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女兒賣「菜」記

2020-11-29 人民政協網

本報記者王念、何偉、黃浩銘

20多年前,在桂北小縣城裡賣菜的仫佬族姑娘羅翠美懷著夢想,跳出大山去浙江打工,那時候她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再回到山裡來,做的事情竟然還是賣菜。

不同的是,當年一根扁擔兩個筐,一個人挑著菜在集市上大聲叫賣;如今,羅翠美是廣西中歐鮮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通過她的電商平臺,家鄉原生態農產品源源不斷銷往各地。

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們都說,這位「80後」仫佬族妹子做了一件大事情。在大多數村民對於電商這一新生事物很少嘗試的時候,羅翠美馬不停蹄地穿梭於各村屯,在貧困村屯建立起71個電商服務站,向村民傳授「網際網路」「電子商務」「行動支付」等知識,把電商帶到田間地頭。不到4年時間,公司旗下的「仫佬儂」電商產業園總銷售額超1億元,帶動了2萬多貧困人口增收。

在仫佬族語言中,「儂」是「女兒」的意思,「仫佬儂」就是「仫佬族的女兒」。羅翠美傾心打造的「仫佬儂」農特產品品牌名聲越來越響亮,產品銷路也越來越好。她內心最大夢想,是讓仫佬山鄉「土貨」走出中國,銷往全世界。她為此一直在不懈努力著。

賣菜妹子懷揣300元跳出大山「尋夢」

她下決心自己創業,從溫州、義烏等地批發服裝、襪子等,在杭州租下門面銷售。「每天起早貪黑,一天只睡幾個小時」

初見羅翠美,中等身高、留著短髮,說話語速快、條理清晰,渾身散發著自信和幹練,又透出女性的細膩。那一天,她正在電商扶貧產業園展示廳內策劃「直播帶貨」活動,對每個細節認真謀劃,反覆琢磨。

羅翠美1980年出生於羅城縣東門鎮章羅村大羅屯。羅城縣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28%,如今還是廣西尚未摘帽的8個深度貧困縣之一。1993年,羅翠美的母親突然病倒,剛上初中的小姑娘就利用假期學著賣菜補貼家用。因為家境貧寒,羅翠美高中尚未畢業就輟學,靠著賣菜挑起生活的重擔。

「每天凌晨四五點起床,天剛蒙蒙亮,就挑菜到集市上去,有時在菜市場守一整天,菜也賣不完。」回憶過去,羅翠美感慨萬千。

也許是因為這個仫佬族妹子看上去年幼,長得黑瘦,惹來許多人同情,加上價格也賣得相對低,慢慢地,羅翠美總是很快能賣完。但是,憑著她瘦小的身子骨,又能挑得動多少菜呢?每天的收入非常有限。

挑著籮筐往回走,經過縣城裡的飯店和酒樓,她靈機一動,這些地方每天都要用新鮮蔬菜,需求量應該比較大,如果能給他們供貨,哪怕賣得更便宜一些,薄利多銷,也比蹲守在菜市場強多了。

「我一家一家飯店酒樓跑,說服他們買我的菜,價格也開得很低,只要有賺的就行。看到我年幼,又有一股子拼勁,他們漸漸都接受了,後來縣城裡稍大的酒樓都買我的菜,有的還是主動找我的。」羅翠美說,兩三個月時間就掙了8000多元,這對當時的她是一個天文數字,「差不多可以建起一間房子。」

雖然生意越做越順暢,但羅翠美突然打住了。那時,這個青春韶華的仫佬族妹子正是有夢想的年齡。一天凌晨出門賣菜,看著四周莽莽蒼蒼的群山,她的心不平靜了。當時村裡已經有不少年輕人外出務工,逢年過節回鄉,帶來了山外五彩繽紛的信息。她想,世界那麼大,難道自己這輩子就一直在大山裡賣菜嗎?

