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至9月3日PM2.5平均濃度下降73%
空氣改善比例高於APEC期間
本報記者 駱倩雯
天公作美,措施顯效,從8月20日至9月3日,世錦賽和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空氣品質保障措施實施期間,本市PM2.5平均濃度僅為1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3.2%,監測歷史上首次連續15天達到一級優水平。不僅如此,SO2、NO2、PM10各項主要汙染物平均濃度也明顯下降,四項主要汙染物的平均濃度均達到有監測以來的最低水平。
此次空氣品質保障措施實現的汙染物減排比例及環境PM2.5濃度改善比例略高於去年APEC空氣品質保障。
成效
四項汙染物監測史上最低
在空氣品質保障措施期間,「北京藍」幾乎天天被刷屏,PM2.5濃度持續走低,一天天刷新著歷史紀錄。市環保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介紹,從8月20日至9月3日期間,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僅為1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3.2%,歷史上首次連續15天達到一級優水平,堪比世界發達國家大城市水平。
除了PM2.5之外,SO2、NO2、PM10等主要汙染物平均濃度分別為3.2微克/立方米、22.7微克/立方米和25.3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別下降46.7%、52.1%和69.2%,均達到了監測歷史上的最低水平。
記者了解到,在這15天內,PM2.5的日均濃度值均低於35微克/立方米,達到一級優水平,其中有10天的濃度均值更是在20微克/立方米以下,最低的是9月2日,PM2.5日均濃度僅為9微克/立方米。在保障措施期間,本市PM2.5濃度「南高北低」的差異明顯縮小,全市所有點位濃度降幅均超過50%。
特點
單雙號限行成效明顯
機動車單雙號限行以及大貨車、渣土車等管控措施,在此次空氣品質保障措施中起到了明顯的成效。
張大偉告訴記者,交通站點NO濃度降幅明顯,特別是在凌晨至早高峰期間,機動車直接排放的NO最大降幅達到80%(凌晨4時),早尖峰時段的降幅也接近40%;而主要來自於柴油車直接排放的汙染物元素碳,夜間濃度水平下降也非常明顯,最大降幅同樣達到80%。
此外,城市環境站點的NO2濃度全面下降,各個時段濃度均明顯降低,特別是後半夜到早尖峰時段的峰值明顯消失、變為波谷,反映了機動車排放影響的減弱。
分析
汙染擴散條件一年中最好
在此次空氣品質保障措施期間,老天爺可謂是特別幫忙。張大偉告訴記者,8月下旬至9月初,是北京夏秋季節轉換時期,這期間冷空氣活動頻繁,雷陣雨天氣較多,基本無逆溫現象發生,汙染物擴散能力較強,是一年中空氣品質最好的時期之一。
8月20日至9月3日期間,本市的擴散條件尤為有利,從垂直擴散條件來看,沒有逆溫;從水平擴散條件看,冷空氣頻繁,北風頻率達到52%,明顯高於去年同期的37%,使得區域汙染對北京影響較小。
比較
若無保障措施
PM2.5濃度將高70%
市環科院副院長潘濤介紹,經過測算,在8月20日至9月3日期間,與不採取保障措施相比,北京市11個國控站點的PM2.5濃度平均下降約41%;若不採取保障措施,PM2.5濃度將比實際濃度增加約70%。同時,在聯防聯控的作用下,津冀晉蒙魯豫等周邊省區市空氣品質也同步改善,70個地級以上城市的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40%左右。
據此前估算,保障方案計劃北京市的減排比例為40%左右,周邊六省區市減排在30%上下。從減排成效來看,北京市日最大減排比例達到45%至68%之間,周邊六省區市達到30%至62%。
潘濤透露,此次空氣品質保障措施實現的汙染物減排比例及環境PM2.5濃度改善比例略高於去年APEC空氣品質保障,APEC期間若與不採取保障措施相比,PM2.5濃度平均下降幅度為38%,比此次41%的幅度略低。
經核算,在此次空氣品質保障措施期間,北京市SO2、NOX(氮氧化物)、PM10、PM2.5、VOCS(揮發性有機物)的減排量分別達到了286.3噸、3655.5噸、5333.5噸、1276.2噸和2907.5噸,與去年同期相比,總量減排比例分別達到了36.5%、49.9%、50.3%、49.0%和32.4%。
答疑
機動車減排貢獻比例最大
針對機動車、工業、施工工地,本市都出臺了一系列減排措施,其中,究竟哪項對空氣品質的貢獻最大?
