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薩克·牛頓毫無疑問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天才之一,但他一生中最大的汙點,就是抹殺了與他同樣偉大的羅伯特·胡克的貢獻」
「伊薩克•牛頓毫無疑問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天才之一,但他一生中最大的汙點,就是抹殺了與他同樣偉大的羅伯特•胡克的貢獻」
7月7日和7月8日,在英國皇家科學院和倫敦格雷欣學院召開的專題學術會議中,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有時也被譯作虎克)可能是被談論最多的名字之一。「說起17世紀英國的天才,你會想到牛頓,或者還有克里斯多福•雷恩(聖保羅大教堂和劍橋三一學院圖書館的建造者),但公眾對足可與他們匹敵的胡克在那個時代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他做出的重大貢獻幾乎全然不知。這是不公平的,」威斯敏斯特學校化學及科學系主任羅德•必芬(Rod Beavon)指出。在胡克逝世300周年的時候,眾多學者們用數十本新書和論文為已屍骨無存的胡克向牛頓復仇,這樣的輪迴,多少有些悲涼。
羅伯特•胡克生於1635年7月18日,他20多歲就顯露出了非凡的科學天分。當時還是牛津大學學生的他加入了波義耳的實驗室,在那裡,他發現,彈性物體在彈性限度內,無論彎曲、扭轉、壓縮還是伸長,力與形變的比值恆為常數——這就是彈性力學的基本原理:胡克定律。
1665年,30歲的胡克出版了《顯微製圖》(Micrographia)一書。在這本當年風靡整個歐洲的科學著作中,胡克向人們展示了藉助他自己發明製造的複式顯微鏡觀察到的奇妙微觀世界:「……(我)把一個跳蚤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啊,我不禁要讚嘆跳蚤的美!跳蚤毛的結構排列次序,我不僅看到一種藝術的美,我還看到了一種神聖的、信仰的美!」有趣的是,這個跳蚤甚至讓一向持宗教懷疑論的胡克信奉了上帝。在描述軟木塞的顯微鏡觀測結果時,胡克還第一次引入了「細胞」(Cell)的概念——這使他成為現代生物學當之無愧的奠基人之一。
胡克在生物學上的另一大貢獻是他對物種滅絕的闡述。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動植物化石和礦石普遍被認為是在魔力作用下形成的「大自然的戲法」,也有一些學者堅信,化石是《聖經》中所述大洪水時期的遺留物。然而,在對海濱發現的化石進行仔細觀察後,胡克在1667年發表文章中指出,「在此前的時代中,曾經存在過許多我們現在已經無法找到的其他物種」。直到幾十年後,物種滅絕的概念才開始被人們所接受。
為胡克招致不幸的,是他在天體物理學領域的研究。1674年,他發表了《試證地球的運動》(Attempt to Prove the Motion of the Earth)。在這篇著作中,胡克闡述了自己的行星運動理論:一切天體都具有傾向其中心的吸引力或重力;天體在未受其他使其傾斜的作用力前保持直線運動不變;離吸引中心越近,吸引力越大;行星的運動是慣性、外在引力和自身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1679年,在寫給牛頓的信中,胡克還指出,這種引力可能與地球同太陽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但是,儘管胡克研究重力學的歷史長達20年,他的數學實在不好,計算不出行星的運行軌道。正因為這個原因,胡克才會給牛頓寫信,請求幫助。
然而,在牛頓出版於1687年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集《原理》(也即《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在講述萬有引力定律時,牛頓卻隻字不提胡克的幫助。當哈雷寫信給牛頓,指出胡克承認做出證明的是牛頓本人,但「至少應當在序言中把他提一下」的時候,牛頓卻激烈地回復道,「(胡克)至少必須節制一下他的虛偽」。
這使得胡克非常憤怒,開始指控牛頓盜用他的研究成果。此外,先前在光的波動學研究方面的爭論也成為雙方爭執的焦點。牛頓對胡克的兩項指控斷然加以否認,兩個人在皇家科學院吵翻了天,從此視若仇讎。
被牛頓視為敵人對於胡克來說,幾乎是致命打擊。撰寫過《不平靜的天才:羅伯特•胡克和他的地球觀》的俄勒岡州立大學教授艾倫•唐•德雷克(Ellen Tan Drake)考據得出,在牛頓擔任英國皇家科學院院長期間,他直接或間接地將上千種胡克設計的實驗裝置、模型以及化石標本加以銷毀。甚至在胡克故世後,這位到晚年只能以注釋奧維德《變形記》自娛的老人也沒能逃脫迫害:他惟一的一張畫像便毀於牛頓的支持者之手。
1703年3月3日,雙目失明的胡克逝世於倫敦格雷欣學院(Gresham College)。在此後的300年中,他被描述為一個多疑多病、沉默孤僻、愛爭功、難共事的人,因為先天生理上的缺陷而導致心理的變態。「胡克不是一個會做人的人,但難道這足以成為抹殺掉他作為天才的理由嗎?」這樣的問題,也許到300年後,依然振聾發聵。■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