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年背過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嗎?
還有彩色版↓↓
突然手癢想把他們全部消除……
在小夥伴的印象中,元素周期似乎表更新到103號Lr鐒就沒有再繼續了。其實,還有新的元素在不斷發現中。
2015年12月30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IUPAC)與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 IUPAP )組建的聯合工作組( joint working party,JWP )確認人工合成了113號、115號、117號和118號4個新元素。
迄今為止,元素周期表上93號及以上的元素都是人工合成的(從自然界發現的元素只到第92號U鈾)。
2016年6月8日,IUPAC經過審核後公布了新元素發現者提出的新元素的命名↓↓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元素是怎麼產生出來的?它們的中文名稱又會叫什麼呢?
>>>>
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編制出第一張元素周期表。
嗯,就是這位眼中透出深邃目光的老爺子。
▲表中周期為列,族為行
自從門老爺子編制出第一張元素周期表後,就不斷有科學家往進填充。
小夥伴們可以看到,這個表裡所有元素的國別,很明顯都是歐美國家。
不過這次,113號元素成為首個亞洲發現的元素記載到周期表。
2015年12月31日,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宣布,其研究小組合成的第113號元素被國際機構認定為「新元素」,並且獲得了命名權。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科研人員(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也參與了這一研究。
>>>>
元素是由原子核裡面的質子數決定的,質子數相同的原子都被歸為同一種元素。
比如8號O元素氧,它的原子核內一定有8個質子。但是,氧原子的原子核內有多少個中子卻是有多種可能的。有可能有8個、9個,甚至還會有10個。
元素的化學性質是由原子核外面的電子來決定的。
比如氫氣為什麼容易爆炸,而氦氣卻不容易爆炸,就是因為這兩種元素的原子的核外電子個數是不同的。
113號元素是由日本的研究小組使用加速器使第30號元素Zn鋅的原子加速,然後撞擊第83號元素Bi鉍的原子,使二者原子核融合在一起而得到113號元素,這裡用到了簡單的加法→ 30 83=113。
雖然29 84也等於113,但用第29號元素Cu銅的原子去撞擊第84號元素Po釙卻不一定能產生出113號元素。
原因在於,原子核好像水滴,其實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破裂為很多小水滴。
其中的物理規律與量子力學有關,而量子力學是一種概率性的理論,也就是說很多時候單次實驗的結果是不可預測的,我們只能找到大量實驗的統計規律。
要知道,113號元素是一種極不穩定的超重元素。
它有一個巨大的原子核,包含113個質子和173個中子。
對於這種原子核內有很多質子與中子的大原子核,其能級是非常複雜的,簡直可以用「混沌」來形容。
後來人們發現這些能級居然與數學中的素數的分布有相似的規律,這無疑讓人大吃一驚。有的數學物理學家認為,素數系統就好像是一個超級大的原子核。
>>>>
馬上就到了徵集的截止日期,對於這些新元素的中文名稱,不少小夥伴給出了神翻譯。
比如113號元素,哪些字既能擺明出處,又可以意味深長呢?
鈤ri4、錗wei3\nei4、釥qiao3\jiao3、?tian2估計都是一些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