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的歷史形象,是怎樣從明君變成「鳥盡弓藏」的小人的?

2020-12-01 騰訊網

提起越王勾踐,人們第一時間會想起兩個成語:「臥薪嘗膽」、「兔死狗烹」。這位春秋時期帶領一個蠻荒小國崛起的霸主,一方面以他的忍辱發憤、勵志圖強的故事讓人傳誦,另一方面又因其成功後對功臣的「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而讓人唏噓不已,大大影響了他的歷史形象。勾踐也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因為誅殺功臣而遭到人們唾棄的君王。

但是翻遍與勾踐同時代的先秦史籍,我們並沒有發現有關勾踐「臥薪嘗膽」、「兔死狗烹」的任何記載。這兩則故事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而在《左傳》、《國語》、《越絕書》和《吳越春秋》等史書中,勾踐是一位任人唯賢、發奮圖強的君主,是一位充滿正能量的王者。他在越國存亡之際,以自身傑出的治國謀略和才能,開展了從上而下的社會改革,最終實現了逆襲,滅掉了越國的老對手吳國。他既沒有去「嘗膽」,也沒有想過誅殺範蠡,與司馬遷《史記》中的形象有著極大的差別。

為什麼司馬遷要在《史記》中增加「嘗膽」之類故事情節,並且突出勾踐的殘忍無情,從而導致幾千年來,勾踐在人們心中形象的顛覆呢?讓我們回顧一下春秋時期吳越爭霸的歷史和司馬遷著《史記》的背景,去分析一下勾踐的形象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嬗變的原因吧。

一、吳越爭霸

東周后期,王權衰落,一些諸侯通過兼併和擴張,勢力不斷增強。周天子已喪失了對國家的實際控制權,「禮樂徵伐自天子出」成為一紙空文,晉、楚、齊等諸侯國之間開始為了自身復位,爭奪霸主地位,相互間的徵戰不休。

吳越爭霸

此時的越國,本是僻處東南方的一個小諸侯國,它與北面的吳國本來沒有多大仇恨,雙方都是被當時兩個大國晉國與楚國裹挾到戰爭中來的。

公元前六世紀,晉國為了抑制楚國,採取了「聯吳抗楚」的方針,楚國也不甘示弱,利用「扶越制吳」之策以抗之。公元前510年,吳王闔廬伐楚,以「越不從伐楚」的藉口,對越國開展了軍事行動。這次戰爭雖然兩國都沒有佔到什麼便宜,但兩國間仇恨的種子就此種下。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逝世,勾踐繼位為越王。吳王闔廬乘越國國喪,大舉伐越,試圖一舉滅亡越國。但是兩國在檇李之戰中,勾踐用死士在陣前自殺的戰術,一舉大敗吳軍。吳王闔廬也在此戰中被箭射傷,不久去世。

吳王夫差

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為吳王。夫差時刻不忘越國射死父親的仇恨,讓人每天在自己耳邊提醒自己:「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將復仇當作頭等大事,日夜勤兵習戰射,尋找報仇的機會。而此時的勾踐卻有點飄飄然,認為吳國不過如此,甚至不顧範蠡的勸阻,率先發難,發兵攻打吳國。

這一次兩國在夫椒發生的戰鬥中,越軍被吳軍打得大敗,勾踐被迫率領五千殘兵退守會稽。勾踐只得派人向吳國求和,幾經周折,方才以勾踐攜妻帶子入吳為質的條件,換來了吳國的退兵。伍子胥告誡夫差:「天賜良機不滅越,將來必會追悔莫及。」但是夫差並沒有聽取伍子胥的忠告,為後來自己國滅身死埋下了伏筆。

在入吳為質的三年中,勾踐忍辱負重,以周文王被押羑裡、晉文公逃亡北翟,最後稱霸天下自勉,專心為夫差餵馬。他用這種極低的姿態換來了夫差的信任,認為勾踐已真心歸順吳國,終於被夫差放回越國。

做了俘虜的勾踐

回國後的勾踐,採種文種、範蠡的建議,專心發展生產、獎勵生育,增強國力。而此時的吳王夫差卻在極力擴張,進行了一系列的伐魯攻齊之戰,使得吳國在連年徵戰之下,士座疲憊,國力衰退。當強弩之末的吳國在黃池召開諸侯大會,「欲霸中國以全周室」之時,勾踐發動了伐吳之戰。越軍在笠澤三戰三勝,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滅亡了強大的吳國,夫差自殺,吳越爭霸以越國取得全面性勝利而告終。

