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與結果的經濟學》:學會因果邏輯推理,做複雜世界的明白人

2021-01-10 若見Smile

媽媽學會了手機上網,微信朋友圈轉發,我的微信總是收到她轉發的文章,裡面內容有關生活經驗、小竅門、小知識,但也不乏大量不實,甚至是誤導、謠傳的信息。我可能接觸網絡的時間比媽媽早一些,長一些,有很多都是已經闢謠過的信息,媽媽卻是深信不疑。

比如前陣子,媽媽在吃飯的時候,鄭重其事地對我們講「千萬不要桃子和西瓜一起吃,手機上說了同時吃會中毒,還會死人」當時我雖然有點範嘀咕,桃子和西瓜都是我們日常生活裡最常見的水果,平時吃的頻率比較多,兩者一起吃的機率也比較大,如果一起吃真的會中毒的話,應該早早就會宣傳的,怎麼一直都沒有接收到這方面信息呢。飯後閒暇時,我就在網上查了一下,在回答平臺很多認證為醫院醫生的都一致回答桃子和西瓜一起吃不會中毒,此外我還找到一則之前某電視臺有關這件事的調查節目也表明兩者一起吃不中毒。於是,我將網上查詢的結果轉發給媽媽。

這是我在聽到信息時有疑問才去調查,但有很多信息卻是聽上去「頭頭是道」「有條有理」,一副很邏輯的樣子,例如經濟學上著名的「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說的是,一個頑童把窗戶打破了,窗戶的主人就要去買玻璃,這將刺激玻璃的生產。製造玻璃的工人完成訂單以後,有了錢,就可以去買麵包,麵包工人又可以去買衣服。這樣就推動了一連串的生產。破窗理論的支持者說,有破壞才有進步,多難興邦,破壞本身就是好的。--《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這裡面的邏輯好像是因為頑童打破窗戶,所以窗戶的主人要去買玻璃;

因為窗戶的主人買玻璃,所以製造玻璃的工人就有錢買麵包;

因為玻璃工人買麵包,所以麵包工人就有錢買衣服;

因為麵包工人買衣服,所以。。。。。。

因為有破壞,所以才有進步。

真的是這樣的麼?

這裡面包含了我們最熟悉的因果關係,就是因為什麼什麼,所以什麼什麼。但是在「破窗理論」裡,這些因果關係真的成立麼?我們該如何判斷諸如此類模稜兩可的因果關係的真偽呢?

這裡推薦一本書---《原因與結果的經濟學》,只要你能掌握裡面的「因果邏輯推理」方法,就能輕鬆判定生活裡那些表面上看似很有道理,實則毫無關係的因果邏輯了。

如果兩個事件中,前一個事件是後一個事件的原因,後一個事件是前一個事件的結果,則兩個事件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如果一個事件變化後,另一個事件也隨之發生變化,但二者不屬於原因和結果的關係,則稱它們之間存在「相關關係」。

一、因果關係中最基本的就是要明確原因和結果分別是什麼。

這樣做的意義在於把要判定為因果關係的事件具體化,比如因為投放了廣告,所以引起銷售額增長。這裡要明確的原因就是廣告,而結果則是銷售額。而廣告也包括很多東西,什麼廣告費用了、投放面積、投放時長等等,同樣銷售額也是有很內容,比如是指稅前利潤,還是指銷售收入?這些都需要具體化、明確化,形成一一對應關係,才好判斷是否為因果關係。

從定義上,我們可以看出因果關係與相關關係很接近,都是兩個事件之間的相互關係。很多時候,我們很難去判斷到底是因果關係,還是相關關係。

二、其實判斷因果關係有三個要點:

1.看事件是否「純屬巧合」?

