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的中美加稅名單相繼公布,在業界掀起了不小的漣漪,成為光學界近期最關注的「民生大事」。加稅就意味著成本增加,這對光學科研界會產生多大影響呢?
根據5月13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關於對原產於美國約600億美元進口商品實施加徵關稅的公告》的商品名單,光電匯作了不完全統計,部分與光學相關的加稅清單中,佔比重相對較大的是光學元件,25%、20%和10%的加稅等級裡都有涉及。
玻璃制光學元件,一般指稜鏡、透鏡等玻璃制光學鏡片類。2017年我國已裝配的各種材料制透鏡、稜鏡、反射鏡及其他光學元件,作為儀器或裝置的零件、附件,但未經光學加工的玻璃制上述元件除外,進口數量為3864484千克,出口數量為6742014千克;進口金額為37.96億美元;出口金額為22.69億美元(海關官網上2018年相關數據暫未對外公布)。
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光學透鏡、反射鏡、濾光片、稜鏡等光學元件的生產及應用地。並且產業鏈較為完善,有世界排名前兩名的光學玻璃生產企業——成都光明光電和湖北新華光,有以外貿為主、專注在相機領域的鳳凰光學、利達光電、宇迪光學、舜宇光學、大立光等,還有可提供科研應用的光學鏡片加工設計企業的北京創思工貿、南京茂萊光學、南京波長光電、大恆光電、蘇大明世光學等。
國內主流的幾大科研級國外光學元件供應商為美國的Thorlabs、Newport(MKS集團旗下)、Semrock(IDEX集團旗下)、Edmund等。因Thorlabs和Edmund屬非上市公司,未公開財報; Newport和Semrock財報均僅顯示集團數據,不顯示旗下單個品牌的營收情況,所以我們無法得到精準的市場數據,但是從這4家公司的業務部署以及光電匯的調研,市場佔有率便可窺探一二。
Thorlabs主營光學機械、光學與光電子器件和設備,美國是其主要市場,中國市場佔比低於美國市場。雖然佔比低,但其在國內科研界覆蓋率卻不可小覷。此前,光電匯曾做過的一次國內線上產品採購行為調查,Thorlabs以46.4%的佔比位居國內線上產品採購渠道第二位(百度仍然是搜索老大),可見其在國內的影響力;Newport以光學平臺聞名業內,光學元件是其一個產品類別,並且僅部分光學元件的生產在美國;Semrock定位高端科研,專注光學濾波片,在國內工業領域,由於成本原因,其競爭力並不強;Edmund產品側重光學元件,工業市場佔比更大。日本是其在亞洲的最大市場。光學鏡片的生產廠位於日本、新加坡、美國和歐洲,國內工廠主要負責成像產品的設計、組裝和測試。
從中國光學元件市場結構來看,中低端基本為國內品牌佔據,高端光學市場以國外品牌為主。光電匯就此事聯繫了部分公司,有業內人士透露,某國外一線品牌已經有部分光學元件開始漲價。
那麼針對高端光學元件,目前國內外差距如何?國內是否有同類產品可以替代呢?對此,我們也諮詢了國內相關的技術專家。以濾波片為例,其核心技術體現在鍍膜工藝中。現在的高端濾波片多用硬膜工藝,但國內工業市場仍停留在傳統的軟膜工藝階段,僅可在科研單位少量定製,相比國外常年工業化製作流程來說,人員成本和工藝成本都要高出很多。
此次25%、20%和10%的加稅等級裡都有光學元件,這會對光學科研界產生多大的影響?科研成本會增加多少呢?據業內人士介紹,以此次加稅最高25%的比例來算的話,加上增值稅、美元匯率的影響,價格要比原來增加百分之三十多。具體來說,對於一片原來800美元的鏡片,就要多出三千多元人民幣。據了解,一套照相機系統中的鏡片大概在5-8片以上,成像系統一般有3-5片,如果是系統級的,則需要十幾片。假設按照上述的所有標準計算,並且全部採用國外進口產品,研究總成本則增加10000-30000元不等。
當然,這是極端條件下,並且局限在某些領域的情況。對此,光學界同仁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總體來看,此次600億反制名單中,雖光學元件佔比較大,但是對我國整體的光學元件市場影響有限,主要集中在高端的小範圍內的光學科研市場,即使是以消費級光學元件為主的民用市場,因我們較為全面的產業鏈,影響程度也可降至最低,難怪有媒體評論「相比川普政府帶有水分的關稅政策,中國的反擊則全是『乾貨』,針對性強,有層次」。總而言之,一句話,國人當自強,自強則自信!
部分與光學相關的加稅清單如下:
本文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或網站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20個工作日之內聯繫我們,我們將協調給予處理。最終解釋權歸光電匯所有。
本文版權所有,
公眾號如需轉載
請聯繫oepn@siom.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