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ience重磅:突破瓶頸!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2020年10月16日,《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詹明生、何曉東研究團隊在超冷分子領域的重大進展,他們首創了一種單分子相干合成的新方法,即原子自旋與相對運動波函數耦合(SMC)的新機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
重大研究成果:首次成功測量單個原子質量的無窮小變化
量子力學打開了世界的新門:當原子通過電子的量子躍變吸收或釋放能量時,它變得更重或更輕。這可以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E = mc2)來解釋。但是,對單個原子質量的變化來講影響甚小。最近,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還是成功地首次測量了單個原子質量的這種極為微小的變化。
-
IBM量子計算研究取得突破 科學家可以控制單個原子
IBM在量子計算領域取得了突破,它展示了一種控制單個原子量子行為的方法。這一發現為量子計算展示了一個新的基石。研究小組演示了利用單個原子作為量子信息處理的量子位。量子位是量子計算機處理信息能力的基本要素。
-
冷凍電子顯微鏡首次看到了單個原子
改變分子成像技術的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稱為冷凍電子顯微鏡,可產生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圖像,並且首次可分辨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通過使用低溫電子顯微鏡達到原子解析度,研究人員將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了解蛋白質的工作原理,而這些工作原理是其他成像技術(例如X射線晶體學)無法輕易檢查的。
-
重大科學突破:實現最小核磁共振成像,能對單個原子成像!
梨花女子大學基礎科學研究所量子納米科學中心(QNS)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世界上最小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取得了重大的科學突破。在與美國同事的國際合作中,科學家們用新技術來可視化單個原子的磁場。核磁共振成像作為診斷成像的一部分,在醫院中例行進行。核磁共振成像檢測的是人體中紡錘波的密度,紡錘波是電子和質子中的基本磁,傳統上,核磁共振掃描需要數十億個自旋。
-
「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首次被發現,或可應用於量子信息處理
《自然·材料學》雜誌8月17日發文稱,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芬蘭阿爾託大學等,藉助罕見的同位素氦-3,首次觀測到了新物質相「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該成果有可能在量子信息處理領域有重要應用價值——時間晶體在不同條件下會自動保持完整-相干性,而如何保持相干性,是量子計算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難點。
-
科學家發現未知梨形原子核 顛覆傳統理論?
新浪科技援引美國《赫芬頓郵報》的報導稱,《自然》雜誌近日刊載了一篇文章,其中論述了一種此前未知的梨形原子核的發現。這種不規則形狀的原子核將有望顛覆傳統的原子物理理論,並揭開宇宙中物質多於反物質的謎團。
-
創紀錄的實驗,物理學家糾纏了15萬億個原子
物理學家創造了一項新的記錄,他們將15萬億個原子組成的熱湯連接在一起,產生一種叫做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這一發現可能是製造更精確傳感器的重大突破,可以用於探測被稱為引力波的時空漣漪,甚至是被認為遍及宇宙的難以捉摸的暗物質。
-
「時間晶體」相互作用首次發現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8月18日電 (記者劉霞)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材料》雜誌撰文稱,他們首次觀察到了「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最新研究有望促進量子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改善當前的原子鐘技術,提高陀螺儀以及依賴原子鐘的系統(如GPS)的性能。
-
「時間晶體」相互作用首次發現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材料》雜誌撰文稱,他們首次觀察到了「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最新研究有望促進量子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改善當前的原子鐘技術,提高陀螺儀以及依賴原子鐘的系統(如GPS)的性能。
