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報》:英國私立教育到底有什麼問題?

2020-11-29 芥末堆

《衛報》:英國私立教育到底有什麼問題?

作者:新學說 發布時間:

《衛報》:英國私立教育到底有什麼問題?

作者:新學說 發布時間:

圖片來源:unsplash

當提到英國社會所面臨的一些問題時,「階層固化」似乎是最常被提起的話題之一。而當人們開始關注這一現象的成因時,私立教育所帶來的不公平及教育本身對下一代的重要影響形成鮮明對比,逐漸發酵成大眾關注的焦點。英國《衛報》刊文探討了英國私立教育所存在的問題,該文章在Twitter引發近萬轉發:

1.英國私立教育及其帶來的不公平

英國費得斯公學(來源:The Guardian)

在英國,私立學校以及其帶來的根本上的不公平仍然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如果能有所改善,將會帶來無法估量的有利影響。 教育是不同的。它的所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並且能代代相傳。有錢人可以肆無忌憚的享受昂貴的假期,車子房子和美食。但是教育與這些資產都不同:教育是塑造人之根本。

英國私立學校帶有極強的排外性。只有約6%的英國學生就讀這些學校,接受私立教育的家庭高度集中在富裕階層。收入階梯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少數人就讀私立學校;但當談到這些收入至少為12萬英鎊的家庭時,子女入讀私校的數量就變得非常可觀。收入高達30萬英鎊的家庭 ,每10個孩子中就有6個在私立學校。

在花費上,媒體關注的重點往往是歷史悠久的寄宿學校,如伊頓(基本費用2018--19學年為40,668英鎊),哈羅(40,050英鎊)和溫徹斯特(39,912英鎊) - 這還不包括住宿等費用。 2018年,預科學校的平均費用為13,026英鎊,約為中等收入家庭的一半。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富裕家庭才能接受私立學校教育。

事實上,少數收入較低的家庭把孩子送進私校只能通過其他途徑:通常是祖父母的資產或者學校的獎學金。絕大多數情況下,私立學校的孩子都是有著相同家庭背景的富裕階層。 

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事情似乎不是這樣。在比較富裕的國家中,英國的私立學校尤其凸顯出是為富人開設這一性質。 例如,在德國,也是較少的人可以去到私立學校,但與英國不同的是,大部分是由國家資助,監管更加嚴格,收費適中。 在法國,私立學校主要是允許傳授宗教的天主教學校:國家支付教師費用,收費很低。 在美國,私立學校的收費也要低於英國。 簡而言之,英國的私立學校配置是比較特殊的。

即使孩子成不了名流,送到私立學校通常也是一項明智的投資。事實上,根據對兩代人的相關縱向研究,對於1958年出生人群,當只有他們11歲參加的學校類型不同時,到1990年30出頭時,受過私校教育的人的收入比受過公立教育的人多7%。 而對於1970年出生的人,這一差距已經上升到21%。

在英國,7/10的高級法官是受過私立教育(來源:The Guardian)

2.私立學校為什麼成功

To prepare the students for the test(來源:The Guardian)

私校在幫助學生準備升學的方面可以說是非常成功。2018年私校學生在A-Level測試中拿A*s和As的比例為48%,這一數據在公立僅為26%;對於GCSE,取得A或者7分及以上的比例分別為63%及23%,可以看到差距十分懸殊。

然而,學術學習和考試成績並不等同於高質量的教育,私立學校確實提供了更多。 例如,哈羅的願景是學校「幫助孩子為學習,領導,服務和個人成就做好準備」, 它提供「廣泛的高水平的課外活動,孩子們通過這些活動發現潛能,發展個性並發展領導和團隊合作的技能」。

如果整體上來說,英國的私校提供了高質量的教育,那麼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特別是小班教學對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有益的方面。 其次,課外活動的範圍和「性格」和「信心」的集中培養是重要的。 第三,高價學費「限流」,孩子們大都來自於富裕且較為支持教育活動的家庭。 第四,為了達到最佳考試成績和高升學率,它們有更多的資源去幫助提高考試成績和指導大學申請。 所有這些優勢的基礎就是高收費。英國私立學校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資源為公立學校孩子的三倍。

3.公平有那麼重要嗎?