羅翠美想跳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闖一闖。2001年,她下定決心,說服家人,把幾年賺得的錢都留給父母,懷裡揣著300元錢,隻身一人坐上了東行的列車,在硬座車廂裡經過幾十個小時的顛簸,到達浙江。

那一段時間,羅翠美嘗到了外出務工的艱辛,她先後在五金廠、電子廠打工,幾經輾轉來到慈谿一家服裝廠。彼時,中國民營經濟發展開始加速,羅翠美回憶說,「那真是個遍地機遇的年代。我打工的地方其實是小作坊,年初時老闆還為生存犯愁,年底就開回了一輛幾十萬元的奧迪車。」

靠著勤奮,羅翠美的收入比一起打工的工友都高,很快就立住腳,漸漸有了一些積蓄。這時候,她又開始「不安分」起來,當時浙江的服裝生意機會多,別人可以做,我為什麼就不能做呢?難道自己比別人笨嗎?她下決心自己創業,從溫州、義烏等地批發服裝、襪子等,在杭州租下門面銷售。「每天起早貪黑,一天只睡幾個小時。」羅翠美說,自己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吃苦。

羅翠美的服裝生意做得很成功,第一年就賺了數十萬元,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為了親情,打工女回鄉重操舊業

家鄉到處是雲霧繚繞的青山綠水,生態環境非常好,種出來的菜綠色有機,沒有汙染,這麼好的農產品咋就賣不出好價錢呢

羅翠美坦言,她並沒有想到會那麼快就回到羅城,回來的時候也不曾意識到,自己做的事情竟然關聯到家鄉那麼多的貧困村民。但是,一步步走過來,自己的小業與國家脫貧攻堅的大局扣在一起,而且能做一些貢獻,她感到非常高興,內心也產生了一種責任感。

羅翠美回來,其實是因為親情。正當自己生意做得順風順水的時候,父親身患癌症的消息傳來,讓她徹夜難眠。「一個人在外打拼雖然很有成就感,但是忽略了父母和親人,內心萬分自責。陪伴家人的時間太少了。」羅翠美決意回家,她要陪父親走完最後一程,也要陪著母親過完餘生。

回到羅城後,羅翠美一邊陪伴家人,一邊陸續打理起新的生意,與人合夥開服裝店、咖啡廳、酒店、超市,很多行業都嘗試過,憑著自己在外學到的經驗,以及獨到的眼光,做得都比較順利,曾經不起眼的仫佬族妹子,很快就成為縣城的能人和「名人」。

這時候,她注意到曾經的老本行。和當年一樣,鄉下人挑著蔬菜、涼薯和剛上市的玉米等,蹲在菜場裡叫賣,有時候半天也賣不出多少,掙得的錢非常有限。這讓她想起了自己的過去。家鄉到處是雲霧繚繞的青山綠水,生態環境非常好,種出來的菜綠色有機,沒有汙染,這麼好的農產品咋就賣不出好價錢呢?「他們種菜很辛苦,可賣不了幾個錢。」羅翠美說。

當時,羅翠美與人合作開起了縣城裡最大的一家超市。她的腦子裡冒出一個想法:在超市開闢生鮮區賣蔬菜,既方便市民,又為菜農拓寬產品銷路。但是,超市合伙人有不同意見,認為賣菜掙不了幾個錢,反倒影響超市的環境,幾經商量也達不成一致。

「理念不同,我寧願自己幹。」儘管超市從策劃到開業,羅翠美付出了大量心血,但她還是選擇退出,另起爐灶,決意要做農產品銷售。羅翠美的眼光得到印證,如今,她的超市裡擺放的各種農產品、生鮮銷量一天比一天好,質量有保障、價格也不高,贏得了市民和鄉親們的信賴。

羅翠美從此重操舊業,開始賣菜。

但是,縣城裡的超市銷售生鮮蔬菜,數量畢竟有限。羅翠美知道山區農業大有可為,如何發揮生態優勢,讓家鄉的特色優質農產品打開更大的市場呢?她也沒想透,覺得苦惱,有時連覺也睡不著。羅城地處桂北山區,十分偏遠,要找到一條符合實際且前景廣闊的路子,並不簡單。

羅翠美想到了去浙江看看。到了杭州,她發現10多年前一起打拼的朋友大多離開了服裝行業,有的也開始賣菜。仔細一問,他們不是在菜市場賣菜,而是每天將肉類、果蔬送到小區裡各家各戶。杭州不少社區居民都在網際網路上買菜,買回的東西掃二維碼就能溯源,知道這些雞肉魚蛋產自何方,原生態的農產品尤其受歡迎。