-
伽利略著名的引力實驗即使對單個原子也能保持
由於重力,不同類型的原子以相同的加速度下落科學家報告說,單個原子由於引力而以相同的速度下落,重申了一種稱為等效原理的概念。一項新的研究描述了迄今為止最敏感的原子掉落測試,並顯示了伽利略的引力實驗仍然有效—即使對於單個原子也是如此。物理學家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中的一篇論文中報導說,兩種不同類型的原子在大約萬億分之一或0.0000000001%的範圍內具有相同的加速度。與以前的原子滴測試相比,這項新研究的靈敏度是後者的一千倍。
-
宇宙暗能量的發現者、世界上「抓住原子」第一人將空降上海
下周一,首屆滴水湖論壇將在浦東臨港舉行。 上海建成世界級的光子大科學裝置集群,不僅可以聚焦世界科技前沿探索科學未知,還可以聚焦國家戰略和重大需求。而此次滴水湖論壇的主題論壇聚焦光子科學,出席嘉賓中不乏光子領域赫赫有名的明星,未來三天,他們將在滴水湖畔開展一場關於光子科學的原創思想碰撞。 「抓住原子」的第一人
-
冷凍電鏡首次觀察到單個原子—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aul Emsley/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冷凍電鏡產生了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圖像,並且首次識別出了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據《自然》報導,兩個實驗室5月底報告的這一突破,鞏固了冷凍電鏡作為繪製蛋白質3D形狀的主要工具的地位。 「這是一個裡程碑,這是肯定的。真的沒有什麼可以突破了,這是最後的解析度屏障。」
-
IBM 量子計算研究取得突破,科學家可以控制單個原子 | 每日安全資訊
IBM 在量子計算領域取得了突破,它展示了一種控制單個原子量子行為的方法。這一發現為量子計算展示了一個新的基石。
-
研究發現單個光子無法超越光速
,結果發現在單個光子情形下,愛因斯坦的理論依舊有效:單個的光子速度仍然無法超越光速的極限。 由香港科技大學杜勝望教授領銜的一個物理學家小組近日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了他們有關單個光子速度的論文。這一研究結果對於最大信息傳播速度理論有著深遠影響,它首次證實單個光子情形下因果律依然有效,即:結果不能先於原因出現。 愛因斯坦理論中最廣為人知的說法之一就是「光速無法超越」,這也確實是現代物理中最基本的基礎之一。
-
原子比頭髮絲還細100萬倍,單個原子的大小怎樣測出?
小小的原子是物質的基本組成單位,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原子非常小,比人類的頭髮還要細100多萬倍。那麼,物理學家是如何「量出」原子的大小呢?原子半徑與測量儘管原子的結構看似簡單,但一個孤立原子的確切大小很難描述,因為原子沒有確定的外邊界。在引力的作用下,行星環繞恆星運動的軌道是確定的,我們可以精確預測出行星在任意一個時間所處的位置,並能知道行星的軌道半徑。然而,對於電子的繞核運動,我們無法進行精確預測。
-
碉堡,原子氣體首次實現低於絕對零度狀態
(藉助量子物理學,科學家們首次實現低於絕對零度的物質狀態)然而到了20世紀50年代,研究某些特殊性質物質的物理學家們逐漸意識到事情可能並不完全如此。谷地和山巔施耐德和他的同事們使用一種超冷卻的量子態氣體實現了低於絕對零度的創舉,這些量子氣體的主要成分是鉀原子。藉助雷射和磁場,他們得以將單個的原子排布成柵格形狀。當溫度高於絕對零度時,原子之間相互排斥,從而確保持整個圖案結構的穩定性。隨後研究小組迅速調整其中的磁場,此時這些原子之間不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吸引。
-
微觀變成宏觀需要幾個原子?物理學家新實驗給出了答案:六個
這些被稱為宏觀物體的系統,我們僅通過研究單個原子或分子是無法理解它們的。因為它們的行為是粒子間的相互作用產生的,而粒子間的相互作用與系統整體上沒有相同的屬性。 長期以來,物理學家一直在試圖了解宏觀是如何從微觀中體現出來的,也就是說,這種粒子的集體行為是如何從逐漸聚集在一起的單個粒子體現出來的。所以,海德堡大學的一組科學家團隊設計了一個新的實驗來探尋答案。
-
武漢物數所Science:國際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20世紀60年代後期,美國物理學家Arthur Ashkin開啟了雷射操縱微粒的研究工作。1986年,Arthur Ashkin正式發明了光鑷技術,開啟了人類對單個原子、分子和生物細胞的序幕。受到這些工作的啟發,朱棣文發展了一種用雷射冷卻俘獲原子的方法。1997年,朱棣文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背靠背2篇Nature,首次看見單個原子!
冷凍電鏡作為一種能幫助我們探尋生命微觀奧秘的有力技術,在激蕩中,已然走過 40 年時光,如今步入了看清原子的時代。2020 年 6 月 3 日,Nature 在線發表了題為「它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宇宙:革命性的顯微鏡技術首次看到了「單個原子」」的在線報導,濃墨重彩地介紹了冷凍電鏡在分辨上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