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首設安全目標:5年後起火事故率控制在0.5次/萬輛以內

2020-11-22 騰訊網

由於近兩年來電動車起火事件引發消費者對其安全性的諸多擔憂,因此,對起火事故率的目標設置,也是對新能源汽車消費信心的保障。

從更宏觀層面來看,新版路線圖首次提出的汽車產業「碳排放」目標也與我國關於碳排放作出的承諾目標相呼應:力爭到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記者 |幹群芳

photo |圖蟲創意

在歷時一年半的修訂之後,面向未來15年的中國汽車技術路線圖正式出爐。10月27日,由工信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組織全行業1000餘名專家修訂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以下簡稱技術路線圖2.0)正式發布。一個月前國家新能源汽車創新工程項目專家組組長王秉剛透露的新能源汽車和油電混動車各佔50%的目標也正式落地,進入推進階段。同時,新版路線圖也首次提出了我國汽車產業的「碳排放」目標,提出汽車業碳排放將於2028年左右先於國家碳減排承諾提前達峰,隨後在2035年,碳排放總量將較峰值下降20%以上。

而與消費者息息相關的是,針對目前新能源汽車頻繁自燃的現象,技術路線圖2.0首次在新能源汽車安全方面設定了目標:到2025年、2030年、2035年,新能源汽車的起火事故率要分別小於0.5次/萬輛、0.1次/萬輛和0.01次/萬輛。

公開信息顯示,2020年上半年,我國電動汽車起火事故達到20起,根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發布消息稱,據公安部統計,截至2020年6月,我國新能源汽車417萬輛,以此推算,今年上半年的新能源汽車起火事故率為0.047次/萬輛,這一比率與2025年的控制目標基本持平,這意味著在未來5年內,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增加,事故數量也將呈現一個上升趨勢,而之後隨著新能源技術的提升和車輛的淘汰更新,起火事故率也會呈現下降趨勢。

2035年電動車與混動車各佔一半

作為政府制定產業規劃的重要參考,技術路線圖的1.0版本於2016年正式發布。但四年來,我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以及市場皆發生了巨變,因此,從2019年5月開始,相關組織單位開始修訂編制技術路線圖的2.0版本。

儘管稱為「修訂」,但多位參與其中的專家表示,新版本的修訂工作幾乎是徹底重新調研梳理了行業情況,而並非原有版本的簡單調整和延伸。據了解,在一年半的時間裡,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組織召開了近100場專家研討會、頭腦風暴會以及專家評審會,共有千餘位行業專家參與其中。由於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從政策驅動進入市場主導的新階段,相比1.0版本,2.0版本制定思路也發生了變化,指標更加貼近市場需求,同時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徵。

在技術路線發展思路上,2.0版本在進一步強調純電驅動發展策略的同時,提升了混動節能技術路徑的地位。技術路線圖2.0顯示,到2035年汽車產業要實現電動化轉型,其中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比超過50%,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達到100萬輛左右,同時剩下50%的傳統燃油車要向全面油電混合動力化邁進。而在1.0版本施行期間,我國選擇了純電為主的路線,甚至喊出了「禁燃」的口號,這讓油電混動車處於被動地位。

「(2.0版)最大的變化就是明確了(油電)混動汽車的滲透率,代替以前的節能汽車。以節能減排為核心目標,只要是有利於節能減排,各種混動技術和純電、插混技術一視同仁。」梅松林向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作為汽車減排主要領域之一,技術路線圖2.0顯示,我國汽車業碳排放達到峰值的時間要早於國家碳減排承諾的2030年。而多位專家認為,單純的內燃機節能技術已經無法達到節能減排的新要求,只能通過混動技術來實現。

與之相應,2.0版在新能源汽車市佔率目標上進行了調整,不同的類別在不同時間點上的目標有升有降,提出到2025年、2030年、203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佔總銷量比例分別要達到15%-25%、30%-40%以及50%-60%;氫燃料電池車保有量在2025年要達到10萬輛左右,2030年到2035年期間要達到100萬輛左右。而在1.0版本中,新能源汽車佔比在2020、2025以及2030年要分別達到7%、15%以及40%;燃料電池到2020年、2025年和2030年,要分別達到5000輛、5萬輛以及百萬輛。可以看出,燃料電池將100萬輛的目標完成期限從2030年延長到了2035年。

