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如今,超過五分之一的沙縣人把小吃店開到了全國各地。但是,這也給當地帶來了新的問題:大量勞力外出,如何讓家裡的土地既不拴人又不撂荒呢?
在俞廣清的庫房裡,他與兒子默契配合,正在將收穫的糧食裝車裝備發往國庫。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俞邦村村民俞廣清:這個月送了600多畝了,我們全程機械化,一畝有300多塊錢的效益。
作為沙縣第一個走出去開小吃店的人,俞廣清也沒有想到自己有機會從小吃店主變身種糧大戶。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俞邦村村民俞廣清:我從我自己開始三畝做起做到現在,我們做了6000多畝,也想不到發展這麼快。
為俞廣清規模化種植按下加速鍵的,是沙縣土地流轉信託平臺和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的成立。過去,俞廣清挨家挨戶找人租土地,籤好的合同也會擔心對方反悔,而如今這樣的擔心完全沒必要了,2011年,沙縣註冊了專門的國有信託公司,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將土地進行統一委託,統一流轉,統一分配。這塊正在用大型機械進行平整的土地就是他去年剛剛流轉的,由於籤的是15年的長期合同,俞廣清放心地投入100萬資金,規模化經營也刺激了大戶資金的投入,帶動沙縣農村普惠制金融改革跟進一步。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農商行夏茂支行副行長羅軍:特別是到收糧季節,我們銀行也進行了一個信用評價體系,只要給予我們信用就可以貸到款。
這裡信用評價體系的最大變化是評價要素更加寬泛,俞廣清院子裡滿滿當當的這些大型機械,在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都能用得上,土地,農機具,農業大棚等都可以辦下產權證。所以,俞廣清的這些農機具都被算作他的固定資產可以用於再貸款。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農業局局長鄧生豪:通過他們的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和抵押,包括農機具這一塊,都能夠進行融資,解決了他們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當中,沒辦法購買新的機具和建立設施的問題。
截止到2019年底,沙縣農村產權抵押貸款累計1244筆,總金額達到3.83億元。在村民的機庫裡,湧現出各式新型農機具,農技服務訂單也紛至沓來,年輕的職業農民嶄露頭角。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松林村種植大戶劉禮生:這個車是專門拉無人機的,忙的時候都是半夜兩三點回家,全自動的,晚上也可以作業。
洪集體有著和俞廣清相似的經歷,當他回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家鄉,他被豐富的林業資源吸引。雖然周期長,但他還是通過林下經濟,找到了不砍樹也能致富的法子。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青錢柳家庭林場場長洪集體:我們這個是天然的鐵皮石斛,不需要施肥,不需要打藥,我們這個一根,大棚裡可以買到五六根,我這邊一斤可以賣1200元。
洪集體發現,過去分山到戶時沒人在意業經濟,天然林禁伐後,大多數林場經濟收入都是停滯狀態。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梨樹村村民:我們原來分過紅,一個人就分100多200元,都沒什麼印象了,好像就分過一次。
從去年開始,三明推行林票制改革,林子變票子。持有林票的村民,可隨時在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掛牌交易,價格以市場為準。自從這種叫林票的東西發到每個人手上,情況很快有了變化。
村民們很快意識到,要讓林票增值,就不能再放任不管。有經驗的洪集體很快找來合作過的國有林場,希望通過託管,為林地找到最大升值空間。
託管後,國有林場可從伐木收益的獲得15%的管理費。不過,由於林地失管太久,林木長勢不好,缺乏配套設施建設,需要大量先期投入,而這些費用都由國有林場承擔。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青錢柳家庭林場場長洪集體:亮的,筆直的,砍小留大,讓有經驗的有技術的人,專業的人來管。
通過精細管理實現出材量比過去翻一倍,達到每畝13立方米,儘管才接手一年多,村民已經可以直觀地看出對比變化。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官莊林場場長謝汝根:這片林子它是沒有託管,林子一個是灌木多,然後另外凌亂,這個是託管的外面整整齊齊,林內衛生也很好,光合作用充分。
通過林改,沙縣的涉林收入提高到了人均年均5800元,比5年前翻了一倍。沙縣的改革只是三明市探索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一個縮影。全市累計發放各類林業信貸140.7億元。1746個村組建了股份經濟合作社,實現年分紅941.86萬元,有86個村收入超過100萬元。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
(編輯 張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