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桓元帥,居功至偉,政工之父,如何建設東野102萬大軍?

2021-01-09 轉瞬間落日殘煙

最近幾天,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東北野戰軍的故事。截至1948年9月,東北野戰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102萬人,佔了四大野戰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還多。在東北野戰軍的領導層中,林彪作為司令員,主要負責軍事指揮。羅榮桓則負責思想教育和政工工作。認真的說,在組建東野102萬大軍的過程中。羅榮桓元帥居功至偉,對民間青壯年的教育、對解放戰士的改造,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東北地區。1912年,曾經不可一世的清朝滅亡以後,東北地區一直屬於奉系軍閥的地盤。1931年9月,日本軍隊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以後,在半年多的時間裡,逐步佔領了東北全境。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日本扶持了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出山,建立了偽滿洲國政權。東北地區各方面的資源非常豐富,日本把東北地區當做了自己的資源供應地,對於自己至關重要。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之後,東北地區成了半真空地帶,誰能搶先控制東北地區,成為了重中之重。當時,東北地區的總人口3200多萬,工業化程度比較高。經過計算,東北地區擁有煤炭資源228億噸、鐵礦石38億噸、銅礦石132億噸、鋅礦石和鉛礦石113億噸。東北地區每年產出2500多萬噸煤炭,佔了全國的49%。發電量佔了全國的78%,水泥產量佔了全國的66%。東北地區的耕地非常肥沃,每年能夠生產將近2000萬噸糧食,鐵路裡程更是超過了全國的50%。

當時,林彪、羅榮桓率領11萬多人開赴東北地區。除了11萬官兵之外,還抽調了2萬餘各級幹部,負責地方上的管理工作。東野部隊進入東北地區以後,迅速招募新兵,擴大自己的編制。圍繞東北地區的歸屬,雙方進行了一系列的戰役,形成了「關內小打、關外大打」的情況。為了爭奪東北地區,蔣介石調集了幾十萬軍隊,其中,包括了新1軍、新6軍等嫡系王牌部隊。由於兵力、武器、物資等各個方面,處於明顯的劣勢。

進入1946年之後,東北野戰軍先後幾次失利,例如先後丟失了四平、長春、朝陽等幾座重要城市。最後,東野主力撤往了松花江以北地區,部隊出現了不小的損失。鑑於一系列的實際情況,如何擴大部隊的規模至關重要。但是又不能盲目擴大,如果把民間的青壯年,盲目編入部隊中。由於沒有經過訓練,在戰鬥中,還可能影響整體戰鬥力。對此,東北野戰軍高層,專門向毛主席請應該怎麼辦?毛主席在電報中表示「羅榮桓會有辦法的。」

作為東野的政委,羅榮桓不負眾望,提出了二線兵團的方案。在東北部分地區推行土改以後,農民們分到了夢寐以求的耕地。當時,各地的青壯年踴躍參軍,積極性沒有問題。鑑於這一特點,羅榮桓把剛剛參軍的新兵們,編入了二線兵團,不直接參加戰鬥。從前線抽調經驗豐富的老兵,對新兵們進行軍事訓練和紀律教育。經過幾個月的教育和訓練以後,這些新兵部隊,迅速成長為能夠打硬仗的部隊。在東北野戰軍102萬人馬中,有37萬多人,屬於新兵(分到耕地以後,踴躍參軍的農民),達到了100多個團。

在一系列的戰役中,東北野戰軍俘虜了大量的敵軍官兵,如何對這些官兵進行改造是一個大問題。請注意,這些官兵普遍受過軍事訓練,部分人還屬於特殊兵種。一旦改造完成,會起到很大的作用。針對這些俘虜兵,羅榮桓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造方案,自然是以思想教育為主。例如自己為誰打仗、為什麼打仗、將來怎麼辦等等,經過一系列的思想教育和不斷引導之後,大部分俘虜兵願意參軍,成為了光榮的「解放戰士」。

截至1948年9月,也就是遼瀋戰役開始之前,東北野戰軍控制了東北97%的土地、86%的人口,總兵力已經達到了102萬人,佔了當時解放軍總數的三分之一還多。下轄了12個步兵縱隊和獨立的鐵道縱隊、炮兵縱隊。此外,還下轄了3個騎兵師、11個獨立師和1個坦克團。當時,蔣介石在東北還剩下50餘萬部隊,被壓縮在瀋陽、錦州、長春等幾個主要城市裡。

在東北野戰軍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林彪和羅榮桓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林彪的指揮下,東北野戰軍獲得了一系列戰役的勝利。羅榮桓則把一系列勝利的果實,進一步最大化,保障了前線官兵的穩定和後方補充。在《大決戰》系列電影中,有兩個情節,對於林彪、羅榮桓兩個人的性格描寫非常細膩。

