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給他們發現的元素命名為了「日本」

2020-12-04 果殼網

最近,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正式通過決議,將113號新元素命名為Nihonium(元素記號Nh)。自此,元素周期表中正式迎來了首位由非歐美國家命名的元素。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展示元素「Nh」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看到前綴「Nihon」,你可能知道了,這個元素的名字,是「日本」。而發現並命名這個元素的,是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者。

讓我們先短暫回溯一下113號元素命名的歷史。首先,2015年12月31日,IUPAC聯繫了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理研, RIKAN),認定理研森田浩介帶領的研究小組為113號新元素的發現者,將元素的命名權授予了森田研究小組。[1]

然後,在2016年6月8日,理研正式對外公布了113號元素的名字,決定將其命名為元素「日本」(簡寫為Nh, nihonium),並將於公示之後遞交IUPAC申請承認。[2]

對於一個大量消耗國民的稅金,最近還沒多少正面新聞的理研來說,新元素命名權是一個宣傳自己的良機。於是理研也在第一時間開設了113元素的專頁,並大張旗鼓宣傳:日本是歐美國家以外第一個拿到元素命名權的國家。

日本發現的第113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圖片來源:理研113元素專頁

今天我和大家說一下元素「日本」命名背後的幾個小故事,同時跟大家講一講 「合成」新元素的新時代,跟元素「日本」以及日本科學界有著怎樣的不解之緣。

新元素為何命名Nihonium?

新元素該起什麼名字,其實也是個惱人的問題。首先需要考慮的當然是IUPAC的命名規則。詳細的就不多說了,重要的地方如下:

  1. 以-ium結尾;

  2. 可以得名於科學家和國家,不可得名於公司或組織;

  3. 為避免混亂,即便不是正式名稱,一個名稱只要一旦使用過,就不得再用。

這樣一來,以理研來命名(rikenium)自然就被否決了,於是以「日本」來命名這一方案就很快確定下來。那麼剩下的問題就是,該用日語讀音,還是該用英語讀音。

即便忽略遠古時代的各種讀音,「日本」這兩個漢字,在現代日語裡面仍然有兩種常用讀法:「にほん nihon」和「にっぽん nippon」。

哪怕不懂日語,看英文拼寫應該也大概能猜出來,Nihon(霓虹)這個讀音遠不如Nippon(你碰)這個讀音來的霸氣。畢竟 /p/ 這個輔音是個爆破音,而且雙寫輔音「pp」代表著一個短促停頓,更給 /p/ 音增添的不少氣勢。

日本人自己也並沒有明確規定什麼狀況該用哪個讀音,不過NHK(大概當於中國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CCTV)的規則是:當正式做國號使用時用Nippon,其餘時候用Nihon。因此日本不少重要組織讀法都是Nippon。譬如日本的央行「日本銀行Nippon Ginko」,就是選取了Nippon作為其官方讀音。

在命名確定之前,日本媒體普遍猜測新元素會命名為Japanium,這樣一來元素的縮寫就是Jp,誰看了都會知道這個元素是以日本為名的。但是研究團隊的帶頭人森田浩介(Kosuke Morita)對Jp案並不感興趣,於是最後元素名稱還是遵循了日語讀音,被暫時定名為Nihonium。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奇怪:「你剛剛解釋了半天為什麼日本人更喜歡在正式場合/大場合把日本讀成Nippon,那新元素為何不命名為Nipponium呢?」

回憶一下剛剛講到的IUPAC命名規則——即便不是正式名稱,一個名稱只要一旦使用過,就不得再用——沒錯,其實元素「日本Nihonium」還有一個早早夭折了的「哥哥」。接下來我們就來八卦一下這個沒有登上元素周期表的元素Nipponium,以及它和元素鍊金術時代的不解之緣。