二、真實的勾踐

吳越爭霸是春秋時的大事,所以《左傳》、《國語》、《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先秦著作中都有對勾踐的詳細記載,也留給了後人認識這位越國君主的許多詳盡的資料。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記錄了自西周中期至春秋戰國之交前後約五百年的歷史,有著極強的史料價值。《國語》也是先秦史書中,對勾踐記載最多、最細的一部史書。

勾踐

在《國語》中,勾踐是一位從諫如流、任人唯賢的君主,他與手下大臣關係和諧,越國的大臣對勾踐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大多都能被勾踐虛心接受,可謂明君與賢臣的典範。

勾踐對人才的使用並不因為其來歷和地位有所偏頗,而是人盡其才。他手下最重要的兩位大臣文種和範蠡都是楚國人,但是勾踐對二人十分敬重和信任,對他們的計策幾乎是言聽計從。文種每次與勾踐商量軍國大事時,勾踐都是「執其手而與之謀」;而對於範蠡的一些建議,勾踐通常都會以「王曰諾」而告終。「諾」在當時通常是下級面對上級的命令採取的一種遵從,從《國語》的記載上看,勾踐對範蠡的計策至少「諾」了十次以上,足見他對範蠡的重視。

滅吳之後,範蠡不願為官,想乘舟泛五湖,勾踐不允許範蠡離開,稱:「子聽吾言,與子分國;不聽,身死,妻子為戮」。這種口頭威脅其實是一種真誠的挽留。所以當範蠡去意已決時,勾踐為範蠡製造了全身金像,並令朝臣們日日拜之。勾踐通過此舉,想讓越國人都知道範蠡對越國做出的巨大貢獻,也是對其他大臣為國盡忠的一種倡導,表達了自己對功臣的態度,是一種極為高明的帝王之術。

《左傳》對吳越之戰的戰爭經過記錄得十分詳盡,比如笠澤之戰,《左傳》的記載如下:「越子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嗓而進,以三軍潛涉,當吳中軍而擊之。吳軍大亂,遂敗之」。

範蠡

作為戰場上最高指揮者,勾踐在這次戰鬥中指揮越軍時左時右,鼓譟而進,讓吳軍摸不清越軍的主攻方向。正在吳軍迷茫之際,勾踐的偷襲部隊直插吳軍心臟,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從勾踐的指揮藝術可以看出,這個人精通兵法,臨危不亂,顯示了他軍事指揮的才能。

越國之所以能很快從戰爭廢墟中崛起,與勾踐重民愛民有著極大的關係。在勵精圖治的數年中,勾踐做到了「疾者吾問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問其病。寬民以子之,忠惠以善之」。他深知百姓的重要性,所以從吳國歸來後,他帶頭親自耕作,為百姓制定獎勵結婚生育的政策,以此增加國家的人口;對犧牲的戰士家屬免除稅賦;招賢納士,禮待人才。《荀子》說勾踐做到了「鄉方略,審蓉佚,謹畜積,修戰備,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當」。

縱觀與勾踐同時代的史書,勾踐都是一個能夠嚴於律己、愛民愛才、從諫如流、具有很強軍事能力的君主,是一位有謀略,有擔當,有抱負的越王,所以他才能在國家受到重大打擊時,能夠以最短的時間,在廢墟上重建了越國,並且滅亡吳國,稱霸中原。

三、《史記》中的勾踐

《史記》是古代史書集大成者,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正是因為《史記》的文學性,使得它在記載歷史人物時,為了人物刻畫與情節敘述的需要,可以通過一些文學想像與描寫,突出歷史人物的形象,使其更加豐滿生動。而這正是造成勾踐歷史形象發生嬗變的原因。

司馬遷

司馬遷是一個史學家,也是一個文學家,他筆下的勾踐脫胎於先秦典籍,但為了寫活勾踐,他有意無意的通過一些情節的變動,去突出勾踐的性格特徵。這種寫法,可以將歷史上的人物寫活,又不完全拘古泥古,這正是《史記》的特色。

在夫椒之戰勾踐戰敗,被迫退守會稽之際,《史記》通過記載勾踐與手下對吳國君臣實行離間計,達到了保存越國的戰略目的,突出了勾踐臨危不亂、善用權謀的過人之處。可是這個記載,與《左傳》和《國語》等有著一定的出入。

