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結30位專家救治經驗及智慧,「上海方案」出臺,專家解讀​五大...

2020-11-26 上觀

備受關注的《上海市2019冠狀病毒病綜合救治專家共識》2日正式公布,集中18位執筆專家、12位諮詢專家共同智慧的共識,又被譽為 「上海方案」,其中凝結一個多月上海救治的嫻熟經驗及成果。

上海專家團隊一邊摸索一邊發現、一邊總結一邊調整,在發表數篇論文後出臺專家共識,基於樣本數據分析及時總結,形成方案。「上海方案」有哪些亮點?怎樣的臨床經驗能幫助患者早日痊癒?記者就此採訪國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科主任胡必傑教授。

亮點一

不再稱呼新冠肺炎,而是「新冠病毒病」

「上海方案」中有不少亮點,疾病名字本身就是其中之一。胡必傑告訴記者,「新冠病毒肺炎」在方案中更名為「新冠病毒病」,這樣的改變也是與世衛組織接軌的表現。2月11日世衛組織將新冠病毒引發的疾病正式命名為「COVID-19」,其中CO代表冠狀物,VI代表病毒,D代表疾病。」

我們更名的原因在於,這一病毒引起的人體疾病不僅僅局限於肺炎,而部分輕症病人的表現中,並沒有肺炎。「專家說,「儘管目前為止還測算不出沒有肺炎表現的病毒感染者佔比多少,但從上海治療經驗來看,這絕對不是個別病人,基於更加嚴謹的考量,疾病更名為新冠病毒病。」而這樣的命名更強調病毒傳播,而非肺炎傳播,這也凸顯了病毒感染具有很強傳播能力,防控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上海方案」中,病原學與流行病學的總體概述與國家版基本一致,飛沫、接觸均可傳播,氣溶膠也存在傳播風險,不過糞便的傳染性沒有具體提及,目前可見患者糞便核酸會呈陽性。方案中尤其提及,兒童和嬰幼兒會發病,但病情總體較輕,絕大多數都是輕症。

亮點二

哪些人群易重症?上海去除「老慢支」增加極度肥胖

「上海方案」中提及的患者臨床特徵,總體與國家版一致,有細微調整。胡必傑說,目前上海數據來看,病毒潛伏期平均為6.4天,在哪些患者容易發生重症的描述中,上海略微不同,去除了國家版的「老慢支」,增加了「極度肥胖人群」,「儘管高齡、慢性病等患者易轉為重症,但我們臨床發現,老慢支患者的情況還好。」

其他臨床表現上,上海版臨床CT診斷比國家版更為詳細,有鑑於發達的醫療資源,上海專家同時為不少其他省市患者讀片,胸部CT的診斷內容相對詳實、客觀。專家認為,CT對疾病診斷、判斷疾病進展、疾病好轉、乃至是否符合出院標準都至關重要。

此外,實驗室檢查項目中,上海在國家版基礎上增加了CD4淋巴細胞檢查。胡必傑對此解釋,國家版列出淋巴細胞但未進行進一步細化,上海在研究總結中發現,CD4淋巴細胞低的患者很容易重症化,基於此,此次將這一檢查單列出來。

亮點三

治療框架結構不同,抗病毒治療單列成章

從「上海方案」可見,新冠病毒病患者分型與國家版一致,分為四種,即輕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臨床監測領域上海則更具體化,包括心超、ECMO人工肺等都有涉及。

不過用藥領域的治療框架結構,「上海方案」多有不同,主要分為抗病毒治療、輕型和普通型患者治療、重症與危重症患者臟器功能支持治療、以及救治中的特殊問題及處理四個方面。

「我們將抗病毒藥物這一塊特別列了出來,相較國家版,『上海方案』的抗病毒藥物數量並不多,但臨床證明還是很有效。國家版列出磷酸氯喹,而我們在治療中認為,羥氯喹還是很有效的,且副作用小,推薦放在首位;其次是阿比朵爾。同時列出兩款幹擾素。」胡必傑也說道,「方案強調,不建議多種抗病毒藥物同時應用,國家版提及的恢復期血漿輸入,『上海方案』也列了進去。」

亮點四

救治中的特殊問題處理體現上海特色

針對不同類型患者,「上海方案」進行詳列。輕型和普通型患者在國家版中沒有詳細展開,「上海方案」中提及,保持免疫功能良好狀態,包括飲食、電解質平衡、適當吸氧、睡眠管理、情緒管理等都很重要。

針對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國家版之前在第六版診療方案出臺之後,專門增補一文。胡必傑表示,此次「上海方案」將兩者融合在一起,可更具操作性。除卻強調循環支持、肺部保護、冬眠療法外,尤其強調腸道功能的保護。至於此前提及的「炎症風暴」問題,臨床並不多見,還是局限於少數病例中。

