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
ao
還記得「氫氦鋰鈹硼……」嗎?沒錯,就是中學課堂必背的元素周期表,如今這個周期表迎來4位新成員:113號Nh、115號Mc、117號Ts、118號Og。5月9日,中國科學院、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正式向社會發布這4個新元素的中文名稱:「鉨」(nǐ)、「鏌」(mò)、 「石田」(tián)、 「氣奧」(ào)。
所謂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給出一張有代表性的元素周期表,由此揭開元素周期性變化的面紗。2015年12月30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確認人工合成了113號、115號、117號和118號4個新元素。隨之,元素周期表第七周期被全部填滿,這118個元素構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世界。
給這些如此重要的「小傢伙」取名字自然十分講究。全國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編審才磊提到,一般來說,新元素可以用它的一個化學或物理性質、一個神話名稱、一種礦物、一個地方或國家,或是一個科學家的名字來命名。該名稱必須是唯一的,且保持「歷史和化學的一致性」。比如元素鑀是以愛因斯坦的名字命名,元素鍆則是以門捷列夫的名字命名。
至於這4個新元素,113號、115號、117號、118號,分別是在2004年、2003年、2010年、2006年由日本、俄羅斯、美國、俄羅斯科學家在科學實驗中合成發現的。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以下稱IUPAC)在2016年11月30日最終公布的英文命名就與此有關——
113號元素名為nihonium,符號為Nh,源於日本國的國名Nihon;115號元素名為moscovium,符號為Mc,源於莫斯科市的市名 Moscow;117號元素名為tennessine,符號為Ts,源於美國田納西州的州名Tennessee;118號元素名為oganesson,符號為Og,源於俄羅斯核物理學家尤裡·奧加涅相。
接下來,就要給這些新元素取中文名了。這並非易事,既要尊重IUPAC元素命名法則,也要遵循元素的中文命名原則,還要考慮到其推廣性、海峽兩岸用字的一致性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此外,元素的中文命名歷經百年,已形成了其自身獨特的命名原則。
比如,金屬元素名稱用「金」為形旁,在常溫下為固、液、氣態的非金屬元素的單質分別以「石」「三點水」和「氣字頭」為偏旁,儘量採用左右結構左形右聲的形聲字。
儘管有一條原則是「儘量少造新字」,但有時為了能夠表達出元素的意義,科學家和語言學家難免還是會造出一些字來。以這次為例,「石田」和「氣奧」就是新造字。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資深教授、漢字與中文信息處理研究所所長王寧說,漢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不能像印歐語系的各語言之間那樣,在引進科技名詞時可採用轉寫的方式。要從氣、石、金部中尋找一個形聲字而不與其他常用字重複是很困難的。
全國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專職副主任裴亞軍告訴記者,為4個新元素定名,受到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公眾的廣泛關注。截至2016年12月31日,僅通過電子郵件正式向全國科技名詞委提交命名建議的就有261封,其中為113號元素推薦的中文名達76種。
今年1月15日,新元素中文名定名會進行了討論投票。4個新元素的中文名終於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