以伍子胥之死為例。《左傳》、《國語》記載伍子胥的死亡時間,都是伍子胥兩次勸諫夫差不要攻齊,要先亡越後攻齊的建議被夫差拒絕,之後吳國伐齊得勝而歸,夫差責怪伍子胥誤國,逼死了伍子胥。也就是說,伍子胥之死,是吳國戰略方向上的分歧造成的,並不關勾踐的事。但是為了突出勾踐、範蠡等人的智謀和形象,司馬遷延緩了伍子胥的死亡時間,加入了伍子胥阻止夫差借糧給越國的情節,並且讓伍子胥說出了「王不聽諫,後三年吳其墟乎」的話。正是勾踐利用了伍子胥的這句牢騷話,讓伯嚭在夫差面前進讒,使得夫差中計,賜死了伍子胥。

伍子胥之死

司馬遷通過以上的改動,突出了夫差的愚蠢和勾踐的智慧,也突出了伍子胥的「忠」和伯嚭的「奸」,使得上述人物形象更加真實生動,也暗中指出了勾踐性格中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一面,為後來描寫勾踐誅殺功臣做了鋪墊。

在寫《越王勾踐世家》時,司馬遷在沿襲了之前的史料的同時,將個人的情感寄託其中,創造了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塑造了歷史上一個最能隱忍的人物的豐滿形象。

在《史記》之前的任何一部史書中,只有對夫差讓人時刻提醒自己「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的記載,而並沒有勾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的記載。勾踐天天讓人追問自己「汝忘會稽之恥邪?」的描寫,毫無疑問是受到夫差做法的啟發,是為了突出勾踐時刻不忘復仇的性格特徵而進行的藝術加工。

其實就是在《史記》裡,也只有勾踐「嘗膽」而沒有他「臥薪」的記載。勾踐「臥薪」的故事,是宋朝時才出現的,「臥薪」的對象最初也只是三國時的孫權,而不是勾踐。

勾踐

司馬遷為什麼會給勾踐加上「嘗膽」這個細節呢?據史學家們分析,可能與司馬遷個人經歷和當時的環境有關。司馬遷遭受宮刑之後,之所以苟活人世,忍辱負重,完全是要去完成《史記》這部巨作,但是他心中對漢武帝的不滿是肯定的,《史記》是司馬遷「憤而著書」情況下的產物,所以他不可避免的會將自己的一些情感交織在書中,寄托在書中人物身上,這是人之常情,也是藝術創作的一種通例。

勾踐為了復仇做出了艱辛的隱忍,司馬遷同樣為了寫《史記》遭受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磨難,他們在這一點上是相通的。為了突出勾踐復國之艱辛,隱忍之堅毅,同時也將自己的靈魂和內心寄托在勾踐身上,希望自己也能像勾踐一樣取得成功,司馬遷在爭光踐身上加入了「嘗膽」的橋段,塑造出了一個震撼人心的爭光踐形象。

四、司馬遷為什麼這麼寫勾踐

也許是有著相近的遭遇,在春秋時期的諸侯中,司馬遷對勾踐的認同感是最強的。

春秋時期,諸侯霸主如過江之鯽,你方唱罷我登場。但是這些諸侯中,只有勾踐一人的傳記名稱上帶上了「王」字。司馬遷自己的解釋是:「勾踐困彼,乃用種、蠡。嘉勾踐夷蠻能修其德,滅強吳以尊周室,作《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這充分說明司馬遷對勾踐的認可,大大超過了其他爭霸天下的諸侯。

獲罪的司馬遷

孟子曾經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勾踐的經歷,百分百符合孟子的理論,是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最好詮釋。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正好處於這種狀態。面對沒有完成的《史記》,當時的司馬遷也不知道自己一生究竟還有沒有可能去完成,所以他需要一種憂患中奮起的精神去激勵自己。可以說,從某種角度上看,勾踐就是司馬遷的榜樣,為勾踐增加「嘗膽」的情節,就是司馬遷自己在逆境中奮發的自我激勵,也是他自己「嘗膽」的一種寫照。

從勾踐本人的言行和治國來說,他也符合司馬遷的審美標準。相比夫差的窮奢極欲和窮兵黷武,勾踐在滅吳稱霸後,還向周朝進貢,維護諸侯間的秩序,對國內百姓也非常關懷,是司馬遷心中「明君」的典範。況且司馬遷有遊俠之心,他的《史記》中對復仇者往往大加褒揚,對那些快意恩仇的俠客不惜筆墨加以讚美,對勾踐形象進行一定的藝術加工,使其更加飽滿也就不難理解了。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勾踐既然符合司馬遷的審美,為什麼要司馬遷要通過文種之死,去把勾踐性格中的陰暗面寫得那麼詳細呢?要知道司馬遷是一位史學大家,慣會「春秋筆法」,他為什麼要將勾踐塑造成「可以同患難,不能同富貴」的過河拆橋者呢?