專家特別強調了「救治中的特殊問題及處理」這一章節。「上海方案」體現上海特色,他舉例四點,首先,皮質激素儘量不用,如要用需減少劑量和短程使用。其次,免疫調節很重要(列出胸腺肽、免疫球蛋白應用)。上海應用胸腺法新較多,但丙種球蛋白應用不多。再者,普通感染不用抗生素,合併細菌真菌感染的患者需加強病原學檢查甚至核酸檢測等,以最精準找到疾病源頭。最後,高度警惕多重耐藥、泛耐藥等現象,目前市公衛中心在收治9例重型、危重型患者,還是要避免患者出現多重耐藥以及院內感染。

亮點五

三周未出現輕型轉重,出院需嚴格符合6個條件

「上海方案」中明晰嚴苛的出院標準,患者必須符合6個條件:體溫恢復正常大於3天;呼吸道症狀明顯好轉;肺部影像學檢查顯示急性滲出性病變明顯改善;連續兩次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陰性(採樣時間至少間隔1天);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陰性後,糞便病原核酸檢測也陰性;總病程超過2周。胡必傑對此解釋,「糞便核酸轉陰,總病程超過2周的設定,是擔心時間太短,病毒還沒有清除乾淨」。

他同時提及,「上海方案」離不開中醫的幫助。在高熱患者、危重型患者脹氣、便秘、腹瀉等症狀改善中,中醫起到了非同凡響的作用。此外,中醫對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善也不可忽視。

