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治延誤或是引起學校聚集性肺結核疫情的主要原因。
據「江蘇師範大學」官微消息,去年8月21日至今年10月12日期間,該校科文學院潘安湖校區陸續發現在校學生肺結核病例22例,患者已休學進行治療。之後學校篩查發現,另有43名學生胸部CT影像異常,目前已單獨隔離進行醫學觀察。
肺結核疫情疑云:或已反覆兩年
10月13日,一位江蘇師範大學潘安湖校區2018級的學生在微博上發文,爆料該校存在肺結核疫情。
一位自稱原18級軟體一班的學生向上述博主投稿,稱其去年11月確診感染肺結核,此前學校的PPD檢測(結核菌素試驗)及DR胸片結果均正常。其感染後,班級內又有10位同學因肺結核休學回家。近期學校安排該班級40多位同學到徐州傳染醫院檢查,其中19人CT結果異常。
圖源:微博上學生投稿截圖
該校科文學院18級的學生同樣向博主反饋,學校直到13日沒有任何回應,也未提醒學生戴口罩。近幾天學校陸續有救護車抵達,多批學生拖行李箱回家。學校要求學生刪除關於肺結核的言論及文章,甚至以處分作為威脅。
次日,該校官微發布情況說明,確認校內存在肺結核感染情況,稱學校高度重視,已成立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工作專班處置疫情,省、市、區有關疾控部門、專家已進駐該校區進行防控指導。
江蘇省、徐州市疾控中心及徐州市傳染病醫院建議,除4名學生由家長接回家庭所在地專門醫院診療外,其餘已在徐州市傳染病醫院住院進一步診斷。
據「財新」報導,一名大三年級的軟體工程專業學生稱,學校此輪肺結核疫情或可追溯到兩年前。早在2018年新生軍訓時,就有同班同學因為肺結核休學,此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幾名同學查出肺結核,而每次查出肺結核後,學校都會組織相關班級同學進行肺結核篩查。
一位軟體工程專業學生向「財新」表示,此前即使有同學發現結核菌素試驗陽性,校方也並沒有對他們採取隔離等措施,而是讓他們回到班級照常上課,確診休學的學生基本都是自己去醫院檢查後不再來學校。
我國2017版《學校結核病防控工作規範》明確規定,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臨床醫生,對就診的學生及教職員工肺結核疑似患者或已確診患者必須按照《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範》要求規範地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在24小時內進行網絡報告。當發現3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學關聯的患者時,應當向同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學校報告、反饋。
同時,學校應當積極配合篩查工作,要密切關注與確診病例同班級、同宿舍學生及授課教師的健康狀況,宣傳並要求學生進行自我觀察,一旦出現咳嗽、咳痰等肺結核可疑症狀,應當及時就診。
然而,對於江蘇師範大學潘安湖校區一年來的肺結核疫情控制措施,該校科文學院院長費春並未向媒體作出正面回答。
「財新」報導,參與過篩查檢測的許多學生還懷疑,學校組織的檢測準確性可能並不高。有學生稱,2018級軟體工程2班有11人CT影像異常,而這11人胸片檢查時均無問題。
目前國內大多採用PPD和胸片對肺結核進行篩查。有醫生建議廢除胸片,「當真的懷疑自己是肺部感染(肺炎、肺結核)、肺癌、塵肺等的高危人群時,請做CT而不是胸片,更不是胸透。」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結核科高孟秋主任表示,胸片和CT存在解析度差異,後者更清晰,能提供更多信息,發現更微小的病灶。胸片篩查肺結核有可能會漏掉極微小的肺結核病變,但危害並不會像腫瘤漏診那樣大,極微小結核病灶一般不具有傳染性,雖然未被發現,多數情況下未經治療,可自行痊癒,只有少數情況下,病灶進展。胸片和CT兩者就像粗篩和細篩,除了準確性,如果做大規模篩查或體檢我們還需要考慮成本效益、可及性問題。
學校聚集性肺結核事件接連不斷,原因何在?
