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2020-07-27 機器人大講堂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導讀

全球範圍內有超過5千萬人由於中風或脊柱損傷導致永久性的手部損傷,手是人類與周圍環境相交互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一旦喪失了手部功能,一個人獨立生活的能力和生活質量將大大受到影響,連吃飯喝水都將變得充滿挑戰。機器人外骨骼手套可以協助手部失能的人,為他們提供一些抓握能力從而幫助他們獨立生活。近來研究者們也推出了幾款經典的外骨骼手套,然而對於大多數設計來說,安全,用戶友好,並且集成強大而精細的輔助抓握能力的外骨骼手套還是一個挑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來自歐洲頂尖名校蘇黎世聯邦理工(ETH)和日本九州大學(Kyushu University)的研究者們共同提出了一款名為RELab tenoexo 的可穿戴的柔性外骨骼手套。這款外骨骼手套本體重量僅有148g,手套的遠程驅動系統(僅重達720g,和一瓶礦泉水差不多重)可以背到後背上。通過巧妙的結構設計,RELabtenoexo 可以實現多達四種常用的抓取模式,通過評估測試,這款手套可以輔助穿戴者完成80%的日常抓取活動。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ETH蘇黎世理工研發的RELab tenoexo 柔性外骨骼手套設備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柔性外骨骼手套抓取杯子


一. 148g的超輕外骨骼手套幫助手部損傷患者重獲抓握能力


手是人類創造一切的根本,從鑽木取火,到精密雕刻(大家都學習過的《核舟記》),可以說人類被解放的雙手幫助我們徵服了大自然,發展了高度文明的現代社會。使用手機,電腦,吃飯喝水,駕車出行都離不開雙手(學術研究表明,人手的自由度可多達27個,可做出上百種不同的姿勢),毫不誇張,我們的雙手可能是全身最靈活的部位了!然而,全球範圍內由於中風或者是脊柱損傷遭受著永久性的手部損傷有超過5千萬人。手是人類與周圍環境相交互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一旦喪失了手部功能,一個人獨立生活的能力和生活質量將大大受到影響,吃飯喝水都將變得充滿挑戰!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靈活的雙手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研製出了可以輔助肢體有障礙的人的智能穿戴設備,其中,機器人外骨骼手套可以協助手部失能的人,為他們提供一些最基本的抓握能力,從而執行一些基本的日常活動,例如抓取水杯獨立喝水,抓勺子獨立吃飯等。近來研究者們和市場上均推出了幾款外骨骼手套。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幾種常見的外骨骼手套

然而對於大多數外骨骼手套設計來說,同時實現安全,用戶友好,體積緊湊,重量輕,並且集成強大而精細的抓握輔助能力的外骨骼手套還是一個挑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來自歐洲頂尖名校蘇黎世聯邦理工(ETH)和日本九州大學(Kyushu University)的研究者們共同提出了一款名為RELabtenoexo 的可穿戴的柔性外骨骼手套。研究者指出,和市面上具有類似功能的外骨骼手套相比,他們的外骨骼手套極其輕便。手套本體重量僅有148g,手套的遠程驅動系統(僅重達720g,不到1斤)可以背到後背上。通過巧妙的結構設計,RELab tenoexo 可以實現四種最常用的抓取模式,通過評估測試,這款手套可以輔助穿戴者完成80%的日常抓取活動。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極其輕便的外骨骼手套

RELab tenoexo整套設備由手部模塊(有兩個主動自由度和一個被動的大拇指驅動),以及一個背包(包括電機,控制電路和電池)構成。手部模塊和背包之間用線傳動結構連接,極其方便,用卡扣的結構可以瞬間連接。一個健康人在不到一分鐘時間內就可以穿上整個外骨骼背包和手部模塊,可以說是非常的實用和輕便了。外骨骼手套背負有一塊11V的鋰電池,在一次性充電以後,可以實現1200次抓取(2秒鐘開合),持續工作2小時,這基本可以滿足了日常的需求。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30秒穿戴完畢!