哈羅公學的學生和當地公立學校的孩子(From: The Guardian)

最後,這些重要嗎? 為什麼人們不能簡單地接受這些為我們的未來領袖們提供了高質量教育的學校呢?對於這個棘手的問題,簡單的接受現狀仿佛也不錯。然而,綜合社會,經濟以及政治等原因,我們認為這個問題在當代英國亟需解決的問題。

 Alan Bennett(英國劇作家)的話讓仍在耳畔迴響。他在2014年6月在劍橋國王學院禮拜堂的一次布道中宣稱,私立教育是不公平的。 「對於這一點,那些提供私立教育的人知道;那些付錢的人知道;那些為了孩子能接受私立教育犧牲太多的人們知道;那些接受私立教育的的人知道。

或者再考慮一點,儘管每所學校(無論是私立學校還是公立學校)的額外的一些資源總是很珍貴的,但是這個學校越有錢這些資源反而會貶值。 單個額外的老師或助教都是有幫助的,但如果你一個班級已經有兩個助教,增加的第三個所帶來的效益就遠遠小於前兩個。

鑑於英國私校體制所帶來的學術資源分配不均,更加平等的資源分配會提升整個教育系統的成就。

現在有太多的鋪張浪費。多個劇院,超大遊泳池以及漂亮的學校環設及其所需要的昂貴的保養維護放在宣傳冊上當然是非常吸引人的,但是對於教育來說似乎沒什麼價值。

更進一步的低效率來自教育的「位置」方面。教育資源促進階級流動。 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這種情況只發生在受過私人教育的孩子身上,但受過公立教育的孩子卻只有落後的份兒。 這種私人利益和公共浪費的致命結合是值得重視的。

這對英國的政體有何影響嗎? 受過私立教育的人仍然在現代保持半壟斷地位的突出現狀和影響造成了嚴重的民主赤字。

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就是,總的來說精英私立教育的產物對於最廣大人們的日常生活是缺乏了解以及共情基礎的。

我們私立學校的問題是嚴峻的。通過排他性和學術卓越性,私立學校系統造就了一個充斥著特權的死循環。我們很難去想像在私立教育仍然扮演重要角色的情況下,我們的社會流動性會有顯著改善。如果像英國這樣,對於高質量教育做無限制的投入,但只對小部分人開放,我們的社會就會出現隔離並處於不平等之中。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這種對私立學校的不幹涉方式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在我們的教育資格社會中,這一重要性日益增加。或許曾經可以想像,私立教育是一種症狀,而不是英國特權如何從一代轉移到下一代的原因,但那一天早已過去:學校教育在社會和經濟生活中的中心地位 - 挪亞為少數人提供的私人學校資源 - 似乎是現代時代的永久特徵。現在,特權的複製與我們組織正規教育的方式密不可分。

4.如果不是現在,那什麼時候?

從私立學校畢業的英國名人(來源:The Guardian)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這種對私立學校的採取不幹涉的方式越來越大行其道。或許在過去,人們還可以理解成私立教育只是一種現象,而不是造成社會的特權代代相承的原因,但現在情況變了:學校教育在社會和經濟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似乎是時代的永久特徵。現在,特權在一代代間傳承與我們的教育系統有著緊密的聯繫。

最後,這件事至少是關乎大家希望英國到2020年和2030年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國家:

是一個更加開放的社會,上層社會階級的流動性對更多的孩子成為可能,而不是只是少部分幸運兒的特權;

一個富人家的孩子不會擁有其他孩子三倍教育資源的社會;

一個通過教育去追求平等的機會。去挖掘所有孩子的天賦的社會。

要想建設這樣的社會,私立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不論是象徵性的還是實質性的。單單是私立學校的改革是不足以成就高效的教育系統的,更不用說一個更好的社會了,但是這的確是一個必要的條件。我們這個島國正處於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刻,我們的未來尤其顯得像一張白紙。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

而這一次,這些未來的無數可能性裡必須包括「特權」這一議題。因為如果不是現在,那該是什麼時候呢?