傳統乘用車油耗標準放寬

對於15年之後技術路線的變化,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侯福深在接受《中國汽車報》採訪時表示,預計到2040年之後,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比例將會進一步提高,油電混動汽車的市場份額將隨之減少。同時,技術路線圖2.0顯示,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純電動佔新能源銷量的比例到2025、2030和2035年分別要達到90%以上、93%以上、95%以上。相應地,插電式混合動力佔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比例將從目前的20%下降至2035年的5%。這也意味著,到2035年,純電動車佔整個汽車總銷量的比例為47.5%,插電式混合動力佔2.5%,油電混動佔50%。

關於節能汽車的發展目標,2.0版本也呈現出不同。2.0版本顯示,到2025年、2030年和2035年,傳統能源乘用車新車百公裡平均油耗要分別達到5.6L、4.8L和4L,油電混動新車佔傳統能源乘用車的比例分別要達到50%以上、75%以上以及100%,也即到2035年,純內燃機乘用車將不再銷售。而根據1.0版本,傳統能源乘用車百公裡平均油耗在2020年、2025年以及2030年分別要達到5L、4L和3.2L,市佔率目標分別為30%、40%和50%,其中混合動力的佔比分別為8%、20%以及25%。

由此可以看出,2.0版本的油電混合動力佔比目標相比1.0版本有著明顯的提升,但對於不含新能源汽車的乘用車新車油耗要求,2.0版本相比1.0版本並未呈現提升,反而放寬了。這被認為與近年來傳統汽車的油耗水平進步滯後有關。對於包含新能源汽車在內的乘用車新車百公裡油耗,路線圖2.0提出到2025年、2030年和2035年分別要達到4.6L、3.2L、2L,1.0版本中這一指標到2020、2025和2030年分別為5L、4L以及3.2L。

起火事故次數將先升後降?

針對新能源《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首次提出的兩個方面的目標也顯示出對新能源市場化推進的預期。其中,在起火率的設置上,到2025年、2030年、2035年,新能源汽車的起火事故率要分別小於0.5次/萬輛、0.1次/萬輛和0.01次/萬輛。對於這三個時間段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目前來自行業專家的公開預測分別為5000萬輛、8000萬輛和1、6億輛。以此推算,2025年、2030年和2035年每年的起火事故次數分別要控制2500次、800次和160次以內。

不過,對於專家之前的預測,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梅松林根據今年的新態勢表示,預估2025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很難達到5000萬輛,他以每年新增100萬輛來推算,預計2025年剔除掉報廢車輛後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會在2000萬輛左右。以此計算,則2025年的起火事故次數目標為控制在1000次以下。由於近兩年來電動車起火事件引發消費者對其安全性的諸多擔憂,因此,對起火事故率的目標設置,也是對新能源汽車消費信心的保障。

從更宏觀層面來看,新版路線圖首次提出的汽車產業「碳排放」目標也與我國關於碳排放作出的承諾目標相呼應:力爭到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作為碳排放的產業大戶,汽車業減排一直是全國減排的重點領域之一,而跨國車企也把碳排放作為最主要的節能考核目標,以碳排放壓力同樣巨大的德國為例,奔馳制定了在2039年停止銷售傳統內燃機乘用車,同時旗下所有乘用車將實現碳中和(碳排放量為零)的目標,而大眾則計劃在在2050年完全實現碳中和。

目前,1.0版本提出的新能源汽車各項目標完成度不一。在主要的新能源汽車佔比目標上,今年1-9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73.4萬輛,佔汽車總銷量比例為4%,未能完成7%的目標。不過,上半年受補貼政策退坡和疫情的影響,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幅下滑,下半年市場開始反彈,有望將全年的完成率拉近目標值。而對於燃料電池汽車2020年5000輛的目標,目前我國已經完成。截至2020年上半年,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銷量已經超過6500輛。

不再提「完全自動駕駛」

而針對未來汽車產業發展的另一大方向——智能網聯汽車,與1.0版本相比,技術路線2.0設置的目標更為務實:到2025年,部分自動駕駛(PA)/有條件自動駕駛(CA)級智能網聯汽車佔汽車年銷量的50%以上,而高度自動駕駛(HA)級汽車開始進入市場,車路協同(C-V2X)終端新車裝備率達到50%;到2030年,部分自動駕駛/有條件自動駕駛級車佔比上升至70%,高度自動駕駛級車佔比超過20%,車路協同終端裝配則基本普及;到2035年,各類網聯式高度自動駕駛車輛在國內廣泛運行,中國方案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深度融合。

