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態磁共振技術在頸部淋巴結定性診斷中的臨床應用研究

2020-12-05 醫脈通

多模態磁共振技術在頸部淋巴結定性診斷中的臨床應用研究

2019-07-15 來源:實用醫學影像雜誌

作者:滿育平,馬隆佰,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MR室

 

在淋巴系統中,引流豐富的頸部淋巴結約佔全身淋巴結1/3。臨床捫診淋巴結腫大較為常見,是炎症、結核、淋巴瘤和轉移癌等良惡性疾病的表現之一。臨床上,對良惡性病變性質的判定是制定治療計劃和判斷預後的基礎,而準確地評價淋巴結是其關鍵所在。根據歐洲放射腫瘤協會(ESTRO)和腫瘤放射治療協助組(RTOG)等多個協作小組提出2013版頭頸部腫瘤頸部淋巴結分區指南(簡稱2013版頸部淋巴結分區指南),不同分區頸部淋巴結對轉移性腫瘤的判斷以及治療方案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國內外文獻報導對淋巴結的大小對淋巴結病變的性質判斷存在一定爭議,直徑8~15mm為分界均有提倡,而有的淋巴結很小,但其內信號發生改變,也有助於良惡性判斷。在形狀方面,正常或反應增生性頸部淋巴結一般為橢圓形或長橢圓形,極少數為長條形或球形,而惡性淋巴結腫大多呈球形。

 

原發腫瘤引流區域內若有多個淋巴結聚集和融合,亦可作為淋巴結轉移的可靠標準。由於磁共振成像(MRI)具有多參數、多方位成像,組織解析度高,信息豐富的特點,多模態MR包括結構MRI(sMRI)、功能MRI(fMRI)、MR波譜成像(MRS)、彌散加權成像(DWI)、擴散張量成像(DTI)、擴散峰度成像(DKI)、磁敏感加權成像(SWI)、動態增強掃描(DCE-MRI)等。頸部通過多模態掃描可以清楚地顯示頸部留空血管,頸部肌肉組織、脂肪組織以及淋巴結等結構,因此MRI根據頸部淋巴結的分布、大小、形態、數量及內部信號特點以及結外有無侵犯等可以作出較為全面的判斷。磁共振具有其他影像檢查無可比擬的優勢。本文重點綜述幾種適用於頸部淋巴結病變的檢查方法。

 

1.結構MRI常規掃描

 

常規頸部MRI檢查,使用頸部相控陣線圈或頸部表面線圈,進行多方位、多角度成像。T1WI對頸部解剖結構顯示較好,但由於各組織的T1值較為接近而無法區別是肌肉組織還是淋巴結組織;而T2WI與抑水技術以及抑脂技術的聯合應用可以清楚顯示頸部淋巴結。因頸部易受呼吸、吞咽運動以及血管搏動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圖像空間解析度的降低,因此抑制偽影是頸部病變MRI檢查的關鍵。釓噴酸葡胺(Gd-DTPA)增強掃描可明顯提高淋巴結中心壞死區的顯示率。

 

近年來,超順磁性氧化鐵劑(SPIO)等對比劑也開始逐漸應用於臨床。目前臨床上主要是採用常規MRI平掃結合普通增強掃描來對頸部淋巴結的判斷存在一定局限性。

 

2.MR功能成像研究

 

2.1DWI:它是一種利用特殊的磁共振成像序列觀察活體組織中水分子微觀擴散運動敏感的成像技術。DWI能反映人體組織的空間組成信息及病理生理狀態下各組織之間水分子交換的功能狀況。Stejskal和Tanner於1965年首次提出擴散加權的概念。DWI成像是在傳統的MRI的T2WISE序列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組織中水分子彌散的快慢可用表觀彌散係數值(ADC)和DWI表示,兩者為負指數關係。

 

ADC值直接反映組織分子彌散快慢程度,組織中水分子彌散的快,ADC值高,反之亦然;DWI反映彌散信號的強弱,水分子彌散速度快,即平均隨機移動的距離越長,則信號衰減越多,信號越低,反之彌散受限則呈高信號。DWI早期主要用於通過體素不相干運動研究血流,但由於DWI將血流從組織中區分開來十分困難,直到20世紀90年代DWI才開始應用於臨床。1990年開始將其應用於早期腦缺血診斷。

