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降價促銷,研究人們的行為經濟學對市場營銷更有幫助

2020-12-02 騰訊網

上周日跟家人去了趟順德,出發之前我們已經計劃此行的重點是要吃到正宗的順德雙皮奶。

其實作為廣州人,我們都知道廣州就能吃到廣東省內的所有地區的美食。

但是現在交通方便了,開個車一個多小時能到當地吃個正宗的,而且價格還比在廣州便宜很多,加上周末沒事到周邊玩一下,所以選擇了去順德。

我和妹妹看看了很多評論,最終鎖定了一個老店,叫「金榜牛奶」,據說有近百年的歷史了。

我們看到很多當地人都說這個老店的出品很正宗、價錢合理而且這店地處小巷子裡,給人一種確實是地道老店的感覺。

但沒想到的是,我們到店時間大概是下午三點,搶佔了最後一張小桌子。一進去坐下不到兩分鐘,老闆捧著兩盤雙皮奶出來,說:「還沒進店的朋友請明天再來了,還剩下這十碗雙皮奶了,只能按剛剛進門的次序大家每人一碗,後面的就沒有了。」

哇塞,還不到下午三點,正是城市裡人們吃甜品下午茶的尖峰時間,這就賣光了,這店生意有那麼好嗎?

當時同是坐在店裡的顧客很多看樣子都是第一次到這店的,大家紛紛說到:「老闆這是飢餓營銷嗎?」

老闆對大家的質疑愛理不理的,派完手上僅剩的雙皮奶就在收銀臺上拿出一張寫著「賣完」兩字的A4紙貼在門口趕客了。

我和妹妹搶到最後兩碗奶,雖然口感香軟綿滑、奶味香濃,確實好吃,但是看到這場景還是有點愣住了。

要知道現在是供大於求的社會啊,市場上多少產品賣不出去,商家使盡渾身解數也是為了增加銷量,居然還有這樣限量供應、售完即止的小甜品店,實在太霸氣了。

不過換個角度想一下,我們姑勿論這個老闆是不是飢餓營銷,但他這樣限量銷售確實讓人感覺到產品很受歡迎。也讓搶到品嘗機會的人們心理上感到自己非常幸運和愉悅,甚至為了再嘗試這種愉悅感,我們還想著下次早點過去多吃一兩碗。

原來人的心態都是喜歡嘗試多人追捧的事物的,而且細心的朋友會發現,能打動我們購買的物品,銷售套路都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為什麼我們知道那麼多套路依然會再次在同樣的地方踩坑呢?

日本有一位行為經濟學的研究老師,霍華德 · S. 丹福德先生,根據他對行為經濟學的研究,並且結合了傳統經濟學與心理學,寫下了著作《地球人,不靠譜》,書中以很多豐富生動有趣的案例揭秘了很多我們無法解釋的行為選擇。

丹福德先生把我們這些經常掉進常規思維陷阱的人看作普通的「地球人」,他在《地球人,不靠譜》書中以外星人的方式指出地球人慣性思維的是怎樣被套路的,內容生動有趣,下面我們一起看看幾個咱們「地球人」經常會掉的坑:

01| 為什麼我們常常受錯誤的直覺驅使?

「地球人是有限理性的。」—美國經濟學家、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西蒙

今年豆瓣評分9.2分的懸疑劇《沉默的真相》,開始追劇的時候,無論是觀眾還是劇中的刑警,大家關注、討論和追尋的點都是:「到底誰才是地鐵拋屍案的殺人兇手呢?」

但隨著案情一步一步給出更多的指引,案中案以及相關人物不斷浮出水面引導主要負責輯兇的刑警嚴良去追查更多的真相,作為吃瓜群眾,我們不少觀眾已經開始猜到可能這一切都是事先布局引導刑警去追查的。

不過沒看到最後,我們始終很難把真相完全猜中,因為首先,即使多麼渴望為死者平反,也沒有人會笨到自殺來引起注意;其次,拋屍案涉及相關的人員都是混跡司法界多年的人物,他們有法醫、有刑警,還有律師。