這款柔性外骨骼手套可以實現4種基本的抓握姿勢,包括:手掌捏握palmarpinch,中度抓握medium wrap,平行抓握parallelextension,側向捏握lateral pinch。利用這些姿勢,可以涵蓋大約80%的日常抓握任務,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手部損傷患者獲得自理的能力,通過訓練患者甚至可以抓握筆,鑰匙等比較細小的物品。具體來說,研究者測試了12種不同重量,大小形狀的物品,其中成功抓取了11種物品,最重的抓取包括一個500ml裝滿水的水杯。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比較典型的日常四種抓握

小編在這裡先向大家展示一下這款RELab手套的抓握能力,其中包括有抓握柔順性展示,和手部損傷患者抓取展示,文末有完整視頻和文章信息喔!更詳細的內容,在第二部分為大家介紹這款手套的結構設計和驅動。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小球的抓握和移動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抓取類似鑰匙柄的物品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大小木塊都可以抓取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可以抓取水瓶和筆

研究者請一些手部損傷患者對RELab手套進行測試,有一位遭受了脊柱損傷的患者(4年病患),手部功能受到了嚴重的損傷,手指幾乎不可動,但是這位患者可以彎曲肘部和手腕。可以看到,在未穿戴手套時,幾乎無法完成給定的任務。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患者無法抓取方塊並抬起

患者在穿戴柔性外骨骼手套後,短時間內成功抓起了方塊並且抬高放到了指定地點。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成功抓取方塊放到高處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成功抓取水瓶倒水

二. 柔性外骨骼手套的驅動原理和結構設計


本小節著重向大家介紹一下這款超輕便外骨骼手套的驅動原理以及設計。外骨骼手套主要目的就是驅動手指彎曲和伸展來實現抓握,為患者的手指提供一定的手指運動和足夠的抓握力。RELab tenoexo這款手套採用了一種三層的滑動彈簧結構來實現了柔性外骨骼機構的可控的往復運動。通過在輸入端推動滑動彈簧,上下彈簧的相對長度發生了變化,上面的彈簧較長,下面的彈簧長度不變,由此導致了整個結構的被動彎曲。在彈簧上添加三個固定件,就可以模仿人手指的關節變形結構。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外骨骼手套的結構設計

研究者為了能夠獲得較大的指端力,設計了一種V型的有一定夾角的滑動彈簧片並聯結構來改善這種驅動方式的效果。通過改良後進行測試,得到了近乎於之前設計兩倍的輸出力,每根手指可以得到6牛的指尖力。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改進後的V型驅動彈簧片

為了讓患者在穿戴外骨骼手套時有一個比較舒適且實用的姿勢,外骨骼手指在最初安裝的時候就有一定的張開角度(大概10到15度左右),在閉合後則是5根手指靠在一起,這樣的設計更加符合人手在抓握中的變化。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外骨骼手套的張開和閉合狀態

另一個設計亮點是在手套的大拇指根部關節CMC(拇指手腕手掌關節)處增加了一個微微轉動的自由度,同時為了保證了結構的緊湊性,研究者把大拇指的驅動關節安裝在了MCP處,這樣在驅動時,可以產生從CMC到IP的逐漸彎曲的一個過程。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大拇指根部增加額外的被動旋轉自由度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人手在實現不同的抓握姿態時,大拇指相對於其餘4指的位置是變化的,比如說在抓握杯子時,大拇指近乎和其他4指相對,在抓握鑰匙時,大拇指則和其他幾個手指在一個平面內。為了實現多種抓取模式,研究者設計了一個可以讓大拇指切換位置的結構,不過目前還需要額外的輔助才可以實現切換。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切換大拇指位置的調節

