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奇妙:科學家首次觀察到化學鍵的形成過程

2020-12-05 驅動之家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對化學鍵和成鍵過程的認識都來自理論和公式計算,不過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現在直接從實驗中觀測它們已經成為了可能。

在2013年,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原子力顯微鏡看到了共價鍵的結構。而現在,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國家加速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又取得了一項新突破:他們利用X射線雷射觀察到了化學反應中形成化學鍵的過渡狀態。這一研究成果近日刊登在《科學快訊》(Science Express)上。

由於化學反應中的過渡態化合物的存在時間非常短,直接通過實驗方法觀測它們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而現在的這一研究成果為化學領域帶來了重要的突破。

SLAC實驗室及斯坦福表面科學與催化中心(SUNCAT)教授安德斯•尼爾森(Anders Nilsson)是這項研究的領導者。他表示:「這是所有化學領域的核心,我們視之為『聖杯』,因為它控制著一切化學反應。在化學反應過程中的任何一個時刻,處於這種過渡狀態的分子都太少了,所以我們以前一直認為這種現象是無法直接觀察到的。」

最終,是超亮、超快的脈衝射線打破了這種不可能。這項實驗使用了SLAC的直線加速器相干光源(LCLS)。這是一種亮度非常高的X射線脈衝,它的波長足夠短,可以進行分子、原子尺度的成像,它的脈衝頻率也足夠快,它就像飛快閃動的閃光燈,可以捕捉不斷運動中的原子和分子。

研究人員使用LCLS研究了一個發生在固體催化劑表面的反應,類似的反應也發生在汽車的尾氣淨化器當中:固體催化劑表面「抓取」一氧化碳分子和氧原子並使它們相鄰排列,使它們更容易配對生成二氧化碳分子。

在SLAC的試驗中,研究人員將一氧化碳與氧原子附著在金屬釕為催化劑的表面,並通過一束雷射脈衝引發其反應。研究小組通過LCLS的X射線脈衝得以觀察到此反應的過程,弄清楚了這些原子周圍電子的重新排列情況——這一不易察覺到的微妙過程發生在幾飛秒內(飛秒為10-15次方秒)。

「首先氧原子活化,隨後不久一氧化碳分子也被激活」,尼爾森說到,「它們開始振動,在約一萬億分之一秒後,它們開始相互碰撞並轉變為過渡態化合物。」

研究人員們驚訝於能觀察到相當多的進入過渡狀態的反應物,同樣他們也發現,只有很小的一部分過渡態化合物真正順利地形成了穩定的二氧化碳分子。剩下的大部分都沒能完成反應,而是再次分開成為反應物。

這就像你往山坡上滾球一樣,很多達到山頂的球之後又滾回了最初的位置,」尼爾森表示。「我們觀察到,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嘗試性』的反應,但最終只有一小部分繼續進行並生成了穩定的產物。關於這個現象,我們仍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弄清楚其中的細節。」

「對於理論化學家來說,這是一條很有意思的途徑。因為它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來自SLAC和SUNCAT的研究合作者弗蘭克•佩德森(Frank Abild-Pedersen)這樣說到。

另一位研究合作者、SUNCAT主任延斯•諾斯特羅克斯科夫(Jens Nostrokerskov)說:「這個研究成果相當重要,它讓我們直接窺探到了科學基礎的規律,也讓我們能夠進行新的催化劑設計。」

