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9 青糰子
本文已獲授權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來源 | 來點科學
編輯 | 陸萌
氫氦
(侵害)
鋰鈹硼碳 氮氧氟氖
(鯉皮捧碳 蛋養福奶)
鈉鎂鋁 矽磷 硫氯氬
(那美女 桂林 留綠牙)
鉀鈣鈧鈦 釩鉻錳
(嫁給康太 反革命)
鐵鈷 鎳銅 鋅鎵鍺
(鐵姑 捏痛 新嫁者)
……
鍅鐳錒
(防雷啊!)
熟悉嗎?沒錯,這就是中學化學課堂上必背的「元素周期表」,當年可是難倒不少同學,以致不少紛紛投奔文科的隊伍。
想重溫的童鞋可以點開大圖
不過,當年的我們還是「幸運」的,畢竟元素周期表上只集齊了六個周期的元素,而第七周期元素那時還只有鍅鐳錒(防雷啊!) 隨著科技的進步,科學家經過多年的努力寫完了元素周期表第七周期,其中最後四個被找到的元素是第113號、115號、117號、118號元素——這也是人們迄今找到最新的四個元素。
所謂元素,還要從2000多年前說起,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元素是萬物之源,在玻意耳、拉瓦錫和道爾頓等科學家的努力下,元素的概念不斷完善,終於在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給出了一張有代表性的元素周期表。由此揭開了元素性質周期性變化的面紗。
200多年來,這個神秘而富有挑戰性的領域,吸引著無數科學家為之不斷探索。2015年12月30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確認人工合成了113號、115號、117號和118號4個新元素。隨之,元素周期表第七周期被全部填滿!
至此,周期表中共有118位成員,這些元素構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世界!
新元素被發現(或合成)後,如同一個新嬰兒誕生,接下裡的工作就是取個名字。這個工作可不像列個簡單的編號113、115、117、118那麼簡單,尤其是取中文名,講究十分之多。
先不賣關子,公布結果後再慢慢說名字的由來。2016年11月30日,在經歷近6個月的公眾審查期後,IUPAC正式公布了113號元素、115號元素、117號元素、118號元素的英文命名及符號:
113號元素
名為nihonium,符號為Nh,
源於日本國(簡稱「日本」)的國名Nihon;
115號元素
名為moscovium,符號為Mc,
源於莫斯科市的市名Moscow;
117號元素
名為tennessine,符號為Ts,
源於美國田納西州的州名Tennessee;
118號元素
名為oganesson,符號為Og,
源於俄羅斯核物理學家尤裡•奧加涅相(Yuri Oganessian)。
今天(2017年5月9日),中國科學院,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聯合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對社會公布這四個新元素的中文名——
這四個字,你認識幾個?其實小編本來想直接複製到文章裡的,遺憾的是,一來小編孤陋寡聞,實在認不全,二來電腦拼音輸入法裡壓根兒就沒有這幾個字呀!!!後來從中科院那裡才了解到,原來,這四個當中,有兩個是新造的字,有一個是剛剛簡化的字!(科學家、語言學家為了給新元素取名也是夠費勁的!接下來慢慢給你道出造字背後的說法)。
新元素中文名如何確定?
元素中文名稱的確定並非易事,既要尊重IUPAC元素命名法則,也要遵循元素的中文命名原則,還要考慮到其推廣性、海峽兩岸用字的一致性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此外,元素的中文命名歷經百年,已形成了其自身獨特的命名原則——
金屬元素名稱用「金」為形旁,在常溫下為固、液、氣態的非金屬元素的單質分別以「石」「三點水」和「氣字頭」為偏旁,儘量採用左右結構左形右聲的形聲字。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透露,此次四個新元素的中文定名工作主要經歷了如下流程:
2016年11月17日,向社會廣泛徵集新元素中文名(共收到來自祖國大地各行各業及海外華人的反饋意見261份);
2016年12月14日,召開新元素中文名研討會,形成《113號、115號、117號、118號元素中文命名草案》(以下簡稱「命名草案」。「命名草案」中第一推薦名分別為(nǐ)、鏌(mò)、 (tián)、 (ào);
以上四個字,只有「鏌」能敲出來哦,不信你試試!