原文為刊登於「The Guardian」的「Britain’s private school problem: it’s time to talk」,在編譯過程中根據平颱風格及要求有所刪減。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學說」,編譯Charlotte。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新學說;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新學說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英國《衛報》疫情報導每周觀察(一)——環環相扣的所有制、獨立性...
    「由於目前恰在英國留學,正好可以身臨其境疫情在英國擴散及其公共措施的推進過程,同時,選擇了英國的一份著名自由主義左派立場的媒體——《衛報》來做觀察,從中管窺媒體與社會之間的象徵性與實質性互動。另外,從3月17日起,《衛報》的報導承擔起了它在隔離期間的教育功能,多從為什麼、怎麼做兩個角度入手以貼合人們當下的信息需求。《衛報》的報導更注重英國國內,此外便是對美國的政策、選情較為關注。而對歐盟(EU)多採取一種比較視角,對比英國與歐盟舉措的強度與進度。議程是動態的,體現在《衛報》的時效性與創新性上。
  • 韓國私立高中的精英教育,壓倒韓國民眾的最後一根稻草?
    自2011年起,韓國實現了向所有滿5歲幼兒實施免費教育,並推出5歲兒童標準教育課程,標誌著韓國「十年義務教育」時代的到來。小學與初中均有國立、公立與私立三種類別。(作者著:由國家投資設立的學校稱為國立學校,由地方自治團體投資設立的學校稱為公立學校,由法人私人投資設立的學校為私立學校。)
  • 2021年《衛報》英國大學排名來襲!劍橋怎麼了?
    說起向來關注學生就讀體驗的《衛報》排名相信各位一定不會陌生這不,這英國大學版「大眾點評」剛剛放出了2021年的英國大學排名榜單TOP3裡,牛津成了第一,而劍橋位居第三,威廉王子夫婦的母校 聖安德魯斯 依舊穩居第二知名的G5裡,牛劍和倫敦政經學院處於前五,帝國理工第7,UCL名次上升很大但依舊未進前十(第14名)在QS排名裡極負盛名的名校們,名次雖都有或大或小的提升,比如愛丁堡上升12名,格拉斯哥上升2名,
  • REF、QS、CUG、TIMES、衛報排名大PK,英國留學該參考誰?
    當然每個人多多少少也都會有虛榮心,如果院校沒有在權威排名裡或排名很靠後,可能也不太好意思跟別人說。既然排名是很多人的參考,那在參考時就要注意排名的偏向性,畢竟如今院校排名比比皆是,這些排名有哪些不同呢?今年我們先看看英國方向,想去英國留學的藝術生,可以綜合以下幾大排名榜單。
  • 全世界發達國家都在使用PTA教育體制,到底有什麼神奇?
    PTA在美國 (圖片源自網絡)在美國,大多數美國公立學校和私立八年制學校都設有PTA組織,該組織巔峰時曾有1200萬會員,在全美擁有23萬個地方組織。PTA在英國 (圖片源自網絡)英國國家教育基金會某調查報告顯示,英國83%的小學和60%的中學都設有PTA組織,其宗旨是通過鼓勵家長、學校。教育機構之間互相合作,有效互動,來共同促進教育的發展。
  • 當下教育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教育雙軌制,而是理念和方法
    如今方方面面卻把板子打在私立學校和培訓行業上,這是極其不公平的。 最近,渠敬東教授的一篇文章刷屏了。不過,我倒是有一些不同意見,藉機記錄一下自己的想法。 渠老師說,當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教育雙軌制:由於減負,學生們在學校裡學習的內容越來越簡單,公立教育的優質資源退出/浪費;家長們不得不花錢去購買校外的教育資源,否則孩子在競爭中就會處於劣勢。
  • QS/泰晤士/軟科/衛報/CUG這麼多大學排名,留學生到底看哪個?
    本文主將主要解答以下3個問題:目前市面上有哪些大學排名?為什麼各大排名的結果各不相同?英國本土大學排名類Guardian衛報英國大學排名(今年已發布)CUG 完全大學指南英國大學排名(今年已發布)Times 英國大學排名(今年未發布)為什麼不同排名的結果差別很大
  • 環境汙染、素食主義者、川普 | 2018年想看什麼新聞?衛報問了問...
    編輯 | 措大英國《衛報》最近做了一項讀者調查,詢問讀者2018年希望看到什麼報導,他們看重的事業和價值分別是什麼。我希望關於移民問題的討論能得到解決。我們正處於意見兩極分化的歷史階段,可以看到法西斯主義有抬頭趨勢。媒體需要做點什麼來架起溝通的橋梁,激發基於事實而不是意見的關於移民問題的討論。
  • 經濟學人文章精讀|私立教育導致階層的分離(學習句型和詞彙)
    但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人民富裕程度提高之後,私立教育得到長足的發展,很多大城市出現了各種「**外國語學校」、「**國際學校」。私立學校有其優勢,單純從教育質量上看並不差,生源充足。越來越多的家庭在考慮花大價錢去買一套公立學校的老破小學區房,還是花同樣的錢(甚至更少的錢)送孩子讀私立學校,相應的還可以住的更舒服。
