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是指中國傳統瑞獸。古人認為,麒麟出沒處,必有祥瑞。有時用來比喻才能傑出、德才兼備的人。 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集獅頭、鹿角,虎眼、麋身、龍鱗、牛尾就於一體;尾巴毛狀像龍尾,有一角帶肉。但據說麒麟的身體像麝鹿,它被古人視為神靈。
《禮記·禮運第九》:「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可見麒麟地位起碼與龍同等,並不低於龍。但麒麟又是應龍的孫輩,《淮南子·地形訓》:「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麒麟生庶獸,凡毛者,生於庶獸。」
麒麟也有中土之獸的說法但與被《淮南子》、《靈憲》等諸多古籍認為居中主土的黃龍相比,麒麟只有 《易冒》一書將其與青龍等四靈相提並論。古人把雄性稱麒,雌性稱麟,《宋書》:麒麟者,仁獸也。牡曰麒,牝曰麟。麒麟是吉祥神寵,主太平、長壽;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民俗禮儀中,被製成各種飾物和擺件用於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麒麟每次出現都將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時期。據記載,孔子與麒麟密切相關,相傳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現了麒麟,據傳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裡「口吐玉書」,書上寫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獲麟」,對此孔子為此落淚,並表示「吾道窮矣」。孔子曾寫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視為儒家的象徵。
「西狩獲麟」:發生在春秋末期魯國西境大野澤。
左丘明的《左傳·卷十二》載:哀公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鑰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
仲尼觀之曰:「麟也」。
《史記·孔子世家》載: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鑰商獲,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取之。
在其《集解》和《正義》中又註:「大野,藪名,魯田圃之常處,蓋今巨野是也。」
《兗州府志·聖裡志》載:「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於大野。叔孫氏家臣鑰商獲麟。」「折其左足,載以歸。叔孫氏以為不祥,棄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觀之曰:麟也,胡為乎來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孫氏聞之,然後取之。子貢問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見害,吾是以傷之。」
據考證「西狩獲麟」發生在周敬王九年(春秋魯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書,也恰恰在這一年脫稿,這時孔子已71歲,從此不再著書。這就充分證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傳的「孔子獲麟絕筆」的故事是真實的。
孔子獲麟絕筆,從客觀上講,是年紀大了精力不佳。但從主觀上講,感麟而憂也是個重要原因。傳說在公元前551年(魯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親顏徵在懷了孕,祈禱於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時,頭頂長得有點像尼丘山,幫取名孔丘字仲尼。孔子遇麟而生,又見麟死,他認為是個不祥之兆,立即揮筆為麒麟寫下了輓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由於孔子感麟而憂,再加他唯一的愛子孔鯉的早逝,使他難過極了,終於在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與世長辭了。
孔子死後,獲麟絕筆的故事廣為流傳。唐代大詩人李白《古風詩》中就有「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的詩句。
人們為紀念「西狩獲麟」,在埋葬麒麟的地方建築了麒麟臺,又名獲麟臺,古稱獲麟古冢。
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金世宗完顏雍大定元年),年方21歲的愛國詩人辛棄疾,參加抗金起義軍,途篤巨野麟臺,即興作五言律詩一首:
終始春秋筆,經名舊記麟。荒臺曾建魯,野草未燒秦。
鬱郁山川秀,蔥蔥景鈀新。韋編續繼否?書帶已成茵。
明朝詩人孫宜,遊「獲麟古渡」時,作五言律詩一首,其詩曰:
古渡寒煙積,沙明照落懸。 春秋悲鳳日,天地泣麟年。
魯變時交阻,周衰轍竟旋。 至今皆絕筆,真意更誰傳。
麒麟作為藝術形象首先出現在早期陵墓的石刻上,至遲到秦漢時期, 麒麟作為仁獸在陵墓裝飾中常常被應用起來。