比如「吉卜力的詛咒」,據說只要日本的電視臺播出吉卜力工作室的電影,美國股市就會下跌。吉卜力工作室就是日本著名動畫導演宮崎駿所領導的工作室。曾經美國《華爾街日報》就報導過這條法則,還引起了廣泛熱議。但我們都知道這就是巧合,放一個電影和遠在大洋彼岸的股市之間能有什麼聯繫?如果這個詛咒真的起作用,那日本一直播放吉卜力的電影不就能把美國股市搞垮了,把美國經濟搞垮了麼?統計學上,將這種兩因素間根本不存在因果關係,卻被誤認為存在的情況稱為偽相關。

諸如此類的偽相關還有許多,像尼古拉斯·凱奇一年參演電影的部數與泳池溺亡人數;美國小姐的年齡與因取暖設備喪命的人數;商業街的總收入與在美國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的人數等等,從統計數據上看:趨勢走向、起伏位置、程度均呈驚人的相似。但實際情況就如以前電視劇片頭所言「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兩個沒有直接聯繫的事情,再怎麼相似也只是巧合而已。

2.看事件是否存在「第三變量」?

因果關係當中只有原因和結果兩個變量,而相關關係則會有第三變量,又稱「混雜因素」,它可以把純粹的相關關係包裝成因果關係,幹擾人們判斷。比如前面講的投放廣告引起銷售額上漲的例子中,就有可能存在第三變量,比如經濟形勢好。因為經濟形勢好,你投放的廣告更容易通過,然後才有銷售額上漲。如果把第三變量忽略掉了,就會直接判定因為投放廣告,所以銷售額上漲的因果關係了,顯然這是不嚴謹的;

再例如有的家長認為體力好的孩子學習能力強,孩子跑步、打球、彈跳,樣樣拿手,學習成績很好。那就能說孩子因為體力好,所以學習能力就強麼?要知道,學習能力包括很方面,像學習環境,學習興趣,學習方法等等,就連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能成為第三變量,而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因此,判斷因果關係一定多加分析,看是否存在除原因、結果之外的第三、第四變量,這是關鍵。

3.看事件是否存在「逆向因果關係」?

逆向因果關係也好理解,就是你原本以為的原因恰恰是結果,你以為的結果卻是原因,就是和你以為的因果關係相反。例如警察與犯罪,你能說因為一個地區警察部署的多,所以該地區犯罪案件就多麼?難道是那些犯罪分子都要來挑戰警察和法律的權威麼?這是不符合常理的,所以只能是因為這個地區的犯罪案件多,所以才部署了多的警察。因此,在判斷是否為因果關係時,還要對原因和結果進行置換,看是否成立逆向因果關係。

綜上,如果兩個變量是因果關係,那麼當原因再次出現時,相同的結果也必將會出現,並且不會存在「純屬巧合」、「第三變量」和「逆向因果關係」三者中任一個。換句話講,看是否存在「純屬巧合」、「第三變量」和「逆向因果關係」三者任一,就是判斷因果關係的關鍵所在,那麼如何證明它們不存在?

三、方法就是對比現實與「反事實」。

我們將現實中實際發生的事稱為「事實」,所以將設想的與現實完全相反的情況稱為「反事實」。

有人會問,反事實又將如何能做到?難不成要先造個時光機,穿越回去麼?

時光機一時半會是造不出來的,但我們可以用最貼切的值來替換無法觀測到的反事實的結果。還是拿投放廣告引起銷售額上漲的例子來說明,投放廣告的反事實就是不投放廣告,但是已經投放過了,不能再撤銷重置。那麼我們可從其它未投放廣告的地區調取數據來充當反事實。當然了,這個未投放廣告也不是隨便找的,一定要和投放廣告的地區可比較,即兩個地區的人口、居民人均所得、流行敏感度等所有影響產品銷售的因素方面都得非常接近才行,不然是不具備比較資格的。

「破窗理論」講因為有破壞,所以才有進步。真是這樣麼?故事如果窗戶沒有被打破,這戶主人所擁有的資源,就可以用來從事其它生產,可以產生更多的財富,我們可以從他沒有被打破窗戶的鄰居那看到。在整個購買環節裡充滿了巧合和第三變量,如果玻璃工人不餓沒有買麵包呢?麵包工人沒買衣服呢?因為破窗才推動的一連串生產還存在麼?