小川正孝和他的43號元素Nipponium

小川正孝是日本的化學家,曾經在倫敦留學2年,師從英國化學家威廉•拉姆賽(William Ramsay)。拉姆賽憑藉對惰性氣體的相關研究獲得了190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小川正孝留學倫敦期間,主要研究的是方釷石(主要成分二氧化釷ThO2)礦石中雜質的成分,並試圖從中尋找新的元素。1906年返回日本之後,小川也沒有放棄對方釷石中新元素的探求,並最終於1908年「發現」了一種「原子量約為100的新元素」。小川認為這個新元素是尚未發現的43號元素。在恩師拉姆齊的推薦下,他公開宣稱發現了43號新元素,並將其命名為「日本Nipponium」。

但是小川是不幸的。他發現的並不是43號元素,他的實驗結果也沒有任何學者能夠成功重現。

讓我們回到元素周期表。可以看到43號元素是原子序數最低的人造元素,也是原子序數最低的沒有非放射性穩定同位素的元素——正因如此,43號元素的發現成了人類開啟元素鍊金術時代的標誌。

43號元素一度被認為並不存在於自然界之中,小川發現的「新元素」顯然不會是43號元素。後人分析了小川的實驗筆記,認為他其實發現的是與43號同族的75號元素錸(Re)。

43號元素的誤報和發現

錸是開啟「合成」新元素元素鍊金術時代來臨之前「發現」的倒數第二種自然存在的元素(最後一種是1939年發現的Fr),一直到1925年才被德國化學家沃爾特•諾達克,伊達•諾達克和奧託•伯格發現。小川很可能是最早觀測到錸的化學家,但是遺憾地與之失之交臂。[3]

而43號元素鎝,也是故事頗多的一種元素。早在1828年德國化學家奧桑(G. W. Osann)就宣稱發現了43號元素並將其命名為polinium,自此揭開了43號元素100多年不斷被誤報的歷史。不少新元素都是在這段充滿誤報的歷史中「被發現」或是被首次觀測到的。

然而,地球上並不存在43號元素。最終,43號元素於1936年才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中被塞格雷等科學家合成出來。因為這是第一個人類用技術合成出來的元素,(在當時看來)也是第一個不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元素(直到1952年才在恆星中發現了43號元素鎝的同位素的光譜,該事件同時也證實了恆星可以合成重元素的假說),因此決定用希臘語中表示「人工/人為」的「τεχνητός(拉丁寫法為technitos)」來命名43號元素。

就這樣,43號元素最終被命名為鎝(Tc, technetium),給100多年誤報的歷史畫上了句號,也揭開了人類合成新元素的新時代。

元素Nipponium雖然沒有在元素周期表中獲得一席之地,但是仍然作為元素鍊金術時代的一個見證者見證了人類發現和合成化學元素的新時代。百年之後,日本人正是用合成元素的手法,以另一種方式將日本之名(Nihonium)添加到了元素周期表中。我雖然對用國名命名元素的品味不敢苟同,不過日本幾代科學人對科學的追求,仍然是值得我們尊敬與學習的。

(編輯:Jerrusalem)

參考文獻:

  1. 理研官方廣報http://www.riken.jp/pr/press/2015/20151231_1/
  2. 理研官方廣報http://www.riken.jp/pr/topics/2016/20160608_1/
  3. 關於小川發現的其實錸這段內容,主要參照的是Yoshihara(2004)的論文。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584854704001065