換句話說,就是布局的人不僅是司法界的圈中人,還是非常資深的,這個無間道、案中案的劇情確實迷霧重重,引人入勝。

等到真相揭開,我的感覺是,其實跟猜測的並沒有太大出入,結局就是我們覺得沒有可能那麼多司法界的資深人士不惜以身試法、引群入甕,為了吸引最好的刑警和最高的司法機關重視,他們不僅一環扣一環地布局,還用了自殺、自己行動牽起波瀾等極端的方式。

確實我們都是有限理性的人,總以常理去推測正常人的行為,一旦遇上非理性的行為就會產生錯覺甚至被誤導了。

《地球人不靠譜》書中也有舉一個很生動的例子:

請思考下面這種情況:

「馬克的父親在10年前就去世了,他和母親生活在一起。有一天,馬克騎自行車從學校回家的路上發生了交通事故,他因為這場事故受傷住院了。大約1小時後,著名交響樂團N響的首席指揮衝進馬克的病房喊道:『啊,我的兒子呀,還好你沒出大事。』

馬克的母親並沒有再婚。這種情況有可能發生嗎?」

答案是當然可能,衝進病房的人就是馬克的母親啊。其實這題目的陷阱就在於「著名交響樂團N響的首席指揮」這個角色,首先很多人會誤以為交響樂團首席指揮這號人物多數是男性;其次前文一直在說馬克的母親,但在她進病房時卻用了其他身份來指代她,所以難免會讓讀者往別處想了。

所以直覺未必是對的,而且直覺大多是我們按自己常規理解的觀念形成的,總是用直覺去思考問題反而讓我們總是掉進自己慣性思維的陷阱內。

02| 為什麼我們總是不捨得扔掉那些再也用不上的舊物呢?

「不管一件東西有多貴重,多麼稀有,能按照自己的需求作出判斷的人,才夠強大。就如能夠放下自己執念的人,才能更加自信。」—山下英子《斷舍離》

這幾年「斷舍離」的觀念一直引發我們的思考,但無論怎樣想著要簡化生活,還總是捨不得扔掉很多其實根本不會再用的東西,不知道你們會不會有跟我同樣的煩惱呢?

曾獲搞笑諾貝爾獎的著名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裡在他的著作《怪誕行為學》一書中提到,人類三大非理性的怪癖是其中的原因:

「第一種怪癖是人們對自己擁有的東西迷戀不能自拔,想像一下對自己的所有物喜歡的程度就能理解了;

第二種怪癖叫作錯誤共識效應,指的是人們傾向於認為別人也會贊同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第三種怪癖,比起』獲得利益』,人們對』避免損失』更加敏感。人們當然都希望確保獲利,但更重要的,還是避免蒙受損失。這種態度被稱為損失規避。」

我想起我媽經常說的那一句:「即使賺不了錢,我們也要確保不浪費錢,所以東西還能用就不要亂扔。」

現在看來,我們確實是從小就被「損失規避」的觀念誤導了。

我們總認為放棄自己的東西就是損失,畢竟東西買回來的時候是需要金錢的,而且有些東西可能還價值不菲。

但我們沒有想過,用不上的東西佔著我們的地方,損耗我們的能量,並且浪費我們總是想著要怎樣處理它們的精神。所以總是做不到斷舍離的話反而會讓我們得不償失。

丹福德先生在《地球人,不靠譜》書中還提出一個叫「稟賦效應」的觀點來說明這種心理:

「稟賦效應指的是人們傾向於高估自己所擁有的物品。這種傾向不僅限於物品,還包括權力、地位竺。因為對某個物品的稟賦效應太強,所以怎麼都無法捨棄它。而且,放棄自己的東西被認為是一種損失。所以損失規避發揮作用後,人們就會很看重放棄物品時的損失。這樣一來,持有的東西就更難捨棄。」

看來我們都是中了「稟賦效應」圈套的地球人啊。

03| 為什麼信用卡更能激發人們的消費欲望呢?

