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麒麟
【別稱】:麒獸、麟獸
【類別】:靈
【特徵】:龍子,麕身牛尾,狼項馬足。
【能力】:送子、闢邪
麒麟,傳說中送子、闢邪的仁獸。「麒麟」形象為麕身牛尾,狼項馬足。「麒麟」分雌雄,「麒」為雄,無角,「麟」為雌,一角。「麒麟」實際上從未歸入「龍九子」之列,但是在民間卻頗受百姓喜愛,故屬於民間認可的龍子。
「仁獸說」
關於「麒麟」是仁獸的說法,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的:「設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也。」而在[南梁]《宋書》中更是詳細道:「含仁而戴義,音中鍾呂,步中規矩,不踐生蟲,不折生草,不食不義,不飲洿池,不入坑阱,不行羅網。明王動靜有儀則見。」也就是說,「麒麟」具有仁義的天性,聲音符合鍾呂的音律,步行符合規矩,不踐踏活的蟲子,不折斷活的草木,不食不義得來的食物,不飲汙濁的池水,不誤入陷阱裹,不走進羅網中。聖明帝王行為符合規矩就會出現。
「毛之長說」
古人將動物分為「五類」,也稱為「五蟲」,分別是:「毛、鱗、介(也作「甲」)、蠃、羽」。凡有毛者皆為「毛類」,也是走獸的象徵。[西漢]劉安《淮南子·地形訓》中載:「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麒麟』生庶獸,凡毛者,生於庶獸。」也就是說,「毛犢」雖為:「毛類」的先祖,但「麒麟」卻是真正意義上「庶獸之首」。
「牡牝說」
「牡」指雄性的鳥或獸;「牝」指雌性的鳥或獸。[南梁]《宋書》所載:「麒麟者,仁獸也。牡曰麒,牝曰麟。」也就是說,「麒麟」也正是牡牝結合的統稱,雄為「麒」,雌為「麟」。
「四靈說」
[西漢]戴聖《禮記·禮運第九》中載:「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故有「麒麟」為「四靈」之一的說法。
「送子說」
民間「麒麟送子」的說法,出自[東晉]《拾遺記》:「夫子未生時,有麟吐玉書於闕裡人家,文云:『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故二龍繞室,五星降庭。徵在賢明,知為神異。乃以繡紱系麟角,信宿而麟去。相者云:『夫子系殷湯,水德而素王。』至敬王之末,魯定公二十四年,魯人鋤商田於大澤,得麟,以示夫子。系角之紱,尚猶在焉。夫子知命之將終,乃抱麟解紱,涕泗滂沱。且麟出之時,及解紱之歲,垂百年矣。」
大意是說:孔子出生時有麒麟吐玉書,書言:「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母顏作在知道這些都是神靈顯示吉兆,就用彩繡的絲帶系在麒麟的角上,麒麟連宿兩夜才離去。後來,魯人在務農時捕獲一隻麟獸,獸角上正繫著孔母所繡的絲帶,孔子自知時日無多,解下絲帶,淚流如雨,從麟麟出現的,到解下絲帶這一天,將近一百年了。
自此古人多以「麒麟子」、「麟子」或「麟兒」讚揚別人的孩子,王室成員也可指代自家孩子。也正因如此,民間信奉「麒麟送子」的說法,也有對自家孩子美好期許的。
「火精說」
[東漢]蔡邕《月令章句》曰:「凡麟,生於火,遊於土,故循其母致其子。五行之精也,視明禮脩則麟臻。」也就是說,「麒麟」生於火屬於火精,卻能遊走土中,正是「五行相生」中的「火生土」一說,所以也有稱「麒麟」為「土精」的說法,依憑此理,亦有「木精」之說。還有一說是,「麒麟送子」中的「麒麟」與五行神同降,故「麒麟」實為「五行之獸」。當然,目前為止對「麒麟」為「火精」的說法最為權威,故「麒麟」的形象多與火相伴。
「長頸鹿說」
源於明成祖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榜葛刺國派遣使臣來華,隨行上貢「麒麟」一隻,永樂帝大悅,命翰林院修撰沈度寫下了一篇《瑞應麒麟頌》,並命宮廷畫師將「麒麟」畫下。《瑞應麒麟頌》則抄錄圖上,於是有了最初版的《瑞應麒麟圖》。之所以說是最初版,是因為後來出現了多個版本的《瑞應麒麟圖》,其中也不乏落以「沈度」款的多個版本,其中較為出名的另有[明]「華亭沈慶」版、[清]陳璋《榜葛剌進貢麒麟圖》等。
[明]落款為沈度的各個版本《瑞應麒麟圖》