文種

文種被勾踐賜死,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史學家,司馬遷不可能去隱瞞這段歷史。但是在先秦其他史料中,文種之死的描寫比較簡單,並沒有出現範蠡與文種間「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之類的細節。這隻有一個解釋,就是司馬遷借勾踐殺文種,以古諷今,表達他對漢武帝的不滿。

我們知道司馬遷獲罪的原因是他在朝堂上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司馬遷一直認為李陵兵不滿五千,卻深入到敵人腹地,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許多敵人。李陵的投降匈奴,是無奈之下的舉動,是漢武帝的小舅子李廣利不發救兵造成的。司馬遷始終沒有改變這個看法,就是下獄後,在酷吏杜周手中,他也始終不屈服。作為李廣的孫子,李陵和李家數代為漢朝打擊匈奴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漢武帝殺李陵全家的行為,司馬遷是極為不屑的。

漢武帝

但是在封建社會,君權大於天,司馬遷對漢武帝的這種不滿,只能藏在心裡,無法寫進他的《史記》之中。經過宮刑的司馬遷,對君主們的過河拆橋式的無情有了更深的理解,與時在《史記》中,他將勾踐殺文種的情節放大,用詳細的筆墨去描繪下來,以此借古諷今,達到他內心對統治者批判和抨擊的目的。

經過司馬遷一些微小的細節上的改動,既沒有刻意去誇大或者詆毀歷史人物,又使得勾踐的形象更加複雜化和生動化,也使其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成為《史記》中特別出彩的人物之一。

五、勾踐形象變化總結

歷史上的勾踐,是領導弱小的越國稱霸中原的明君。他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忍辱負重,是一位偉大的君主。

《史記》中的勾踐,寄託了作者司馬遷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感悟,是司馬遷有意塑造的一個有著極強隱忍精神的英雄,是司馬遷自己的榜樣。但是司馬遷也用「借古諷今」的筆法,在勾踐身上,將他對統治者對功臣的無情的抨擊隱晦的表達出來,使得勾踐的形象更加完善,性格更加突出。

漢朝之後,勾踐的形象不斷出現在一些文學作品之中。這些作品有對勾踐謀略和隱忍精神的讚揚,也有對他殺功臣的否定。勾踐的故事越來越離奇,也出現了西施、鄭旦等人物。在這些文學作品的傳播下,人們記住了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也記住了他「鳥盡弓藏」的無情。但這並不是真實的勾踐,而只是一個名叫「勾踐」的藝術形象罷了。