「大部分已經步入社會的人都有信用卡。實驗發現,和現金相比,刷卡更容易讓人過度消費。」—《地球人,不靠譜》

這兩天在跟朋友討論蘋果公司剛發布的新款手機在哪兒買最划算,有位朋友突然說:「看哪裡可以使用信用卡支付最好是無息分期付款的,就選擇那裡購買好了。」

現在我們都進入了很少使用現金的時代,除了極其少數偏僻地區或者老一輩的經營者仍然希望收到現金之外,國內大部分人都已經把實體支付轉化為線上支付了。

以前即便是仍然使用現金的年代,銷售高端商品的地方都是可以使用信用卡支付的。如果買一個超過一萬元的名牌包,據統計一百個人裡面使用現金支付的不到5人。

到了現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使用已經佔據了80%以上的消費人群,但同樣是線上支付,願意在付費時選擇「儲蓄卡」或者「現金錢包」的人還是比選擇「信用卡」的人要少很多。

《地球人,不靠譜》作者是這樣解釋為什麼人們使用信用卡支付時會比使用現金要爽快的現象:「使用現金支付時,現金從手裡拿走,人們會覺得很心痛。換成信用卡支付的話,事後才從銀行卡中扣帳還款,心疼的感覺就會變得遲鈍。」

確實這樣,即使使用儲蓄卡或者現金電子錢包支付也會有同樣的感覺。因為用儲蓄卡支付會看到自己的帳戶餘額減少,扣款是馬上的,但使用信用卡帳單是至少一個月以後才需要支付的,心理上錢沒有立即花掉,可以自我安慰一下。

所以可以使用信用卡支付的商鋪即使只是個網店,也能讓客戶安心消費並且吸引更高的消費額。

寫在最後:

