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起源(一)
人類從哪裡來,人類到哪裡去?這一恆古之問讓多少帝王無眠,讓多少哲學大家啞口無言,讓多少科學精英為之瘋狂!
事實上要討論人類的來去問題,繞不開物質世界的形成與發展去向的問題,即繞不開宇宙的形成和發展的問題。
本號為什麼以"意識界"為總綱,其實是因為高級意識的產生,才產生了這一系列世紀之問,沒有高級意識,這些問題將不成為問題。
而開篇藉助於佛教的"大千世界",是因為以宇宙的起源為開篇似乎偏重於物質世界,即自然界,而忽略了"意識界";而佛教的"大千世界"卻是包羅萬象,更加確切。
同時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甚至現在的科學理論等,都討論了這一問題,雖然從不同的側面,但實質上給出的答案是一樣的。
佛陀、老子、牛頓、愛因斯坦等等都已經悟出了宇宙的真諦,而且給出了答案和說明,但是由於大多數人的知識和意識的境界無法匹配,這些說明顯得生澀難懂,有些流於形式,有些形成宗教教義等等。
本號將以科學知識為基礎,用最平實的語言,以全面性的觀點來描述整個世界、意識、文明起源和發展走向,希望可以幫助每一位讀者,走出迷茫,覺悟人生。
相信每一位小夥伴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你凝視著夜空,看著那滿天繁星的時候,你會被一個問題所深深的困擾,"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總有那麼一天,我走之後再也不能知道這個世界的任何消息了......",
這時你是否感到無助和絕望?在這一問題面前,什麼物質享受,什麼敵我紛爭,什麼喜怒哀樂等等都是一錢不值的塵土了!這一問題其實早就困擾著人類,遠古的人類寄託於太空中的神靈,帝王將相寄託於不死仙藥,科學家寄託於質能轉換等等。
先來看一則故事:
一統天下,成為"始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於是乎,人生達到了頂峰,再也找不到奮鬥的目標和意義了,於是想:如果可以長生不死,一直這樣該多好啊!
219年,他聽說在渤海灣裡有三座,叫蓬萊、、,三座仙山上居住著三個,手中有,於是他親自到渤海灣尋找,一直流連了。
後來,他派一名叫的,帶領千名尋找長生不老藥,徐福帶領的浩大的出發了,但他漂流了好長時間也沒有找到他的仙山,更不用說是長生不老藥。
徐福由於沒有找到仙山和靈藥,如何向秦始皇交代,搞不好會被殺頭的,於是他就帶著這千名童男童女順水漂流到了日本,後來建成了日本國(日本的由來--一家之說)。
但秦始皇長生不死之心始終不滅,雖然徐福一去不返,但四年以後,也就是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一位叫的燕人,也是一個從事修仙養道的方士再去尋找,這次盧生入海是尋找兩位古仙人,一個叫"高誓"一個叫"羨門"。
實際上為什麼都去海裡尋找呢?為什麼不去山上尋找?山上不也是住著神仙嗎?山上更高,離著"天""神"不是更近嗎?其實是當時的航海技術不發達,海上的變數、未知、空間更大,"故事"更加好編;如去山上尋找,則秦始皇隔三岔五派人來查看進展,那麼"故事"如何交代?所以稍加分析就知道這些方士是騙子,但是始皇帝那麼聰明通達,何至於相信?本編認為一是當局者迷,二是無當有,心存僥倖,三是這些方士編"故事"的能力超強。
結果呢?小夥伴們早已知道,秦始皇遍尋不著"長生不老藥" ,既沒有長命百歲,就連秦也早早滅亡了,成了一個千古笑話。當然中國之後的歷代帝王將相,尋求不死仙丹的故事還有很多,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那麼其他文明呢? 其實情況差不多,比如古埃及文明,法老寄希望於復活,所以建造宏大的金字塔,製作精美的"金縷玉衣",將法體製成木乃伊,期望未來的一天可以復活。
科學呢?不要認為現在的科學已經達到了多麼神聖的階段,人們的思想多麼現代,其實人們尋求永生的理念不比老祖宗好到哪裡去。比如:多國開始實行冷凍技術,將病人或者自願德的人冷凍起來,寄希望於科學發達之後,再次復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我們之所以從人的"尋求不死"說起,其實是想告訴小夥伴,生老病死、物質循環是自然規律,是大道,是不可逆轉的,強求不得,只有理解和順其自然,才能"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好了,本篇先寫到這裡,下篇將從佛、道、科學等幾個方面分別探究大千世界的起源、物質循環、意識發展等一系列問題,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