相關焦點

  • 越王勾踐劍出土後,新加坡借走展覽,回國時為何多了一條裂縫?
    值得一提的是,武俠劇中的很多神劍在歷史上都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歷史上的這些神劍並沒有如此的玄幻,也沒有如此的逆天。這裡所說的越王指的當然是春秋時期的霸主越王勾踐,勾踐是個非常熱愛天下神兵利器之人,一生收藏的寶劍無數。可惜的是,人總會死去,勾踐死去後,曾伴隨他稱霸中原的數千把寶劍也隨之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 被譽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為什麼會出土於楚墓之中
    提起劍這項兵器,中國人可謂是耳熟能詳,劍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便能鑄造出質量極其精良的銅錫合金劍,也就是現在人常說的青銅劍。說起這青銅劍,就不得不提到有著「天下第一劍」美譽的「越王勾踐劍」,以及其背後所隱藏的謎團。
  • 越王勾踐劍出土後,一次可劃破二十多層紙?考古專家:是真的
    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越兩國盛產寶劍,而又以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時期製造的寶劍為最高水準,比如吳王劍和越王勾踐劍。本身吳國和越國是近鄰,兩國之間摩擦不斷,三天一小仗,五天一大仗,尤其到了夫差和勾踐時期,兩國之間的戰爭升級。
  • 千年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滴血認主」,新加坡借走展覽後遭嚴重破壞
    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寶劍都已經消失不見。目前也只能在史料中查詢他們的蹤跡。如果大家要在研究傳世名劍的時候,一定不得不說越王勾踐劍,因為它是實打實的流傳至今,還可以看到實物(在湖北省博物館),它也是當前傳世寶劍中製造工藝最為高超的一把寶劍。
  • 越王勾踐劍出土後光潔如新,真的一次可劃破18層紙?什麼材料?
    越王勾踐劍製作十分精美,堪稱國之瑰寶,那麼一把歷經了2000多年時間磨蝕的劍,是如何保持如此鋒利的呢?說起來有些令人不可思議,通過現代技術,專家發現把寶劍的表面有硫化銅,而硫化銅作為一種防腐劑,是近代才出現的。難道說2000多年前的歐治子,能夠未卜先知,了解幾千年以後才出現的最新技術?肯定不是,而是硫化銅是在墓葬中自己慢慢形成的。
  • 金屬都會生鏽,越王勾踐劍為何2000年不生鏽,用雷射掃描發現原因
    直到1999年4月,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大慶前夕,春秋越王勾踐劍才運抵北京作短期展出。專家在通過3000倍的放大顯微鏡的觀察後,從百分之一毫米厚度的金屬表層發現了化學處理痕跡。在我國有數千年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不一樣的時期也出現了許多 不一樣的珍貴文物。例如劍,便是中國古代皇室會隨身佩戴的一種兵器。
  • 中國史上「逆天」的寶劍,越王勾踐劍上榜,圖4現僅存有9把!
    中國史上「逆天」的寶劍,越王勾踐劍上榜,圖4現僅存有9把!秦長劍,1994年秦始皇兵馬俑1號坑出土,劍身經精細銼磨、拋光,極為平整光亮,且均經鉻鹽氧化處理防鏽蝕,這個技術當時可是領先西方的!漢劍,漢代已經開始廣泛使用鋼鐵製武器了,而漢劍更是巔峰之作,非常的逆天!
  • 越王勾踐劍天下第一?這兩把出土的寶劍比它還神,是天外之物
    說起古代比較神神奇的寶劍,很多人腦海中浮現的就是越王勾踐的青銅劍。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湖北一處的古墓中,考古隊挖出了這把寶劍,20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御用寶劍。看到以後,在場的考古人員全部震驚了。如今,這越王劍已經被國家極為一級文物,並不允許它處境展出,此舉可見其地位不是一般高。但是,它並不是之最,有兩把劍比越王劍還神!一個乃「天外之物」,一個專家都無法解釋。在古代寶劍界中,鐵劍的地位或許不如青銅,因為沒有青銅劍的古色古香。再者,鐵劍有一個特別大的缺點就是容易生鏽。
  • 越王勾踐劍,不僅是一把武器,更是一種永不言棄的精神
    越王勾踐劍於1965年出土在望山楚墓,現被收藏於湖北博物館。因為上面刻有「越王自作用」幾個字得名。據傳,它鋒利無比,只用稍加用力就可以劃破二十層白紙。據監測,成分其中錫的淨含量約為16%~17%,劍身幾千年不化不腐。
  • 越王劍出土時「滴血認主」,新加坡借去展覽後,文物被嚴重損壞
    越王劍出土時「滴血認主」,新加坡借去展覽後,文物被嚴重損壞中國歷史是一部充滿戰爭的歷史,兵器在其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從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兵器鍛造技術的革新推動著歷史的前進,歷史上著名的寶劍「越王勾踐劍」即是一個典型的範例。