為了減輕柔性外骨骼手套本身的重量,研究者將驅動器設計到了遠端的驅動單元裡,當輸入端的電機轉動時,絞輪扭轉並且繞起繩子,從而通過齒輪齒條傳動來帶動輸出絞輪從而帶動手指打開和閉合。通過個性化的特別設計,整個驅動結構實現了輕量化。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遠端驅動設計

研究者設計的驅動單元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個10釐米見方的小黑盒子內,整個系統通過一個微型的控制板可以實現控制,包括有按鈕,滑動開關和滑動變阻器,根據用戶需要進行不同模式的控制。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驅動單元內部的電機,控制器和傳感器

這款手套可以實現多模式控制,從而為不同的手部損傷人士進行個性化設計。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按鈕控制手指打開閉合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肌肉信號控制手掌打開閉合


三. 總結和未來展望


RELab tenoexo這款手套巧妙地結合了柔性材料和剛性材料,實現了結構輕便,重量輕,穿戴舒適,抓握能力適應性強等特點,很好的平衡了「功能性」和「實用性」這兩點。但研究者指出,它還有這一些限制和發展空間,例如目前來看,手套的抓握能力較小,只有6.4N的指端力,在未來期望達到10N的指端力,從而能夠抓取物品完成更複雜的任務。另外,這款外骨骼手套的大拇指的驅動還沒有實現自動化,還需要人手的輔助來調整大拇指的姿態,在未來希望通過結構和軟體設計來徹底實現自主控制。


超輕便超實用!科學家研發新型柔性外骨骼手套僅重148g

其他穿戴這款手套的患者

我們看到,當手部損傷患者穿戴外骨骼手套能夠實現一些自主動作後,他們仿佛重獲新生!他們曾經也是肢體健全的人,可能因為病痛遭受了一段時間的生活上的不便,雖然通過家人的幫助也能夠生活,但是心裡可能還是會覺得拖累了家人。現在有了這些先進的穿戴醫療設備,幫助患者儘可能的獲得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我們也確實應該感謝這些從事著可穿戴醫療設備研究的科學家們,是他們的認真和探索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讓這些肢體不便的人看到了希望,甚至重新獲得了運動的能力!