圍攻錦州之前,林彪向各個縱隊的司令員部署任務。工作完成以後,林彪直接說了一句:「任務都明確了,你們都回去吧,我這裡沒有準備午飯。」羅榮桓則隨即命令參謀:「跑步通知夥房,讓各縱隊司令員,吃了飯再走。」

在遼瀋戰役的關鍵時刻,得知一個陣地失守以後,林彪非常生氣,表示:「大兵團作戰,軍紀要嚴。首先是他們的縱隊司令員跑不了!」羅榮桓則表示自己親自去處理,請注意,從指揮所到前線陣地,需要一段時間,這就等於給了前線將領將功補過的機會。同時,對於前線將領,採用了安撫的方式。

從這兩個劇情,反映了羅榮桓對官兵們的思想變化和心理,把握非常準確。知道什麼時候嚴厲、什麼時候安撫,在東北野戰軍中,林彪負責軍事指揮工作,至於政工、軍訓、裝備、動員、後勤、軍工等一系列工作,都是羅榮桓負責的。作為兵力最多的一個野戰軍,羅榮桓居功至偉,不愧為政工之父。

1953年11月,全國軍事系統高級幹部會議上,決定為適應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需要,解放軍部隊實施軍銜制、幹部薪金制、義務兵役制三大制度。

由於軍銜評選工作至關重要,毛主席親自點將,專門指派彭老總和羅榮桓負責具體工作。具體來說,兩位都久經戰陣,深得官兵們的愛戴,同時又不徇私情、公道正派。

1955年9月,解放軍部隊開始施行軍銜制以後,總計出現了10位元帥、10位大將、57位上將、170多位中將、800多位少將。

請注意,早在東北工作期間,羅榮桓元帥的身體就不好。由於長期帶病工作,1963年12月16日,深受官兵們愛戴的羅榮桓元帥逝世。當年,年僅61歲。

幾天後,毛主席在悲痛之餘,寫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律·吊羅榮桓同志》——

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裡每相違。

長徵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

斥鷃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

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這也是毛主席唯一悼念開國將帥的詩。

其實,林彪元帥也為自己的老戰友、老搭檔羅榮桓寫下了輓聯:

六億人意氣風發,日月重光,萬裡長徵,方期任重道遠;

