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ǐ
mò
tián
ào
5月9日,中科院、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聯合發布了113號、115號、117號、118號4個新元素的中文名稱。依次定音為「nǐ」「mò」「tián」「ào」。
這些陌生的字不僅平常人不認識,電腦拼音輸入法裡也壓根沒有,甚至有的連《新華字典》都還未曾收錄。據中科院專家介紹,原來這四個字當中,「tián」「ào」兩個是新造的字,「nǐ」則是剛剛簡化的字。
化學元素的中文名究竟是怎麼取的呢?《經濟日報》記者從中科院了解到,元素中文名稱的確定並非易事,既要尊重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元素命名法則,也要遵循元素的中文命名原則,還要考慮到其推廣性、海峽兩岸用字的一致性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此外,元素的中文命名歷經百年,已形成了其自身獨特的命名原則:金屬元素名稱用「金」為形旁,在常溫下為固、液、氣態的非金屬元素的單質分別以「石」「三點水」和「氣字頭」為偏旁,儘量採用左右結構左形右聲的形聲字。
此次4個新元素的中文定名工作也經歷了諸多環節,包括向社會廣泛徵集新元素中文名、召開新元素中文名研討會、徵集學界意見、召開新元素中文定名會等。
中文漢字豐富,為何在4個新元素的中文定名中還要採用新造漢字?
全國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專職副主任裴亞軍表示,首先,漢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不能像印歐語系的各語言之間那樣,在引進科技名詞時可採用轉寫的方式。要從氣、石、金部中尋找一個形聲字而不與其他常用字重複是很困難的。其次,元素定名還必須符合1932年以來的「元素命名原則」——元素用字的右半邊為聲旁的慣例。
因此,元素的中文命名要準確、唯一和便利使用,很難從已有漢字中選出。何況,新元素發現的周期比一般詞彙增長的周期要長,並不會妨礙漢字規範。因此,在選字未果的情況下,新造漢字是必要的。
雖然目前在電腦輸入法中還無法找到新的漢字,但是全國科技名詞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元素中文定名中的新造漢字,將在2017年5月份按照國際標準ISO/IEC 10646提案要求實行屬性標註,並配備合格的證明資料,爭取儘快取得其在ISO/IEC 10646的區位碼和字符集,從而實現新造漢字的全面信息化。
隨著新的元素不斷被科學家發現,元素周期表也將繼續拉長。記者從中科院了解到,元素能否存在,取決於其原子核壽命是否足夠長,長到有足夠時間抓住電子,形成一個平衡態系統。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質子組成的,質子是帶正電荷的,相互間有庫侖力作用,是排斥的。質子和中子,質子和質子,中子和中子之間還有核力,核力帶有吸引的性質。因此,原子核的壽命取決於庫侖力與核力的平衡。庫侖力是長程力,核力是短程力,隨著中子和原子數量的增加,原子核越來越大,庫侖力逐漸顯現,原子核壽命越來越短,乃至不能存在。因此,元素周期表是有盡頭的。(經濟日報記者 杜 芳)
(責任編輯:梁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