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經濟學研究的思維陷阱

2021-01-10 人民網

  一些習以為常的思維方式可能存在邏輯錯誤。在觀察和思考經濟學問題時,有些人經常會落入思維陷阱,如把相關等同於因果謬誤的思維陷阱、前因後果謬誤的思維陷阱、合成與分解謬誤的思維陷阱、訴諸個別和類比推理謬誤的思維陷阱。這些思維陷阱使人們無法科學把握經濟規律、無法正確運用經濟學理論來理解和分析現實世界,需要著力避免。

  避免把相關等同於因果謬誤:相關關係不一定能推導出因果關係

  在一個變量發生變化的同時,另一個變量也發生了相應變化;當這兩個變量傾向於以一種可預見的方式一起變化時,它們之間就可以說是存在相關關係。但必須指出的是,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係僅僅是在它們實際觀測值之間表現出的一種統計上的關係,我們無法據此判斷它們之間一定存在因果關係。

  具有因果關係的變量之間一定存在統計上的相關關係,但具有統計上的相關關係的變量之間卻不一定存在因果關係。而且,即使具有相關關係的變量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我們也無法僅僅依靠一條曲線去確認這種因果關係及其方向。這是因為,兩個變量之間存在相關關係也許純屬巧合,也許在它們之外存在另一個被忽略的變量,正是這個被忽略的變量同時引起了兩個變量的變動。例如,冰激凌的銷量和溺水死亡人數之間就存在統計上的正相關關係,但二者的變動其實都是由氣溫這個被忽略的變量引起的,吃冰激凌本身並不會導致人溺水。

  偶然的巧合、可能存在被忽略的變量及存在反向因果關係的事實提醒我們,不能僅僅依靠變量之間的數量關係去確認因果關係。而這種思維誤區正是許多得出聳人聽聞結論的研究報告最常犯的錯誤或最常運用的「技巧」。至於那些立足於單個樣本建立起來的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就更加不具有科學上的意義了。

  避免前因後果謬誤:發生在前不一定是原因

  對於兩個存在相關關係的變量,我們時常會下意識地通過觀察是哪一個變量首先發生變化來確認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並想當然地把先發生的事情當作原因、後發生的事情當作結果。簡單用這種方法來判斷因果關係,容易產生前因後果謬誤(也稱後此謬誤)。例如,公雞打鳴在前、太陽升起在後,太陽是因為公雞的啼叫而升起的嗎?顯然不是;購物熱潮發生在前、春節在後,是瘋狂購物導致了過春節嗎?事實恰恰相反。

  進一步說,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很多時候並不是機械地根據某個事件過去的變化情況來決定現在應採取什麼樣的行為,而是懂得未雨綢繆,能夠根據自己對某一事件變動趨勢的預期進行決策並調整自己的行為。例如,如果預期住房價格水平未來會持續上漲,人們常常會選擇先買房後結婚。在這種情況下,顯然不是購買住房導致了結婚,而是因為考慮到婚姻需要才決定購買住房。反之,如果人們預期住房價格已經攀頂,就會選擇租房結婚,等房價調整結束後再購買住房。在這種情況下,租房顯然也不是結婚的原因。

  判斷存在相關關係的兩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以及因果關係的方向,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因為並不存在通行的、可靠的規則使人們能直接發現兩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以及存在何種因果關係。因此,不斷提醒自己注意是否存在被忽略的第三個變量和反向因果關係,在許多情況下能使我們避免落入一些荒謬推論的陷阱之中。

  避免合成與分解謬誤:適用於整體的結論不一定適用於個體,反之亦然

  合成謬誤與分解謬誤是一對有聯繫但又相反的思維錯誤。合成謬誤是認為對局部成立的結論對整體也成立,分解謬誤是認為對整體成立的結論對局部也成立。然而,事實往往並非如此。對局部或個人來說正確的結論並不必然適用於整體,反之亦然。這是因為在許多情況下,構成整體的個體之間存在相互影響,這種影響通常會導致集體行為的結果與個體單獨行動的結果大相逕庭。例如,在球場觀看比賽時,如果一名觀眾站起來,這樣的舉動能使他看得更清楚(儘管這樣做並不禮貌);但當所有的觀眾都站起來時,每位觀眾就和坐著觀看的時候沒有什麼區別了。