視頻: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kyNzA2MDAw/v.swf.html


直線加速器相干光源示意圖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看到化學鍵形成過程
    原標題:科學家首次看到化學鍵形成過程   科技日報訊 利用美國能源部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X射線雷射,科學家第一次看到了化學鍵形成的過渡狀態:兩個原子開始形成一個弱鍵,處在變成一個分子的過程中。相關論文發表在2月12日的《科學快遞》上。
  • 科學家首次實驗觀測到化學鍵的產生過程
    「但是在任何一個特定時刻,處於這一過渡階段的分子是少之又少,因此沒有人預料我們能觀察到這一現象。」 科學家首次實驗觀測到化學鍵的產生過程明亮快速的雷射脈衝實現了不可能這一實驗是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直線加速器連貫光源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化學反應過渡態的形成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對化學鍵和成鍵過程的認識都來自理論和公式計算,不過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現在直接從實驗中觀測它們已經成為了可能。在2013年,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原子力顯微鏡看到了共價鍵的結構(更多閱讀:用原子力顯微鏡看見納米石墨烯的合成)。
  • 科學家首次捕捉到原子化學鍵形成和斷裂視頻
    據外媒報導,原子以形成化學鍵和分裂化學鍵而聞名,這一過程對宇宙萬物來說至關重要。但因為它發生在非常小的範圍內,所以很難對其展開研究和記錄。現在,來自諾丁漢大學和烏爾姆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通過視頻捕捉到了原子的形成和化學鍵的斷裂。
  • 科學家首次拍攝到令人驚嘆的原子單個化學鍵
    IBM科學家獲得的圖像能清晰觀察到單一化學鍵>科學家能夠通過這些圖片觀察到不同化學鍵的物理特性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IBM科學家最近宣布獲得了令人驚嘆的顯微圖像——通過這些圖片能夠觀察到原子間的單個化學鍵。這組科學家於2009年因捕獲到單個分子特寫鏡頭而聞名。  他們是怎樣獲得如此令人驚嘆的微觀圖像的?通過原子力顯微鏡,科學家能夠通過兩種截然不同的機制捕獲到兩個圖像。
  • 人類首次捕捉到原子化學鍵形成和斷裂視頻及其物理意義
    作者:彭曉韜日期:2020.10.03 【文章摘要】:據報導:諾丁漢大學和烏爾姆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通過視頻捕捉到了原子化學鍵的形成和斷裂過程 一、視頻成果情況簡介據外媒報導,原子以形成化學鍵和分裂化學鍵而聞名,這一過程對宇宙萬物來說至關重要。但因為它發生在非常小的範圍內,所以很難對其展開研究和記錄。現在,來自諾丁漢大學和烏爾姆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通過視頻捕捉到了原子的形成和化學鍵的斷裂。
  • 七年後又獲進展,英國科學家首次在人體活細胞中觀察到四螺旋DNA形成
    近日,英國科學家首次在活細胞中觀察到四螺旋DNA的形成。到2016年,他們發現G-四聯體存在於調控基因特別是癌症基因的DNA區域內,這表明它們扮演著基因開關的角色。先前的研究都需要殺死細胞或使用高濃度的化學探針來觀察G4的形成過程,因此研究人員還未在正常的活細胞中追蹤到它們的實際存在。
  • 發現恆星臍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星雲外圍,觀察到物質傳送帶
    天文學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緻密星雲外圍觀察到傳送帶,功能猶如胎兒的臍帶一樣,該傳送帶直接在一對年輕的形成恆星附近沉積傳輸物質。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MPE)和米利梅三角無線電研究所(IRAM)的科學家發現,傳送帶中的氣體運動,即所謂的「流光」,主要「服從」靠近原恆星核心最內部的引力。流光將大量的氣體和距離最近在恆星形成區域周圍母星雲中產生化學物質直接輸送到核心中心的年輕原恆星。
  • 「看見」系列之三:化學鍵長什麼樣
    1、離子鍵:是通過原子間電子轉移,形成正負離子,由靜電作用形成的。2、共價鍵:的成因較為複雜,路易斯理論認為,共價鍵是通過原子間共用一對或多對電子形成的,其他的解釋還有價鍵理論,價層電子互斥理論,分子軌道理論和雜化軌道理論等。
  • 科學家首次在動物細胞中觀察到微管分支形成過程