而那時,羅城縣最大的超市連微信支付都沒有。現實的差距讓羅翠美大吃一驚,同時也恍然大悟,仫佬山鄉最大的優勢是生態,最大的限制是市場和信息技術,如何幫助鄉親們克服交通不便、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制約?她萌發了經營電商的念頭。

回到羅城,羅翠美立即開始籌辦電子商務公司。她說,網際網路時代,市場不再主導在一家店或一個人手中。受杭州生鮮農產品「網際網路+」模式的啟發,她下決心當一個「農民創客」。2016年9月,羅翠美創辦的廣西中歐鮮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然而,發展的道路並不平坦。由於缺乏經驗,公司成立半年沒有銷量,第一筆訂單還是朋友瞞著她下的。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她再次將眼光投向山外,四處拜師學藝,到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參加培訓,到阿里巴巴、京東等知名企業參觀學習,並及時調整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做本土電商平臺,打造「仫佬儂」民族特色品牌。

2017年春節前夕,羅翠美到深圳市福田區參加培訓。許多公司白領和單位員工很喜歡大山深處的「土貨」,羅翠美趁機宣傳推介,從田間到餐桌只需點擊下單,原生態農產品一兩天就可到貨。深圳一家大企業與她籤下1000萬元的訂單。羅翠美還與對口幫扶羅城的國家林草局開展訂單消費扶貧合作,為貧困群眾的產品拓展銷路。

從那以後,羅翠美賣菜的舊業開始做大、做強。

賣菜新思路:市場需要什麼農民就種什麼

上百種特色農副產品插上電商「翅膀」,跨越千山萬水,源源不斷銷往各地

羅翠美曾發過一條微信朋友圈:「人生三大幸福:砍柴,種地,賣土貨。」一天訂購原生態農產品的訂單幾百單,幸福的「煩惱」也來了:一些貨供不應求,找上門來的訂單不敢接。為此,她開始探索實施「基地+電商」模式,與農戶抱團精耕細作、高標準種田,保證貨源穩定、優質。

第一塊試驗田在縣城附近的天河鎮維新村。這是縣城周邊的一塊有機田地。村子裡男人們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婦女和老人們正愁著不知在地裡種啥才合適。經過分析研究,羅翠美計劃與農戶合作種原生態的荷蘭豆。她來到村裡,找來10多戶農戶,興衝衝地號召大家種荷蘭豆,並承諾將按市場價收購。話剛說完,村民們就散了,沒人相信她。

大家議論說,以前有老闆來種板藍根,50元一斤賣種子給我們,到了收購季節就跑了、不見人影了。吃過虧的莊稼人心有餘悸。

「我是羅城本地人,能跑到哪裡去?」羅翠美哭笑不得,但堅持不懈做群眾思想工作。

一個多月裡,她反覆往維新村跑,到田裡幫村民摘果、除草,一邊幹活一邊嘮家常,不僅免費供應種子、給予技術指導還保價回收,村民只需提供土地和人工。

終於,大家被她感動,100多戶農戶種上了200多畝荷蘭豆。公司指導村民們按照綠色有機食品的方法種植和管理,收穫的荷蘭豆在網際網路上非常搶手,各地訂單電話響個不停。參與的村民嘗到甜頭,人均增收5000多元,周邊村民不斷加入原生態種植。

年近50歲的村民李振瓊說:「種法跟過去完全不一樣,不用農藥化肥,還要勤除草,這個女老闆把種的過程拍下視頻。收穫季節,女老闆按時來收購,5塊多錢一斤,可把大家高興壞了。」村民們說,以前種菜,無論酷暑還是寒冬,都得挑著籮筐、推著三輪車到市場上去賣,一年四季閒不下來,現在按要求種菜,成熟了有人來田間地頭收,自己只管數錢,多省事。