而1.0版本相關的目標比較簡單,提出到2020年駕駛輔助/部分自動駕駛級車市佔率達到50%,到2025年這一佔有率保持穩定,高度自動駕駛佔有率達約10%-20%;到2030年完全自動駕駛(FA)佔有率接近10%。

相比之下,2.0版新增了各階段車路協同的裝配率目標,專家表示這是考慮到成本和落地做出的決定。此外,對於2025年的目標,2.0版本將1.0版本中的「高度自動駕駛佔有率達到10%-20%」改為「高度自動駕駛開始進入市場」;同時刪除了對完全自動駕駛技術應用的目標。,更強調智慧交通、網聯式高度自動駕駛車的應用和普及,著眼在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應用環境的建設上。

在路線圖的總體框架上,2.0版本相比1.0版本也進行了完善和細化。具體而言,1.0版提出了「1+7」的技術路線圖,包括節能汽車、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汽車製造技術、動力電池技術、輕量化技術等七大領域,而2.0版則將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總成系統、充電基礎設施單獨設立成專題,1.0版本中的汽車製造技術一項,也結合智能化、數位化轉型的大趨勢,升級為「智能製造」。

The END

相關焦點

  • 解決新能源汽車電池安全痛點,難在哪裡?
    南德新能源汽車檢測(江蘇)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海亮在第8屆電池「達沃斯」論壇上分享的數據顯示,2011年到2019年新能源汽車爆炸起火的事故(公開報導的)有127件,涉及38家企業和48種車型。其中,2015年後新能源汽車銷量快速增長,起火事故也明顯增加。
  • 一錘定音:未來五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年淨增80萬輛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動力電池、驅動電機、車用作業系統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
  • 廣汽新能源埃安S再起火 搭載三元鋰電池的電動汽車還能買嗎
    數據顯示,今年1-7月,廣汽埃安S共銷售了21,896輛新車,位列新能源汽車銷量榜單第三,僅次於特斯拉Model 3和比亞迪秦EV。 埃安S頻繁起火 安全嗎? 根據公開報導,小編整理了一下近期銷量前三的電動汽車起火事故,給大家一個直觀的認知。
  • 無滷阻燃材料:直擊新能源汽車安全痛點
    國內在應用推廣、產業政策、技術創新、配套設施等方面不斷發力,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爆發增長,已然成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且仍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2020年6月份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了10.2萬輛和10.4萬輛,較5月分別增長21.4%和26.8%,根據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模型預測分析,2030年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將超過1500萬臺。
  • 安全系統解決方案 欣旺達「不起火電池」引發行業關注
    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關於新能源汽車安全的問題也逐漸被社會廣泛關注。近年來,我國發生多起新能源汽車自燃事故,幾乎每一起事故的發生都會將動力電池安全問題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對於電動汽車起火現象,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動力電池首席專家、檢測認證事業部副總工程師王芳表示,2011-2019年事故調研數據顯示,「熱失控擴散導致動力電池出現安全問題的比例佔50%以上,  對於電池安全問題,國家層面也是極其重視。
  • 2018年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將控制在610萬輛以內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今年機動車將控制在610萬輛以內   2018年北京緩堵行動計劃公布,年內將完成二環內停車位規劃和施劃;停車條例有望近期通過  新京報訊 (記者裴劍飛)昨日,記者從市交通委獲悉,《2018年北京緩堵行動計劃》目前正在緊密制定中
  • 7月召回超37萬輛 | 安全氣囊「陰魂不散」,動力電池或爆發召回潮
    「高田氣囊」事件,發酵至今已有整整5年時間,截至目前全球範圍內共有19家汽車製造商正在召回逾1億輛配備高田氣囊裝置的汽車,但進入2019年,這一召回仍在持續,僅僅在中國,過去的7個月中便因此故障展開了13批次召回通知,共涉及9個品牌76.89萬輛缺陷車,佔召回總量24.51%。
  • 冰火新能源汽車:股價銷量雙上漲,斷軸自燃被召回
    但需要「召回」的不僅僅是理想,今年10月底,威馬汽車再次爆出車體自燃事件,這也是威馬自9月開始的第四次車體自燃事件。經調查後,威馬方面認為是電芯方面的問題引起車輛自燃的發生,對此威馬被迫緊急召回總計1282輛威馬汽車。 與國內新能源汽車安全事件形成鮮明反差的,是這些車企在美股市場的火熱。
  •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大勢不可逆成長看中歐
    參照國際能源署研究結果並自「雙積分」政策(徵求意見稿)外推,至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或突破300萬輛,2025年450-500萬輛,2030年1000萬輛;歐洲節能減排標準嚴格化倒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至2020年或達80萬輛,2025年300萬輛,2030年500萬輛。中歐合計約佔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的3/4。