相關焦點

  • 日本將為113號元素命名 新發現突破歐美俄科研壟斷
    人民網東京1月5日電(趙松)國際權威組織日前正式認定113號元素由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小組發現,並賦予其對該元素進行命名的權利。113號元素是第一種由亞洲學者發現的元素,這一成果打破了元素周期表被歐美俄等國「包攬」的局面。
  • 日本發現第113號元素獲正式命名 符號為「Nh」
    中新網11月30日電 綜合日本媒體報導,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本月30日正式作出決定,通過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提案,將日本理研團隊此前合成的第113號元素正式命名為「nihonium」,元素符號為「Nh」。  據日本文部科學省此前透露,第113號新元素由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發現一事獲得國際認可,因此獲得了命名權。
  • 日本命名113號元素為Nihonium
    迄今為止,元素周期表上93號及以上的元素都是人工合成的(從自然界發現的元素只到第92號U鈾)。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於12年前通過粒子加速器,利用鋅(Zn)撞擊鉍(Bi),成功合成出原子序113的新元素;另外在2005年與2012年也曾成功合成出。
  • 日本發現新元素用啥漢字命名?網友神腦洞-元素,元素周期表,化學...
    還有彩色版↓↓突然手癢想把他們全部消除……在小夥伴的印象中,元素周期似乎表更新到103號Lr鐒就沒有再繼續了。其實,還有新的元素在不斷發現中。迄今為止,元素周期表上93號及以上的元素都是人工合成的(從自然界發現的元素只到第92號U鈾)。2016年6月8日,IUPAC經過審核後公布了新元素發現者提出的新元素的命名↓↓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元素是怎麼產生出來的?它們的中文名稱又會叫什麼呢?
  • 日將命名113號元素 系亞洲學者首次發現元素
    人民網東京1月5日電(趙松)國際權威組織日前正式認定113號元素由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小組發現,並賦予其對該元素進行命名的權利。113號元素是第一種由亞洲學者發現的元素,這一成果打破了元素周期表被歐美俄等國「包攬」的局面。
  • 日本、莫斯科、田納西,新加入周期表元素定名
    這些元素由俄羅斯、美國和日本的科研團隊發現,他們也獲得了對這些元素的正式命名權。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8日發布公報稱,在證實發現上述元素後,該組織邀請各元素的發現方為新元素命名。日本在2004年就宣布合成了第113號元素,這也是亞洲科學家首次合成的新元素。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仁科加速器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將第113號元素以日本國名(Nihon)命名為Nihonium(縮寫Nh)。
  • 日本合成的新元素正式命名為「nihonium」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共同社11月30日報導,日本理化學研究所30日宣布,日本九州大學教授森田浩介等的團隊在全球首次合成的原子序數113號新元素被正式命名為「nihonium」。元素符號為「Nh」。國際學會「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近日採用了擁有命名權的森田團隊提出的源於日本國名的元素名稱。
  • 元素周期表再添四位新成員,第113號或稱「日本元素」
    2015年12月30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宣布俄羅斯和美國的研究團隊已獲得充分的證據,證明其發現了115、117和118號元素。此外,IUPAC已認可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發現的113號元素,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並因此獲得了元素命名權。
  • 日本發現新元素用啥漢字命名?網友神腦洞
    還有彩色版↓↓突然手癢想把他們全部消除……在小夥伴的印象中,元素周期似乎表更新到103號Lr鐒就沒有再繼續了。其實,還有新的元素在不斷發現中。迄今為止,元素周期表上93號及以上的元素都是人工合成的(從自然界發現的元素只到第92號U鈾)。2016年6月8日,IUPAC經過審核後公布了新元素發現者提出的新元素的命名↓↓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元素是怎麼產生出來的?它們的中文名稱又會叫什麼呢?
