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隱藏的對稱性圖案——幫助物理學家揭示了時間起源的秘密

2020-12-03 老胡說科學

古生物學家報告稱,他們發現了一塊扁平龜殼的化石,這塊龜殼可能被恐龍「踩過」,而恐龍的足跡則直接跨越了巖石層。這一罕見的相關化石的發現,可能將兩個過去的物種追溯至同一時間和地點。

這種方法與宇宙學家推斷宇宙歷史的方法相似。像化石一樣,天體也不是隨意散布在太空中的。更確切地說,星系等物體位置之間的空間相關性講述了古代歷史的一個詳細故事。古生物學家推斷恐龍的存在是為了對奇怪的骨骼結構做出合理的解釋,我們今天研究太空中的模式,並推斷宇宙的歷史來解釋它們。

宇宙學家幾十年來所知道的一個奇怪的模式是,宇宙中充滿了相互關聯的成對物體:在早期宇宙地圖上看到的成對熱點。今天宇宙中的星系對或星系團或超星系團;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對。你可以通過在天空的地圖上移動標尺來看到這些「兩點相關性」。當一端有一個物體時,宇宙學家發現這增加了另一端也有一個物體的可能性。

對這種相關性最簡單的解釋是,它們可以追溯到大爆炸開始時空間指數膨脹時出現的量子粒子對。早期出現的粒子對後來移動得最遠,在今天的天空中產生了相互遠離的物體對。後來出現的粒子對分離較少,現在形成更緊密的物體對。就像化石一樣,在天空中看到的兩兩相關編碼了時間的流逝——在這個例子中,是時間的開始。

宇宙學家認為,在宇宙誕生的過程中,也應該出現過涉及三、四個甚至更多粒子的罕見量子漲落。這些可能會產生今天天空中更複雜的物體配置:星系的三角形排列,以及四邊形、五邊形和其他形狀。望遠鏡還沒有發現這些統計上微妙的「高點」相關性,但發現它們將有助於物理學家更好地理解大爆炸後的最初時刻。

然而,直到最近,理論家們才發現,即使是計算這些信號會是什麼樣子,也頗具挑戰性。在過去的四年裡,一小群研究人員用一種新的方式來研究這個問題。他們發現,這種關聯的形式直接遵循對稱性和其他深奧的數學原理。

物理學家們採用了一種被稱為「自助法」的方法。該方法只考慮自然法則本身的數學邏輯和自洽性,而不是建立在經驗證據的基礎上,從而推斷出自然法則。利用自助法哲學,研究人員推導並解決了一個簡明的數學方程,該方程指出了天空中由不同原始成分導致的可能的相互關係模式。

也許這項工作最引人注目的方面是它對時間本質的暗示。在新的引導方程中沒有「時間」變量。然而,它預測了宇宙三角形、長方形和其他各種大小的形狀,講述了一個量子粒子在時間之初產生和演化的合理故事。

這表明宇宙起源的版本可能是一種錯覺。時間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突現」的維度,一種從宇宙空間相關性中產生的全息圖,而這些相關性本身似乎來自基本的對稱性。簡而言之,這種方法有可能幫助解釋時間為什麼開始,為什麼它可能結束。

一張時間開始的地圖

1980年,宇宙學家艾倫·古斯在思考一系列宇宙學特徵時提出,大爆炸始於一次突然的指數膨脹,即所謂的「宇宙膨脹」。兩年後,世界上許多頂尖的宇宙學家聚集在英國劍橋,以解決新理論的細節問題。在為期三周的納菲爾德研討會期間,包括古斯、史蒂芬霍金和未來的皇家天文學家馬丁裡斯在內的一群人,拼湊出了時間之初短暫通脹時期的影響。到研討會結束時,幾位與會者分別計算出,宇宙膨脹期間的量子抖動可能確實以正確的速度發生,並以正確的方式演化,從而產生宇宙觀測到的密度變化。

為了理解這一過程,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推動宇宙膨脹的假想能量場,即所謂的「膨脹場」。「當這個能量場為空間的指數膨脹提供能量時,成對的粒子就會在這個能量場中自發地出現。這樣的配對總是在量子場中出現,暫時借用了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所允許的能量場。通常情況下,漣漪會迅速消失,並返回能量。但這在通貨膨脹期間是不可能發生的。隨著空間的膨脹,漣漪像太妃糖一樣伸展開來,然後被扯開,它們就像密度的雙峰一樣「凍結」在田野裡。隨著這個過程的繼續,這些峰值在所有的範圍內形成了一個嵌套的模式。