相關焦點

  • 康奈爾大學華人學者研發新型柔性光纖傳感器
    近日,來自於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們研發了一款超柔軟的可拉伸光纖傳感器,稱之為」可拉伸多模式光導傳感器」(Stretchablelightguide for multimodal sensing, SLIMS),SLIMS由價格低廉的彈性材料,LED燈和染色劑製成。SLIMS可以做成「柔性皮膚」穿在手上,僅僅一根SLIMS就可以同時檢測手指不同關節的彎曲和壓力情況。
  • 人造肌肉、DNA摺疊、柔性外骨骼…
    更何況,他們還擁有人類最尖端的技術和遠超我們的學習效率,還記不記得波士頓動力的機器狗?面對各種飛踹依舊穩如狗但要是給它幹翻了,就基本可以算宕機了,必須要人來救場。這個機器人僅2017年就為公司帶來了31億美元的營收。有數據顯示,這個公司已經壟斷了市場20年,至今仍保持著高達70%的毛利率、30%的淨利率,公司總市值接近600億,穩居行業第一。
  • 「蛇形」軟爪僅8.2g,能舉起超自重220倍的物體!一年半內有望投入商用
    這款纏繞式軟抓自重僅8.2g,不僅能夠拾取易碎物品,還能抓取最重為1.8kg(自重的220倍)的重物,而且尤其擅長從細長的管道、溝槽中取物。此外,它的觸覺敏感度達到了常規模型的15倍,還具有實時觸覺傳感能力。
  • 「蛇形」軟爪僅8.2g,能舉起超自重220倍的物體!一年半內有望投入商用
    這款纏繞式軟抓自重僅8.2g,不僅能夠拾取易碎物品,還能抓取最重為1.8kg(自重的220倍)的重物,而且尤其擅長從細長的管道、溝槽中取物。此外,它的觸覺敏感度達到了常規模型的15倍,還具有實時觸覺傳感能力。
  • 米家上線, 僅重85g的超輕晴雨傘, 防曬遮雨效果如何?
    炎炎夏日,隨身必備一把遮陽傘早已成為妹子們的必選裝備,但同時,在這個說變臉就變臉的夏季,一場雨季的來臨也早已成為了習以為常,如此一把可以實現晴雨兩用的雨傘則更加的實用。花漾碳纖維超輕晴雨傘,從字面意思上我們也可以讀出,這把傘的亮點在於「輕且晴雨兩用」。首先第一特點「輕」,整把傘僅重85g,不到一個手機的重量,收納後長度大約為23cm,憑藉其輕便易收納的特性,可以直接裝進包中。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柔性電路
    據外媒Gizmag報導,瑞士科學家日前研製出了一種新型電路,可以應用於人體組織以及隱形眼鏡,具有微小、柔性、透明等特點。科學家研製出新型柔性電路(圖片來自Gizmag)    據了解,這種電路被印在厚度僅為1mm的聚對二甲苯(parylene)上,採用電子束蒸發、原子層沉積,旋塗和射頻濺射法沉積等技術製造
  • 斯坦福華人教授研發柔性電極,傅利葉智能發布「拯救系」外骨骼機器...
    雷鋒網新智造按:斯坦福華人教授研發柔性電極新研究斯坦福華人教授研發柔性電極,像皮膚一樣柔軟、透明可拉伸雷鋒網消息,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報告稱,他們開發出了一種導電性和拉伸性極佳的高分子材料,可用於可拉伸塑料電極。
  • 超輕便高精度!Nature子刊封面:哈佛大學等研發的微型手術機器人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集成壓電傳感器、柔性熱電式傳感器的無線一體式VR手套
    僅依靠360°視覺模擬已經不夠了,市面上還出現了全身體感反饋、氣味模擬裝置等外設產品,目的就是為了營造一個難以區分虛實的VR世界。近期,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的科研人員就公布了一項關於體感手套的新研究,研究中指出了一種集成了壓電傳感器、柔性熱電式傳感器(TED)的無線一體式手套裝置,特點是無需外部熱電裝置,可通過無線的方式與PC或VR接收或發送信息,實時模擬與虛擬軟體同步的溫度。
  • 腔鏡手術機器人、腦控外骨骼康復系統、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
    據悉,基於神經交互技術和穿戴式外骨骼技術,該設備能輔助腦卒中患者通過腦電波控制外骨骼機械手,完成特定的抓取任務,從而實現主動式肢體康復訓練,其核心亮點有二:1)基於腦電的新型人機接口:研製出適用於中風患者上肢康復的腦電頭盔,記錄10通道腦電波信號,通過人工智慧算法實時計算用戶的運動意圖,將解析出的運動指令無線發送至外骨骼機械手,實現自主意念控制;2)可攜式康復外骨骼:設計了可攜式外骨骼康復機械手