  • 亂出天際的日本化學元素命名
    酸素,讀作SanSo,氧水素,讀作SuiSo,氫「酸素」是氧元素,「水素」是氫元素。可知日本的化學術語命名比想像得要難太多。日本的化學術語史,基本就是一部完整的對外來概念的翻譯史。,最主要是金屬中的汞、鋅和非金屬中的硫,碳雖然發現得早,但將它認定為元素應該是很晚的事。
  • 日本獲得第113號元素命名權
    新華社電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2015年12月31日宣布,其研究小組合成的第113號元素被國際機構認定為「新元素」,並且獲得了命名權
  • 你不知道的日本元素周期表
    這是Adobe全套豪華版元素周期表,了解一下.jpg現在,前七周期已經補完的周期表,一共有118個元素(強迫症大滿足×1),其英文命名主要來自於拉丁文或希臘文等。在周期表引入中國的時候,翻譯家徐壽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通過形聲和表意方法確定漢字,順便翻了一下前朝皇上的家譜,終於在已有元素的基礎上,完成了部分已知元素的漢字化。
  • 日本人不是「日本人」,他們的血統最純正,卻被日本稱為「蝦夷」
    他曾對中國雲南的少數民族進行考察,發現所有嬰兒的臀部都有胎斑,而日本人的身上也有相似印記。另外,他們發現雲南彝族的「火把節」和日本的「盂蘭盆節」十分相似,在日本的紀伊半島,也在同一天舉行和彝族一模一樣的「火把節」。
  • 日本科學家發現恐龍新物種 命名為「神威龍」
    日本科學家發現恐龍新物種命名為「神威龍」 (3/3) "← →"翻頁
  • 超鈾元素發現的歷史及其命名經過
    從98號元素起沒有合適的對應名字,98號元素被命名為鉲(Californium,元素符號是Cf)以紀念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1952年發現了99號元素鑀(Einsteinium,元素符號是Es),1952年發現了100號元素鐨(Fermium,元素符號是Fm),它們的命名是為了紀念愛因斯坦(1955年逝世)和費米(1954年逝世)。
  • 日本命名釣魚島附島並宣示領海 或為大選做準備
    在這個圖上,我們看到範圍是相當廣,有的離日本本島非常非常的遙遠,另外,像它這次命名的有些島嶼,等會兒我們會細節地來分析。首先我想問一下宋先生,這次日本要出這麼一招,到底背後是什麼東西?  正在評論:命名島嶼宣示「領海」 日意欲何為?  宋曉軍 特約評論員:  這次的命名實際上持續了很多年,是幾年前的一件事情。
  • 中國發現大慶油田之後,日本人嘆息:若他們早發現,歷史將會改寫
    在二戰的時候,日本最作為一個島國到了戰爭的中後期已經承受不了戰爭對於國力、經濟和資源的消耗了。那個時候日本的戰艦、飛機要想發揮作用當然需要油了。但是日本非常缺乏石油,為了得到石油,日本佔領了東南亞。美軍也發現這一點,便開始阻擊日本的油輪,後來日本的好多戰艦好飛機因為缺乏石油已經動不了了。其實日本人也早就知道了這一點,山本五十六曾經說過,日軍一旦沒有了石油,自己的戰艦、飛機和坦克都將會變成稻草人,戰爭也就沒法持續下去了。因此日本人才會拼命的尋找戰略資源,他們在自己佔領的地方拼命的勘測石油。
  •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鴨嘴恐龍 命名為日本鐮刀龍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鴨嘴龍。這具幾乎完整的骨骼是在日本北部木川鎮7200萬年前的海洋沉積物中出土的。 科學家們說,這種新恐龍屬於一個新的草食性鴨嘴龍屬。恐龍被命名為日本鐮刀龍。 2013年發現恐龍尾巴的第一部分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這種恐龍。
  • 元素周期表新成員命名那些事
    為了登上理論預言的長壽命超重穩定島,人們付出了長期艱辛的努力。  《科學通報》 「觀點」欄目特邀美國Vanderbilt大學物理系和LBNL國家實驗室羅亦孝教授撰寫「113,115,117和118號超重元素的推薦命名和超重原子核的研究」一文,該領域的研究,是數十年來原子核物理和核化學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前沿。
  • 地核內核第三大構成元素是什麼?日本科學家找到答案
    中國日報網1月10日電除了鐵、鎳元素之外,還有一種神秘元素是構成地核內核的「主力軍」。對於這一「缺失元素」的真實身份,科學家數十年來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但日前日本科學家宣布他們揭開了「缺失元素」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