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說一說輪轂這個東西,也就是俗稱為鋼圈的東西。這讓我想到前段時間看到過的新聞,說的是一個馬自達車主偷了一臺保時捷的輪轂,結果發現參數不對無法安裝到自己的車上,真的是有點搞笑了。
這次就嘮嘮輪轂所需注意的一些參數,想換輪轂的車主朋友們可以參考,但是偷輪轂的事兒咱絕對不能幹。如果想要價格便宜又拒絕「某寶山寨輪轂」,那麼我們可以選擇購買豪車的原廠拆車輪轂,品質工藝以及外觀都很不錯,同時價格相對許多改裝輪轂也較為便宜,最後如果各個參數合適,那麼各位車主朋友們就可以入手咯。
1、輪轂尺寸
指輪轂的大小。就是大家口中常說的16寸、17寸、18寸,家用車用15、16、17寸比較多,高配置或豪華品牌會使用18、19、20寸。這個後期改裝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加大1寸甚至2寸,但是要搭配好輪胎的側面比例。
2、中心孔徑(CB)
指輪轂中心孔的大小。就是輪轂中間那牌子蓋拿掉的洞,雖然與原廠值不同的輪轂可以通過變位器安裝,但出於安全考慮不推薦這樣做。
3、節圓直徑(PCD)
舉例:PCD為5x120mm,代表它有5個輪轂螺栓洞,而這個五個洞連起來圓形直徑為120mm,這個參數必須和原廠一致。
大多數同一個品牌下,這個參數是一樣的,德系裡像奔馳、大眾、奧迪基本都是5x112(老款以及特殊車型例外),日系裡比如豐田、本田、馬自達等大多是5x114.3,我又囉嗦了,想知道自己輪轂的PCD的可自行度娘。
4、ET值(OFFSET)
該值為正,表示輪轂固定面在中心面以外,反之則在中心面以內。轎車的偏距值一般都為正值,且這個值對汽車行駛的穩定性和過彎的循跡性有很大影響,是原廠測定好的,非特殊需要不能變動。
這個簡單來說就是你的輪轂裝上去之後是整個往外凸,還是往裡縮。大部分車的原廠狀態基本上是輪胎輪轂相對車輛葉子板要縮進去一些,這種比較保守的ET值大概在45以上,如果你想要輪胎出來些,想要有點姿態,就得算準ET值,如果數值降太多,整個輪轂外凸,可能就會避震過程中擦碰葉子板內側。比較保守的選擇是在原廠ET值+5或-5範圍內,建議不要超過+10/-10,那如果你是要改寬體,當我沒說,寬體玩家早已跳出原廠ET局限了。
5、J值
指輪轂的寬度,這個J不是單位,只是代表輪轂凸緣的形狀和高度而已,J值直接決定這輪轂裝多寬的胎。
這個參數可以稍微加大,比如原廠是7J,可以選擇換個7.5J或8J的,但差別不能太大。J值加大需要更換寬度合適的輪胎,但也有例外,就像7J可以用205、215、225的胎寬,8J可以用225、235、245的胎寬,區別就是側面胎邊的姿態不同。高端玩法還有寬度小的胎放進大J值的輪轂去炸胎邊的,為了是輪轂邊緣配合氣動避震達到貼邊HellaFlush效果!
參數呢大致就是以上這5點,參數搞對了就不怕偷買錯,搭配合適的輪胎,你就可以裝到你的車上了,就是這麼簡單。
接下來就是怎麼選擇輪轂了:
1. 品牌
改裝輪轂比較知名的有BBS、HRE、Rays、Work、Advan、Enkie等等;同一個車系也可選擇高端原廠輪轂,例如奔馳、大眾、斯卡達可選則AMG、Brabus、賓利輪轂、法拉利輪轂等;奧迪可以選擇RS系列原廠輪轂;本田有Spoon、Mugen;日產有Nismo等。價格從五六千到十幾萬不等。國產品牌有JS、Artka、Advanti等都是產品線比較全,而且性價比非常高的。
2. 工藝
大致分為鑄造和鍛造兩大種。
鑄造分為重力鑄造和低壓鑄造。重力鑄造工藝產品質量可控性低,容易出現瑕疵,因此基本上已經淘汰,我們可以忽略。低壓鑄造是指將被鑄造的金屬加熱至液態,然後將這個高溫液態金屬倒入不同樣子的模具裡,整個凝固過程都處在有一定壓力的狀態下。液態金屬在壓力作用下會產生更大的密度,凝固後成品的強度相對更高。即使在造型比較複雜的模具中也可以保證液態金屬充滿每個角落。成型之後通過打磨、拋光等後期加工做出成品。良品率非常高也尤其適合大批量生產,大部分汽車的原廠輪轂都是由這種工藝生產出來的。
鍛造是一種比鑄造更加高級的工藝,因為成品價格昂貴,所以一般的家用車不會採用鍛造輪轂。鍛造就是通過鍛壓機對一整塊固態鋁合金胚料施加巨大壓力,將其擠壓變形至一定的形狀,被擠壓完的胚料可達到超高的密度。再經過精加工最終成為成品,經過合理的鍛造比、溫度控制等等一系列複雜工藝的調整,可以鍛造出不同強度和性能的鍛造件。
鍛造鋁合金輪轂雖然各方面都更加適合汽車使用,無論是堅固程度還是輕量化方面都更理想,但是目前鍛造工藝的成本極高,只能用於高端市場。
以上就是對於汽車鋼圈的基本常數知識,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吧!
文/農村小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