漢代畫像磚上的麒麟與鹿非常相似, 頭生一角, 角上還有圓球或者三角狀的描繪, 可能是用來表示麒麟的角為肉角, 有人認為麒麟這樣的形象與兩漢時期對外交流中, 來自西亞等處異域動物有很大關係。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 麒麟的形象更加豐富, 甚至有些麒麟身上增加了雙翼, 刻畫了蓮花紋, 與此時佛教盛行等不同的文化背景相關。 唐代的麒麟儘管少用於陵墓, 但在其他建築, 甚至官服上都被引用起來。
宋朝時隨著中外交流的頻繁,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讓很多更遠的動物出現在史籍記載中。南宋人趙汝適《諸蕃志》中記載了一個叫作 「弼琶囉國」 有一種叫作「徂蠟」 的動物,狀如駱駝, 而大如牛,膚色黃,前腳高五尺,後低三尺,頭高向上,皮厚一寸。其實這裡的「徂蠟」 是阿拉伯語 「zarafa」 的變音, 意思是長頸鹿,這裡的弼琶囉國相當於今天的非洲索馬利亞沿岸,在索馬利亞語中長頸鹿被稱為 「giri」 ,發音很像麒麟,於是漸漸地國人便把麒麟與長頸鹿對應起來了。
麒麟能夠真實地站在中國人的面前, 與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有關, 更與一位敢於冒險的航海家有關。 這位皇帝就是我們熟悉的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 這位航海家就是我們熟悉的七下西洋的鄭和。 明朝初期的海上活動, 有人說是為了尋找失蹤的明惠帝,也有人說是為了向天下諸邦宣誓大明王朝的國威,也有人說是了搜求那些在中國我們不曾見到的奇珍異寶,自然象徵太平盛世的麒麟也就成為了重點的搜求對象。但不管怎樣,自鄭和下西洋起,麒麟開始進入中國。
第一隻來到中國的麒麟就是孟加拉國所進貢的,鄭和自明成祖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出使西洋,促成了榜葛刺的年年入貢,但這次當榜葛刺使臣來華入貢麒麟時,鄭和正在第四次下西洋途中,可能與鄭和無直接關係。
第二隻來到中國的麒麟是正兒八經來自非洲的朋友。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一隻來自麻林國的麒麟和天馬、神鹿等其他異獸一同運抵中國,引起轟動,不止滿朝大臣上文表賀,就連見過大世面的永樂皇帝朱棣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親身走出南京都城的奉天門,去迎接這位遠道而來的貴客。
第三次麒麟來到中國是出現在鄭和第五次下西洋之後,我們在兩處宣德年間的刻石中找到這樣的記載: 「阿丹國進麒麟, 番名祖剌法,並長角馬哈獸。」 這裡所說的阿丹國並不在非洲,而是今天的葉門一帶,由於其地理位置上與東非毗鄰,想來獲取長頸鹿也並不是難事的。
除此之外,在鄭和第六次和第七次下西洋中,都有曾經購買長頸鹿的記載, 以作為朝貢討好皇帝。但無奈的是一來,路途遙遠,海路顛簸,有的長頸鹿可能沒有來到中國便已病死在船上了。
綜上所述,「麒麟」這一名詞在我國有兩個含義,其一是人們想像中的神獸,其二指確實存在的野生動物 — 長頸鹿。
漢許慎《說文解字·十》:「麒,仁寵也,麋身龍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註:「狀如麕,一角,戴肉,設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也。」
《說文解字》:「仁獸也。麕身牛尾,一角。張揖云:牡曰麒,牝曰麟。郭璞曰:麒似麟而無角。」
何法《徵祥記》:「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許雲仁寵,用公羊說,以其不履生蟲,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簡曰麟,鹹以為祥瑞之物。《禮記》禮運:「出土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棷。」(「椰」同「菽」,沼澤),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五雜俎》:龍性最淫,故與陽牛人交,則生麟;與豕交,則生象;與馬交,則生龍馬;即婦人遇之,亦有為其所汙者。……王符稱世俗畫龍,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說,謂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然龍之見也,皆為雷、電、雲、霧擁護其體,得見其全形者罕矣。
《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公、侯、駙馬、伯以麒麟作為補服圖案,故稱一品麒麟。
《清史稿》記載過很多牛產麒麟的事情。《清史稿》記載:雍正二年(1724年),平度州民家牛產麟。五年,壽州民家牛產麟,一室火光,以為怪,格殺之,剝皮,見周身鱗甲,頭角猶隱也;荊州民家牛產麟,遍體鱗甲。嘉慶元年,遂安民家牛產麟。七年,鎮海民家牛生一犢,遍體鱗紋,色青黑,頷下有髯,項皆細鱗。十一年五月,鹽亭民家牛產一麟,高二尺五寸,肉角一,長寸許,目如水晶,鱗甲遍體,兩脊傍至尾各有肉粒如豆,黃金色,八足,牛蹄,產時風雨交至,金光滿院,射草木皆黃。十三年二月,綿州民家牛產一犢,首形如龍,身有鱗紋,無毛,落地而殤。乾隆四年,盛京民家牛產麟。
以前認為這些是空穴來風的記載,但2015年泰國水牛產下「異獸」,頭似鱷魚、有鱗片,跟清史稿記載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