在膨脹結束後(開始後的一瞬間),空間密度變化仍然存在。對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古代光的研究發現,早期宇宙的密度差異約為萬分之一——雖然不多,但已經足夠了。在此後的近138億年裡,引力將物質拉向密集的星點,從而加劇了這種反差:現在,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密度是宇宙平均密度的100萬倍。

然後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宇宙學家開始思考,在宇宙膨脹期間,除了膨脹場之外,還可能存在什麼其他場,以及這些可能如何改變模式。人們知道膨脹場至少與引力場相互作用。由於場往往會在量子力學上相互滲透,當一對粒子在膨脹場中出現並被宇宙膨脹拉扯開時,偶爾其中一個會自發地變成兩個重子粒子——引力場的激發。這一對粒子,以及剩下的膨脹粒子,會繼續分離,凍結在空間中,形成能量集中的三角形排列。同時,如果一對原始粒子波動進入存在,然後每個粒子衰變成另外兩個粒子,這將產生四點相關性。

但是,雖然望遠鏡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兩點相關性,但三點和更高點的相關性預計會更少,因此更難被發現。到目前為止,這些信號一直隱藏在噪聲中,儘管未來十年將有幾架強大的望遠鏡上線,有機會將它們分辨出來。

宇宙學的化石獵人通過繪製一張宇宙地圖並在上面移動一個三角形的模板來尋找這些信號。對於模板的每個位置和方向,它們都會測量三個角上的宇宙密度,並將數字相乘。如果答案與求出的平均宇宙密度不同,則為三點關聯。在測量了天空中那個特定模板的三點相關性強度之後,他們再用其他尺寸和相對邊長的三角形模板,以及四邊形模板等等重複這個過程。宇宙關聯強度的變化作為不同形狀和大小的函數被稱為「關聯函數」,它編碼了關於宇宙誕生期間粒子動力學的豐富信息。

然後在2002年,高級研究所的理論物理學家胡安·馬爾達塞納成功地計算出了由膨脹子和引力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的三點關聯模式。瑪爾達塞納的計算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研究人員利用他的技術,計算出了其他暴脹模型的特徵,這些模型假定除了膨脹子和引力子之外,還有其他的相關粒子。

簡單的對稱

2014年3月,BICEP2望遠鏡的科學家們宣布,他們在宇宙膨脹期間發現了由引力子對標記的天空漩渦。漩渦模式很快被確定為來自星系塵埃,而不是來自時間之初的事件,但在崩潰的過程中,許多物理學家開始重新思考關於膨脹的問題。

結合他們的專業知識,物理學家意識到他們可以把宇宙膨脹看作是一臺超級強大的粒子對撞機。膨脹場的能量會促進大量粒子對的產生,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衰變會產生更高的相關性,類似於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碰撞時產生的粒子級聯。

通常情況下,這種重新定義是沒有用的;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可以以無數種方式進行,而預測最可能結果的標準方法是一項艱難的工作。但是粒子物理學家最近使用引導程序找到了捷徑,通過利用對稱性、邏輯原理和一致性條件,他們通常可以確定最終的答案,而不必考慮複雜的粒子動力學。這些結果暗示,粒子物理學的常規圖景——粒子在時空中運動和相互作用——可能不是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最深刻的描述。某些粒子碰撞的結果非常簡單地遵循一個幾何形狀的體積,即所謂的振幅面體。

考慮到這些發現,物理學家可以對宇宙膨脹期間的動力學有一個更簡單的理解。他們利用的事實是,根據膨脹的宇宙學,指數膨脹的宇宙幾乎與「德西特空間」的幾何形狀完全一樣,德西特空間是一個有10個對稱的球形空間,或者說,它可以通過變換而保持不變。有些對稱性是我們熟悉的,今天仍然存在,比如你可以向任何方向移動或轉向,物理定律保持不變。德西特空間也尊重膨脹對稱:當你放大或縮小時,所有的物理量都保持不變,或者至多被一個常數重新標度。最後,德西特空間在「特殊保角變換」下是對稱的。

他們發現,這10種膨脹宇宙的對稱性嚴格限制了膨脹所能產生的宇宙相關性。為了找出可能凍結在宇宙中的空間模式,研究人員將德西特空間的10種對稱性轉化為簡潔的微分方程,給出了最終的答案。在2015年的一篇論文中,他們在非常窄的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壓縮極限」中解出了這個方程,但他們無法完全解出它。