 

由於早期DWI是基於SE-T2WI基礎上,採集時間長,對運動敏感,掃描時囑患者屏氣是唯一能夠避免運動偽影的方法,因此其在生理運動大的臟器如體部運用受到很大限制。平面回波成像(EPI)技術的出現明顯縮短了掃描時間,加快了採集速度,大大降低了呼吸運動對圖像質量的影響。高光鋒利用單層平面回波成像取得較好臨床效果,但EPI-DWI也有其不足之處,圖像的信噪比較低,影響病灶顯示,不利於ADC值的測量。EPI還會產生磁敏感偽影,使得組織與氣體交界面出現扭曲現象。EPI採集速度快,容易產生化學位移偽影;應用脂肪抑制技術消除化學位移偽影時,又會損失一些圖像細節。

 

體部DWI掃描需要患者屏氣以避免運動偽影的產生,導致掃描時間較短,降低了圖像的信噪比。同時使得薄層掃描難以進行,降低了小病灶的顯示率。21世紀初就提出了一種可以在受檢者自由呼吸狀態下進行信號採集的體部DWI掃描方法,稱為背景抑制彌散加權成像(DWIBS)。這一技術在自由呼吸狀態下,在原有的單次激發SE-EPI-DWI的基礎上,應用敏感性編碼(SENSE)技術及短T1反轉恢復(STIR)技術進行薄層掃描來獲得高分辨的DWI圖像。使得在體部進行DWI圖像質量有了很大提高。

 

頸部DWIBS圖像上,血管、肌肉等組織被抑制為低信號的背景下,淋巴結呈稍高或高信號區而表現特別明顯,雖然有些器官腮腺、扁桃體、頜下腺等腺體組織也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高信號,但通過形態和位置的判斷區分開來。郝彩仙等利用DWIBS對頸部淋巴結良惡性評定顯示有良好的臨床價值。DWIBS掃描b值的選擇較為重要,是影響空間解析度的重要因素,在中樞神經系統DWI的b值通常採用1000s/mm2達較好的圖像,而在體部不同部位採用不同b值,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2.2DCE-MRI:DCE-MRI技術原理: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DCE-MRI)是通過靜脈按照一定速率注射對比劑後採集圖像來評價組織和腫瘤血供特性的一種功能性成像方法。目前MRI增強的對比劑包括:①可迅速擴散至細胞外間隙的小分子對比劑(相對分子質量<1000)。②在血管內滯留時間較長的大分子對比劑(相對分子質量>3000)。③血管生成因子介導的特異性靶向對比劑。目前小分子對比劑臨床應用較為普及,小分子順磁性對比劑經靜脈注入後,經過腫瘤的同時會透過腫瘤血管壁進入血管外細胞外間隙(EES)。

 

增強後採用不同MRI序列可反映不同的對比劑血流動力學改變,如T2WIDCE-MRI對血管內對比劑敏感,反映的是組織的灌注程度和血管容量,而T1WIDCE-MRI對EES內對比劑敏感,反映的是微血管灌注、滲透性及EES間隙的大小。T2*WDCE-MRI技術原理T2*DCE-MRI依賴於團注對比劑經過毛細血管床引起的磁敏感效應,使T2*信號減低,獲得T2*灌注圖像。序列和參數的選擇、血管內對比劑的濃度、微血管的直徑和微血管密度(MVD)等因素影響T2*信號的減低程度。

 