    ,這是一種在細胞分裂過程中存在的機制,並且已經在細胞提取物和植物細胞中被觀察到,但尚未在動物細胞中獲得證實。Vikash發現微管的生長端,也就是微管的『正端』接觸到細胞膜,並告訴細胞『這就是你該分裂的地方』。調節蛋白被招募到微管正端接觸的地方並開始發揮作用,然後形成一個新的圓環,通過環的收縮最終將一個大的細胞縊裂成兩個較小的細胞。」研究人員還發現,時相在細胞分裂過程中同樣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 ...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首次在實驗上觀察到金屬納米液滴成核過程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首次在實驗上觀察到金屬納米液滴成核過程 2016-03-02 中國新聞網 孫亭文 語音播報   記者3月2日從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首次在實驗上觀察到金屬納米液滴的成核過程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活細胞對磁場的反應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活細胞對磁場的反應 2021-01-11 0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葉克窮團隊首次觀察到並解析核糖體組裝的動態過程
    葉克窮團隊首次觀察到並解析核糖體組裝的動態過程 2020-09-19 0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化學鍵理論(Theory of chemical bond)
    化學鍵理論是能夠回答原子怎樣形成分子或晶體,以及分子為什麼可以穩定存在等問題的理論。19世紀後期,人們在認識到分子由原子組成之後,在相互結合的兩個原子之間畫一根短線作為化學鍵的符號。20世紀物理學的進展,對化學的發展不論在理論上和實驗上都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有力的手段,使化學學科因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 科學家首次觀察黑洞吞噬恆星全過程 驗證吸積盤理論
    一組國際性研究團隊首次觀察到了黑洞吞噬一顆行星的全過程,對該罕見的天文事件觀察持續了數月,結果驗證了已有的黑洞吸積盤理論。
  • 新化學鍵的發現,打破了傳統已知的化學鍵類型,且其強度還很高
    化學鍵形成或斷裂過程中的中間態離子鍵將金屬和非金屬連接起來;強大的共價鍵將二氧化碳和水等分子結合在一起;由於氫與帶負電的原子或分子之間的靜電吸引作用而形成了較弱的氫鍵,例如,導致水分子相互吸引並形成液滴或結晶冰。離子鍵、共價鍵和氫鍵都相對穩定;它們往往會持續較長時間,並且效果很容易觀察到。
  • 科學家第一次拍到兩個原子化學鍵斷裂的實景視頻了!
    原子是構成我們這個宇宙的基礎,它們之間通過化學鍵結合在一起,又因為化學鍵的斷裂和重新結合而構成不同的物質形態,讓這個世界五彩繽紛,千姿百態。然而,原子究竟是什麼模樣的呢?它們究竟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呢?不過最近,來自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納米材料教授安德烈·霍爾比斯託夫,和德國烏爾姆大學研究助理曹克誠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卻藉助碳納米管的約束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拍到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原子之間互相運動及化學鍵斷裂的視頻,為未來研究化學反應開闢了新的方法。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分波共振現象
    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圖像達到了光譜精度
  • 科學家們通過觀察行星星雲,終於發現了宇宙中第一個分子鍵
    科學家們通過觀察行星星雲,終於發現了宇宙中第一個分子鍵(氦氫化物)。氦氫化物離子(heh+)的發現,最終結束了太空發現編年史的另一個篇章。以前在太空中探測氦氫化物離子的嘗試受到現有分光計在適當波長下分辨能力有限的限制。這一次,科學家們設法找到了克服這一限制的方法。
  • 科學家捕捉到捲雲形成過程
    現在,科學家通過改良環境掃描電子顯微鏡(ESEM,可放大氣態環境中的物體),捕捉到了捲雲的形成過程。 研究人員給ESTM添加了一個新倉,使該設備擁有準確產生具體溫度、壓力和相對溼度條件的能力,這些是雲朵形成的條件。為了了解捲雲如何形成,科學家將生成捲雲的物質置於改進的ESEM倉內:包括礦物粒子和水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