  因此,當研究者的視角在微觀和宏觀之間轉換時,一定要警惕這兩類思維錯誤。不能草率地用適用於個體的結論解釋整體,同樣也不能草率地用適用於整體的結論分析個體。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有人說這是因為現在的大學生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不行。這就犯了用個體解釋整體的錯誤。對於正在求職的大學畢業生個體來說,在畢業生數量供大於求的情況下,競爭力強的人一般能夠先得到工作機會。但如果把勞動力市場中求職的大學畢業生作為一個整體考察,那麼,無論他們的職業素質和工作能力如何提高,也不能夠創造出新的就業需求。也存在相反的例子。在消費者眾多、充分競爭的袋裝奶市場中,單個消費者顯然並不能影響牛奶的市場價格,但所有消費者作為一個整體就能影響牛奶的市場價格了。同樣,為了避開早晨上班尖峰時段的道路擁堵,許多人選擇早出發半個小時。但如果所有開車上班的人都這麼做,結果只能導致道路擁堵的時段提前。

  避免訴諸個別和類比推理謬誤:需要仔細考察因果關係成立的前提

  在應用某些結論解釋新的事件或者現象時,需要特別注意這些結論成立的前提條件,否則就會陷入訴諸個別和類比推理的邏輯謬誤。

  訴諸個別的邏輯謬誤是在人們使用某些一般性結論分析和解釋新現象時,僅僅使用有利於該結論的個別證據卻忽視其他相關信息而產生的。例如,主張採取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人,會反覆拿出西方國家在私有化基礎上建立自由市場經濟帶來過經濟繁榮的例證,卻忽視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基礎和環境與西方國家不同,也沒有考慮眾多發展中國家採用了西方模式卻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事實。

  類比推理的邏輯謬誤是指簡單認為如果A和B相似,那麼,對A真實的事件對B也一定是真實的。例如,因為量化寬鬆對刺激衰退的美國經濟是有效的,就機械地認為中國在面對經濟增長減速時採取同美國一樣的貨幣政策也是有效的,而不去考慮貨幣政策有效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是什麼、這些條件在中國是否具備等問題。同樣的邏輯錯誤還有,因為中國實行市場化取向的經濟改革實現了經濟的長期增長和繁榮,所以其他國家只要實行市場化取向的經濟改革,也一定能實現經濟的長期增長與繁榮。事實上,實行市場化取向的經濟改革只是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一個必要條件,而並非充分條件。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副編審)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10日 12 版)