「破窗理論」有個變種,說的是,有些國家走了彎路、做了錯事,但回過頭看,發現幸好當時做了那些錯事,這個國家才有了後來的發展,比如德國經歷了二戰,日本遭到原子彈轟炸,所以後來才發展得很快;

我們不妨用剛剛所學的「因果推理」來應用下。

先來整理下其中的「因果關係」,明確原因與結果。

有些國家因為走了彎路和做了錯事,所以才有了後來好的發展。

接下來就要用對比現實與反事實的方法來驗證是否「純屬巧合」、「第三變量」、「逆向因果關係」三者任一。

而製造反事實的方法就是用最貼切的值來替換。

有些國家走了彎路和做了錯事,德國、日本經歷了二戰,我們可以選取美國來做最貼切的值。美國雖然也參加了二戰,但其大陸本土幾乎沒經歷二戰的洗禮,暫且當作未經歷二戰的反事實。我們粗以GDP為參照來看兩國發展,1937年,美國和日本的GDP分別為919億美元和283億美元;到了2011年時美國和日本的GDP分別增長至159242億美元和6157億美元。在這74年間,美國的GDP增長了173倍,而日本的GDP則僅僅增長至21倍。(一切數據均來自網絡,如有出入,還望多包涵)這當中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但從粗略的對比上,也能看出,如果日本沒有發動戰爭,它能發展到更高的高度。那些「走了彎路、做了錯事,才有好發展」的說法是站不腳的。

正如《薛兆豐經濟學講義》中所言「認識破窗理念謬誤之所以困難,是因為連經濟學家自己往往也說不清楚,那些節省下來的時間、人力和資源能到什麼新的工作和生產上,而那些多花費的物資又會帶來多大的隱形利益。」

那些製造偽因果、偽相關的不良人就是利用偶然的巧合,忽略其中第三、第四、第五變量,掐頭去尾,留一副表面看似相關的「原因」和「結果」給你看,讓你上當,強行徵收你的智商稅。我們不能讓如此陰險的勾當得逞,拒交智商應從因果推理入手。