為更好地顯示對比劑的磁敏感效應,常需要快速的成像技術,如EPI序列。對比劑過快滲入EES,產生的T1增強效應會抵消部分T2信號。這種信號減低效應,導致對血容量(BV)的低估。為獲取可靠的血管灌注參數,需要選擇儘可能減少T1效應的成像序列,或預先注射少量的對比劑,以減輕T1效應對T2*信號的影響。T1WDCE-MRI技術原理T1WDCE-MRI反映的是對比劑進入血管內引起的T1時間縮短效應,採用T1WI序列要儘可能減少T2或T2*信號的影響,通常選擇T1加權梯度回波、飽和恢復/反轉恢復快速成像序列,還要結合序列的時間分辨力、覆蓋範圍、T1的敏感性及磁場不均勻性引起的信號幹擾等各種因素綜合考慮。有效兼顧時間分辨力能與空間分辨力。

 

對T1WDCE-MRI的T1信號變化,可通過多種方法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基於時間一信號強度曲線的形態,常用於腫瘤的定性診斷和評價腫瘤對治療的反應。Kvistad等運用磁共振T1WI3D動態增強序列掃描乳腺癌腋窩轉移性淋巴結,進行淋巴結大小、信號強度等分析,對臨床術前評價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半定量分析包括起始強化時間、強化曲線的平均和初始上升梯度、最大信號強度、對比劑濃度下積分面積、固定時期的信號增強曲線等多種指標來對組織結構強化進行分析,可以直觀地反映出組織血供的流入與流出,但不能反映組織中對比度的濃度變化。

 

定量分析利用擬合多種已知的藥物動力學模型(如Tofts模型,Buckley模型等)對時間-信號強度曲線進行數學分析計算,得出對比劑時間濃度曲線,可以反應出微血管通透性的定量參數,評估病變或組織的微血管生成及功能,其常用常數包括(Ktrans單位為min-1)、血管外細胞外容積分數(Ve單位為ml/100ml)和單位時間內對比劑從EES返回血漿比率常數(Kep單位為min-1),三者之間的關係為Kep=Ktrans/Ve。每個模型都有假設的理想條件,檢查出的血流動力學參數也許存在誤差,但定量的血流動力學參數使個體數據對比成為可能,也可對腫瘤治療後的強化曲線的變化進行研究,目前定量分析主要用於乳腺、骨骼肌肉、前列腺等組織研究,由於設計參數差異,實驗的重複性差。

 

多模態MR檢查中各種MR檢查技術均存有不足之處,而多模態組合檢查中利用MR形態學與功能學對於頸部淋巴結病變定位及定性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有助於頸部淋巴結病變診斷的準確性。MRI多模態影像學技術的聯合應用與優化以及新技術的開發與臨床應用,在頸部淋巴結疾病診斷與鑑別、術前分期、療效評估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患者制定科學的、個性化的精準治療方案提供佐證。

 

