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拍攝到令人驚嘆的原子單個化學鍵

2020-12-05 搜狐網
IBM科學家獲得的圖像能清晰觀察到單一化學鍵

科學家能夠通過這些圖片觀察到不同化學鍵的物理特性。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IBM科學家最近宣布獲得了令人驚嘆的顯微圖像——通過這些圖片能夠觀察到原子間的單個化學鍵。這組科學家於2009年因捕獲到單個分子特寫鏡頭而聞名。

  他們是怎樣獲得如此令人驚嘆的微觀圖像的?通過原子力顯微鏡,科學家能夠通過兩種截然不同的機制捕獲到兩個圖像。這兩張圖片不僅能夠說明納米級石墨烯分子的結構,同時能夠展示出原子間的化學鍵組合方式。

  這項刊登在9月14日《科學》雜誌上的研究,對於深入探索石墨烯的結構組成具有重要意義,石墨烯是一種重要的半導體材料,有望替代例如微晶片等一些現有的科技材料。這項發現也有可能對研究化學反應中電子的轉移路徑有重要意義。

  IBM科學家Leo Gross在一次書面聲明中提到:「我們發現了兩種不同的對比機制來區分化學鍵。第一種是基於化學鍵作用力上的微小不同,第二種對比機制的發現有些意外:通過AFM測量,我們發現化學鍵具有不同的長度。後通過ab開頭算法,我們發現了在顯微鏡探針上一氧化碳分子的傾斜是導致這種不同的原因」。

  這些彩色圖像展示了伴隨著電子密度的原子鍵分布-較暗的點代表了密集部分的分子。通過化學鍵的長度和集合密度,科學家就能判定化學鍵的類型,以及這些分子會發生哪些化學反應。

  Gross向BBC表示:「以五環苯為例,之前我們能觀察到它的化學鍵,但是不能分辨出這些化學鍵的不同點來。現在,經證明我們做到了這一點,我們能夠觀察到不同化學鍵間的不同物理特性,這確實是令人振奮的」。