2016年12月16日至2017年1月10日,徵集學界內對「命名草案」的意見;
2017年1月15日,召開新元素中文定名會,確定113號、115號、117號、118號元素的中文命名分別為 (nǐ)、鏌(mò)、 (tián)、 (ào);
2017年2月22日,就新造漢字徵求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意見。
取個名字為何要造新漢字?
看到這裡就會發現,4個新元素的中文定名中,「tián 」「 ào」屬於新造字(原諒小編用今天的輸入法還沒辦法把這幾個字敲出來),「nǐ」是新簡化字,之前只有繁體字「鉨」。針對元素中文名採用新造漢字的主要原因,今天的新聞發布會給出了如下說法:
(1)漢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不能像印歐語系的各語言之間那樣,在引進科技名詞時可採用轉寫的方式。要從氣、石、金部中尋找一個形聲字而不與其他常用字重複是很困難的。
(2)元素定名必須符合1932年以來的「元素命名原則」中關於元素用字的右半邊為聲旁的慣例。
(3)復活一個古字,與創造一個新字,對於科技界和公眾來說,其接受的難易程度是相同的,所付出的成本也是相同的。
因此,元素的中文命名要準確、唯一和便利使用,很難從已有漢字中選出。何況,新的元素發現的周期比之一般詞彙增長的周期要長,因此並不會妨礙漢字規範。所以在選字未果的情況下,新造漢字是必要的。
新元素中文名何時出現在輸入法?
一個緊接而來的問題就是,新元素中文名何時可以在輸入法裡出現?(儘管小編接下來的工作生活裡可能永遠不會用到……)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透露,此次元素中文定名中的新造漢字,全國科技名詞委將在2017年5月,按照國際標準ISO/IEC 10646提案要求,進行屬性標註,並配備合格的證明資料,爭取儘快取得其在ISO/IEC 10646的區位碼和字符集,從而實現新造漢字的全面信息化。
發現新元素的意義是什麼?
還有想了解發現(或合成)新元素的意義,難道就是為了鍛鍊孩子們的記憶力嗎(開個玩笑),在今天的發布會上,小編請教了相關專家。
第一,在核物理領域,尋找到新的雙滿殼穩定核區,可以為殼模型理論提供新的有力支持;研究新元素的核結構和衰變特性,可提供新的核譜學知識。
第二,在化學領域,隨著原子增重,電子數越來越多,會出現很強的相對論效應,從而改變元素的化學性質,甚至是在元素周期表的排位。
第三,在原子物理領域,通過研究新元素原子的電子結構,可以提供新的信息和知識。
第四,如果新元素的半衰期與天體(或地球)的年齡相當,那麼在自然界中就有可能發現,從而可對天體物理學提供新的知識。
其實,除了實際應用的價值,探索新的元素更多是出於對科學奧秘的興趣和好奇,元素到底有沒有盡頭,這是科學家十分感興趣的問題,因為地球和宇宙都是由元素構成的。
新元素發現後怎麼確定其位置?
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副主任趙宇亮研究員說: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是按照院子結構排列的,從金屬、過渡金屬、非金屬、氣體的順序排列。
當新元素被發現後,要跟同族元素進行比較,看其物理學性質和化學性質等。對於新元素來說,由於合成數量很少,就按照其質子數來確定順序。
元素周期表是否有盡頭?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徐瑚珊研究員說,元素能否存在取決於其原子核壽命是否足夠長,長到有足夠時間抓住電子,形成一個平衡態系統。
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質子組成的,而質子是帶正電荷的,相互間有庫侖力作用,是排斥的,質子和中子,質子和質子,中子和中子之間還有核力,核力帶有吸引的性質,原子核的壽命取決於庫侖力與核力的平衡,庫侖力是長程力,核力是短程力,隨著中子和原子數量的增加,原子核越來越大,庫侖力逐漸顯現,原子核壽命越來越短,乃至不能存在。
所以,元素周期表是有盡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