  • 外骨骼?沒錯你就是鋼鐵俠
    提起外骨骼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漫威電影《鋼鐵俠》中託尼斯塔克所穿的機甲就是一套全身外骨骼怎麼樣看起來是不是很炫酷託尼斯塔克也憑藉著這套外骨骼以凡人之軀與其他超級英雄一起建立了復仇者聯盟       外骨骼的定義最早其實來源於動物,即外部的骨骼,這些外部骨骼一般用於支撐和保護動物
  • 科學家研發新型可列印柔性電池 能量密度是當前鋰離子的10倍
    近日,科學家為柔性設備開發出了一種實驗性質的化學電池,聲稱能量密度是當前鋰離子的 10 倍。該技術還能夠讓柔性電池商業化製造更加容易,研究人員表示電池能夠跟隨手機的設計調整,而不是手機設計遷就電池瓶頸。
  • 冬天超實用的手套!戶外騎行保暖抗風,防刮耐磨還能玩手機
    手套的外層採用新型科技面料——火山巖面料  一種由火山石碳化做成的纖維  表面呈現凹凸蜂巢結構,蓬鬆柔軟  織物克重比普通織物要輕    手套的重量也很輕便  不用時隨手放進口袋或包裡  不佔空間也不重,特別方便攜帶
  • 福祉科普|柔性抓取機器人
    柔性抓取機器人可以說是現代機器人產業中的一股"泥石流",和目前機器人最常用的剛性結構不同的是:其具有較多的自由度且結構簡單,不僅需要保證靈活性和柔韌性,還要在不傷害物品的前提下進行抓取。哈佛大學研發的超軟納米纖維機器人抓手,可抓取水下軟體生物,例如水母。又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 科學家研發新型量子點顯示材料
    科學家研發新型量子點顯示材料 2018-09-26 人民日報 孫振 【字體:大  量子點顯示(QLED)被認為是繼有機發光顯示(OLED)之後的下一代顯示技術,具有色純度高、色域寬、成本低等優點,易於實現大屏幕、全彩色、柔性顯示,是虛擬增強現實技術和智能可穿戴顯示設備的理想之選。目前的量子點材料研究容易有重金屬汙染問題,制約了量子點顯示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亟須開發新型環保的高效量子點材料。
  • 腔鏡手術機器人、腦控外骨骼康復系統、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這裡...
    據悉,基於神經交互技術和穿戴式外骨骼技術,該設備能輔助腦卒中患者通過腦電波控制外骨骼機械手,完成特定的抓取任務,從而實現主動式肢體康復訓練,其核心亮點有二: 截至目前,該設備已完成小批量試產,並與華山醫院、新華醫院等機構開展了廣泛合作,已完成50餘例的臨床測試。
  • 清華31歲女科學家革新軟體機器人,曾研發人工神經智能假肢
    2018 年,她回到母校清華大學擔任助理教授,隨後一手搭建新型機器人實驗室,並組建了一支由 9 名碩博生和 1 名博士後組成的研究隊伍。趙慧嬋還結合軟體驅動器的規模化製造技術,製造出集傳感、精確控制於一體的手部外骨骼,並與德國馬格德堡大學萊布尼茨神經生物研究所合作,將這款首部外骨骼用於殘疾人的運動神經康復。這種集成感知驅動化一體化的柔性智能假肢本體,成本不過 300 元人民幣。
  • 清華31歲女科學家革新軟體機器人,曾研發人工神經智能假肢
    圖 | 柔性智能假肢在這項研究中,趙慧嬋與合作者自主研發了高度可拉伸的光波導材料,把它用作傳感器。與傳統傳感器不同,這款傳感器可以拉伸、彎曲甚至可以像繩子一樣打結,這樣的話就可共融到柔性結構裡,將 15 根這樣的光波導材料嵌入到柔性機械手中,就能賦予它類人的強大感知功能,不僅可以被動地感受到外界的接觸力,也可以主動觸摸物體,感受物體紋理、粗糙度、表面形狀、硬度等信息。
  • 邁步機器人:瞄準肢體外骨骼康復訓練市場,建設智能康復體系
    公司成立於2016年,定位於一家智能康復機器人研發商,長期專注外骨骼機器人及人機互動技術方向,志在利用機器人、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提升康復醫療的效率和效果,從而打造一套智能康復體系。在50餘名研發成員的團隊架構中,碩博人才佔比超過50%,且均來自海內外著名高校。
  • 機械外骨骼幫助人類更好的運動
    機械外骨骼是很多人類的夢想,可以讓你變得更加強大和有力,成為拯救世界的英雄。現在,很多機械外骨骼開始接近普通人的生活。每一步的踏出都在消耗身體的能量,但是,現有的很多機械外骨骼並不完美,甚至使得穿戴者更加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