  在今年年初,IBM科學家捕獲了第一張單分子圖片,顯示了電荷的分布情況。現今他們取得的這些圖片讓這項研究更加深入,這對於納米物理學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進步。(編譯:雙螺旋)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捕捉到原子化學鍵形成和斷裂視頻
    據外媒報導,原子以形成化學鍵和分裂化學鍵而聞名,這一過程對宇宙萬物來說至關重要。但因為它發生在非常小的範圍內,所以很難對其展開研究和記錄。現在,來自諾丁漢大學和烏爾姆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通過視頻捕捉到了原子的形成和化學鍵的斷裂。
  • 與原子同行,記錄化學鍵的產生和斷裂
    自從認知原子是世界的基本組成部分以來,科學家就一直試圖了解原子它們具體是如何以及為什麼彼此結合的。不管是一個以特定方式連接在一起的一組原子的分子,還是一塊材料或整個生物,最終,一切都由原子鍵合和鍵斷裂的方式控制。
  • 科學家首次看到化學鍵形成過程
    原標題:科學家首次看到化學鍵形成過程   科技日報訊 利用美國能源部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X射線雷射,科學家第一次看到了化學鍵形成的過渡狀態:兩個原子開始形成一個弱鍵,處在變成一個分子的過程中。相關論文發表在2月12日的《科學快遞》上。
  • 科學家首次實驗觀測到化學鍵的產生過程
    「但是在任何一個特定時刻,處於這一過渡階段的分子是少之又少,因此沒有人預料我們能觀察到這一現象。」 科學家首次實驗觀測到化學鍵的產生過程明亮快速的雷射脈衝實現了不可能這一實驗是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直線加速器連貫光源
  • 冷凍電子顯微鏡首次看到了單個原子
    改變分子成像技術的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稱為冷凍電子顯微鏡,可產生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圖像,並且首次可分辨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通過使用低溫電子顯微鏡達到原子解析度,研究人員將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了解蛋白質的工作原理,而這些工作原理是其他成像技術(例如X射線晶體學)無法輕易檢查的。
  • 美科學家用原子力顯微鏡拍攝化學反應中的共價鍵
    還記得高中化學課本上那一根根小細棍畫成的有機化合物嗎?原本這只是科學世界裡的合理想像,從沒有人見過。但就在最近,美國科學家親眼看見了單個碳原子和它們之間共價鍵的美妙圖像。「從來沒有人直接地,一次性地拍到單個分子結構的前後變化」Fischer驕傲地地說道。據悉,目前的合成石墨烯的方法要實現量產比較困難,而非接觸式原子力顯微鏡將產物結構可視化,對整個化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將有很大幫助。
  • 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圖a—d為水團簇在鹽表面上的氫鍵構型水是生命之源,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這些一直都是未解之謎。   日前,我國科學家——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共同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一科研成果已於1月5日以全文的形式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材料學》上在線發表。
  • 真奇妙:科學家首次觀察到化學鍵的形成過程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對化學鍵和成鍵過程的認識都來自理論和公式計算,不過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現在直接從實驗中觀測它們已經成為了可能。在2013年,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原子力顯微鏡看到了共價鍵的結構。
  • 人類首次捕捉到原子化學鍵形成和斷裂視頻及其物理意義
    作者:彭曉韜日期:2020.10.03 【文章摘要】:據報導:諾丁漢大學和烏爾姆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通過視頻捕捉到了原子化學鍵的形成和斷裂過程 一、視頻成果情況簡介據外媒報導,原子以形成化學鍵和分裂化學鍵而聞名,這一過程對宇宙萬物來說至關重要。但因為它發生在非常小的範圍內,所以很難對其展開研究和記錄。現在,來自諾丁漢大學和烏爾姆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通過視頻捕捉到了原子的形成和化學鍵的斷裂。
  • 冷凍電鏡首次觀察到單個原子—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aul Emsley/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冷凍電鏡產生了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圖像,並且首次識別出了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據《自然》報導,兩個實驗室5月底報告的這一突破,鞏固了冷凍電鏡作為繪製蛋白質3D形狀的主要工具的地位。 「這是一個裡程碑,這是肯定的。真的沒有什麼可以突破了,這是最後的解析度屏障。」
  • 「看見」系列之三:化學鍵長什麼樣
    科學家利用針尖最尖端原子的電子云作為探針,利用量子力學中泡利不相容原理所產生的非常局域的排斥力,得到了單個分子內的原子分辨甚至分子間作用力—氫鍵的圖像。        2013年5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化學家Felix Fischer及其同事利用原子力顯微鏡觀察石墨烯的形成過程,不僅看到了整個反應過程和產物,同時也觀測到了單個原子之間的化學鍵。
  • 科學家「拍攝」到了原子的真實結構,帶你走向微觀世界
    同時原子所處的狀態不同,半徑也會變得不同。原子半徑主要有以下幾種:(1)共價半徑如果兩個原子共用電子,形成一個共價鍵的分子。這兩個原子核之間距離的一半被定義為共價半徑。共價鍵的長度可以用x射線、電子、中子衍射和微波光譜來測量。通過調整光譜波長,就可以計算出分子的轉動慣量,從而計算出共價鍵的長度,這樣就能確定原子的共價半徑。
  • 物理學家首次「抓住」單個原子,並發現未知相互作用!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奧塔哥大學物理學家首次將單個原子「固定」在原位,並觀察到了以前未見過的複雜原子相互作用。奧塔哥大學物理系副教授米克爾·F·安德森表示:我們的方法包括在超真空室中使用高度聚焦的雷射束,將三個原子單獨捕獲並冷卻到開爾文(Kelvin)的百萬分之一溫度,慢慢地將包含原子的陷阱結合起來,產生了測量的受控相互作用。當這三個原子相互靠近時,兩個原子形成一個分子,它們都會受到這個過程中釋放能量的「踢」。
  • 優化皮牛級力傳感器 科學家首次「看到」氫鍵
    優化皮牛級力傳感器 科學家首次「看到」氫鍵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透過實驗室的玻璃窗,可以看見三個穿藍色實驗服的年輕人正聚精會神地在顯微鏡下操作著一組微型工具。裘曉輝帶領研究團隊研製出「利器」——極靈敏的原子力傳感器,使得這一問題的研究有了突破性進展,猶如天文望遠鏡能夠拍攝到宇宙深處星際的影像、星際之間的引力一樣,使得原子力顯微鏡成為探明微觀世界的照相機,能夠為原子、分子、化學鍵「寫真」。通俗地講,「這項研究成果相當於以前可以從太空中看到地面的人排成一行,現在是第一次看到,原來這些人之間是手拉著手的。」
  • 科學家造出世界最小的存儲:利用單個原子、體積小到不可思議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在科學家的努力下,已經造出了世界最小的存儲單元,其尺寸真的是小到讓人驚嘆。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德克薩斯大學的工程師們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小的記憶存儲設備之一,由一種二維材料製成,橫截面面積只有一平方納米。
  •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看到」氫鍵
    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22日宣布,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拍」到氫鍵的「照片」,實現了氫鍵的實空間成像,為「氫鍵的本質」這一化學界爭論了80多年的問題提供了直觀證據。這為科學家理解氫鍵的本質,進而改變化學反應和分子聚集體的結構奠定了基礎,也為科學家在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確的方法。
  • 科學家首次直接在大塊材料內觀察到原子擴散
    「這是首次直接觀察到單個摻雜劑原子在材料內部四處遊移。」範德比特大學的羅賓·米什拉說,他目前在橡樹嶺國家研究室材料科技分部做訪問學者。傳統意義上,通過非肉眼觀測或理論計算等方式,可以對原子擴散現象進行研究,而單原子擴散顯現在材料的表面也被直接觀察到過。但直接觀察到內部原子的運動尚屬首次。
  • 我國科學家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水是生命之源,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這些一直都是未解之謎。日前,我國科學家——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共同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一科研成果已於1月5日以全文的形式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材料學》上在線發表。
  • 化學鍵理論(Theory of chemical bond)
    化學鍵是指分子中原子之間存在的一種吸引的、把原子結合成分子的相互作用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Phillips教授首次成功地以鐳射捕捉和冷卻中性原子(即超冷原子),此技術為原子物理學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這項成就加上法國科學家Claude Cohen-Tannoudji 教授所作的理論研究,於199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