反應生成鹽酸和次氯酸,部分氯氣以分子存在於水溶液中,氯氣呈黃綠色,所以新制氯水顯淺黃綠色,該過程涉及化學變化,選項B正確;
C、氯元素化學性質活潑,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態形式存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游離態的氯氣,選項C正確;
D、將H2點燃後插入盛滿氯氣的集氣瓶中,氫氣在氯氣中安靜的燃燒,產生蒼白色的火焰,產生白霧,選項D不正確。
答案選D。
2.C【解析】①把氯氣通入到溼潤的有色布條集氣瓶中,有色布條的顏色褪去,不能說明氯氣本身具有漂白性,還是氯氣與水反應的產物具有漂白性,①不正確;
②澄清石灰水濃度小,吸收氯氣的效果差,所以應使用較濃的NaOH溶液吸收,②不正確;
③久置氯水中Cl2全部轉化為HCl,新制氯水中大部分Cl2沒有與水反應,所以HCl的濃度久置氯水中大,酸性強,③正確;
④HCl和Cl2都能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生成AgCl白色沉澱,所以檢驗HCl氣體中是否混有Cl2,不能使用AgNO3溶液,④不正確;
⑤氫氧化鈉溶液既能吸收HCl,又能吸收Cl2,所以除去HCl氣體中的Cl2,不能使用NaOH溶液,⑤不正確。
綜合以上分析,只有③正確。故選C。
3.D【解析】A、氯氣是黃綠色氣體,因此氯水的顏色呈淺綠色,說明氯水中含有Cl2,A正確;
B、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澱,白色沉澱是氯化銀,這說明氯水中含有Cl-,B正確;
C、向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氣泡產生,氣體是CO2,這說明氯水中含有H+,C正確;
D、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顏色變成棕黃色,說明反應中有氯化鐵生成。由於氯氣也能把氯化亞鐵氧化生成氯化鐵,因此不能說明氯水中含有HClO,D不正確。
答案選D。
4.C【解析】A.新制氯水久置後最終轉變成鹽酸溶液,酸性增強,故A正確;
B.HF為弱酸,HCl、HBr、HI均為強酸,且隨著氯、溴、碘的非金屬性減弱,三者的電離程度逐漸增強,酸性增強,故B正確;
C.同主族元素從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屬性減弱,單質的氧化性依次減弱,因此氧化性F2>Cl2>Br2>I2,故C錯誤;
D.次氯酸具有強氧化性,能使細菌病毒的蛋白質氧化變性,從而可以殺菌消毒,同時也能氧化有色有機物成無色物質,常用作漂白劑,故D正確;
故選:C。
6.A【解析】乾燥的氯氣不能使有色布條褪色,溼潤的氯氣能使有色布條褪色,關閉B閥,C處紅布條看不到明顯現象,當打開B閥後,C處的紅布條逐漸褪色,說明氣體經過洗氣瓶D後氯氣或水被除去。
A. 飽和NaCl溶液不能吸收氯氣,會降低氯氣在水中的溶解度,達不到實驗目的,A符合題意;
B. NaOH溶液能吸收氯氣,B不符合題意;
C. NaBr溶液能吸收氯氣,C不符合題意;
D. 濃H2SO4能吸收水,D不符合題意。
答案選A。
7.B【解析】A.氯氣沒有漂白性,起漂白作用的是氯氣和水反應生成的次氯酸,A不正確;
B.氯氣是黃綠色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氯水溶液呈黃綠色,有刺激性氣味,說明有Cl2存在,B正確;
C.由於鹽酸中就存在氯離子,幹擾了氯水中氯離子的檢驗,所以不能得出氯水中存在氯離子的結論,C不正確;
D.只能說明氯水能和氫氧化鈉反應,但不能說明含有次氯酸,D不正確,
答案選B。
8.C【解析】A.氯水中的次氯酸能使品紅溶液褪色,選項A正確;
B. 集氣瓶中氯氣與二氧化硫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硫酸和鹽酸,反應方程式為:Cl2 + SO2 + 2H2O = H2SO4 + 2HCl,選項B正確;
C. 依據現象②加熱褪色後的溶液至沸騰,未見顏色恢復,有氣體溢出,說明不含有二氧化硫,產生的氣體可能為次氯酸分解產生的O2,選項C不正確;