相關焦點

  • 《公務員考試》——邏輯推理——可能性推理!
    有某一相同條件的多個場景得出同一現象,則該相同條件就是該現象的原因。B:求異法,既同中求異。某一條件變化,現象不再出現。類似物理學質變實驗。削弱:A、切斷因果,指出題幹所述因果關係不成立。B、(最強)因果倒置,指出題幹錯把因果倒置了。C、(較弱)另有他因,指出存在其他導致結果的原因。加強:A、(最強)有因有果,指出原因存在時,結果也存在。
  • 跨媒體因果推斷
    本論壇將從跨媒體智能的抽象歸納、演繹推理及因果推斷等方面,討論跨媒體大數據表徵與推理、分析因果計算的前沿理論和方法、探索跨媒體因果推斷的未來發展趨勢,並暢想未來的創新應用方向。演講題目:網絡多媒體大數據表徵與推理摘要:網絡多媒體大數據異構性強、維度高、關聯複雜,給其表徵與推理帶來巨大挑戰。
  • 因果觀念新革命?萬字長文,解讀複雜系統背後的暗因果
    於是很多人放棄了思考,放棄了尋找原因。儘管人類這臺天然的因果機器,在直覺上很難相信「去愛」和「相愛」之間沒有因果關係(cause and effect)。可如果不再想有努力去做任何改變,任何事就都變成了執念和運氣,完全不值得認真對待了。
  • ...明白人」——從邊緣走向主流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
    新華社發(石天晟 攝)  新華社北京10月9日電  題:誰都不是「明白人」——從邊緣走向主流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  新華社記者許蘇培 劉海燕 李驥志  他在課堂講授「行為經濟學」,也在課堂實踐「行為經濟學」。
  • 避開經濟學研究的思維陷阱
    一些習以為常的思維方式可能存在邏輯錯誤。在觀察和思考經濟學問題時,有些人經常會落入思維陷阱,如把相關等同於因果謬誤的思維陷阱、前因後果謬誤的思維陷阱、合成與分解謬誤的思維陷阱、訴諸個別和類比推理謬誤的思維陷阱。這些思維陷阱使人們無法科學把握經濟規律、無法正確運用經濟學理論來理解和分析現實世界,需要著力避免。
  • 因果推理「三問」:是什麼?為什麼需要?如何使用?|內生性|因果關係|...
    譯者:AI研習社(聽風1996)  作為一名經濟學博士,我致力於尋找某些變量之間的因果關係,用來完成我的論文。因果關係強大到可以讓人們有足夠的信心去做決策、防止損失、求解最優解等。在本文中,我將討論什麼是因果關係,為什麼需要發現因果關係,以及進行因果推理的常用技巧。  1. 什麼是因果關係?
  • 論證有效性分析中,常見的邏輯推理錯誤丨MPAcc聯考
    【MPAcc中國網訊】論證有效性分析中,15個常見的邏輯推理錯誤 。 混淆或偷換概念 混淆概念是在論證中把不同的概念當做同一概念來使用的錯誤。 輕斷因果與強加因果 (1)時間先後 僅憑A與B在時間上的先後相繼就斷定A是B的原因,這就犯了以時間先後為因果的錯誤。
  • 因果推理「三問」:是什麼?為什麼需要?如何使用?
    譯者:AI研習社(聽風1996)雙語原文連結:Causal Inference: What, Why, and How作為一名經濟學博士,我致力於尋找某些變量之間的因果關係,用來完成我的論文。因果關係強大到可以讓人們有足夠的信心去做決策、防止損失、求解最優解等。
  • 如何成為一個複雜世界中的明白人,學會批判性思維,做高級思考者
    我曾做了一個「批判性思維」的小自測,分數在42-70分之間,我答完所有的題看了一下,得分是64分,對應的是階段4。(下面這個連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測一下。)其實批判性思維,需要培養自己的推理能力和識別事物能力的信心。有自信才不至於盲從、隨波逐流。三、學習優秀思維的18個策略優秀的思維者都是會學習的人,他們能夠掌控學習過程、制訂學習計劃,並嚴格執行這一計劃。
  • 從「相關關係與因果關係」到「用事實解釋事實」的錯誤
    之前發布了《三條最基本的簡單邏輯》(http://tieba.baidu.com/p/5335472137),最後舉的第三條基本的簡單邏輯是「不得因果跳躍」,這是關於因果關係的邏輯。即使是A推出B、C,因此B、C之間是非因果關係的相關關係,理論(如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也要解釋B與C之間是如何受同一個A的原因支配。  然而現在經濟學上有很多濫用統計學(計量經濟學)的做法,是只顧把不同的數據回歸出一個高t值(顯著性)的結果,它們之間何以會出現這樣的相關性,是什麼理論說明它們之間或者是具有直接的相關性,或者是因為受同一個原因(A)支配而呈現出相關性,則完全欠奉。
  • 2018MPAcc/MBA考試:MBA邏輯考試18種基本套路