成功的探索讓羅翠美信心倍增,決定打造「原產地訂單農業模式」:以前是農民種什麼,電商賣什麼;現在是市場需要什麼,農民再種什麼。中歐鮮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在網際網路線上、線下同時接受全國各地訂單,根據訂單協調農民規範化種植,統一種苗、統一收購。

「必須確保的是,合作的農戶種地不能噴灑農藥、不可隨意施肥,必須在專家指導下開展生產,規模大的合作點用攝像頭監控,建立起可溯源體系。」羅翠美說,客戶掃描農產品的二維碼,立刻能顯示出來源地和生產過程視頻。這些新舉措逐步推開,讓羅翠美的電商公司在多個農產品交易網站上受到熱捧。

根據村民對電商普遍陌生的實際,羅翠美帶著公司員工深入各村屯建立電商服務站,向村民傳授「網際網路+」的相關知識。

在此基礎上,公司建立起100多個生態科技扶貧創業孵化示範基地,邀請掌握傳統技藝的「老農人」發展種養業,派出農業專家開展技術培訓,建立農產品溯源系統。利用現代物聯網技術,消費者可直觀看到田間地頭的生產情況。公司還通過訂單方式,與農戶合作養殖烏雞20多萬羽、清水鴨10多萬隻,種植富硒大米1萬畝以上。上百種特色農副產品插上電商「翅膀」,跨越千山萬水,源源不斷銷往各地。

越來越多的農戶願意和羅翠美合作。記者和羅翠美一起走在多個貧困山村的小路上,許多農戶都認識她,衝著她微笑著點頭致意。

東門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吳愛瓊家5畝地分散在不同的山坳,羅翠美來她家裡、田裡多次做工作,吳愛瓊一股腦兒把土地全部流轉給公司了。吳愛瓊說:「村民們都說妹子眼光好,把地租給她,我到基地管護果樹,月收入2000多元。現在我家已順利脫貧了。」

東門鎮榕木村村委會主任潘旺華說,寨洲屯1000畝土地中大部分都租給中歐鮮農公司發展獼猴桃、百香果等產業,村民每畝可獲得400元到600元不等的土地租金收入,還可到果園務工。

融入脫貧攻堅大局,羅翠美用她的夢想之燈照亮了許多貧困群眾,中歐鮮農公司在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同時,自身也逐步做大做強,成為遠近聞名的品牌電商企業。

「賣菜人」的電商「新版圖」

「『新農人』就是農村的未來,他們參與到這場『網際網路+農業』的革新中來,是山區農業的希望」

「當時我挑著籮筐賣菜,條件遠不如你們,現在有了電商,只要種出綠色有機的菜來,就不愁賣不出去,脫貧就可以實現……」近日,在中歐鮮農公司組織的「鄉村振興·巾幗電商」培訓班上,羅翠美為50多名易地扶貧搬遷貧困婦女上了一堂電商創業課。

在羅翠美帶領下,中歐鮮農公司與政府部門合作,為貧困戶提供脫貧技能培訓,目前已培訓致富帶頭人500多名、創業創新科技人才1萬多名。「我希望通過分享自己的創業故事,激發孵化出更多『農村創客』,參與到『網際網路+農業』的事業中。」羅翠美說。

羅翠美不僅在田間地頭開設講堂,還登上了大專院校的「大雅之堂」,授課行程越來越多。近年來,她多次受邀到國家林草局管理幹部學院原山分院、廣西大學商學院等院校授課,還在全自治區扶貧幹部培訓班上講授電商扶貧經驗。她一邊嫻熟地操作幻燈片,一邊自信地在講臺上講述,語言生動、鮮活,內容具體實用,帶著泥土氣息,她的課總是很受歡迎。

如今在大學等講臺上侃侃而談的羅翠美,自己並沒有上過大學,這是她最大的遺憾。但是,她善於學習,利用各種機會不斷「充電」,錘鍊自己的眼光,為自己的思想不斷注入新能量。

「『新農人』就是農村的未來,他們參與到這場『網際網路+農業』的革新中來,是山區農業的希望。」羅翠美說。

羅城偏遠貧困,深圳市對口幫扶羅城所屬的河池市,一些企業在當地政府引導下,來到羅城商討幫扶項目,對「仫佬儂」原生態農產品讚不絕口。幾家深圳企業與羅翠美籤訂500萬元的「食堂訂單」。

