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筆之前,先問自己一個問題:「除了標題,我的論文還有什麼地方值得別人看下去?」最關鍵的當然是一個簡明扼要且具有吸引力的標題,這也是編輯首先審視的一個要素。其次是整篇論文最為重要的段落:第一段。即使是一篇天才之作,大部分讀者也不願意細讀接下去的內容。因此,論文的第一段務必闡明論文的核心要點,交代清楚為什麼這個故事有必要說一說。不要一上來就談各種技術細節,也不要在首段一股腦地羅列自己做了些什麼。搭好布景,解釋背景:讓非專業讀者了解到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在哪,讓同行專家知道你對領域內相關問題的看法。
「故事」是架起全文結構的關鍵概念。越是清晰和簡單,就越有吸引力。在此基礎上,可以將技術細節留到「方法」(Methods)或「補充信息」(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中討論——補充信息為在線發表,而技術細節是關鍵的科學元素,而非重要的敘事元素。同理,圖表應為增強敘事服務,每一個圖表都應有圖注,而且越短越好;圖表所傳達的信息應儘可能地清晰,讓專家讀者無需查看正文也能理解。
要解釋,但切勿誇張。解釋的目的不是要舞文弄墨,說服讀者去關心他們一般不會關心的東西,也不要試探現有證據能支持理論的邊界。如果是重要的論斷,一定會被嚴格檢視。假使沒有堅實的證據支撐,再怎麼誇大其詞,也不會說服任何人,不管是編輯、審稿人還是讀者。
杜絕被用爛了的說法。除非你是一名考古學家,否則你不太可能找到了「聖杯」。類似地,避免空洞地泛泛而談。比如說:這項研究為該領域未來的探索打開了新通道。想一想,大部分的創新研究不都是這樣嗎?反而,你可以嘗試提出能被解決的具體問題,或者這項研究有望實現的新可能。
可以使用形容詞,但貴在節制有據。避免使用「very」(非常),這個詞只會增加字數,不會增添任何信息。同樣,在形容尺度的時候,能具體一點就不要使用模糊的最高級前綴。以「ultra」(超)為例,隨著雷射脈衝的持續時間日漸以阿秒計,將幾百飛秒稱為「ultrashort」(超短)變得越來越沒有意義。此外,使用「quantum」(量子)「nano」(納米)或「bio」(生物)也不會給你加分——也許你討論的現象確實涉及量子化能級,或發生在納米尺度,或可見於同時存在於生物體內的分子中;但是,除非這些點是所述研究的核心,否則沒必要特別添加此類前綴。
最後說一下總結部分。常見的建議是,論文開篇先說將要探討什麼,再在總結部分概括一下具體的討論內容。這種建議很糟糕,它只會鼓勵偷懶的寫作方法。總結不是非有不可,那種僅僅把前面的結果和討論重複一遍的總結是不必要的(如果要在《自然-物理》上發表,這些內容會被刪掉)。確切地說,總結應向讀者展示新的內容。
關於這一點,計算機科學家Jonathan Shewchuk說得鞭辟入裡:
有一個簡單的測試方法:如果別人只看總結不看論文其他部分,是否都能看懂?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就有問題了。好的總結能在別人看完論文後提出重要信息,延伸出引言中沒有提到的洞察。總結講的應該是讀者所讀內容的進一步影響。
總而言之…論文寫得好,不止於滿足讀者,還能提高他人注意和閱讀你研究的機率,推動該領域的進一步進展。這些無疑都對提高你的論文引用率有益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