他們發現一個特定的四點相關函數是關鍵,因為一旦他們解決了描述這個函數的微分方程,他們就可以引導所有其他函數。哈佛大學宇宙學家陳新剛說:「他們基本上證明了對稱性,只需要一些額外的要求,就足以告訴你完整的答案。「

到目前為止,這些計算已經涉及到宇宙膨脹可能產生的空間模式。關於宇宙誕生的其他理論應該會有不同的高點特徵。在過去的五年裡,人們對反彈宇宙學重新產生了興趣,這種宇宙學將大爆炸重新定義為前一個時代的大反彈。新的基於對稱性的方法可能有助於區分膨脹的宇宙和反彈的宇宙之間的高相關性。

時間從何而來

從永恆幾何的角度來看,許多物理學家找到了一個解釋,認為時間一定是突生的——我們感知到的一個變量,它出現在我們對自然的粗粒度描述中,但卻沒有寫入現實的終極定律。

造成這種預感的首要原因是宇宙大爆炸。

大爆炸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時間突然出現的時候。真正理解最初的時刻似乎需要一個非時間的視角。因此,物理學家們尋求永恆的數學,從而產生一個看起來像隨時間演變的宇宙。最近的研究讓我們得以一窺這是如何運作的。

物理學家從德西特空間的10個對稱開始。對於任何給定的膨脹成分,這些對稱性產生一個微分方程。該方程的解是相關函數,說明每個特定形狀的相關強度如何隨尺寸、內角和相對邊長的函數而變化。重要的是,為了得到這些表達式而解這個方程需要考慮這個方程的奇點。

這個方程通常是奇異的,例如,在四邊形的兩個相鄰邊相互摺疊的極限下,這樣四邊形就接近三角形的形狀。然而,三角形(也就是三點相關)也可以作為方程的解。因此,研究人員要求四點相關函數的「摺疊極限」與那個極限中的三點相關函數相匹配。這個需求選擇一個特定的解決方案作為正確的四點相關函數。

這個函數是振蕩的。這種振蕩有一個時間上的解釋:在膨脹場中產生的粒子對相互幹擾。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他們衰減的可能性隨著他們之間的時間(以及距離)的變化而變化。這使得他們在天空中留下了四點相關的振蕩模式。「既然振蕩是時間演化的同義詞,對我來說,這是時間出現的最明顯的例子,」現任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的鮑曼說。

在這個例子和其他一些例子中,時間進化似乎直接來自於對稱性和奇點。

然而,目前,自舉方程仍然是一個相當奇怪的數學和物理的混合。方程中的邊長有動量的單位,而相關函數則將不同位置的物理量聯繫起來。艾哈邁德在尋找一種更簡單、更純粹的數學幾何公式,如果找到了,就能對時間的可能出現及其背後的原理提供進一步的洞見。例如,對於由振幅面體描述的粒子相互作用,合理的結果由一種稱為正性的原則來保證,它定義了振幅面體的內部體積。

回想一下,一個膨脹的宇宙幾乎擁有德西特空間的幾何結構,但也不完全是。在完美的德西特空間中,時間沒有變化,整個向外延伸的幾何結構同時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膨脹場的能量緩慢下降,引發了變化,從而打破了這種時間對稱性。鮑曼認為這是創造宇宙學的必要條件。他說:「根據宇宙學的定義,我們想要的是隨時間變化的東西。」「在德西特空間,沒有變化」。他把原始宇宙比作一個類似水或磁鐵的系統,非常接近它經歷相變的臨界點。

宇宙的幾何結構是什麼——可能是不可思議的雙曲線結構!

