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3日中午12時41分,在南海文昌發射中心,我國使用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將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隨後,「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首次探測火星的目標是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巡視」三大任務。
有這麼一句話:「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這難道不是我們距離星辰最近的時候。
就在同時一時刻,美國忙著驅逐中國駐美領事館,中國最高法院即將出臺司法解釋降低受法律保護的民間借貸利率上限,娛樂圈熱烈討論著職場PUA,但在探測火星面前,這一切的都不重要了。
環球時報發布新聞《中國為什麼非要去火星?》,我一字一句讀完了這篇新聞。
為什麼非要去火星?
因為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並且與地球最為相似的星球,我們迫切地想要知道,火星是地球的過去還是地球的未來,火星是啟示還是救贖?更因為火星是人類邁向宇宙這一宏大徵途的第一站。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火星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與地球最為相近;由於自轉軸傾角和自轉周期與地球相近,火星的晝夜長短及四季變化與地球也幾乎一樣;現有證據已表明有水冰存在於火星極地的冰蓋中。水的發現,引發了人們對於火星上是否存在孕育生命條件以及火星是地球過去還是地球未來的思考和探索。
何時才能到達火星?
火星與地球的相對距離,最遠時候超過4億公裡,最近時候也有5500萬公裡。探測器到火星的最佳路線為1925年提出的「霍曼轉移軌道」,採用這種軌道的太空飛行器,從低軌道轉移到高軌道過程中,途中只需兩次發動機點火推進,相對而言更加節省燃料,被認為是效率最高的探火路徑。然而該軌道每26個月才能出現一次,如果錯過了2020年的機會,再等兩年才有下一次發射窗口期。
預計在明年2月,「天問一號」探測器就將到達火星的引力場範圍內,然後通過制動被火星的引力場捕獲,捕獲成功之後就將進入火星的循環軌道,再經過多次的調整,就可以進行我國首次火星環繞探測了。探測火星的成功率只有42%,迄今為止,只有美國和蘇聯成功登錄火星。我已經開始期待2021年的2月份了,期望一切順利。
誰和我們在同一個軌道上?
嚮往火星的不僅我們,2020年夏,三個國家的探測器會前往火星,分別是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美國「毅力號」火星車和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我們努力了多久?
「此次運載火箭長徵五號的研製立項獲批於2006年,2016年11月3日,長徵五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讀到這裡我的眼睛突然就溼潤了,從2006年立項到2016年長徵五號首飛成功再到2020年「天問一號」進入預定軌道,這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劍」和「厚積薄發」。在這個浮躁和注意力不斷被分散的年代,十年甚至數十年專注於做一件事是多麼的可敬和值得學習。我也想知道,如果我能在自己的賽道上堅持十年甚至更久,耕耘不輟,十年後的我會是什麼模樣?
我們能做什麼?
如果我還在讀小學,那我一定拼命努力學習和鍛鍊身體,以成為一名科學家或者太空人為目標,也許有生之年我真的可以「站」在火星上;物理真的很難,但我一定不會因畏難而退縮;或許我還應該學習一下如何種土豆,萬一宇宙飛船在航行中遇到事故,我可以靠種土豆獲得糧食,撐到救援到來的一刻。
可惜沒有如果,我無比後悔高中時候畏難放棄物理學,放棄了成為一名航天科學家的可能性。所以我終究只能是一名見證者與傳播者,那我也做一個合格的見證者與傳播者。
人類是否能凝聚新的共識?
宇宙如此浩大,全人類的步伐都還沒有走出太陽系,中國、美國、蘇聯或者任何一個國家,在這樣一份事業面前,到底是怎樣的關係?是爭奪誰先登陸誰就先插旗宣布佔有領土的競爭關係還是共同協作開發浩瀚宇宙的合作關係?
我不禁想到《聖經》巴別塔的故事,人們想要建造一座通天塔(巴別塔),上帝為了阻礙人的行為,派出天使,讓人們說不同的語言,人們彼此之間無法協調,也就無法建設高塔了。這個故事暗喻了無法形成共識,無法協作的人類。
如果《三體》設想的看不見的敵人真的存在呢?在看不見敵人的時候,人類是否能凝聚新的共識嗎?
最後,請記住一個重要的時間,2021年2月前後,讓我們一起等待「天問一號」發回的火星探測圖片與視頻。 「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進入預定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