羅翠美說,羅城縣幾乎所有村都與她有合作,有的農戶在深山裡覓得野生木耳、香菇等山貨,都聯繫羅翠美的電商公司銷售。上萬名群眾參與到訂單農業項目中來,在農業專家指導下,標準化種養香菇、木耳、水稻和烏雞等。

為讓仫佬山鄉農產品更好地與市場對接,羅翠美建起「仫佬儂」電商產業園,第一期3000平方米的園區已經投入運營,全國各地上千家電商及相關企業與其合作,招募1000多個電商分銷商分布在各地。

羅翠美喜歡往田間地頭跑,侍弄莊稼、果樹都是好「把式」。正午的太陽火辣辣,公司產業扶貧基地裡紅心獼猴桃掛滿了枝頭,幾位村民正忙著剪枝、除草、培土。羅翠美一邊向管理員部署生產,一邊加入勞動的行列。剛從基地回來,她又到加工車間,工人們正在給薏仁米打包,她馬上動起手來一起幹活。

疫情之下,中歐鮮農啟動「好鄰居」配送服務,為「宅」在家裡的群眾配送物資,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她看準電商直播帶貨巨大潛力,將幾名仫佬族姑娘打造成為「中歐主播」,她自己也經常上「抖音」和「快手」直播。

一直閒不下來的羅翠美謀劃著「新藍圖」:緊跟「網際網路+電商」發展潮流,緊緊盯住市場和土地,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發展,打通農產品進城「最後一公裡」,帶動更多群眾搭上「數字快車」。她盼著電商產業園能培育孵化出更多「農民創客」,通過電子商務相互合作,共同將仫佬山鄉農產品賣往全世界。