宇宙中有一個直徑為2.5億光年的空洞——可能是文明擴張的結果

相對論描述的時空理論——解釋了時空的真正含義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物理學家會認為我們所處的時空隱藏著一個「鏡像宇宙」?
    是否隱藏著一個「鏡像宇宙」?之前許多報導稱,美國宇航局發現了來自另一個平行宇宙的粒子,在這個平行宇宙中存在時間倒流。事實上,這些觀點是不正確的,真實的故事更令人興奮和驚異,包括:一個神秘歷程從大爆炸進入再從另一端進來,猶如一個鏡像宇宙。2018年一篇研究報告表示,我們的宇宙可能在時空上存在鏡面反射,存在超越大爆炸的一個宇宙夥伴。
  • 宇宙中隱藏著一個「鏡像宇宙」嗎?
    博伊爾的工作是一種膨脹包,意在填補理論中的漏洞,該理論講述了宇宙的主要起源:λ-冷暗物質(CDM)。CDM用兩個關鍵概念解釋宇宙:未知的暗能量導致宇宙膨脹。在時間上把膨脹倒回足夠遠,整個宇宙就佔據了空間中的一個點。其次,一種看不見的暗物質在引力作用下吸引著宇宙中的物質,但卻不發光。
  • 超對稱性理論——將有助於回答宇宙中最本質的問題
    簡而言之——它將引導我們對我們的宇宙作為一個整體有一個豐富的理解。半個世紀前,超對稱第一次被應用到我們日常的四維世界(包括時間維度)。它將弦理論提升為超弦理論。但是超對稱性本身並不是一個理論,它是一個可以在許多不同的理論中使用的原理,可以產生不同的宇宙模型。有幾十種理論結合了超對稱性,但多年來實驗已經否定了其中的一些。
  • 宇宙物質起源的證據找到了!12國團隊耗時十年,中微子不對稱揭示...
    來自日本、美國、俄羅斯等12國的T2K團隊,經過十年的累計觀察發現,是中微子打破了這種對稱性,而宇宙終極的不對稱性可能就藏在中微子的不對稱中。 這一爆炸性的最新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Nature封面。
  • 物理學家首次製造出時間晶體,揭開經典對稱性最後一塊面紗
    而對於物理學家而言,晶體與宇宙中的一項基本性質對稱性有關。宇宙中所有自然形成的和人造出來的晶體都不同程度地打破了空間對稱性,而現在又有一種新型晶體被人類造了出來,它除了滿足一般晶體的特徵外,還打破了時間維度上的對稱性,這就是時間晶體(time crystals )。在這種全新的晶體裡,晶格將會在時間這個維度上進行有序重複。
  • 群論與對稱性
    你得原諒數學家被魔群深深的勾住,一個如此巨大而神秘的代數對象吸引他們花費接近10年的時間去證明它存在。現在,三十年後,弦理論家們——也是正在研究所有的基本力和粒子如何通過在隱藏維度振動的微小的弦來解釋的物理學家——發現魔群與物理學中的深刻思想有聯繫(研究出來的主要定理可以解釋魔群的量子場論構造,事實上魔群是一種特殊弦論的對稱群)。
  • 為什麼說物理學仍隱藏在希格斯玻色子之中?
    物理學家探討是否要建造一個更大的粒子加速器(周長或達100公裡,可能建在瑞士或中國),以繼續探索新的物理學。物理學家表示,我們還可以從希格斯玻色子本身了解到更多宇宙的秘密。最初,彼得·希格斯提出這種粒子是為了解釋宇宙質量起源,他最終也因此獲得了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首次揭示量子中隱藏的烏龜圖案!
    博科園:本文為量子物理學類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的量子行為形式,他們受到了煙火的歡迎——原子噴射而出,但明亮噴流背後的圖案很難從噪音中分辨出來。相反,科學家們採用了該領域的一種新方法:機器學習。
  • 愛因斯坦的偉大理論背後,是一個關乎萬物的簡單思想——對稱性
    雖然聽起來很複雜,但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將一片六邊形的雪花旋轉60度,它看起來還是一樣的;在蹺蹺板上調換位置也不會破壞平衡。更複雜的對稱性讓物理學家發現了從中微子到夸克的一切,甚至幫助愛因斯坦發現,萬有引力是時空彎曲的表現。 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基於對稱性理論預測的新粒子並沒有如期被實驗發現;而被探測到的希格斯玻色子又太輕,無法符合任何已知的對稱結構。
  • 事實證明:宇宙中的粒子是對稱的!但是真相呢?
    自然界的對稱性為我們對宇宙的基本認識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從萬有引力的普適性到自然力量在高能量下的統一。在20世紀70年代,物理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潛在的對稱性,它將宇宙中所有的粒子,從電子到光子,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所有粒子,都聯繫在了一起。