至於「麒麟」是否真的就是長頸鹿?只能說,「長頸鹿說」是一種說法,而非結論。畢竟關於「麒麟」的傳說自周朝便已存在,甚至有麒麟是周天子脈的「姬氏祖神」的說法。一個公元前千年甚至更早就流傳的神獸,一個是在明永樂公元1414 年由番邦異國上貢的動物,怎可同物而語?姑且代入環境而論,明人見到番邦異獸頗感驚奇,再結合「麒麟」的文獻內容,發現兩者間有諸多特徵吻合,於是就將「長頸鹿」誤認為「麒麟」。再加之,「麒麟」素來被視為太平盛世、天下一統的符號,上貢者與朝臣同在此符號上大作馬屁文章,即使有人明知此獸非麒麟,也只得順勢附言,將錯就錯了。
明清時期其他版本《瑞應麒麟圖》含[明]「華亭沈慶」版(左二)、[清]陳璋《榜葛剌進貢麒麟圖》(左三)
形象參考
麒麟 [明]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
文獻記載
《爾雅》
麟,麕身,牛尾,一角。
[西漢]劉安《淮南子·地形訓》
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麒麟生庶獸,凡毛者,生於庶獸。
[西漢]戴聖《禮記·禮運第九》
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東漢]蔡邕《月令章句》
凡麟,生於火,遊於土,故循其母致其子。五行之精也,視明禮脩則麟臻。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麒,仁寵也,麋身龍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註:狀如麕,一角,戴肉,設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也。張揖云:牡曰麒,牝曰麟。郭璞曰:麒似麟而無角。
[西晉]張華《博物志》
麒麟鬥而日蝕,鯨魚死則彗星出,嬰兒號婦乳出,蠶弭絲而商弦絕。
[東晉]王嘉《拾遺記》
周靈王立二十一年,孔子生於魯襄公之世。夜有二蒼龍自天而下,來附徵在之房,因夢而生夫子。有二神女,擎香露於空中而來,以沐浴徵在。天帝下奏鈞天之樂,列以顏氏之房。空中有聲,言天感生聖子,故降以和樂笙鏞之音,異於俗世也。又有五老列於徵在之庭,則五星之精也。夫子未生時,有麟吐玉書於闕裡人家,文云:「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故二龍繞室,五星降庭。徵在賢明,知為神異。乃以繡紱系麟角,信宿而麟去。相者云:「夫子系殷湯,水德而素王。」至敬王之末,魯定公二十四年,魯人鋤商田於大澤,得麟,以示夫子。系角之紱,尚猶在焉。夫子知命之將終,乃抱麟解紱,涕泗滂沱。且麟出之時,及解紱之歲,垂百年矣。
[南梁]《宋書》
麒麟者,仁獸也。牡曰麒,牝曰麟。不刳胎剖卵則至。麕身而牛尾,狼項而一角,黃色而馬足。含仁而戴義,音中鍾呂,步中規矩,不踐生蟲,不折生草,不食不義,不飲洿池,不入坑阱,不行羅網。明王動靜有儀則見。牡鳴曰「逝聖」,牝鳴曰「歸和」,春鳴曰「扶幼」,夏鳴曰「養綏」。
[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籤》
黃帝有茂德,感真人來遊玉池,至德所致也。有瑞獸在囿,玄枵之獸也。《尚書·中候》云:麋身、牛尾,狼蹄、一角,角端有肉,示不傷物也。音中黃鐘,文章彬彬然。牝曰麒,牡曰麟。生於火,遊於土。春鳴曰歸禾,夏鳴曰扶幼,秋冬鳴曰養信。帝又得微蟲蛄螻,有大如羊者,大如牛者,蟲名蚓,大如虹者,應土德之王也。
[北宋]《太平御覽》
《孝經右契》曰:孔子夜夢豐沛邦有赤煙氣起,顔回、子夏侶徃觀之。驅車到楚,西北範氏之廟,見芻兒捶麟,傷其前左足,束薪而覆之。孔子曰:「兒,汝來,姓為誰?」兒曰:「吾姓為赤松子。」孔子曰:「汝豈有所見乎?」:「吾所見一禽,如麏,羊頭,頭上有角,其末有肉,方以是西走。」孔子發薪下,麟視孔子而蒙其耳,吐三卷書。孔子而讀之。
《說苑》曰:麒麟,麕身,牛尾,圓頂,一角。含仁懷義,音中律呂。行歩中,折旋中矩。擇土而後踐,位平然後處。不群居,不旅行。紛兮其質文也,幽間則循循如也。
蔡邕《月令章句》曰:凡麟,生於火,遊於土,故循其母致其子。五行之精也,視明禮脩則麟臻。
《春秋演孔圖》曰:蒼之滅也,麟不榮也。麟,木精也。麒麟鬥,日無光。
《毛詩義》:白麟,馬足,黃色,圎蹄,角端有肉,音中黃鍾。王者至仁則岀。
(你好妖怪工作室原創 文:花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