  •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拉娜很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女子雙打冠軍?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拉娜很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女子雙打冠軍?在今天的《RAW》節目中,拉娜原本要和和明日華打一場RAW女子冠軍比賽,但兩位女子雙打冠軍突然幹擾了比賽,最後演變成拉娜聯手挑戰奈亞(Nia Jax
  • X光下的「越王勾踐劍」,出現不為人知的一幕,專家:怎麼可能
    考古學家看到這把鋒利閃著寒光的寶劍,忍不住用手指觸碰了一下,沒想到手就這樣被劃破了,越王勾踐的寶劍,也太鋒利了,即使經過了兩千年的歲月刷洗,也沒有生鏽,依舊閃耀著攝人心魄的光芒。越王勾踐是春秋時期的越國君主,他稱霸中原,是春秋五霸之一。
  • 兩千多年前的越王勾踐劍,出土後絲毫沒鏽,依舊削鐵如泥
    在我國中華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中,發生了非常多的勵志故事。而在古代也流傳下來了非常多的典故,也正是因為這一個個的典故、一個個的故事,才構成了中國古代歷史的繁榮體系。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霸主名叫勾踐,而今天就講一個越王勾踐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公元前496年,勾踐的父親退位給了勾踐,而在勾踐上位後立馬就率領全國,在前兩年時間裡,與多個國家發生戰爭,但因為國力薄弱,最終都以失敗退兵。
  • 2400多年的前的越王勾踐劍、寒光四射、為何沒有一點鏽跡?
    引言:越王勾踐,春秋五霸之一,他的祖先是夏禹的後代,勾踐是夏後帝的庶子。越王勾踐最出名的事跡莫過於臥薪嘗膽。當時越國與吳國相互攻伐,最終越國不敵吳國。越王勾踐為了自己的子民向吳國俯首稱臣。勾踐向越國臣民下詔罪己,然後去吳國給夫差作奴僕,親嚐糞便,最終騙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回國之後,趁吳國城內空虛,攻入吳國都城,滅掉了吳國。而這把埋藏2400多年的青銅劍,就是越王勾踐的自作用劍,最後也隨著勾踐一起下葬。
  • 橫向對比宋襄、秦穆、闔閭、夫差、勾踐,誰更有資格入選春秋五霸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幾種說法,我們初中歷史教科書上所介紹的是《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索隱》所載的「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霸。五霸者,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也」。  《墨子·所染》和《荀子·王霸》都認為五霸乃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漢書》則認為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 越王勾踐劍-兩千年如一日
    說到越王勾踐劍腦海裡就會出現幾個關鍵詞:青銅器,國寶,春秋戰國。這把劍是我國國寶之一,並不是因為這把劍的歷史,也不是因為它的背景。而是因為它自己的實力,出土後無任何鏽跡,寒光閃閃,十幾張報紙一劍兩段(這點現在的刀具不仔細磨刀都做不到)。
  • 越王勾踐劍的鋒利不可複製?現在隨便拿把菜刀穿越,都是絕世好刀
    我們國家的冷兵器文化一直是非常發達的,自古以來,很多古墓出土過不少寶劍,其中有吳王夫差劍、越王勾踐劍等等,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這個越王勾踐劍。這柄劍,自從出土就被人們賦予了一層神秘的氣息,甚至在傳聞中,它削鐵如泥,寒光攝人,實際上我們要告訴你,這柄劍可能還不如你家裡的菜刀。
  • 越王勾踐劍是一柄神奇的寶劍,有個地方竟為它修了一座「劍」亭
    經專家破解後,發現字義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越王勾踐劍的出土,不僅讓後人大開眼界,同時也展現了越王勾踐劍的優越性能,也標誌著古人已經掌握了高超的冶金制劍技術。除此之外,其他地方也曾經出土過越王勾踐劍,甚至有一位姓史的專家,還曾經在古玩市場上買到了一把越王勾踐劍。
  • 老房子拆遷的時候,男子意外發現一把劍,專家驚呼:越王勾踐劍
    老房子拆遷的時候,男子意外發現一把劍,專家驚呼:越王勾踐劍中國經過這麼多年的演變,流傳下了珍貴的文物,數不勝數。國家積極倡導各地電臺舉辦藏品鑑定節目。專家拿到這把寶劍,仔細端詳半天說道:上面刻著幾個字,越王勾踐自作自造,這是有名的越王勾踐劍。專家又說,據他所知,現在有兩把,一把在上海博物館,還有一把在湖北博物館,目前只有這兩件。這把寶劍和那兩把寶劍,雖然大同小異,實際上,在這個劍手的地方,做出一個類似三星堆的人頭來,這有點好像還沒有先例可循。另外這些做輔食的這種紋飾,筆道太粗,線條比較生硬。
  • 越王勾踐劍其實是史前文明遺物?它的性能遠遠超越時代
    (你不知道的靈異事件第41講)60年代中國發現了神奇的越王勾踐劍。這柄劍極為特殊,具有超越當年時代的特殊性能。一種說法,它是史前文明的遺物。聽薩沙說一說吧。根據我們判斷,這個墓葬有2000年的歷史,墓葬內大小物品都已經不同程度腐敗。然而,這柄青銅劍沒有任何鏽跡,反而閃耀著特殊的光芒。見鬼了?這是什麼東西?是神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