記者了解到,在此期間,PM2.5中的主要組分濃度均明顯下降。其中,硫酸鹽下降80%,這部分主要來自於燃煤汙染;硝酸鹽下降74%,汙染排放主要來自機動車和燃煤;地殼物質下降70%,這部分得益於揚塵排放的減少;元素碳下降58%,主要是柴油車管控帶來的成效;有機物下降54%,主要來源於機動車及生產生活排放。各組分的明顯下降,反映了機動車、燃煤、工業和工地減排等綜合措施的實施效果。
市環科院副院長潘濤告訴記者,目前北京本地PM2.5主要來源於兩類汙染物,一個是氮氧化物,另一個是揮發性有機物(PM2.5的前提物)。而從汙染源排放清單來分析,這兩類汙染物排放來源佔第一位的都是移動源,這不僅包括小客車,也包括大貨車、渣土車等一切移動汙染源。「由此可見,移動源減排對北京空氣品質改善的貢獻是最大的。」潘濤說。
潘濤進一步解釋,汽油小客車的排放是移動源的一部分,此外柴油車佔了相當一部分,且柴油車的排放量比汽油車大很多,通常情況下排放的氮氧化物是汽油車的20多倍,一次PM2.5排放是汽油車的40多倍。
氮氧化物主要來自於移動源,而揮發性有機物除了來自移動源外,還有工業,比如使用有機溶液的噴塗、家具、印刷等行業;同時,居民生活也會排放揮發性有機物,比如用塗料刷東西、頭髮所用的髮膠等。
數據分析顯示,在此次保障措施期間,對氮氧化物減排貢獻最大的就是移動源,減排比例達到78.8%;對揮發性有機物減排貢獻最大的也是移動源,減排比例達到41.9%;對二氧化硫削減貢獻最大的是工業和燃煤,減排幅度達84.7%;對PM10和一次PM2.5削減貢獻率最大的都是施工工地,減排比例分別佔58.4%和50.5%。
此外,汙染減排的根本途徑是全民參與。據測算,保障措施期間,社會居民減排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一次排放的PM2.5、揮發性有機物等汙染物削減的貢獻率佔比分別達到了15.3%、3.4%、0.7%、1.3%和27.3%。
揭秘
閱兵前夜擴散條件轉差多地應急減排
張大偉透露,在保障期間,雖然氣象條件總體有利,PM2.5維持在一個低濃度水平,但8月20日、22日至23日、29日至31日以及9月2日閱兵前夜,都曾出現過擴散條件轉差的時期,PM2.5小時濃度有一定程度的抬升。
張大偉說,特別是在閱兵前夜,擴散條件曾一度轉差。據悉,在8月27日前後,空氣品質預報已經鎖定:在9月2日至4日期間,北京地區天氣系統會發生變化,轉成偏東風和偏南風,並可能遭遇逆溫,風險評估擔心此次汙染過程會前移影響到9月3日的閱兵。從9月1日起,北京及周邊省區市進一步啟動了應急減排措施,加大了北京市以東、以南地區重點城市的汙染減排力度,尤其是強化燃煤電廠、水泥、鋼鐵等高架源管控,減少汙染物通過中高層傳輸的影響,努力降低本市的汙染物濃度。
「從9月2日夜間我們一直盯到3日凌晨兩點,發現在風明顯停了的基礎上,PM2.5峰值最後到了17微克/立方米,一小時只抬升了2微克/立方米,心裡才踏實下來。」張大偉說,風停了,PM2.5小時濃度抬升只有2微克/立方米,這種情況是很少見的,如果不是採取應急減排措施,肯定達不到這種效果。最終,9月3日閱兵期間,本市PM2.5濃度平均僅為8微克/立方米,完美地呈現了「北京藍」。
張大偉說,事實也證明,9月4日當天,北京的PM2.5濃度有所抬升,出現了此前預報的峰值水平,但由於減排措施的落實,空氣品質仍然達到了良好水平。
市環保局總工程師於建華表示,氣象條件總體來說是個外在的誘因,汙染減排還是硬道理。他說,在沒有實施減排措施時,北京也曾出現過PM2.5濃度非常低的一級優好天兒,但連續15天一級優的效果,若沒有減排措施,只靠氣象條件肯定是達不到的。 制表/焦健 琚理 康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