  • 新加坡私立大學畢業生就業前景好嗎?能否留新發展?
    一直以來,讀什麼樣的學校,選什麼樣的專業,似乎大多都為同一個目的:有一份好的工作! 新加坡作為亞洲教育重鎮,有著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其中有不少同學了解到了新加坡的私立大學,那麼新加坡私立大學畢業後的就業前景如何,又可不可留在新加坡發展呢?今天就來給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 教育與自由到底有什麼關係?
    教育與自由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考究一下學校的起源,進而說明自由與教育的密切關係。 據法國考古學家安德烈·帕羅特的研究,他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學校在蘇美爾,大約建造於公元前3500年,比埃及的宮廷學校還要早1000多年。
  • 英國衛報 | 科學家們對俄搶先發布的疫苗深表憂慮
    報導網站截圖作者:Peter Beaumont媒體:The Guardian日期:2020/08/12翻譯:西洋編譯社英國衛報他說,問題的一部分是,俄羅斯疫苗研發背後的工作是如此的不透明,以至於沒有人真正知道它有多安全,甚至多有效。 「我不認為俄羅斯的研究人員做了什麼錯事,但我認為他們搶跑了,」他告訴衛報。
  • 中英文化教育的差異,你了解多少?
    中學教育英式教育私立vs公立圖片來自:Christ's Hospital英國的學校分為私立和公立,私立學校更注重精英式教育和培養,小班制的教學使得老師對學生的發展有更高的關注度,高端的課外活動和禮儀培養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氣質和行為舉止。
  • 北京:一私立學校17歲女生墜樓,11年200萬,家長:我只想知道真相
    前不久,位於北京的一私立學校發生了一起女生墜亡事件引發社會關注。據女孩的父親田先生稱:孩子上學11年繳納了兩百萬費用,自己最大的錯誤就是把孩子放到這裡,最不滿的也是學校的處理態度。田先生說:孩子在知名的國際學校讀高三,準備申請去英國留學。
  • 【EA分享】去美國留學,讀公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這裡有你想要的答案!
    則成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私立大學缺點: 學費昂貴,不同學校之間差距較大。 但是EA君想告訴大家,其實,美國無論是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都有質量很高、信譽很好的大學,所以,我們不能以公立和私立來判斷學校質量好壞哦。
  • 中英教育差異究竟有多大?
    在片子的剪輯方面,楊軍覺得有不少能說明問題的鏡頭沒有播出來。和其他學科不一樣,楊軍的科學課需要在實驗室完成。至少在她的課上,在教室布置、學生實驗上,她採取了很多積極的調整辦法,但BBC最終沒有播放出來。此外,在4個星期的時間裡,學生專心聽講做實驗的鏡頭也沒有保留下來。
  • 英國回國必須要做核酸檢測
    英國私立學校擁有超過 800 年的歷史,被認為是英國乃至全世界基礎教育的典範,其在英國現有的教育體系中佔據著公立學校所無法替代的位置簡單地說,英國教育系統中的獨立學校,就是要繳學費才能讀的學校,也就是私校的意思,國立學校則是免費的。英國大約有 2,500 所獨立學校,在獨立學校就讀的學生大約有 62 萬人,只佔英格蘭整體學齡人口的 7% ,在蘇格蘭和威爾斯地區比例更低。
  • 英國王室都想上的伊頓哈羅,中國家庭怎樣才能進?
    但在面對僅有7%的私校錄取率時,Caroline說,「是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確實還是有精英的存在。」英國傳媒博士、13年資深記者李爽女士,曾經對話過眾多私立學校校長,並把這一系列訪談集結成書-《傲慢與偏見–英國私立學校訪談錄》,受訪的7、8位校長,除了前面的Helen Pike,幾乎無一例外的表示精英是個過時的概念。
  • 熱情高漲 英國中文教育未來可期
    英國中文教育促進會的培訓則更貼近英國華文教育的實際情況,譬如在GCSE推出新教育大綱後,就教師如何根據口語和筆試進行相應調整也進行了培訓。 疫情下大規模線上授課後,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就《中文》和《華文》兩套教材提供了由北京四中教師錄播的可回看課程,曾任瑞雅中文學校副校長,現任瑞雅中文學校母語GCSE的老師張雪表示,這些都很有幫助。
  • 花200萬上私立學校的女生墜亡,做父母最大的錯誤是期望值過高!
    小田的父親痛心疾首,他認為自己最大的錯誤就是把孩子送到那所私立學校。事到如今,作為家長痛失女兒十分值得憐憫,可是他卻把孩子送錯學校作為悲劇的理由,似乎並不完全成立。因為,學校的教學和成長環境對所有孩子都是公平的。北京的私立學校,一般家庭收入根本承擔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