相關焦點

  • MBA讀書 || 非理性陷阱——閒聊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
    最近在讀一本頗為有趣的書——《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本書的作者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董志勇教授,作為我國經濟學界的知名學者,著有《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等著作。行為經濟學最大的貢獻在於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進行有機結合,從實際出發,用描述性的方式幫助人們認識真實的世界。
  • 微觀經濟學所培養的思維方式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新東方網>留學>留學考試>AP>正文微觀經濟學所培養的思維方式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2016-08-29 10:48 來源:
  • 如何避開消費主義陷阱?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老胡說財經,ID:xiaohutakeyoufly】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今天聊聊怎麼避開消費主義的陷阱。成人世界,分為很多層次。2,如何避免消費主義陷阱。不要為社交成本買單老年人購物:單純的追求「使用價值」,所以那個年代的人買東西,他優先考慮的點是:商品越結實耐用越好,服務越實惠越好。
  • 教育才是打破「貧窮陷阱」之匙|兼談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現實價值
    與大多數人更加關注自然科學獎、文學獎、和平獎不同,我更加關注諾貝爾經濟學獎花落誰家。正是因為出現了經濟學和經濟學家,我們這個社會才在地球資源的硬約束下,實現了越來越快、越來越好的發展,世界上才有更多的窮人擺脫了貧困。與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多頒給了研究經濟增長、制度、貨幣金融、企業組織等不同,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出人意料地頒給了三位研究減輕全球貧困的發展經濟學家。
  • 2020軍隊文職言語備考:成語辨析題需要避開的五大陷阱
    江西軍轉幹考試網同步江西華圖招聘信息:2020軍隊文職言語備考:成語辨析題需要避開的五大陷阱,報名時間:,請考生多加關注。 招聘公告:2020軍隊文職言語備考:成語辨析題需要避開的五大陷阱 招聘人數:人 報名時間:
  • 貧窮的本質不是懶惰,而是窮人總是容易跌入高風險人生陷阱
    「貧窮的本質不是懶惰,而是窮人總是容易跌入高風險人生陷阱」。富人雖說富不過三代的慣性,但是卻很容易東山再起,原因在於富人不會陷入對基本生活消費中,而是會把多餘的精力和閒置資金,進行多方面的風險管理與投資,未雨綢繆,對自身的健康管理,對下一代的教育投資,對未來生活的風險管理,財富增長的規劃,都讓富人可以做到進退有餘,避免掉入人生陷阱。
  • 從生命靈數來看,你應該避開哪些愛情陷阱!
    生活裡處處有陷阱,愛情裡也不例外,所以避開陷阱成為了一大剛需。那麼會遇到怎樣的陷阱?知曉源頭才懂如何躲避。下面就從生命靈數的角度來為大家揭秘!生命靈數1感情裡的事情,別以為有了感情就只能感性而丟了理性,這是你常遇到的愛情陷阱。一味投入其中而不思考後果,是沒有頭腦的未成年人才會做的事情。
  • 怎樣避開註冊巖土工程師考試陷阱?
    關於考試陷阱的分類:註冊考試中,考試陷阱是考生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礙,習慣於高老命題風格的考生,往往重視基本原理而對考試陷阱重視不夠,考試陷阱主要分為下面三類:1.  依靠平常練習積累可識破的陷阱。  這類陷阱主要指出自最核心的A類規範或者工作中熟悉的規範,考生在平常的練習中就應該掌握,要求考試時能在第一時間識破並 繞過,這類陷阱不應該丟分。
  • 識別線性思維誤區,並如何跳出思維陷阱
    ……以上都是屬於線性思維產生的決策誤區,對很多人來說,一次次陷入困境,可能也不是別的,而是早就習以為常的線性思維。那麼,到底什麼是線性思維呢?線性思維是一種直線的、均勻的、不變的、單一的、單維的思維方式,一切都隨著初始條件的給定而給定。
  • 相比起降價促銷,研究人們的行為經濟學對市場營銷更有幫助
    日本有一位行為經濟學的研究老師,霍華德 · S. 丹福德先生,根據他對行為經濟學的研究,並且結合了傳統經濟學與心理學,寫下了著作《地球人,不靠譜》,書中以很多豐富生動有趣的案例揭秘了很多我們無法解釋的行為選擇。
  • 如何避免環喜馬拉雅高山研究的「低地陷阱」?