「人類本來就是相互依存才能在競爭中生存下來的。脫離群體就意味著個體處於危險的境地中。人類的從眾行為可能更多是出於本能反應。」—《地球人,不靠譜》

人是群居的動物,我們確實無法脫離群體獨自生存,即使偶爾離群,也不可能獨自存活太久,所以有「人暈亦暈」的狀況是在所難免的。

了解多點行為經濟學,不僅能明白市場上暢銷商品的套路,更能時刻保持清醒做個靠譜的「地球人」。

參考書目:《地球人,不靠譜》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相關焦點

  •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行為經濟學幫助人做好的選擇
    Thaler),以表彰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諾貝爾委員會指出,泰勒把心理學的現實假設融入經濟學的決定分析。他研究和探索有限的理性、社會偏好及缺乏控制力的後果,並展示出這些人類特質是如何影響個人決定,以致影響市場效果。通俗地說,泰勒的研究就是幫助個人、機構和政府在經濟活動中克服有限的理性而做出較好的,或者是性價比較高的選擇,這就是行為經濟學研究的內容之一。
  • 雙十一背後有哪些有意思的經濟學原理?
    雙十一背後有哪些有意思的經濟學原理?為什麼普通人難抵商家促銷?如果不在雙十一買點啥,你是不是覺得好像虧了一個億?經濟學的智慧無處不在,人們的生活中處處蘊藏著經濟學的智慧。歷時11年的雙十一熱度不減,是什麼樣的真相「促使」人們一次次瘋狂的下單?1、價格彈性理論一般而言,商品價格下降,都會引起一定需求量的增加。雙十一最普遍的營銷手段就是低價、折扣,這些活動讓消費者感覺購買更划算了!因此需求量迅速增加。2、稀缺理論稀缺理論,說的是一件東西越稀缺價值就越大。雙十一除了降價外,商家還有一個絕招限量限時秒殺。
  • 行為經濟學——更接近現實的經濟學?
    既然參與經濟活動的人並不都是理性的,那要構建一個更接近現實的理論模型,就必須考慮當事人的心理因素,所以結合心理學理論的行為經濟學應當成為更合理的理論模型。行為經濟學指出,人類的種種「非理性」的行為,不是偶然的發揮失常,而是普遍存在。前景理論三個基本結論是:1、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利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你會參與如下的賭博嗎?
  • 行為經濟學的「聖徒」
    為行為經濟學的大廈奠基塞勒和卡內曼等人一起,做了大量行為經濟學方面的研究,其中很多研究的結論都成為了後來行為經濟學的基礎。想要概括塞勒的研究成果是十分困難的,因為在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他幾乎涉獵了行為經濟學的每一個方面,但大致上講,我們可以將其主要貢獻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一是關於稟賦效應的研究。
  • 研究行為經濟學的理查·德塞勒獲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Thaler),表彰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獎詞中,組委會突出強調了其在有限理性、社會偏好以及自我控制的缺失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人類的行為是如何影響了個人決定以及市場結果。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也頒發給了行為經濟學這一領域的專家。據公開資料顯示,理察·塞勒出生於1945年,是行為金融學奠基者、美國著名經濟學家。
  • 金準人工智慧 2018行為經濟學與人工智慧研究報告(下)
    他以研究延遲行為和公平理論而知名,擅長利用複雜的數學模型來研究人類的各類經濟行為。在行為經濟學崛起之前,主流經濟學出於研究的需要簡化了真實世界人們的各類經濟行為,即假定人類的行為理性,而這一「簡化」過的理論在真實世界的經濟現象面前顯得不那麼調和。這讓經濟學家們將視野轉向人類的行為因素對於經濟決策等的影響研究。以便對主流經濟學的部分假設做出修正和補充。
  • 梁小民︱接地氣的經濟學——理察·塞勒與行為經濟學
    我們不否認數學工具的運用和由此產生的數學經濟學與計量經濟學對經濟學發展的重大意義,但主流經濟學並不完善,數學方法也不是研究經濟學的唯一方法,這就產生了行為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行為經濟學認為,人不是純理性人,而是社會人。決定人們決策的不僅僅是經濟理性,更重要的還有由許多因素共同決定的心理因素。這種心理因素中既包含理性,也包含許多非理性的,或者利己但不理性的因素。
  • 市場監管總局出臺規範促銷行為暫行規定
    為進一步規範經營者促銷行為,維護市場競爭秩序、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近日公布《規範促銷行為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對經營者在開展促銷時「先提價、再折價」的現象,明確規定折價、降價的基準等。該《暫行規定》將於今年12月1日起正式實施。
  • 理察·塞勒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潛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評介
    先後執教於羅徹斯特大學(1971-1978)和康奈爾大學(1978-1995),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學商業研究生院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決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同時兼職於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塞勒主要致力於心理學、經濟學等交叉學科的研究。
  • 行為經濟學的要義
    該書通過闡釋和對比歷史上偉大的經濟學家對日常生活中四十個問題的見解,既幫助讀者以新穎有趣的方式掌握一些重要經濟理論的要義,同時,也能幫助人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需要進行決策時有更開闊的思路。經濟學要想發展,並且能夠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智慧,應該向何處去?晚近發展起的行為經濟學,無疑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正如書中所指出的那樣,行為經濟學的崛起,是對應用經濟學新困境的一種補救。