「『上海方案』寫在上海病人身上」,專家組組長張文宏教授的總結擲地有聲。截至今天,上海已有294例確診病例痊癒出院。三周以來,沒有輕型患者轉為重型,也沒有重型患者轉為危重型,由此可見經驗積累是很有效的。胡必傑最後表示,如今國際上多個國家也呈現病例暴發現象,凝結上海經驗的『上海方案』願意「挺身而出」,提供自己的經驗和成果,幫助他國共同打贏這場抗疫戰。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多位專家呼籲:儘快啟動國家層面的罕見病研究
  • 上海專家健康扶貧深入大西南 兒童先天性心臟病救助
    央廣網上海11月3日消息(記者楊靜)今年9月,一項針對貧困家庭先心病兒童的救助項目在六盤水市水城縣正式啟動。來自上海的專家為這裡的人們帶來了先進的心臟病治療技術,也帶來了改變當地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命運的大好福音。  據了解,水城縣屬於高原地帶,是先心病的高發地區之一。
  • 看3位專家的權威解讀
    據日本《讀賣新聞》2月9日報導,東京電力公司(以下稱東電)公開稱,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核反應堆安全殼內最大核輻射值,被檢測出為每小時650希沃特,人若暴露其中不出30秒就會死亡。繼中國外交部發布赴日旅遊安全提醒後,2月12日,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在其官網也建議在日僑胞及赴日中國公民妥善安排出行計劃。
  • 專家:落實好《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五大建議
    原題:確保好的改革《方案》得到好的貫徹落實——「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精神,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專家座談會觀點綜述 2013年3月30日,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召開「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精神,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專家座談會。會議由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魏禮群主持。
  • 上海居民疾病死亡誘因排名第二竟是它 全國專家共話「腦卒中」
    會議現場圖  東方網記者王佳妮6月2日報導:由中國卒中學會主辦的上海市卒中中心質控聯合體啟動會日前在滬舉行,與會的全國數百位專家一同就卒中這一日益突出的市民健康問題出謀劃策腦卒中作為導致中國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和上海居民疾病死亡的第二位原因,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呈逐年上升趨勢。市疾控中心2017年的報告顯示,2017年全市戶籍人口報告非腔隙性腦梗死發病率為280.65/10萬,其中男性更高,腦卒中所帶來的健康問題就尤為突出。
  • 佳文分享 | "羊水栓塞臨床診斷與處理專家共識(2018)"解讀
    【解讀】 AFE雖然罕見,但病死率高,診斷和治療經驗相當有限,及時正確診治本病可改善母胎預後,對降低孕產婦死亡率有重要意義。本指南以美國母胎醫學學會AFE處理指南為主要文獻,根據學組專家經驗並參考相關文獻制定,以期提高我國AFE正確診斷率和救治成功率[1,2]。
  • 深圳上海武漢等五地智慧城市新政解讀
    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歷了從建系統到建城市大腦的近十年發展。那麼在後疫情時代的2021年,國內國外環境和格局都更加複雜、多變的情況下,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又有什麼樣的新使命和新內涵?讓我們按圖索驥,從深圳、上海、南京、蘇州、武漢幾地最新推出的智慧城市方案中找尋答案。
  • 專家共識:「化學凝結尾」陰謀論並不成立
    (原標題:專家共識:「化學凝結尾」陰謀論並不成立)
  • 新冠肺炎救治中國「方案」:7.4萬餘確診患者使用中藥 有效率達90%...
    「三藥三方」為代表的中醫藥治療方案,與西醫的有效結合,成為中國新冠肺炎救治特色,正在向全球輸出。3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武漢新聞發布會上,中央指導組成員、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中醫藥局黨組書記餘豔紅指出,此次新冠疫情防控,在早期沒有特效藥、沒有疫苗的情況下,中國總結中醫藥治療病毒性傳染病規律和經驗,深入發掘古代經典名方,結合臨床實踐,形成了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的診療方案,篩選了以「三藥三方」為代表的一批有效方藥,成為中國方案的重要特色和優勢。
  • 基層智慧在閃光 50件鮮活案例集中展示上海社會治理創新亮點
    經專家評審並報主管部門審定,50件具有代表性和可複製性的案例脫穎而出,包括「十佳案例」10件、「優秀案例」20件、「提名案例」20件。評審專家認為,這些案例精準反映了上海社會治理的創新亮點和可行做法——   攻堅「急」問題。疫情防控是今年的頭等大事。
  • 千餘海內外專家相聚英雄之城,共話中西醫結合特色抗疫
    本次大會以「中西醫結合抗擊疫情,守正創新開創未來」為主題,邀請了中西醫結合相關領域的兩院院士、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就中西醫結合抗擊新冠疫情的理論、臨床、實踐、經驗進行分享、交流和總結,促進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全球抗疫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來自中、俄、美、日、德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一千多名專家參與了此次大會,其中兩院院士8名,外籍專家20名。
  • 張文宏專家門診重開,新書外文版翻譯獲全球志願者助力
    新書中文版推出僅三個月,「網紅」張文宏又出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版,向海外介紹中國新冠疫情治療的科學經驗。6月5日下午,由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主編的《2019冠狀病毒病——從基礎到臨床》海外版新書發布會暨捐贈儀式在復旦大學圖書館醫科館舉行。
  • 國際頂尖醫學期刊邀中美一線抗疫專家「雲相約」 探討疫情防控走向
    4月22日晚(美國東部時間4月22日早),以「抗擊COVID-19疫情——臨床研究和實踐」為主題,《NEJM醫學前沿》主辦、上海嘉會國際醫院協辦線上研討會,邀請13位來自中美抗疫一線的臨床專家、科研人員和NEJM主編團隊「雲聚首」。此次研討會對COVID-19藥物臨床試驗、疫苗抗體研發、重症患者管理和公共衛生措施四個領域進行了深度探討及中美對比。會議以實時直播形式對全球觀眾免費開放。
  • 向世界分享「零死亡」救治經驗 「江蘇經驗」登上著名醫學期刊
    中國江蘇網3月24日訊 歐洲著名醫學期刊《重症監護年鑑》3月18日在線發表論文《重症關口前移是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的關鍵:江蘇經驗》。文章由江蘇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楊毅教授和江蘇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江蘇省人民醫院黃茂教授作為通訊作者,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孫駸博士作為第一作者,著名重症醫學專家、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邱海波教授指導。它向世界分享江蘇「零死亡」的救治經驗,希望能幫助更多國家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 安徽出臺護理依賴型疾病醫保政策
    「小布AI醫生」收納醫院近三年多來700餘萬條門診電子病歷數據,總結出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寶貴臨床診療經驗。AI醫生基於先進自然語言、深度學習融合技術,從海量病歷中提取臨床專家長年累積診斷經驗、診斷路徑從海量的病歷中提取出來,形成臨床診斷模型,可以說「小布AI醫生」代表我國兒科醫學頂尖水平機構的集體醫療智慧。
  • 專家詳解治療新冠病毒方案的來龍去脈
    經驗的積累,不建立在證據的基礎上,可以嗎?3月7日,在專業刊物《呼吸界》的採訪中,曹彬描述了自己從去年12月30日開始奔赴武漢進行防疫救治和臨床試驗的經過。為了讓讀者有一個相對清晰的脈絡,本文對曹彬訪談原話,做了編排和不改變原意的編輯,並經曹彬本人審閱。這是迄今有關曹彬和他的抗疫經歷的最詳細記錄。
  • 青島新能源山東省實驗室組建方案通過專家論證
    2020年12月5日,「青島新能源山東省實驗室」組建方案專家論證會在青島召開。專家組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徐春明院士、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郝芳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所唐勇院士和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張東輝院士等9位院士、教授組成,徐春明任組長。山東省副省長凌文、青島市副市長耿濤出席並講話,青島新能源山東省實驗室主任建議人選劉中民介紹實驗室建設方案。會議由山東省科技廳廳長唐波主持。
  • 一位中國專家的義大利戰「疫」日記 | 戰「疫」故事
    3月12日晚,東航MU787包機航班將中國政府和中國紅十字會向義大利派遣的抗疫專家組一行9人以及30餘噸醫療物資(包含ICU病房設備、醫療防護用品、抗病毒藥劑等)運抵羅馬,來自中國生物的血液製品專家楊匯川正是專家組成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