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魚是個賊,偷藏好東西
指導專家: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中心林國華教授
文/陳思宇
海鮮如今已成為餐桌上的家常菜,美味可口,營養豐富。可是海鮮的種類那麼多,大家分清楚了嗎?單說魷魚、章魚、墨魚這些很多條腿的軟體動物,很多年輕人就已經傻傻分不清了。
試著一起這樣想像一下:
魷魚是一位戴著披風、身材苗條的白富美;章魚是一個身體柔軟、圓頭圓腦的八爪怪,所以又叫八爪魚;墨魚又稱烏賊,它則是一個滿腹經綸的教書先生,寬寬的身體裡藏著滿滿的墨水。
這樣想是不是容易區分了呢?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中心林國華教授介紹道,其實這墨魚的身體裡藏著的不只是墨水,還有一塊硬骨頭,通常稱為墨魚骨。這塊硬骨頭在做菜時便是個累贅,需將其取出丟棄,才不會影響食用的口感。但這塊硬骨頭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海螵蛸,是一味中藥材。將新鮮的墨魚骨洗淨、烘乾、碎成小塊便可入藥。
海螵蛸最早見於《黃帝內經》,其味鹹、澀,性溫,具有收斂的作用,可止血、固精、止帶、制酸、收溼斂瘡。內服可用於治療吞酸、反酸、吐血、衄血(流鼻血)、崩漏、便血、遺精、帶下過多等證。它的化學成分以碳酸鈣為主,並含多種礦物質和無機元素。現代研究表明,碳酸鈣具有中和胃酸、改變胃內容物p H值、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促進潰瘍面癒合等作用,在治療胃炎、胃潰瘍、胃出血等胃部疾病上有一定的臨床治療功效。
墨魚骨味澀,具有制酸止痛的作用,與性味甘平的猴頭菇一同煲湯,可健脾養胃,適合胃酸過多、消化道潰瘍等引起的胃脘部不適的人群。
猴頭菇性平、味甘,古代文獻記載其可利五臟、助消化,具有健脾助胃、治療體虛之功效。猴頭菇富含猴頭菇多糖,對胃、腸黏膜具有保護作用,能促進損傷的胃、腸黏膜修復,具有抗胃炎和胃潰瘍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猴頭菇可顯著提高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率及潰瘍癒合率,並且可以治療胃黏膜損傷、慢性萎縮性胃炎等消化系疾病。
方法:將30克猴頭菇提前泡發,配上30克墨魚骨和半斤豬肚,若體質偏寒可加入適量胡椒、生薑(具體可根據個人口味進行調整)。所有食材放入燉盅中,加入三碗清水,隔水燉半個小時即可。
除了燉湯,墨魚骨還可以外用,具有收溼斂瘡的作用,可治療外傷出血、瘡口膿汁多者。將新鮮的墨魚骨洗淨、曬乾,研磨成粉,便可儲藏於乾燥通風的地方,以便用時取出。
怪不得墨魚又叫烏賊,不單偷了一肚子墨水,還藏了這麼一塊獨特的硬骨頭。下次做菜別便宜了這個小偷,記住要留下它的賊骨頭哦!
林國華,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中醫師,針灸推拿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全國第四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張家維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中心副主任(享受正主任待遇);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康復治療學院康復系副主任;中國針灸學會火針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中醫外治安全法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針灸學會腧穴常務分會理事,廣東省針灸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針灸學會針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獲嶺南名醫,嶺南針法名匠,羊城好醫生等稱號。為廣東省、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針灸(嶺南火針療法)的代表性傳人。
臨床上擅長治療各種痛證、神經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五官疾病等,並運用特種針法(如火針、蜂針、針刀、挑治、割治、埋線、鋪棉灸等)治療各種疑難雜症。近年來,對針灸在亞健康、腫瘤、皮膚病的防治方面也有較深的研究。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等各級課題20多項。獲中國針灸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各級成果6項。主編和參編著作10部,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其中SCI論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