來源:滿育平,馬隆佰.多模態磁共振技術在頸部淋巴結定性診斷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實用醫學影像雜誌,2019,20(01):53-55.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常規超聲及彈性成像在淺表淋巴結定性診斷中的研究進展_淋巴結顯像...
    常規超聲及彈性成像在淺表淋巴結定性診斷中的研究進展
  • 多模態神經導航技術在顱內腫瘤手術的應用進展
    近年本研究團隊在經鼻顱底腫瘤臨床治療中,大量開展神經導航技術和多模態融合技術,積累大量經驗。徐遠志等採用CT窗口技術處理圖像並融合入多模態導航,可更加有效地顯示與區分骨性結構、氣房分隔、黏膜和黏膜息肉,極大地提升手術精準度和正確率。
  • 多模態神經影像學在癲癇網絡中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影像質量和成像方法得到極大提高,但單_模態的成像方法所提供的信息較片面,因此限制了其在臨床中的應用;而多模態神經影像學是將不同模態的成像方法組合,避免了組織解析度和空間解析度較低的缺點,最大限度的發掘各種模態提供的影像學信息,得到正常或病變組織更豐富的信息
  • 多模態神經導航在膠質瘤手術治療的應用_神經膠質瘤_多模態影像...
    對於腦功能區膠質瘤,傳統手術不能很好地判定腫瘤與周圍結構的空間位置關係,從而導致病人術後出現較多併發症和神經功能缺失。近年來,隨著醫學科技發展,神經導航技術、多模態影像融合技術在神經外科手術得到廣泛應用,這些技術能夠幫助術者在術前制定更合適的手術計劃,術中更加精準地定位腫瘤。
  • 第13期小班:多模態磁共振數據分析手把手培訓班(零基礎)
    第13期小班:多模態磁共振數據分析手把手培訓班(零基礎)2021.02.02-2021.02.07(周二~周日)主辦單位:杭州腦海科技有限公司協辦單位:杭州師範大學心理科學研究院近年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腦科學引起越來越多研究者的興趣。目前磁共振已逐漸被廣泛應用於神經、精神、消化、認知等醫學和心理學領域,用於探索大腦發育、老化、情緒加工、運動障礙及記憶鞏固等機制。掌握磁共振數據處理技術變得越來越重要。      對於零基礎的學員,本課程幾乎涵蓋了所有適合基礎學員掌握的技術,課程內容覆蓋多模態技術,包括:任務態、靜息態、結構像(形態學分析及DTI)。
  • 腦膠質瘤IDH基因型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進展
    目前檢測膠質瘤IDH基因型的方法包括免疫組化法和基因測序法,都需要獲取組織標本,屬於有創性檢測,且診斷結果稍顯滯後,因而限制了其臨床應用。 2.磁共振功能成像評估腦膠質瘤IDH基因型的應用研究 IDH是膠質瘤精確診斷和個體化治療的重要生物標誌物,術前無創評估IDH基因型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 第10期小班:多模態磁共振數據分析手把手培訓班(零基礎)
    第10期小班:多模態磁共振數據分析手把手培訓班(零基礎)2020.12.15-2020.12.20(周二~周日)主辦單位:杭州腦海科技有限公司近年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腦科學引起越來越多研究者的興趣。目前磁共振已逐漸被廣泛應用於神經、精神、消化、認知等醫學和心理學領域,用於探索大腦發育、老化、情緒加工、運動障礙及記憶鞏固等機制。掌握磁共振數據處理技術變得越來越重要。      對於零基礎的學員,本課程幾乎涵蓋了所有適合基礎學員掌握的技術,課程內容覆蓋多模態技術,包括:任務態、靜息態、結構像(形態學分析及DTI)。
  • 心理所等通過定量脊髓磁共振成像評估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
    MOG-Ab疾病、AQP4-Ab疾病和多發性硬化症雖具有一定的臨床相似性,但也有各自獨特的發病機理和臨床表徵。了解驅動這些差異出現的因素,可更深入地理解這些疾病,從而更好地開展早期診斷、治療方案優化和預後監測。脊髓病變是這三種疾病共有的標誌,它可能是許多臨床表徵(特別是肢體殘疾和神經病理性疼痛等)的主要成因。
  • 多模態分子影像的研究進展
    多模態分子影像中的分子探針能同時進行多種方式的顯像,克服了單一顯像方式的不足,實現了優勢互補,拓寬了分子影像技術的應用範圍。多模態分子顯像分為直接顯像和間接顯像,均需構建相應的分子探針。直接顯像指標記探針直接與目標靶特異性結合達到顯像的目的,直接顯像的多模態探針需要針對一個目標靶向蛋白連接不同的顯像功能基團,此方法需要對每一個靶構建相應的探針,且受到偶聯位點數目的限制。
  • 心臟磁共振在左室心肌緻密化不全診斷及風險評估中的研究進展
    CMR在LVNC診斷中已成為超聲心動圖篩查後最重要的明確手段,此外還可為LVNC的治療及風險評估提供信息。近年來CMR在LVNC診斷方面受到了臨床醫師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本文現就CMR在LVNC中的應用及研究進展做一綜述。 1.
  • 解決磁共振檢查中最棘手的成像問題,全流程AI磁共振技術平臺「智簡...