    喜馬拉雅山脈陷阱的由來:防止歷史遺忘和低地概念影響高地研究議題環喜馬拉雅山的人文研究興起,尤其是對高地人的研究,和耶魯大學的教授詹姆斯-斯科特(James Scott)所代表的這類研究者有關。居住在尼泊爾的高山人群筆者認為,如果要進行環喜馬拉雅山創新研究,需要在研究緣起設問、問題域、思維方法、研究對象、研究應用、可能後果、未來進展的全過程進行創新,才能真正找到一個新路徑。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秘3點核心原因
    2019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是三位發展經濟學的經濟專家,其致力於用科學的手段和科學的數據為窮人和落後國家的發展做出指導和規劃,因此他們的言論具有相當大的參考價值和實用價值。但是為何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說:窮人要翻身,最好去當公務員?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脫貧致富的秘訣吧!
  • 梁小民︱接地氣的經濟學——理察·塞勒與行為經濟學
    我們不否認數學工具的運用和由此產生的數學經濟學與計量經濟學對經濟學發展的重大意義,但主流經濟學並不完善,數學方法也不是研究經濟學的唯一方法,這就產生了行為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行為經濟學認為,人不是純理性人,而是社會人。決定人們決策的不僅僅是經濟理性,更重要的還有由許多因素共同決定的心理因素。這種心理因素中既包含理性,也包含許多非理性的,或者利己但不理性的因素。
  • 海富通黃峰、範庭芳:核心資產的風控在於估值控制和避開價值陷阱
    來源:聰明投資者海富通黃峰、範庭芳: 投資是做減法過程,核心資產的風控在於估值控制和避開價值陷阱「人多力量大,人多好辦事」,這是中國人的普遍觀念,但在某些強烈依靠個人決斷的領域,1+1>2的不等式並不一定成立,投資行業也是如此。
  • 經濟學研究中的數學濫用?一個恐怕永遠無解的問題
    來源:金融界網站此前,《管理世界》的文章《經濟學研究中「數學濫用」現象及反思》曾引發激烈的討論,事實上廣大經濟學研究者早已對經濟學中研究的數學方法使用尤其是越俎代庖成為研究的核心和亮點的現象有了諸多不滿,對數學濫用類似的問題討論,也不是時到今日才開始的反思。
  • 劉尚希:利用行為經濟學思想來分析當下中國收入分配
    其實,這種理論層面的結合併非原創,從庫茲涅茨到皮凱蒂,經濟學研究當中一直都不乏對經濟增長過程中貧富差距問題的相關研究。若這樣的研究能夠建立在中國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發展階段基礎之上,則確確實實是有其價值的。這本論著在內容構成上關注了中國在中等收入發展階段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相關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內容上應可說算得上完整、充實,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實踐意義和啟發性。
  • 陳世清:對稱經濟學 術語表(二)
    由於經濟現象的複雜性,經濟學思維方式必須是對稱邏輯的非線性思維方式。  邏輯 狹義上邏輯既指思維的規律,也指研究思維規律的學科即邏輯學。廣義上邏輯泛指規律,包括思維規律和客觀規律。邏輯包括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形式邏輯包括歸納邏輯與演繹邏輯,辯證邏輯包括矛盾邏輯與對稱邏輯。對稱邏輯是人的整體思維(包括抽象思維與具象思維)的邏輯。
  • 論雙縫幹涉實驗,掉入「雙縫幹涉實驗陷阱」中,人類文明止步不前
    一個一個的電子射擊,不觀察,也是波的幹涉圖樣,程序讓一個一個的電子按波的規定通過雙縫,預先定義好的程序讓這些電子整體運動起來表現為波的幹涉圖樣雙縫幹涉實驗,有「觀察」這個變量,一個一個的電子射擊,表現為粒子的性質,超文明計算機早已定義了「觀察」這個行為,當人類執行觀察行為時,程序就會讓這些電子以粒子的性質通過雙縫這是「雙縫幹涉實驗」陷阱
  • AI+ 行為經濟學研究報告給你...
    由此也可以預期到行為經濟學的未來繁榮趨勢。就本質而言,行為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的區別在於理性人的假定。傳統經濟學認為人或市場總是完全理性的,不會受到認知偏差情緒等因素的影響,但在實際生活中並不成立。這就是理論決策和實際決策產生差異的地方,也是行為經濟學之所以值得研究的地方。
  • 警惕生活中的「錨定」陷阱
    本文教你識別「錨定」陷阱,做出最佳選擇策略。錨定效應是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1974年提出行為經濟學概念。卡尼曼寫過一本行為經濟學經典著作《思考,快與慢》,對我影響非常大,推薦大家也去讀一下。錨定效應,是指人們在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參照物(初始錨)的支配,最後做出的判斷偏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