羅翠美「賣菜」的電商「新版圖」,是全世界。

相關焦點

  • 兩個星期,我們幫菜農賣了6000斤菜
    所以,我們也義務幫助農戶賣菜。熱愛生活的人不會被生活打敗1月23日,車隊組織招募志願者,當時我就第一時間語音報了名。結果,我先生也報名了。倆人沒商量過。當時孩子才一歲兩個月,那天,我發了一條朋友圈,我說,我就想給我家寶寶做一個榜樣,我不想做逃兵,既然出不去,那就想辦法讓現狀越來越好。
  • 現在的肌肉男,賣個菜的功夫就成網紅了?!
    現在的肌肉男,賣個菜的功夫就成網紅了?!   Jordan Yeoh  馬來西亞榴槤哥  本是一位健身教練兼模特  有一次在街邊賣榴槤
  • 菜攤在賣白鱘?這種魚和白鱘很相似,但不是白鱘
    市民胡先生在菜攤上拍到的和白鱘很相似的魚 長江日報-長江網1月4日訊白鱘滅絕的消息,牽動著眾多市民和讀者的心。「新聞裡說白鱘滅絕了,但為什麼在菜攤見到了它們的身影?」胡先生說,照片是上月15日在古田三路拍的,當時看到一家路邊菜攤上有小販在賣魚,而魚的品種並不常見,就隨手拍了幾張照片。白鱘滅絕的消息,讓胡先生想起了之前拍的照片。他問:「這是白鱘嗎?」4日,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向在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請教後得知,胡先生拍照的魚確實和白鱘很相似,但真的不是白鱘。
  • 滬暴雨後不怕沒菜吃:客菜充裕 郊菜價格微漲
    東方網6月19日消息:原標題:客菜充裕,暴雨後不怕沒菜吃郊菜略受影響價格微漲有關部門正密切監控確保綠葉菜供應  邵劍平攝  「半斤雞毛菜幾鈿?哎,一下雨菜就貴了。」這是昨天記者在地處黃浦區瞿溪路的萬有全半淞園菜場裡看到的一幕。連續幾場大暴雨,會不會影響上海市民吃菜?記者獲悉,上海已經形成了「客菜為主、郊菜為輔」的大市場大流通格局,因此災害性天氣雖然影響市郊蔬菜生產,但客菜供應充裕價格穩定。
  • 海綿寶寶:蟹老闆的女兒為什麼是鯨?蟹大王賣的是蟹肉漢堡嗎?
    一:蟹老闆的女兒為什麼是鯨?「海綿寶寶」的故事中,蟹老闆有個可愛的女兒,名叫珍珍。這位可愛的女兒不是小螃蟹,而是一條鯨魚。這種設定讓人有點啼笑皆非,有些朋友可能會想到《功夫熊貓》,裡面熊貓的爸爸是一隻鴨子,其實,這樣的設定除了搞笑外,還為劇情服務。
  • 春節檔6部電影的8個問題:《捉妖記2》能超周星馳《美人魚》?
    1、誰是票房總冠軍從目前來看,這個冠軍似乎是《捉妖記2》,它有很多優勢,《捉妖記1》曾創下了24億多的驚人票房,使得這個系列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它也是預售票房冠軍,還沒上映,票房已近2億!除此之外,梁朝偉和李宇春的加盟,是本片的加分項,當然,本片也有減分項,就是曾志偉和白百何。
  • 這菜下雨過後才會有,見陽光就「死」,飯店裡50一盤,嫩滑又營養
    這菜下雨過後才會有,見陽光就「死」,飯店裡50一盤,嫩滑又營養這裡是美食記大全,又到了每天的吃貨時間,很開心和大家一起來聊美食。大家好,今天小全就來跟大家聊一聊地皮菜吧。小全和外婆去市場採購食材時,突然發現有一位老農在賣著一種黑乎乎的菜,於是便好奇的去問了問,才知道這種菜雨後才有,而且見到陽光就會「死」,飯店裡賣50元一盤,吃起來口感嫩滑又營養,它就是——地皮菜。說到地皮菜可能很多人都比較陌生,其實地皮菜也叫「地木耳」,也叫作「雷公屎」。它的外形看起來與木耳非常相似,但是卻要比木耳更薄,口感更軟。
  • ...10年的希望來了,為攢高昂手術費救女兒,單親媽媽在長沙街頭賣氣球
    記者 | 滿延坤 實習生饒宇軒每天上午 11 時,家住長沙朝正美苑的盧女士,會和外甥女以及朋友一起,在家中清洗生蠔等水產品,到了晚上,朋友和外甥女兩人在小區門口擺攤賣宵夜,盧女士則帶上一些五彩皮球,前往附近的廣場售賣。這樣的生活,持續了近一個月。十年前,盧女士的女兒陳寶怡被查出患有重度地中海貧血,此後一直靠輸血與吃藥維持治療。
  • 海綿寶寶:蟹老闆的女兒為啥是鯨魚?蟹堡王賣的漢堡是螃蟹肉麼?
    第一:蟹老闆的女兒為啥是鯨魚? 在《海綿寶寶》的故事裡,蟹老闆有一個心愛的女兒,名字叫珍珍。這個可愛的女兒並非是小螃蟹,而是一隻鯨魚。 蟹老闆的鯨魚女兒並非是他的親生女兒,而是收養的孩子,她的媽媽被捕鯨船殺死了,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她。