    近年來,人工智慧(AI)技術的急速發展給醫學成像領域帶來重大影響。不過,相對CT、X線攝影系統等成像設備,由於成像原理、成像過程以及影像處理的複雜性,AI技術在磁共振成像(MRI)領域的發展和應用一直相對滯後。
  • 磁共振脂肪測量技術在肌肉病變中的應用進展
    因MRI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對比度、多參數及多方位成像的優勢,不但能較準確地顯示肌肉的形態和解剖結構,還可以評估肌肉的脂肪化、水腫、肥大、萎縮等改變,並且能監測肌肉受累的順序和程度,所以在肌肉疾病的診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磁共振脂肪測量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臨床研究中,在肌肉疾病中的應用亦是目前的研究熱點。
  • OpenTutorials | fMRIprep(多模態磁共振數據預處理工具)詳解
    基於多模態磁共振數據的神經科學研究者常常面臨一個困境,自己的研究工作本來只是想藉助神經影像數據回答具體的科學問題,但卻耗費了大量的時間折騰數據,
  • 磁共振成像技術量化評估脂肪含量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無創性磁共振成像技術(MRI)在定量評估FC中發展迅速,本文針對MRI在FC定量評估的應用做一綜述。 1.,對脂肪肝的定量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磁共振IDEAL-IQ技術能夠無創性、可靠的測量骨髓的FF。IDEAL-IQ技術通過一次掃描可以獲得活體組織六組圖像信息,可以用來評估活體組織有無脂肪、鐵沉積及其程度,並可通過脂肪比像、R2*弛豫率像進行定量分析,無須複雜繁瑣的後處理及校正步驟,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 基於Dixon的脂肪抑制技術及其臨床應用研究進展
    傳統方法可以分為反轉恢復法(STIR)和頻率選擇法(SPIR和SPAIR),但這些技術在含有脂肪成分的疾病診斷及精確定量時不能滿足臨床需求。隨著Dixon技術提出、不斷完整發展,逐步解決了上述問題,本文就Dixon技術的基本原理、發展與改進和其在臨床中的應用進展做一綜述。
  • 陳群教授:磁共振研究與應用方興未艾—新聞—科學網
    在6天的會議中,圍繞著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固體核磁共振方法、液體核磁共振方法、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分子成像、電子自旋共振/四極共振、核磁共振超極化技術等7個磁共振熱點研究領域,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深入交流了最新的科研成果。
  • 小腸克羅恩病的X線CT及磁共振成像診斷研究現狀
    近年來,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如何早期診斷CD,以便對患者進行早期幹預,提高預後,是臨床醫生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CD的診斷並沒有單一可靠的金標準,根據歐洲克羅恩病和結腸炎組織發布的歐洲克羅恩病診斷管理共識(2016年版),CD目前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內鏡檢查、組織學、影像學和/或生化檢查聯合診斷。近年來,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影響學檢查在CD的診斷中發揮著越來越重的作用。
  • 助力腦醫學科研和臨床應用,慧腦雲獲A輪融資5000萬元
    慧腦雲CEO周亮表示:本輪融資將用於擴大公司規模,加大對多模態腦影像數據分析計算平臺的銷售,採用私有雲、混合雲和公有雲的形式進行市場布局;進一步完善腦結構定量分析平臺、腦磁圖分析平臺、腦小血管病、AD早期診斷、癲癇病灶精準定位產品研發;建立全國性的銷售和技術服務網絡。慧腦雲公司致力於探索腦科學、助力腦醫學的科研和臨床應用。
  • 2019磁共振成像基礎與前沿技術高級培訓班成功舉辦
    Lauterbur醫學成像研究中心和醫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2019磁共振成像基礎與前沿技術高級培訓班」在深圳先進院成功舉行。在十多位知名磁共振物理專家和磁共振臨床專家的帶領和指導下,來自全國各地的200餘名從事磁共振序列與應用開發的研究人員、磁共振物理師及放射科臨床醫生共同完成了此次培訓。
  • 周麗芳:深度拓展圖像識別技術應用,助力數字醫學發展
    隨著計算機輔助診斷的深入研究以及醫學臨床的需求增長,醫學圖像分析得到不斷發展,研究對象也日益廣泛,從過去具有明顯診斷特徵的病種擴展到多種不同器官、解剖形態、功能過程的圖像。可以說自動精準定量的計算機輔助圖像分析在幫助臨床醫生和研究者高效準確地處理海量圖像信息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