D. 檢驗SO42-的試劑為:鹽酸、BaCl2溶液,往溶液中加入過量的鹽酸酸化,再滴加BaCl2溶液,若產生白色沉澱則溶液中含有SO42-,選項D正確。
答案選C。
9.B【解析】A.向紫色石蕊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變紅,說明氯水顯酸性,然後褪色,說明氯水具有漂白性,能說明氯水具有酸性和漂白性,故A正確;
B.將氯水滴加到含KSCN 的 FeCl2溶液,溶液變紅,說明氯水能夠將亞鐵離子氧化為鐵離子,說明氯水具有氧化性,不能說明氯水具有還原性,故B錯誤;
C.氯水能與碳酸氫鈉反應產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二氧化碳,說明氯水顯酸性,能說明氯水中含有 H+,故C正確;
D.氯水與HNO3 酸化的硝酸銀反應產生白色沉澱,該白色沉澱是氯離子與銀離子反應得到AgCl,說明氯水中含有Cl-,故D正確;
故選B。
10.D【解析】A.二氧化錳與濃鹽酸反應,隨著反應的進行,濃鹽酸變稀,二氧化錳不與稀鹽酸反應,即使二氧化錳過量,鹽酸也不能全部消耗完,A錯誤;
B.圖Ⅱ中溶液先變紅後褪色,不僅能證明新制氯水具有酸性,還可以證明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B錯誤;
C.銅絲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棕黃色的煙,不是霧,煙是固體小顆粒形成的氣溶膠,霧是小液滴形成的氣溶膠,C錯誤;
D.氯氣沒有漂白性,不能使乾燥有色布條褪色,圖Ⅳ中氯氣遇到溼潤有色布條與水反應生成HClO,HClO具有漂白性,可使有色布條褪色,D正確;
答案選D。
11.B【解析】A.硫酸不具有揮發性,白煙不可能是(NH4)2SO4,而是濃硫酸與NaCl固體反應生成的揮發性酸HCl與氨氣生成的氯化銨,故A錯誤;
B.濃硫酸具有氧化性,將溴離子氧化成具有揮發性的溴單質,溴單質將溼潤KI澱粉試紙中的碘離子氧化成碘單質,使得KI澱粉試紙變藍,可知氧化性:濃硫酸>Br2;而濃硫酸不能氧化Cl-得到氯氣,說明氯氣的氧化性強於濃硫酸,則氧化性Cl2>Br2,還原性Br->Cl-,故B正確;
C.結合試驗2可知濃硫酸的氧化性大於溴,②中溶液中還有剩餘的濃硫酸,也能氧化I-成碘單質;所以試驗3中無法確定是何種物質將碘離子氧化,故C錯誤;
D.①中為難揮發性酸製備易揮發酸,②為濃硫酸氧化溴離子,所以利用了濃H2SO4的難揮發性、強氧化性,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12.B【解析】A.①中開始時c(I-)較小,④中c(I- )經過前面的吸附後再還原後濃度變大,所以c(I-)後者大於前者,A正確;
14.(1)蒸餾燒瓶(2)飽和食鹽水;平衡壓強(3)相同條件下,K2FeO4溶解度小於 Na2FeO4(4)K2FeO4易溶於水且與水反應,95%乙醇能減少 K2FeO4溶解損失(5)酸式;85.8%
【解析】本實驗的目的是模擬工業製備高鐵酸鉀(K2FeO4)並測定產品純度;首先製備NaClO,裝置A中利用濃鹽酸和二氧化錳固體共熱製取氯氣,產生的氯氣中混有HCl氣體,可在裝置B中盛放飽和食鹽水將HCl除去,之後通入C中與NaOH溶液反應製取NaClO,裝置D吸收未反應的氯氣;然後製備K2FeO4晶體,將製得的NaClO溶液轉移到大燒杯中,依次加入適量NaOH和FeCl3溶液,得Na2FeO4;由於相同條件下,K2FeO4溶解度小於 Na2FeO4,所以向Na2FeO4溶液中加入適量KOH的固體至飽和,可以析出K2FeO4晶體,之後經過濾、洗滌、乾燥得到K2FeO4晶體;之後用滴定法測定K2FeO4晶體的純度。
(1)根據儀器X的結構特點可知其為蒸餾燒瓶;
(2)B中盛裝飽和食鹽水除去氯氣中混有的HCl氣體;玻璃管a與大氣相通,可以平衡壓強,防止裝置內壓強過高;
(3)參考侯德榜制鹼法可知,相同條件下,K2FeO4溶解度小於 Na2FeO4,所以向Na2FeO4溶液中加入適量KOH的固體至飽和,可以析出K2FeO4晶體;
(4)高鐵酸鉀易溶於水,與水反應放出氧氣,用蒸餾水洗滌會造成產品的溶解損失,所以用95%的乙醇洗滌降低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