  • 打破時間反轉對稱性!首次直接觀察到奇異的物理現象
    但是這些觀察只在阿貝爾系統中起作用,或者在那些規範場是可交換的系統中工作,也就是說在時間上的向前和向後都是以相同方式發生。1975年楊振寧等人將這一效應推廣到非阿貝爾,作為一種思想實驗。然而,尚不清楚是否有可能在非阿貝爾系統中觀察到這種影響。即使可以產生,物理學家缺乏在實驗室中創造這種效應的方法,也缺乏檢測這種效應的方法。現在,這兩個謎題都已經解決了,觀測也成功地進行了。
  • 託馬斯小火車的鳴笛聲中,竟然隱藏著宇宙的秘密?
    這一查不要緊,雖然這可能僅僅是高中學過的都卜勒效應,但是我卻發現了其中竟然隱藏著宇宙的秘密~我要洩露天機了,各位朋友請緊張的往下看!!!這是為什麼?Why?明明只是普通的「託馬斯」小火車鳴笛聲,「音調」是如何發生改變的呢?
  • 假如失去對稱 宇宙將會怎樣
    當地時間10月7日12時17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了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結果,3名科學家因為在粒子物理領域的貢獻而獲獎:美籍日裔科學家南部陽一郎,因在亞原子物理學中發現對稱破缺機制而獲獎;另兩名日本科學家小林誠和益川敏英則因發現破缺對稱性的起源
  • 河圖洛書是最早的宇宙地圖,神秘無序的圖案,或隱藏宇宙終極秘密
    「河圖」圖案「洛書」圖案為什麼《河圖洛書》被譽為「宇宙魔方」,因為在這本書裡面記錄有兩幅神秘的圖案,這兩幅圖分別叫做「河圖」和「洛書」,從「河圖」這部分圖案來看,它是以一些黑點或者白點為基本元素,通過不同的方式和組合排列成為不同的圖案,而「洛書」也是一樣,只不過是圖案與「河圖」稍微做了一些改變
  • 夜空的背景裡,隱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
    暗物質在宇宙微波背景中的特殊印記。ESA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大爆炸留下的餘暉。它來自130多億年以前,在它身上,印刻著許多與宇宙歷史和演化有關的秘密。科學家通常會通過觀察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偏振特性來探索這些秘密。
  • 破缺的宇宙:墨西哥帽中的終極秘密
    這一次,我們從量子場論中自發對稱性破缺的角度出發,來重新認識一下嬰兒宇宙的演化,看看那些原本禁錮在理論公式中的抽象之美如何拓展了人類對宇宙起源的認知邊界。自發對稱性破缺——從墨西哥帽到人生雞湯自發對稱性破缺(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ing)指的是理論本身是對稱的,而物理系統卻處於不對稱的狀態。聽起來有點繞,但說白了也挺簡單。
  • 超越希格斯粒子 宇宙中可能潛伏著的5種神秘粒子
    理論總是很美好,然而,不幸的是,對超對稱性理論的擁躉來說,迄今為止,LHC還沒有發現任何上述神秘粒子的「蛛絲馬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數學物理學家彼得·沃特就曾經指出,這或許表明,這些粒子很可能只是傳說,或許根本就不存在,超對稱性理論可能存在錯誤。   有例為證。
  • 宇宙學家試圖從衛星圖像中的一個的異常現象中發現宇宙的起源
    馬修·班認為他在宇宙黎明最詳細的快照中看到了它。天文學家發布了這張衛星圖像,證實了之前的圖像所顯示的情況:年輕的宇宙有一半比另一半略粗。克萊班是幾十名理論宇宙學家之一,他們試圖從一條新線索的模糊陰影中拼湊出一個宇宙起源的故事。
  • 尋找超對稱粒子
    創建粒子需要極大的能量,這種能量僅在大爆炸後不久存在,並且可能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等大型粒子加速器中產生。至於為什麼超對稱粒子如此沉重,物理學家推測在宇宙的某些隱藏部分可能已經破壞了對稱性,我們無法看到或觸摸但只能感受到引力。超夸克,超光子,超電子,中性子。
  • 秘密|為什麼說太極圖中隱藏著宇宙奧秘?
    宇宙空間中的所有物質,都有哪些運行規律?為什麼太極圖和銀河系運行圖很像?太極圖是宇宙四維時空的映射麼?為什麼說太極圖中隱藏著宇宙奧秘?近代科學研究中,不少學者認為:太極圖,隱藏著宇宙的密碼。馬約拉納費米子的主要貢獻者王康隆教授說:「中國人講,有陰必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