    其實,解決這類簡單推理或直接推斷型考題,考生只需運用日常邏輯推理就可以找到答案,幾乎沒有什麼技巧可言,這類題型中很多屬於送分題,一般可在十秒中內解決。 綜合推斷型 此類考題表面無統一特徵,只是比直接推斷型要複雜些,當然所謂複雜,其實並不很複雜,只是要多繞些彎而已。
  • 因果發現:如何讓算法成為複雜系統中的「福爾摩斯」?
    ,在凱風研讀營中黃碧薇博士的關於因果發現的分享中,講述了如何用算法,做複雜系統中的「福爾摩斯」。黃碧薇是美國CMU在讀博士,其所在研究組開發的因果關係自動發現智能平臺Tetrad獲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SAIL獎,相關網址:http://www.phil.cmu.edu/tetrad/about.html自9月20日(周日)開始,集智俱樂部聯合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還將舉行一系列有關因果推理的讀書會,歡迎更多的有興趣的同學和相關研究者參加,一起迎接因果科學的新時代
  • 陳世清:對稱經濟學 術語表(二)
    形式邏輯只是知性邏輯,但如果把其作為思維方式就是線性思維方式。這樣的思維方式不能把握複雜經濟現象後面的本質和規律。  對稱思維方式 時間、空間、層次相統一的,對稱非線性的思維方式。對稱思維方式實現了思辨性與實證性的統一,是解開悖論的唯一科學的思維方式。  經濟學思維方式 認識經濟現象,把握經濟規律,揭示經濟本質、指導經濟工作的思維方式。
  • MBA聯考:論證有效性分析中,15個常見的邏輯推理錯誤
    非黑即白 非黑即白又稱假的二難選擇,它側重於指稱以選言和假言陳述為前提進行推理時所產生的非黑即白的謬誤。 絕對化與反例 斷言本身導致了與所斷定的陳述相矛盾的事例產生。 錯誤類比 類比涉及兩種事物的對比或兩個時段(事物的動態發展過程)的比較,但下面這種對比存在邏輯問題。
  • 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結果的結果不是結果
    所以,親戚服裝廠的生意轉好,是疫情的「結果的結果」。而這種結果,通常是第一個「結果」(例如疫情導致的對經濟的影響)發生時,人們難以預料的。這就是:結果的結果,不是結果。本文將探究「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結果的結果不是結果」背後的邏輯。
  • 反事實推理、特徵分離,「因果表示學習」的最新研究都在講什麼?
    因果推理(Causal inference)是根據影響發生的條件得出因果關係結論的過程,是研究如何更加科學地識別變量間的因果關係(Causality)。在因果關係中,原因對結果負有部分責任,而結果又部分取決於原因。客觀事物普遍存在著內在的因果聯繫,人們只有弄清事物發展變化的前因後果,才能全面地、本質地認識事物。
  • 36氪領讀|直擊本質:洞察事物底層邏輯的思考方法
    學會這種思考方法能夠讓你看透問題本質,並高效地解決問題。書的下半部則跳出框架,帶你站在更高、更廣的層面去思考,運用遷移思考、升維思考以及逆向思考的方法,讓很多看似無解的人生難題得到解答。在剛開始做我的微信公眾號時,對於如何給文章起標題,我是一籌莫展。
  • 貝葉斯之父Judea Pearl推薦:機器學習因果推理的7個有用工具
    這種層次結構及其所包含的形式限制解釋了為什麼基於關聯的機器學習系統無法推理動作、實驗和因果解釋。結構因果模型結構因果模型(SCM)結合了圖形建模、結構方程、反事實和介入邏輯。我們可以使用這些工具正式表達因果問題,以圖解和代數形式編纂我們現有的知識,然後利用數據來估計答案。
  • 判斷推理:必然性推理之樸素邏輯
    今天為大家帶來判斷推理題庫之必然性推理之樸素邏輯。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考生順利備考!在事業單位考試中常常讓考生頭疼又常考的知識點就是我們邏輯判斷中的必然性推理中的樸素邏輯題目,而這類題目,題幹往往涉及的條件信息較多,包含了背景、人物話語、真假斷定等在內的信息,對於這些信息的篩選整合對於很多的學生來說仍然是一塊容易丟分的點,但是對於這一類型的題目,其實要找準做題突破口並掌握一些解題方法,在做題過程中,學會運用,題目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突破。
  • 經濟思維答疑:如果兩個人在森林遇到一隻熊,如何做有利的判斷?
    經濟學是一種思維方式,俗稱經濟思維。與生活中的各種決策息息相關。網上有一個段子:「如果兩個人在森林裡遇到一隻熊,那麼對手不會是熊。只要比另一個人快一步就勝利。」有時候和我們面對的不是困難的主題,而是和我們統一戰線的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