  • IDC: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116萬輛
    今天市場調研機構IDC發表報告顯示,受政策推動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在未來5年迎來強勁增長,2020年至2025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將達到36.1%。IDC預計,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為116萬輛;2023年以後隨著補貼退坡,市場將回落到較為平穩的增長水平;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約542萬輛。產品結構方面,純電動汽車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據的份額將由2020年的80.3%提升至2025年的90.9%。
  • 誰是年度汽車召回大戶?本田召回近200萬輛 奔馳累計召回17次
    寶馬、大眾(包括斯柯達)、奧迪三家德系品牌緊隨其後,分別召回了12次、9次、8次,日系品牌豐田以6次排在第五。 奔馳多次召回的原因也不盡相同。如2020年6月29日發布的一起近70萬輛的召回公告中,原因是發動機的高壓燃油泵與低壓燃油管的結合處可能發生滲油等隱患。
  • 上海限行新政落地,「10萬輛」新能源汽車增量利好了誰?
    自2016年起,上海在非營業性客車總量控制的原則下,開始向新能源車傾斜,對符合條件的消費者免費發放新能源汽車專用牌照,也就是俗稱的「綠牌」。這一政策使上海成為國內最重要的新能源車市場。在1~9月全國新能源車城市銷量排行榜中,上海以58692輛的成績位居第一。截至目前,上海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超過30萬輛。
  • IDC:預計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為116萬輛
    【IDC:預計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為116萬輛】IDC預計,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為116萬輛;2021-2022年得益於疫情後的車市反彈和財政補貼期限的延長,新能源汽車銷量將實現大幅增長;2023年以後隨著補貼退坡,市場將回落到較為平穩的增長水平;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約542萬輛。
  • IDC預計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116萬輛,汽車市場回暖
    12月3日消息,IDC預計,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為116萬輛;2021-2022年得益於疫情後的車市反彈和財政補貼期限的延長,新能源汽車銷量將實現大幅增長;2023年以後隨著補貼退坡,市場將回落到較為平穩的增長水平;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約542萬輛。
  • 北汽新能源官方回應電動車起火遇水爆炸:不符合電池過熱現象規律
    ,福建省三明市一輛北汽新能源電動汽車在充電站發生冒煙情況,隨後隨後救援人員趕到滅火,期間遇水發生爆炸,車體嚴重損毀。對此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向北汽新能源汽車求證,北汽新能源汽車相關人員表示,現場未傷及相關人員,僅周邊個別車輛漆面及車門玻璃受損。上述人員表示,根據視頻以及現場初步排查情況看,事故發生及處理期間未見明火,也未見持續冒煙情況,不符合電池過熱現象規律。
  • 2019年十大新能源汽車行業事件
    52019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下滑資料來源:中汽協連續增長十年之後10《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徵求意見稿發布中國新能源汽車推廣走過10年曆程,對政策的依存度一直較高。隨著後補貼時代逐步來臨,下一個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如何發展?商業化之路如何走?所有人都在期待新一階段指導政策的到來。
  • 任澤平:汽車百年大變局——2020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報告
    3)加強電池安全體系建設:利用大數據平臺等建立預警機制,加強事前監管;建立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測試,加強事中監管;建立追責制度,加強事後監管。《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大數據安全監管成果報告》顯示,2019年5-8月發現的79起新能源汽車安全事故中,接入監管平臺事故車輛有47輛,28起事故在發生前10天內,已被監管平臺預警。
  • 長城汽車貓狗歡騰,緣何難破新能源困局
    這樣的銷量比之哈弗H6雖然遜色,但作為2020年上市新車已經足夠亮眼,尤其是該車還是較為冷門的「硬派SUV」。 與燃油車大狗對應的,是長城汽車新能源品牌歐拉系列的「貓」們,從白毛、黑貓再到今年的好貓,歐拉在2018年作為獨立品牌問世後,便承擔了長城汽車新能源領域從頭開始的壓力。
  • 11.5萬輛汽車因存在安全隱患被調查,車主還好嗎?
    11.5萬輛汽車被調查!明星新能源車企特斯拉,在美國本土市場正迎來一場大考。11月27日,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表示,已經開始對約11.5萬輛特斯拉汽車的前懸架安全問題展開調查。相關接受調查的車型包括2015至2017款Model S和2016至2017款Model X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