  • 《紅樓夢》|虎毒不食子,賈赦卻為了五千兩賣女兒,這是真的嗎?
    在書外,讀者憎惡他,因為他協同賈雨村謀害石呆子,也因為他年紀一大把還想強納美少女鴛鴦,更因為他把女兒迎春嫁給了家暴男孫紹祖,而且是為了五千兩銀子,相當於賣女兒了。讀書貴在客觀,而紅樓的可貴之處,就是不會讓一個壞人壞到底。
  • 趙本山女兒球球發家史,竟然是偷賣趙本山老師鞋子狂賺錢20萬!
    趙本山女兒球球發家史,竟然是偷賣趙本山老師鞋子狂賺錢20萬!今天趙本山女兒球球直播和粉絲談心,面對公屏各種提問直言不諱,坦誠回答:當被問如何賺得「第一桶金」時!球球回答說道:我爸爸的徒弟喜歡送他鞋,我就去我爸爸柜子裡拿了幾雙重樣的轉手賣了20萬,就這麼發的家。這也是我的第一筆財富,最後也被自己的家人說了一頓,可那時候我不行啊,在新加坡上學「揭不開鍋」了(生活費少)。 球球老師你說你的生活費少?這話老鐵怎麼有點不相信呢?
  • 既是水果也是菜,農村不少人種,鮮食受喜愛,卻因「綠色」賣不動
    雖說現在生活的便利性提高了,想吃菜、肉、魚什麼的,在菜市場基本都能買到,但在農村很多人家都還是習慣性的會在自家院子或是田裡騰出一小塊菜地,這種一般被叫做是自留地,農戶們會在上面種一些方便打理的蔬菜,比如蔥、姜、蒜、黃瓜、絲瓜等等,最少不了的肯定還是受人喜愛的西紅柿了,因為很受市場歡迎,西紅柿的種類可不少
  • 既是水果也是菜,引入國內就被熱炒,四季開花結果,卻一斤賣9元
    事實上,市面上真的有一種水果叫做人參果,它既是水果也是菜。人參果是原產自南美洲地區的高山茄科植物,被當地人叫做香瓜茄,一般都生長在海拔高達兩千米的高峰上,成熟時果皮呈現乳黃色,有些像是小香瓜,但皮上會有紫色的不規則紋路。1975年的時候,從國外引入到臺灣省,到八十年代才輾轉到大陸來,水果商販們為了販賣,人參果剛引入國內就被熱炒,不僅名字被改掉,商家還大肆宣傳起它的營養價值。
  • 北京老居民重拾囤菜技藝 四百斤能省兩百元(圖)
    白菜堆兒重現樓門  四百斤能省兩百元老人重拾「舊技」     80後也跟風囤菜  近期,京城菜價攀高,不少居民「重拾」荒廢數年的囤菜習慣:支架子、鋪木板、晾菜、準備大棉被……就連平日大大咧咧的小年輕們,也跟著老輩兒學囤菜。
  • 女兒直播吐槽二手飛機賣不掉!「本山一號」為何從明星淪為雞肋?
    然而最近,在趙老師女兒的直播間,她直言這架飛機已經成為累贅,不但養不起,二手飛機連打對摺都賣不掉,這又是什麼情況呢?這一消息和趙本山女兒吐槽的內容完全吻合,本山集團基本是要賣掉這架飛機的節奏,而具體能賣多少錢,或許要等到神秘買家出現並且透露,我們才能知道。
  • 往菜上噴口水!大媽見菜不好,含水就往菜上吐,能賣錢就行嗎?
    現在正是高溫之季,不少菜市場的商販為了保證蔬菜新鮮,經常往菜上噴水,甚至為了多一些重量,還將蔬菜泡水之後,拿出來售賣,也有的人,噴水的目的,是為了以次充好,讓昨天的菜,今天也能賣個好價錢。8月30日,山東濱州無棣縣街頭一大媽含水噴蔬菜的視頻,在網絡上瘋傳。
  • 高圓圓女兒英文名「Rhea」,美國人這樣給孩子取名,好聽又好記
    最近女星高圓圓順利產女,透露女兒英文名叫「Rhea」,「Rhea」的英文含義是古希臘神話中的第二代天后。據悉,高圓圓和女兒目前仍在月子中心,趙又廷接下來會在北京舉行簡單的滿月酒家宴。祝福女神喜得愛女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女神給孩子起名的能力,又好聽又好記,還有不一樣的寓意。現在很多父母都流行給孩子取英文名,包括很多學校教授英文課程的老師也會要求孩子們給自己取一個英文名。很多明星子女大家也都是用英文名稱呼,像田亮的女兒森碟「Cindy」,小公主王詩齡「Angela」,還有林志穎的兒子「Kim」等等。
  • 妻子越軌,女兒一篇作文看哭了一家人,6歲女兒眼中的幸福生活
    我們還有一個6歲可愛的女兒,她和老婆生活在農村。妻子在家裡種地,靠著地裡的農作物一年也能換幾個錢。我說讓她把店面給轉讓算了,但她說這麼好的賺錢機會不要,幹嘛要轉讓,並且又能方便女兒上學。機會錯過了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