我國是肺結核病發病大國。最近十年,我國肺結核每年新發患者人數超過80萬。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披露的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情況中,過去半年裡,我國新增肺結核患者約48萬,數量僅次於B肝患者。
《我國結核病防治現狀與展望》數據顯示,我國肺結核發病人數最多的省份有西藏、新疆、貴州、黑龍江、湖南等。高發原因包括經濟落後、醫療資源差,人口流動,空氣品質差等。
作為人口聚集區的校園,自然就成了肺結核的高發區。
今年年初,揚州大學瘦西湖校區多位學生感染肺結核住院;2018年,陝西商洛學院出現肺結核病例;2017年,湖南桃江縣第四中學20多位學生確診……
一份2019年發布在《中國防癆雜誌》上的研究發現,雖然2004~2018年全國學生結核病疫情整體呈現下降趨勢,但是近幾年有上升勢頭。
2018年全國共報告學生肺結核患者48289例,報告發病率為17.97/10萬,與2014年(13.91/10萬)相比上升了29.19%。16~22歲佔全部學生患者的3/4,即集中在高中階段和大學階段。
2014-2018年全國學生報告肺結核發病情況
2018年學生肺結核報告發病數年齡分布
除人員密集、接觸密切、流動性強、大學擴招衛生條件差等因素外,有研究認為診治延誤是引起學校聚集性肺結核疫情的主要原因。
咳嗽、咳痰≥2周、咯血或血痰為肺結核的核心症狀。但這些症狀具有一定的非特異性,患病早期較難發現或不被重視。一份來自浙江省台州市的肺結核流行病學分析發現,學生結核病患者延誤就診率達到46.72%。延誤時間越久,傳染性越強,很多原本痰中不帶菌的患者由於延誤診治變成帶菌患者,增加傳染概率。因未能被及時發現、及早隔離,這些學生成為隱性傳染源。
同時,16~22歲人群肺結核高發,可能與學生處於青春發育期,學業壓力大,作息不規律等因素有關。他們剛經歷了中考與高考,身體與心理疲憊過度,抵抗力與免疫力往往處於「低點」,更易感染、發病。
結核病校園科普工作有時流於形式
與校園肺結核的高發率截然相反的是,許多學生對這個乙類傳染病「並不來電」。
據「健康時報」報導,隨機詢問了多所大學的在校生對校園常見病的認識,很多人都能說出「食物中毒」「流感」「愛滋病」「B肝」,然而卻極少有人提及「肺結核」。
北京市某「雙一流」建設高校2018級本科生王欣(化名)表示,她對肺結核病的印象是不斷咳嗽的人,「好像是窮人更容易得吧」,大學入學後沒有接受過任何有關結核病的教育,她曾在校醫院排隊就診時看到宣教書架上有肺結核的宣教冊,但她並沒有翻看過,學校也未針對肺結核舉辦健康講座或課堂,只開展過愛滋病防控宣講會。
今年9月,她所在的大學下發了通知,要對2020級本科新生進行結核菌素試驗(PPD)篩查,看到新生排長隊做起了篩查,她才是第一次對結核病有了完整的了解,「為何我們入學那年就沒組織篩查呢」。
小編搜尋了多所大學的校醫院官網或微信公眾號發現,每隔幾個月,校醫院都會在這些平臺上發布有關肺結核防治的科普內容,但是從僅有三位數的閱讀量來看,文章引起的關注程度並不高。
即便是此次出事的江蘇師範大學,在今年8~10月份期間,也在校醫院等網站上多次發布結核病知識健康教育內容。
也有部分學生表示,學校曾經給每個人派發過小冊子,裡面有肺結核相關防控知識,但「看了兩眼就放到一邊了,感覺這個病離自己太遙遠了」,聽聞肺結核在校園其實是高發病,都感覺難以置信:「輔導員只是讓我們了解一下,但是從未提示我們需要重視這個」。
不重視往往就為事故埋下了禍端。彭鵬強調,校園傳染病防控的主體,一定是學校。
往期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