數十年風雨同舟,肝膽相照,一朝永訣,痛失摯友知心。

這是林彪元帥一生中寫下的唯一一副輓聯。

相關焦點

  • 哪位元帥去世引毛澤東夜不能寐寫詩弔唁
    原標題:哪位元帥去世引毛澤東夜不能寐寫詩弔唁   毛澤東與羅榮桓1963年2月16日,羅榮桓與世長辭,毛澤東為此夜不能寐,寫了《吊羅榮桓》一詩以表哀思。   羅榮桓從秋收起義擔任特務連黨代表起,就與黨的政治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此後,黨代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總政治部主任、解放軍政治學院院長等我軍政治工作的各級領導崗位便一直伴隨著他光輝的一生。
  • 鄧小平在1955年元帥名單中曾經位列第七
    1955年9月總幹部部上報的元帥名單,鄧小平名列其中新中國成立後,人民解放軍開始正規化建設。經過幾年的準備,1955年正式實行軍銜制。1955年1月23日,中央軍委發布《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規定了評定軍銜的標準。
  • 此人是蘇聯唯一的大元帥,可他卻不以為然,一生都不願穿大元帥服
    一般情況下而言,「大元帥」是軍銜的最高等級,高於元帥。大元帥起初並不是軍銜稱號,而是一種榮譽封號,用來授予本國或同盟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有時也授予皇室成員和國務活動家。這樣以廢除軍餉而以職務為等級的制度實行了18年之久,到了1935年時,蘇聯根據軍隊建設發展的需要,正式做出實行軍銜制度的決議。規定軍餉分為紅軍(陸軍、空軍)、紅海軍和政工人員三類。其中規定蘇聯元帥為三軍最高軍銜。陸、空軍的軍銜為14級,海軍為13級,政工人員為9級。
  • 蘇聯元帥的滄桑鐵血路:史達林清洗處決功勳元帥
    本期將以這最後的三位元帥為主人公,帶您回顧沉甸甸的歷史步履中,蘇聯元帥們的那些滄桑故事……  前蘇聯軍銜體系  「蘇聯大元帥」為第一級(僅史達林一人),其後便是「蘇聯元帥」(包括「蘇聯海軍元帥」),第三級是「軍兵種主帥」,第四級是「軍兵種元帥」。
  • 理論| 人民法院政工幹部應具備五種品質
    人民法院政工幹部作為推進司法改革和法院隊伍建設主力軍,必須要有過硬的品質,成為一支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模範隊伍,才能擔負職責使命。政工幹部作為法院隊伍建設的「參謀部」和「建設者」,必須要有絕對忠誠的政治品質。要旗幟鮮明講政治,堅定不移跟黨走,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要堅守政治立場,嚴守政治規矩和紀律。要築牢忠誠之魂,始終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 武漢1500多名建設大軍變身「掃雪大軍」
    多家單位吹響「掃雪集結號」,昨夜通宵掃雪 1500多名建設大軍變身「掃雪大軍」  昨晚6點,中國一冶建設者正在中北路鏟雪 通訊員丁仕均 攝  昨晚,武漢街頭陸續出現一批批頭戴安全帽、身著工裝的「掃雪大軍」,他們來自武漢各個建設單位,接到緊急任務後,立刻調派人員和設備上街掃雪除冰。
  • 【法院動態】渭南中院召開全市法院政工工作會議 為實現「雙進」和...
    經驗交流政治部各部門負責人盡心點評並安排工作賀軍傑指出,2019年,全市法院在同級黨組的堅強領導下,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統領,充分有效發揮審判職能作用,深化細化司法改革各項舉措,系統全面加強法官幹警隊伍建設,各項工作持續穩步推進。
  • 梅長蘇原型,領7000白袍力戰30萬大軍,打得30萬大軍找不著北
    陳慶之領著7000人踏上徵途,一口氣攻到了睢陽,然後對上了魏將丘大千的7萬兵馬。按理說陳慶之沒有取勝可能,可陳慶之是個不按理的人。魏軍沒有集合一塊,而是分開鎮9處,結果陳慶之1天就打下了3個地方,把丘大千嚇得心肝脾肺腎一塊兒抖,立馬舉起了白旗。戰場還沒掃乾淨,北魏的2萬援軍來了,陳慶之揮手間,2萬大軍全軍覆沒,還把主將俘虜了。
  • 縱隊以下,為何華野和東野是師,其他野戰軍是旅
    直到東野成立才統編為師。第三個說說華野和東野。華野是由新四軍和山東八路軍合編而成。1945年,主政山東的羅帥就探索出一套可使不同戰鬥力部隊發揮不同作用的軍隊體系,即遊擊隊——獨立團——警備旅——師。羅帥將山東八路十幾個主力團統一整編為山東野戰軍七個師,後又將魯南部隊編為第八師。而將戰鬥力稍弱的部隊編為警備旅,以示區別。
  • 關於元帥軍銜的四個疑問
    元帥的由來元帥二字,是我國本土創造的一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禧公二十七年》所記載的晉文公「謀元帥」的言論中,至今已有2600多年了。起初,元帥只表達將帥之長的含義,到了南北朝時期,元帥演變為統軍徵戰的官職稱呼,隋唐以後將該職位保留,依據分工,冠以不同名號。從模糊的「將帥之長」的概念,到官位職稱,元帥在古代中國並不代表軍銜,真正將元帥當成最高軍銜來稱呼的,是16世紀的法國軍隊。
  • 北極四聖-天蓬元帥
    說到天蓬元帥,大家自然都不陌生,在神話小說西遊記中,其因調戲嫦娥被貶下凡間錯投了豬胎,嘴饞身懶,心智不淨,雖為唐玄奘二徒弟但常有凡心,在劇中詼諧的形象常常讓人捧腹大笑,而天蓬元帥是真如此嗎,在道教書籍中,我們可以窺視一二。
  • 此人不負眾望,研發出兩彈一星,被稱為中國航天之父
    錢學森是就讀於麻省理工大學的航天系,他回國後,把自己在大學學到的技術,用於中國的火箭、飛彈建設,使得中國的航天技術大大提高,經過錢學森團隊的不懈努力,甚至提高到世界的航天強國之列。60年代,當時航天技術高速發展的中國引起了外國的注意,兩彈還沒有研製出來,外國敵對勢力把目標放在了我國的軍事科研人員身上,企圖暗殺他們,打斷我們軍事建設的進展,本來錢學森身邊就有八個工作人員保護了,後來又多了一個段恩潤,段恩潤此前參加過各種大大小小戰役,膽識過人,而且技術豐富,負責過人民大會堂的食品檢驗工作。
  • 沙皇俄國最後的輝煌,1916年布魯西洛夫攻勢,60萬大軍橫掃德奧
    由於戰事緊急,俄國部署部隊很倉促,布魯西洛夫動員了40個步兵師(57.3萬人)及15個騎兵師(6萬多人)合共四支軍團,對陣奧匈帝國,而奧匈帝國前沿兵力是39個步兵師(45萬人)及10個騎兵師(3萬人)!6月4日凌晨4時整,布魯西諾夫攻勢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