  • 行為經濟學:引領經濟學的未來?
    行為經濟學的這套新體系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新古典經濟學抗衡,是否能夠發展出新古典經濟學的替代範式,還有待觀察,但至少行為經濟學給出了經濟學未來的發展方向。本文將分三個部分討論這些問題,第一節回答行為經濟學究竟取得了哪些進步?第二節回答行為經濟學所提出的新理論體系的本質是什麼?第三節則討論行為經濟學是否能夠擔負起替代新古典經濟學的重任?
  • 行為經濟學對個體異質行為的研究與啟示
    由此可認為,行為經濟學絕不是區別於主流經濟學的分支流派,而是主流經濟學的順承發展,它對異質行為的開創性研究,對當前經濟理論的創新與實踐具有深刻的觸動與啟示。行為經濟學向異質行為分析的回歸任何科學理論,都必然具備自身特定的邏輯起點。
  • 政策密集出臺規範線上經濟秩序 網絡促銷迎來合規新考題
    為進一步規範市場經營行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出臺了《規範促銷行為暫行規定》,對虛假促銷、巨獎銷售等行為明確了相關監管原則,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雙11」等大型集中促銷活動正面臨一道全新考題——合規。  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出臺了《規範促銷行為暫行規定》,自2020年12月1日起施行。
  • 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行為經濟學代表理察·塞勒獲獎
    央廣網北京10月10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2017年諾貝爾獎的最後一個獎項——經濟學獎昨天傍晚揭曉。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教授理察·塞勒獲得這一殊榮,理由是其在行為經濟學的成就。理察·塞勒是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
  • 非理性行為的法和經濟學
    看到我們這個時代中有那麼多偉大的經濟思想都與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不能不讓人相信,經濟學在其發展過程中,事實上已經受到了更廣泛的社會科學理論的影響。然而,直到最近,經濟學思潮才開始著重對效用函數、供給和需求曲線以及帕累託最優解的基礎——「自利」行為進行研究;也只是在最近,行為經濟學家的諸多發現,才對之前被奉為公理的人類理性假設提出異議。這無疑是佔領了一塊不小的經濟學陣地。
  • 「行為經濟學之父」、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獎
    今年諾貝爾獎的「壓軸大戲」中,理察·塞勒,被稱「行為經濟學之父」的芝加哥大學教授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作為研究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的「行為經濟學之父」,理察·塞勒被問及:你會怎麼花費9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72歲的老爺子繼續開起了玩笑:「我會盡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這些錢花光。」
  • 行為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的學術分野
    具體而言,我們認為行為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之間呈現一種「出發點相似、歸宿點各異」的相對關係,研究結論如下:  其一,從研究目的看,實驗經濟學主要試圖在市場層面上檢驗交易結果與新古典理論是否一致,以及如何達到一致。由於現實中缺少可供直接觀察和研究的純粹市場場所,因此實驗經濟學強調藉助受控的實驗室方法來主動構造抽象的市場交易規則框架。
  • 「錯誤」的行為:行為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思想激烈鬥爭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錯誤」的行為》縱觀理察·泰勒的職業生涯,我們發現他的研究始終圍繞著一個激進的觀點開展: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人,即擁有可預測行為且容易犯錯的個體。在《「錯誤」的行為》一書中,泰勒講述了他將經濟學從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中帶回現實的艱難之旅,其中的故 事引人入勝,並且不乏詼諧幽默,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經濟學、對自己以及對整個世界的看法。《「錯誤」的行為》一書中點綴著泰勒與傳統經濟學思想激烈鬥爭的有趣故事,以獨特的方式探索了人類深層次的弱點。當經濟學遇到心理學,碰撞出的火花將對個人、管理者和決策者產生深遠和啟發性的影響。
  • 行為經濟學是用來幹什麼的?
    《不流於美好願望:新經濟學如何幫助解決全球貧困問題》一書的作者迪恩·卡爾蘭,不久前在北京與部分媒體記者見面,就今年獲諾獎的行為經濟學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交流。2004-2017年在耶魯大學教授經濟學, 2017年7月任西北大學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行為經濟學家,社會企業家,曾執教於普林斯頓大學以及世界銀行、亞洲發展銀行、麻省理工脫貧實驗室舉辦的教育課程。2007年獲美國「青年科學家與工程師總統獎」。著有廣泛使用的入門教材《經濟學》以及《不流於美好願望:新經濟學如何幫助解決全球貧困問題》等。
  • 神經科學+市場營銷=「神經營銷」
    神經營銷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伊拉斯姆斯大學鹿特丹管理學院市場研究教授Ale Smidts於2002年創造了這一術語。多年來,神經營銷吸引了營銷專業人士的注意,並且現在幾乎無一例外地認識到情感反應對眾多消費決定的驅動作用。對人類及其購買觸發點的理解這一目標以及公司提供神經營銷產品和服務,促進了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